APP下载

邓小平“先富带动后富”思想的解读与思考

2015-04-01罗建华尚庆飞

南京社会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落后地区共同富裕群众

罗建华 尚庆飞

邓小平“先富带动后富”思想的解读与思考

罗建华 尚庆飞

邓小平的经济发展理论富裕了中国,影响了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停留在这个终点,恰恰相反,我们仍亟需丰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而要真正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则需要找出这一理论的新生长点。这个生长点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先富”如何带动“后富”的问题,这是党的第二代领导人提出但未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在回顾邓小平“先富”带动“后富”思想提出的背景及过程基础上,对“先富”地区对“后富”地区的作用力不足之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为解决这一重大难题作出一些思考。

邓小平;经济发展;共同富裕

邓小平大胆地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理念,进而划定“先富”区域,将它们作为经济发展思想的试验田。这个试验不可谓不成功,然而将这一实验的成果推广至其他地方甚至全国却是一个比这一试验本身更为艰巨的任务。受时代的限制,邓小平没有也不可能在那时就设定具体的推广步骤与方案。我们必须在梳理这一伟大试验方案提出的背景与过程的前提下,瞄准推广的关键所在,探究“先富”带动“后富”的具体路径。

一、提出“先富”带动“后富”理念的背景

一定的环境造就一定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行为。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在“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中生活。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改造自然能力极其有限,且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距很小。在此情况下,他们倾向于劳动产品和消费上的等同性,而不是追求彼此的差异,从而使人们的创造性在无形中受压抑,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即平均主义思想。历史走到20世纪中叶,平均主义思想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之后仍然在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中占统治地位。在那个时代,平均主义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国家领导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较大,加之受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迫切愿望的支配,导致他们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理解有不当之处。客观方面,为了打击封建势力,逐步破除人民的农奴思想,党和国家重点强调的是平等。

当然,毛泽东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并不是一开始就一味地强调平等。实际上,毛泽东认识到了市场经济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49年3月,毛泽东就指出:“一切不是于国民经济有害的而是于国民经济有利的资本主义成分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这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经济上必要的。”①当时人们一度认为只有资本主义才运用市场经济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而这里毛泽东其实已经指出了在建国之初,市场的存在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基于此,毛泽东最初并不提倡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毛泽东明确地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是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②但是,他在认识到市场经济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了市场经济会带来两极分化。随着富农和贫农在中国的出现,毛泽东指出:“这种情况如果让它发展下去,农村中向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③在新中国刚诞生之际,就出现两极分化,显然是人民群众所不能接受的。“失去土地的农民和继续处于贫困地位的农民将要埋怨我们,他们将说我们见死不救,不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④因此,毛泽东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结合当时新中国的实际,为了防止两极分化的出现,紧紧抓住了计划经济。毛泽东说:“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⑤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毛泽东表现出了平均主义的倾向。

在诸多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的发展几乎走入了一个死胡同。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只是一个初步的设想,而未被具体实践反复证明过。不在实践中反复考量和推敲,而只是简单地加以肯定并进行教条主义地运用,必定会出现重大挫折。另一方面,计划经济本身具有合理性,但是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也是非常关键的。计划的不合理、不科学必定会导致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挫折,甚至会出现难以破解的难题,陷入难以突破的困境当中。最终,会致使人民群众对这一发展模式的怀疑。在毛泽东时代,过分地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在计划经济中的重大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这一认识上的失误长期未得到纠正,最终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困境。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陷入困境之后,邓小平认识到,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修修补补已经不能够解决当前中国所涌现的一系列发展难题。因此,消除平均主义思想,突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最初设想,突破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清除障碍的历史重任很自然就落在党的第二代领导人身上了。

二、“先富”带动“后富”思想的提出及其贡献

邓小平在看到平均主义的弊端的同时,也看到了这种思想在中国的根深蒂固,看到了其被消除的难度。因为经过长期的实践,人民群众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有所不满,但又有所依赖。要消除这一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必须依靠改革突破瓶颈。但是又不能够盲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人们认识事物都必须依靠自己先在的认识框架,而在当时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认识框架里面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平均主义。新思想不能够直接与传统理念相对立,而是要有一个过渡性的理论做引导。可以说,邓小平是冒着被人民群众否定的危险毅然决然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毋庸置疑,这需要极大的勇气、胆识与智慧。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整体上是极为贫穷落后的。但是,在邓小平看来,这并不意味着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维持贫穷的状态,社会主义决不能与贫穷划等号,当时的整体贫困绝非由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所导致。因此,他提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⑥“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⑦当然,邓小平也深知,一种理论体系、一种主义,不能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问题上提出建设性意见,那么即便它存在合理的要素,也终将被人民所抛弃,被历史所淘汰。邓小平指明:“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⑧从原则的高度指明了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也明确强调了共同富裕及其重要性,使自己的思想与人民群众保持相对一致性,而且不仅是在字面意义上的一致性。他还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⑨可见,从远景目标的角度看,与传统的平均主义思想是有一定相似之处的,最终都是要实现人人平等、共同富裕。这恰好与人民群众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心里特征与思维方式相吻合,在安抚人民群众心灵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并追求远景目标。邓小平高瞻远瞩地为人民群众揭示中国大好的希望与前景,让他们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但是,他并非仅仅站在最终目标的层面去论述,而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思路。他指出:“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⑩可见,邓小平虽然明确强调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但实际上他更关心的是如何在现阶段实现“先富”。因为如果只是停留在最终目标上,那么他的理论就与传统的平均主义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有在现阶段实现了“先富”,共同富裕才有了物质保障,共同富裕的实现才是有可能的。邓小平说:“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因而,也就明确了所谓的共同富裕,并非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实现富裕,而是有步骤、有计划、分层次地去实现。这就明确了“先富”是基础,是第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是为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选择的一条捷径。深刻地提醒了中国人民必须牢牢把握这一重要阶段,抓住机遇尽快实现具有强大示范力、影响力的“先富”。

当然,这一思想与理念在当时,从本质上来说还只是一种设想,是一项伟大实验的方案与计划,而当时所划定的“先富”经济特区则是这项实验的试验田。这种方案与计划是否正确,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必须经过实践检验,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它的能量才能够得以尽然地发挥。包括邓小平自己也说:“它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搞成功是我们的愿望,不成功是一个经验嘛。这是个很大的试验,是书本上没有的。”当历史步入了21世纪,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往往需要经过岁月的风雨才能看得更清楚。”经过了长期的实践,事实雄辨地证明了“先富”政策是正确的,固守平均主义就是固守贫穷与落后,就是固守世界格局中的弱势地位。“先富”政策使平均主义思想的立足之地逐渐消失,扫除了发展社会主生产力的最大障碍。它可谓是治疗新中国“一穷二白”的社会固疾的特效药,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为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先富”政策富裕了中国,影响了世界。这种富裕,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发展与进步,也是精神层面的开放与富足;这种影响,不仅仅是中国的强大物质力量震慑了世界,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力量的强势崛起震撼了全世界。它为社会主义理论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先富”对“后富”的作用力不足之原因分析

时至今日,“先富”环节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先富”对“后富”的作用力需要加强、提高。邓小平提出:“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平心而论,邓小平所说的示范力量在当下社会背景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而其中的原因则亟需我们去反思。

(一)集体主义观念淡化

集体主义,形成于人类为求生存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并在改造社会、改造自身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凝结而成的真理,是人类实践智慧的结晶。在我国,集体主义思想自古就有。随着时代的发展,集体主义经过一系列演变之后,在近代历史上成为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一个重要法宝,也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指导了我们的实践。

随着改革开放的风起云涌,市场经济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使人们单独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不断提升,甚至逐渐寻觅到了独自获得自我发展的一些渠道,这就削弱了人们的团结与合作意识,使集体主义精神被边缘化。加之各种西方思潮大量涌入,人们的“经济人”角色不断增强和突出,而道德意识却逐渐淡漠,使得人民群众刚建立起来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受到极大的冲击,集体主义观念被逐渐淡化。而“先富”地区是生产力发展较快的,同时又是最先接触各种西方思潮的,使这个地区的人民群众对集体主义观念的淡忘速度较之落后地区更快。“先富”地区的人民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方面,不断地利用政策、技术等的优势去追逐个人利益,无暇顾及西部落后地区人民的困难与苦楚。于是,他们逐渐习惯于从个人利益作为出发点去思考问题。

(二)相应措施与制度缺失

一方面,在没有具体政策的情况下,寄希望于“先富”地区的人民完全依靠主动性去扶助贫困地区,对于现今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的思想观念而言,这只能是一种空想。“先富”地区之所以富裕起来,除了有利的政策之外,还有他们自身的智慧与力量的充分发挥。而他们的自主自觉地参与建设是极为重要的,没有他们的积极性,再好的政策也只会付诸东流。因此,在没有相应的政策与措施的情况下,很多人不愿意将自己常年累积下来的资本投入到落后地区去冒险。另一方面,政府没有出台措施,没有提供相关的信息,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部分乐意为西部落后地区提供援助的企业和部门就没有明确的目标,无法确定重点和难点,他们的热心在某种程度上会遭到冷落。

移动医疗平台的满意度调查系统实现了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反馈机制,可在桌面电脑、移动平板和手机等多平台上运行,方便职工或患者反馈意见,也可进行实名或匿名的调查与投票。系统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抽象,从数据顶层降维处理,排除干扰因素,找到政策执行中的最大影响因子;也可数据下钻进行升维观测,从多角度查看个性化的微观需求。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医院管理对各种管理措施、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观察与回归分析,调整方案适应不断变化的管理需求。

目前,在“先富”带动“后富”方面的有效措施与制度还极其缺乏,在极为有限的一些措施与制度中,虽积淀了一些科学、合理的要素,但也存在各种缺陷与弊端,仍亟需改革。邓小平强调:“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不断调整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政策及其制度,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甚至还存在某些领域的制度空缺。

(三)群众积极性激发力度不够

为促进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是对西部的一种技术与资金的援助,但更是一种西部落后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友好合作关系。要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在东部的资金与技术的支援下,还必须不断地提升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而要提升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要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东部企业对西部地区的援助性投资的积极性仍不够。但是,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是西部落后地区人民群众对各种措施的承接能力与积极性仍需加强。

自古以来,西部落后地区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对于发达城市而言是缓慢、悠闲的。“后富”地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至今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没有真正进入到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当中,尤其是一些边远的、以少数民族居多的山区,仍安于现状,保持原先的生活方式,对传统的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仍恋恋不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受到冲击,但西部落后地区仍未彻底消除陈旧、落后的生活与生产观念,人们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尚未被充分调动。

四、“先富”带动“后富”的路径探究

研究邓小平“先富”带动“后富”思想所要进行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将邓小平“先富”带动“后富”思想放入当下社会背景进行考察与梳理并准确地加以运用,这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一思想进行丰富与发展。如今,“先富”成果已极为显著,我们应把握时机着手解决“先富”、“后富”与“共富”之间关系问题,在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追问“先富”带动“后富”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措施,丰富和完善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

(一)提高人民群众对实现共同富裕重要性的认识

一方面,联系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不是简单地使落后地区富裕起来,赶上发达地区的节奏。它关系到道路问题,因为它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必须将“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加以认识。邓小平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同时,它又是解决我国内部矛盾的一项重要举措。只有着眼于共同富裕,尽全力地防止两极分化,生产力方能充分解放与发展,才能够解决国内矛盾。而与此相反的两极分化,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所不容许的,这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相矛盾的。正如邓小平一针见血指出的:“所谓两极分化就是出现新资产阶级。”

另一方面,以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促进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的认识。集体主义,作为一种手段,可以增强团队精神,提升人类改造自然及改造自身的能力;而作为一种理想与道德追求,它的存在代表着对美好社会制度以及高尚道德的憧憬。在社会主义社会,集体主义是一种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邓小平指出:“我们从来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与展开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培养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有效抵制和消除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损人利己的错误思想和行为。让人民群众能够站在国家、集体的利益角度去认识共同富裕的重要性,认识“先富”带动“后富”的重大历史意义所在。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出发,消除两极分化所带来的破坏性,破除“马太效应”,促进社会的和谐。其实,“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本身就是从集体主义的观念出发的,就是站在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角度考虑的。它不但能够促进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防止两极分化,还能使东西部的人力资源结构得到更好的调整,使其逐渐趋于合理。

无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还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的角度,政府都是不容忽视的强势力量,它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缩小地区差距的问题上,不能让市场的盲目性占据统治地位,而是要有政府的指引与把控。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是强有力的,一旦发现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国家机器就会出面干预,把它纠正过来。切实解决“先富”带动“后富”问题,还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制定出有力的改革方案。具体而言,政府在“先富”带动“后富”问题上的导向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政策与措施的调节。要真正实现“先富”带动“后富”,就应该从之前的先富政策中逐渐进行逆向调节,从过去的有利于东部发展的倾向性政策中走出来,逐步实现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关怀,帮助其经济迅速发展,从整体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1)对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进行合理调节。目前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调节,关键不是扩大转移支付的规模,而是调整其不合理的结构。从纵向看,专项转移支付的规模需要根据地区的需要及其对财政转移支付的承接能力来加以控制和引导,省直接对县级的转移支付规模理应逐步扩大。而从横向看,对口支援是中国特色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雏形,推动了东西部经济的合作与理念的融合。目前,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仍以纵向模式为主。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应该采取纵横交错的转移支付模式,解决落后地区的财力不足。(2)对产业转移政策进行科学调整。产业转移既是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切入点,又是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东部地区的部分产业向西部地区部分转移,对西部是一种支援,对自身则是一种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也是人力资源结构的重组与完善,有力解决东部地区人力资源资源荒。西部地区历经大开发战略之后,其基本经济发展的硬件条件初具规模,人们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断完善,为产业转移承接地做好了铺垫。在此背景下,推动国内产业横向转移有利于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布格局,实现经济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但是,必须根据西部落后地区的需要进行有选择的转移,增强针对性,尊重产业发展与转移的基本规律。

2.健全相关法制。财政转移支付、产业转移等支援方式,其实质都是资本的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出现利益纠纷是在所难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健全相关的法制是绝不可忽视的。近年来,财政转移支付、产业转移等措施的支援效果并不十分显著,主要原因在于转移制度不够合理、监管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相应的评估机制。事实证明,政策与措施仅仅依靠行政权威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一整套的法律与制度相配套。必须组织专家队伍对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并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使政策与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追究责任有法可依。运用法律制度明确政府、企业与个人的责任,消除由于过分依赖行政权威导致效率与灵活性缺乏的状况。要不断完善产业转移准入制度,避免出现污染转移而利益未转移的情况,根据西部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建立环境污染的防止、处理机制以及明晰的责任制度。另外,还需要对适合转移的重点产业规定相对特殊的优惠制度,而不是按统一的标准制定僵化的制度。

(三)调动落后地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后富”的实现并非完全是被动的,绝不能够揠苗助长,而是要充分利用落后地区的特色与优势,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尤其是提高对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的能力。而要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就必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东部的技术与资金的援助达到既“给人鱼”又“给人渔”的目的。

1.满足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多样性需求。创造性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但这只是说有发挥创造性的潜能,它需要用适当的方式去激发并运用于社会生活。而要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恰当运用利益刺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对于西部地区的人民群众而言,为他们的生活、生产排忧解难,就是能够大大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所以,相关政策的制订以及上升为法制层面,整个过程都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西部地区民族成分众多,导致其人民的文化和需求也存在着多样性。应该积极发展产业多样性,寻找实业产业多样性的发展路径,以满足人民多样性需求,进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还应该根据西部地区民族多样性所致的文化多样性,保护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因为自身文化受尊重,获得发展的机会,是对文化主体的一种极大的肯定。尤其是对少数民族而言,这对他们的创造性与积极性的激发是非常重要的。

2.让人民群众参与管理与规划。在“先富”带动“后富”措施中,应该从过去的政府指挥、群众服从的观念中挣脱出来,让人民群众参与到整个的规划与管理过程,进行民主管理,充分挖掘人民群众的智慧并为这个伟大的工程服务。人民群众参与管理,有利于进行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因为他们参与了管理与规划,对方案的正确性、科学性以及重要性了解深入,对各种措施就不会持怀疑态度,而是加以支持和赞扬,形成一个实施“先富”带动“后富”措施的良好舆论环境。让人民群众参与规划,也能使人民群众的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在规划的参与过程中,建议被采纳,角色被肯定,地位受尊重。人民群众在参与管理和规划的过程中,与政府形成互动,在双方智慧的碰撞过程中,不仅使政府的力量得以充分发挥,也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被激发出来。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致力于解决“先富”带动“后富”问题的政策,对当前我国的发展水平而言,还没有能力实现对东西部差距的彻底消除。而且,“先富”与“后富”之间的适度差距,能够使两者之间产生良性张力,促进两个地区的共同发展,甚至在“后富”地区之间存在适度差距,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因此,无论采取怎样的具体措施,过去采用的“先富”政策与思路都可以尝试运用到解决“后富”问题的过程中来,即先划定某一地区作为“后富”政策的试验田,让发达城市的先进技术与理念积极输送并运用于这个地区。试验得以成功之后,再分阶段、分层次地将这套模式推广至其他地方。必须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案,而不是试图让整个西部落后地区同步发展。因为试图让整个西部落后地区同步获得发展,本质上就是一种“弱化了的”平均主义,是与经济发展规律相矛盾的。

注:

①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1、1433页。

③④⑤《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7、437、437页。

〔责任编辑:宁 岩〕

The Interpretation and Reflection of Deng Xiaoping's Thoughts on“The Rich First Pushing Those Being Rich Late”

Luo Jianhua&Shang Qingfei

Deng Xiaoping's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akes China to be rich as well as affects thewholeworld.However,this doesn'tmean thatwe can only stay at this stage,this theoretical system needs to be developed moreover.Ⅰn order to enrich this theory,it is necessary to find out the new growth point of it.Themain aspect is the problem of“The Rich First Pushing Those Being Rich Late”which is proposed but not completely resolved by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leadership. Based on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and the process of this theory,this article emphasizes on revealing the reason why the early-riched areas lack the impetus to pushing the late-riched areas,and tries to give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Deng Xiaoping;economic development;common prosperity

A849

A

1001-8263(2015)06-0076-06

罗建华,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南京210046;尚庆飞,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南京210046

猜你喜欢

落后地区共同富裕群众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少数民族地区县级图书馆管理面临的问题及措施
落后地区教育要注意培养家长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