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沙井街道户籍人口糖耐量减低15年转归追踪调查
2015-04-01韩利民乐有晴
韩利民 黄 艳 乐有晴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内一科,广东深圳 518104
糖尿病(DM)已经成为全球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糖耐量减低(IGT) 是正常糖代谢发展到DM 的一种过渡阶段,是目前了解到唯一有可能转回正常的阶段。 因此,IGT 人群是预防DM 发生的重点对象, 早期发现及干预可改善IGT 患者预后, 降低DM 发病率。 本研究采用调查方法随访观察经济发达农村地区IGT 人群15 年后的自然转归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了解农村城市化对IGT 转化DM 的影响,为防控DM 提出新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0 年深圳市宝安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小组选取了深圳沙井镇25 岁以上户籍居民为调查对象,含全镇26 个村,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共计调查6344 人,有效人数为5793 人,应答率为91%,按采用1999 年WHO 公布的诊断标准诊断IGT 患者149 例。2014 年1 月,笔者对上述人群进行了追踪随访,除外继发性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应激因素、失访或死亡者,可以获得资料者126 例,其中男52 例,女74 例,平均年龄(63.0±9.1)岁。
1.2 方法
①调查内容:按2000 年调查时制订的统一调查表格询问病史及生活方式,专人测身高、体重、腰围,平静休息30 min 后坐位测血压两次。计算BMI(kg/m2)=体重/身高2;测量腰围,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 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进行标准的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 血糖(2hPG)。 ②诊断标准:DM 与IGT 诊断按1999 年WHO 诊断标准;高血压诊断:收缩压(SBP)≥140 mmHg 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1 mmHg=0.133 kPa)。肥胖诊断按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 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 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糖耐量减低15 年后转归
15 年后IGT 转化为DM 患者(DM 组)65 例,转化率为51.6%,年转化率为3.44%;仍为IGT 患者(IGT组)48 例(38.1%);转化为正常糖耐量患者(NGT 组)13 例(10.3%)。
2.2 三组间初查与复查各项指标比较
与NGT 组 比 较,DM 组 患 者 年 龄、BMI、FBG、2hPG 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IGT 组比较,DM 组BMI、FBG、2hPG 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表现为从NGT 组到IGT 组到DM 组逐步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三组间初查与复查各项指标比较()
表1 三组间初查与复查各项指标比较()
注:与NGT 组比较,*P <0.05;与IGT 组比较,#P <0.05;BMI:体重指数;FBG:空腹血糖;2hPG:餐后2 h 血糖;SBP:收缩压;DBP:舒张压;1 mmHg=0.133 kPa
?
2.3 糖耐量减低转化糖尿病相关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 及2hPG 为IGT 转化DM 的危险因素(P <0.05)。 见表2。
表2 糖耐量减低转化糖尿病相关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中国是糖尿病大国,在糖尿病人口绝对数上一直以来都居于世界首位。 2010 年发布的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DM 的患病率为9.7%,DM 前期为15.5%[1],这一数据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然而,虽然近几年中国群众健康意识有所增强,但DM 患者人数快速增加这一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2013 年由瑞金医院副院长完成的中国成人DM 流行与控制现状研究表明: 中国18 岁及以上成人DM 患病率达11.6%,DM 前期率为50.1%[2]。而美国2010 年20 岁以上成人中DM 前期率为35%[3]。目前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成人的DM 前期率已达到或超越美国成人。 据估计,中国18 岁及以上成人中,约有1.139 亿例DM 患者及4.934 亿例DM 前期人群。 DM 已成为中国的主要慢性病之一, 这也说明中国DM 控制形势不容乐观。 由于DM 可以引起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 慢性肾病及糖尿病眼病等,DM 早期防治在中国已刻不容缓。
美国糖尿病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中,将空腹血糖受损(IFG)和IGT 称DM 前期状态(IGR)[4]。DM 前期是介于DM 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被认为是DM 的必经阶段,是DM 的预警信号。具体来说就是餐后血糖为7.8~11.1 mmol/L, 即为IGT;空腹血糖为6.1~7.0 mmol/L,即为IFG 状态。 IGT为DM 前期主要表现,IGT 是发展成DM 的必然阶段[5],与B 细胞功能受损和胰岛素抵抗(IR)有关[6]。 目前有资料表明,各国IGT 患病率差异很大,大多为3%~10%[7]。有研究表明,IGT 有1/3 转变为DM,有1/3 没有变化,还有1/3 转变正常[8]。 流行病资料显示,IGR患者在未来数年内发生DM 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血糖水平者[9]。有研究表明,IGR 人群每年有7%~11%会转变成DM,其DM 发生率约为正常人6 倍。国外研究资料表明,40%的IGR 人群5~10 年内转变成DM 患者[10]。 IGT 患者DM 的年转化率存在年龄、地区、职业等差异。 中国大庆地区每年有7.7%的IGT 患者转为2型糖尿病(T2DM)患者[11];北京首钢30~64 岁患者IGT 年转化率为8.95%[12];佛山市38~70 岁患者IGT年转化率为5.43%[13]。荷兰的一项研究发现,在高加索人群中,每年IGT 发展为T2DM 者接近12%。 不过也有例外,如坦桑尼亚的班图,IGT 的患病率达10%,而发生T2DM 者仅为1%[14]。
我国目前对IGT 患者的转归研究中,未见有长达15 年的自然转归报道, 本研究显示:126 例IGT 患者中有65 例(51.6%)转化为DM,年转化率为3.44%,低于大庆地区报道[11];分析可能与当地IGT、DM 及肥胖患病率低相关。 沙井2000 年DM 流行病调查显示:IGT、DM 的患病率分别为2.52%和2.54%[15], 均明显低于当时全国水平4.76%和3.21%[16]及深圳市区常住人口水平4.23%与11.94%[17];同时超重肥胖患病率为31%[18], 低于1998 年中国22 个农村人群超重肥胖39.15%[19]水平。 此现象与当地农民从事养殖蚝锡、虾等体力劳动;食用海产品、新鲜蔬菜及以清淡炖、蒸、煲的烹调方式有关。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结果显示,经过6 年饮食运动干预治疗,可使IGT 人群DM的发病率下降46%[20];随后纵向随访研究发现,以小组为单位的6 年的积极生活方式干预,其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的作用可以维持20 年[21]。 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研究(DPP)显示,生活方式干预比药物更能有效降低高危人群DM 的发病率, 前者可降低高危人群58%的DM 发生率,而二甲双胍可降低31%[22];在随访10 年时研究者发现,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34%的2 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二甲双胍可降低18%的发病风险[22];芬兰的糖尿病预防研究(FDPS)显示,肥胖患者DM 积累例数及发生率对照组为59 例, 发生率为23%;干预组为27 例,发生率为11%;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危险度降低58%(P <0.05)[23];同时,显示两种干预方式都能有效地预防和延缓DM 的发病,但是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则更好。Valdes 等[24]研究显示,IGT 转为DM 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为FBG、2hBG 和BMI。本文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GT 转归为DM 的危险因素为年龄、BMI 和2hPG。分析原因可能为随着年龄增长胰岛细胞的线粒体氧化酶磷酸化功能减退,同时肥胖引起脂代谢紊乱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影响血糖的代谢。
总之,我国DM 患病率不断增高,影响IGT 转归的因素很多,本研究中,DM 组患者年龄、BMI、2hBG、SBP 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可能为深圳市沙井地区居民生活方式变化突出,表现为务农养殖蚝虾改为坐吃红利,劳动减少,体重增加,同时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对IGT 转化DM 有一定影响。目前生活方式干预仍不失为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应加强当地的公共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保持良好的饮食烹调方式,低盐饮食,加强运动,控制超重及肥胖,控制收缩压,可减少DM 的发生,这对经济发达农村城市化地区DM 的防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Yang WY,Lu JM,Weng JP,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090-1101.
[2] Guang N.Diabetes in China:Prevalence,diagnosis,and control [J]. JAMA,2013,310:948.
[3] 陈永清.糖耐量减低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脂变化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3):187-188.
[4] 杨文英.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诊断[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21(4):428.
[5] 赵铁耘,李秀钧.糖尿病整治研究新理念[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4):302.
[6] Hanefeld M,Koehler C,Fuecker K,et al.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for atherosclerosis diabetes study. the risk factor in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for atherosclerosis and diabetes study [J]. Diabetes Care,2003,26:868-874.
[7] 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99.
[8] 厉邦原.把糖尿病控制在萌芽期[J].家庭中医药2011,8(3):32.
[9] 陈道明.2 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J].中华内分泌杂志,2006,22(1):1-7.
[10] Peragallo DV.Diabetes in communitysettings revisited [J].diabetes Edu,2010,36:853.
[11] Pan XR,Li GW,Hu YH,et al. Effects of diet and exercise in preventing NIDDM in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J]. Diabet Care,1997,20:537-544.
[12] 潘长玉.首都钢铁公司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的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1995,75(7):409-413.
[13] 魏爱生,陈苹,王甫能,等.佛山市成人糖耐量减低患者十年转归追踪调查[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6,(6):427-428.
[14] Albert KG. The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 [J]. Diabet Care,1996,13(11):927-937.
[15] 韩利民,曾玉云,张日华,等.经济发达农村地区糖尿病患病率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2):87-88.
[16] 向红丁,吴纬,刘灿群.1996 年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基线调查报告[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8,6(3):131-133.
[17] 彭绩,周华,程锦泉,等.深圳特区常住人口糖尿病流行特征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2):114-116.
[18] 韩利民,曾玉云,古婕,等.深圳沙井镇超重、肥胖、糖尿病的现患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12(4):封2.
[19] 杨泽,郑宏,艾晓红,等.超重、肥胖及其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分析[J],中华内分泌杂志,2003,19(3):177-180.
[20] Pan XR,Li GW,Hu YH,et al. Effects of diet and exercise in preventing NIDDM in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The Daqing IGT and diabetes study [J].Diabetes Care,1997,20:537-544.
[21] 李光伟,张平,王金平,等.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中生活方式干预对预防糖尿病的长期影响——20 年随访研究[J].中华内分泌杂志,2008,47(10):854-855.
[22] Scheen AJ,Letiexhe MR,Ernest P. Prev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lifestyle changes or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J]. Rev Med Liege,2003,58:206-210.
[23] Tuomilehto J,Lindstrom J,Eriksson JG,et al. Prev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changes in lifestyle among subjec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J]. N Engl J Med,2001,344:1343-1350.
[24] Valdes S,Botas D,Elgado E,et al. Population based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in northern Spain:the Asturias Study [J]. Diabetes Care,2007,30(9):2258-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