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明昌“菇神”追梦铸传奇
2015-03-31戴红
戴红
常明昌办公室里有一颗硕大无比的灵芝,令人称奇。办公室墙上“菇神”两个遒劲的大字,更引人侧目。
原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农业部副部长洪绂曾的题字,道出了九三学社社员、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常明昌30年追梦之路,诠释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传奇。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时间回放到1992年。
太谷街头,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推着辆破三轮车,走街串巷收罐头瓶。知识分子最放不下的就是这张脸,面对过往行人不时投去的诧异目光,年轻人涨红的脸上略带一丝羞涩。
这就是常明昌。这一年,他28岁。
从上大学时师从著名真菌学家刘波教授,常明昌就为自己的职业梦想奠了基。1985年,他从山西大学生物系毕业后来到山西农业大学工作。在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学术氛围的校园内,他一如既往地追随刘波教授,倾心于食用菌栽培、山野资源开发、真菌分类、保健食品和块菌研究,尝试做食用菌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27岁他就发表了45篇论文,专著2本,在山西农业大学,对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来说,这至今仍是一个高度。
迄今常明昌已发表学术论文132篇,出版著作12部,主编21世纪全国高校食用菌本、专科统编教材2部,主编全国“十一五”规划专科教材《食用菌栽培》和本科教材《食用菌栽培学》2部,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成果转化、山西省煤基重点攻关项目等21项,合作发表地下真菌16个新种,是我国地下真菌研究的学术权威之一。
想当年,是一次偶然的经遇,触动了常明昌走上产学研之路。
1992年他在北京出差时在麦当劳吃饭。聊天时得知麦当劳的一个门童一个月工资是400块,是他工资的4倍还要多!
当晚常明昌失眠了。他开始思忖这些年自己所做的一切:论文写得好只是纸上谈兵,科研做得再好也只是研究层面,只有将自己的研究转化为生产成果,才能获得利益、体现出知识的价值。
回到学校后,常明昌着手创建山西农大食用菌科技服务中心,决心走食用菌栽培推广的道路。但个人要创建研发中心,审批遇到了困难。之后,中共十四大确立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消息,重新燃起了他的希望之火。1992年10月12日,常明昌兴奋地拿着报纸来到校长办公室,又一次谈起了自己创业的想法,食用菌中心因此顺利通过审批。
回收废旧玻璃瓶,是他白手起家的第一步。常明昌的创业之路,就从推着这吱吱呀呀的小平车开始了。
创业之初,他找了一块空地,挖了几条地沟,盖上塑料布,这便是他原创的菇棚。为了种植成功,他曾24小时守候在菇棚,烧火、调湿、保温,比看护自己的孩子还精心。
寒来暑往。经过3年多的刻苦钻研,常明昌用坚韧克服了一道道难关,掌握了一整套生产技术。
科研取得成绩后,常明昌开始思考如何将实用技术推广到农村去,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开拓出一条新路。食用菌庭院式栽培,一家一户,利用农民的房前、屋后、大棚、地窖、窑洞以及其它闲置的空地。为了及时给农民提供技术服务,他经常深入农户具体指导,反复讲解,设立免费技术咨询电话,帮农民解决食用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他真心真情把技术成果送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1999年,常明昌参与九三学社与临汾的“九临合作”,来到国家级贫困县——临汾市安泽县蹲点扶贫。结合当地的气候和特有的条件,常明昌不知疲倦地穿梭在山区的小路上,在累计工作的9个月时间里,他100多次去安泽,行程达6万多公里。他每天穿梭于大棚之间。赤日炎炎的夏天,穿着背心站在河滩、大棚、树林为农民朋友讲课。他帮助安泽县建成了30个大型食用菌生产基地,从第一年的110万袋产量到第二年的330万袋,常明昌功不可没。随后,常明昌在安泽县又建起了山西最大的香菇基地,生产规模达到500万袋。
为了解决产业化生产灭菌问题,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比较了国内所有设计方案和方法,请教了许多专家,终于探索出了一套连体式双保险灭菌新方法。
两年的时间,常明昌为该地区新增产值4000万元,昔日被用来烧火的树木枝条、玉米芯、秸杆、锯末等,变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财源,使这个多年来一直被贫困困扰的国家级贫困县——安泽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首先尝到了甜头。从此,常明昌在食用菌栽培行业名声大震,各地纷纷慕名前来邀请他帮助发展食用菌产业。安泽的成功经验,在三晋大地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间,前去参观学习的、购买菌种的、聘请技术员的络绎不绝。
“九临合作”香菇食用菌产业化生产基地,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
2000年9月,安泽县县委、县政府奖励常明昌轿车一部。
在取得傲人的成绩后,常明昌并没有得意。在推广技术的同时,他也看到了传统农业的弊端——低产、低效。2000年,常明昌再次踏上了调研考察的道路。山东、上海、福建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被福建工厂化的生产所震撼。在震撼的同时,也让他看到了食用菌的发展方向。在随后的考察中,他发现这些食用菌生产车间,完全实现了对温度、水分、养分、通风、光照等食用菌生长要素的精准控制,可以一年四季不间断地进行生产,完全摆脱了传统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束缚,真正达到了高产高效。
回到山西后,常明昌辗转反侧,这种生产模式能在山西复制成功吗?
“我有责任引进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引领农民转变生产方式。这个工作如果我不做,而等着别人来做,我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科技工作者。这个头必须要我来带!”毅然决然的常明昌决定拿出自己200万元的积蓄,建设山西省第一个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车间。先进的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慕名而来。
在常明昌的示范效应下,煤、焦、铁、地产企业许多社会资本被吸引而来投资现代化食用菌生产,从而带动了山西省食用菌产业的大发展。从2005年至今,常明昌带领他的团队,先后帮助31家企业建立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其中年产值过亿的达到6家。因此,在业内他被誉为“山西省现代食用菌产业奠基人”。
2005年以来,常明昌致力于九三学社与晋城市的“九晋合作”,在晋城市泽州县建立了“九三学社山西省委现代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园区历时10年的合作发展,目前生产规模8000吨,年消化玉米芯、棉籽壳等农作物下脚料15000余吨,辐射带动农户2000余户。常明昌在晋城市积极引导煤、焦、铁领域的企业家们转型发展,投资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涌现出一批现代食用菌企业,共13家,逐渐形成了食用菌工厂化产业集群。
2014年,晋城市委市政府奖励常明昌一套125平米的限价房。
用非农思想解决“三农”问题
20多年来,常明昌在山西省30多个县(市)进行了科技扶贫和科技成果转化。创立了山西省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和白灵菇生产基地,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推广优良品种300多个,产生社会经济效益26亿元;在安泽、泽州、清徐、太谷等县创立了省内最大的香菇、白色金针菇、白灵菇、灵芝和猴头菇生产基地;发明了抹泥墙栽培灵芝、香菇、猴头菇新模式。
2003年,是常明昌事业发展的一次转型。走工业化的道路,用非农思想解决“三农”问题。2013年,又是一次飞跃,必须走深加工道路,拉长全产业链发展。保鲜、初加工、深加工,这是他未来10年的奋斗目标。
2013年常明昌教授研发的灵芝孢子粉和北冬虫夏草产品分别荣获“第三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2014年常明昌教授率领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科技创新团队完成的五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其中两项达国际领先水平,三项达国际先进水平;制订的五条食用菌标准通过了省质检局批准发布并于2015年1月30日在山西实施,同时结合山西省29家食用菌龙头企业和6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国家级特派员创业链和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两大平台。这将对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任性”、韧性
熟悉常明昌的人都说,“任性”是他的关键词。30年做一件事,执着坚守、百折不挠。“任性”,就是韧性。
1964年春,常明昌出生在山西大同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家有兄弟姐妹7个,小时候家里贫寒。
母亲没文化,父亲也只读了三个月的私塾,但老人家深知读书的重要。他上初中后,父亲月工资72元,但每个月都很大气地从工资中拿出5元让他买书学习,这使他终身受益。草根的家庭背景,让常明昌学会了顽强和坚韧。即使环境再险恶,也不能动摇他的信心。
1981年,常明昌考到了山西大学生物系。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早晨5点就起床到教室念书,晚上学习到10点半才回宿舍,中午也舍不得休息。学校哪个水坑又长绿藻了,发现雨后哪棵树下长蘑菇了,他都会欣喜地采上去问老师。
实验室成了他的“家”,每次学生实验,他都帮老师准备整理。大学的每个寒假,他都在实验室帮老师做标本鉴定研究,干到除夕才回家,姐姐急匆匆带上他赶在店门关前给他买一件新衣服过年。
大学的暑假,他都是在帮老师做野外调查实习中度过的。四年下来,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至今常明昌仍然记得,在考察贺兰山脉时,蜷缩在树杈子上,披着个雨衣,啃着干馒头,一个人独自在树林子里过夜的场景。
常明昌是个很阳光的人。他不愿意多谈困难,尽管他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这要归功于少年时期的历练。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常明昌心中抹不去的情结是报答导师刘波的培养再造之恩。1992年和刘波在野外考察的照片一直挂在常明昌家里和实验室。这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导师的鼎力支持成就了常明昌在食用菌产业化的道路上做出一番事业,而常明昌对导师也如同父子般情深似海、关爱有加。
经过长期积淀,在学校的关心和支持下,2012年,作为学科带头人,常明昌在全国率先开创食用菌专业人才本科教育,为进一步发展山西省乃至我国食用菌产业培养大量专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在山西农大校园,学生的微信群里,学生们自发评出学校最“牛”的教授,常明昌名列首位。在学生们眼里,这个把知识转化为财富并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的教授,才是他们真心佩服的。他每次上课,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农大的两位众所周知的“蘑菇王子”黄超和江利斌都是常明昌的得意门生。黄超2012年7月获得“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荣誉称号;江利斌2014年5月荣获“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荣誉称号,这是山西省大学生第一次获此殊荣。
常明昌曾被授予“中国科技扶贫十五年杰出贡献者”、“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国家科技部振华、王义锡科技扶贫奖”、“九三学社全国科教服务、扶贫支边先进个人”、“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他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
善不为名而为,功不为利所动。30年执着追梦,破茧化蝶,他铸就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传奇。
他将一如既往的率领食用菌科技创新团队,坚持走农科教、产学研和科技扶贫相结合的道路,用小蘑菇撑起大事业,在广阔的田野里放飞理想!
责任编辑 张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