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涛:科技创新带领民营电厂趟出循环经济路
2015-03-31滕继濮
滕继濮
[导读]
在范海涛看来,科技创新不单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生产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担当”。
2013年9月27日下午,在北京开往河南的高铁列车上,范海涛一直沉默不语……
前一天,习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一直萦绕在范海涛耳际。
这些年经历的片段像一班高速列车,呼啸而至……
为了一方蓝天,他一炮炸掉了10个亿
“嘭—嘭—”几声沉闷的巨响,打破了河南省辉县市的安静。这是2007年10月26日的早晨,3座巨大的烟囱慢动作般缓缓倒下,巨大烟雾中塌掉的还有孟电集团8台小火电机组和6座水冷塔……
在中央电视台的直播画面中,范海涛眼神坚毅,神情淡定,但在场的2000余名着装统一的职工大多唏嘘不已。画外音说到,民营企业主动请缨实施小火电机组拆除爆破,孟电集团是第一家。
“这一炸,听说损失10个亿。你就不心疼?”记者问。
“咋会不心疼?”范海涛至今都记得,爆破的前一夜,他带领大家忙前忙后直到凌晨。等送走了所有人,范海涛蜷在办公楼的小屋里,热泪沾襟。
8台总装机量17.5万千瓦的机组,是老父亲带着全镇嘱托和乡亲们一砖一瓦积攒下的家业。从1987年白手起家,到做成全国最大的镇发电厂,孟电有着太多关于劳动和奉献的记忆。
其实,接手孟电集团才5年的范海涛不用这么较真,有两台5万千瓦的机组才刚刚运行两年而已。如那8台机组运行到现在,依然可以为孟庄镇及周围地区的百姓和企业供电,不会遭遇政策之虞。但此前的一则新闻联播让范海涛坐不住了,时值国家“上大压小、节能减排、高效环保”政策出台,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注重民生环境的家国情怀,让范海涛萌生了壮士断腕的想法。
据说雄鹰40岁时,喙又长又弯无法捕猎,羽毛也过于厚重不利飞行。等死容易,求生艰难。它首先要将喙在悬崖上敲掉,等新喙长出再咬掉爪子,而后用新爪子拔掉浑身羽毛,等到羽翼丰满已是150天过去,一只雄鹰就这样重生。
范海涛就是这样一只鹰,而且在危机到来之前就选择接受痛苦,社会责任是他自我施压的原因。
“有一种力量叫责任。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要有担当。”范海涛明白企业要从战略高度看待生态环境,处理好财富创造与百姓福祉间的关系。创办企业是为了让百姓有电可用,让来厂工作的职工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从企业大局和社会责任来说,碧水蓝天下的生存环境才是当地百姓真正幸福的来源。他的想法得到了父亲—全国劳模范清荣的支持。范海涛正是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孟电的帅印,一并接过的还有奋斗不息的孟电精神。
爆破现场,时任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的赵小平激动地说道:“河南在上大压小、节能减排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这次全国爆破拆除小火电,孟电集团觉悟最高,损失最大,配合最好。”
这不是范海涛第一次放炮。
十几年前,依靠着当地矿山资源,2000平方公里的辉县市有着100多家水泥厂。“吃饭盖着碗,出门捂着脸,一年吃掉一块预制板。”这个顺口溜勾勒出当年辉县陷入低谷的环境质量。
2001年初,范海涛炸掉了能耗高、污染重、生产效率低的三条立窑水泥生产线,这一炸是4000万元的投资和600万元的年产值,也打响了辉县市乃至新乡市关停小水泥厂的第一炮。在其带动下,两年里该市爆破拆除了65家水泥企业的114条立窑生产线,关闭搬迁了170多家碎石厂。从此,辉县不再是“灰县”;如今,你更是可见众多自行车爱好者在山间穿梭。
为了可持续发展,他趟出一条循环经济的路
在孟电集团略显拥挤的荣誉陈列室里,有日产千吨熟料干法水泥生产线荣获的“河南省冶金建材行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也有范海涛本人荣获的“低挥发份煤燃烧技术及系统装备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中的应用研究一等奖”。
在范海涛看来,科技创新不单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生产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担当”。
为什么范海涛将科技创新看得这么重?
每吨干法水泥煤耗仅有103千克,产生二氧化硫1000千克,二氧化碳363千克,有害气体和粉尘排放也符合国家标准……原来他看中的还是环境效益。
听说中科院研制出煤净化燃烧一炉两用的新工艺,范海涛立即带人取得联系,成为国内第一家与该院做此试验的伙伴。在原煤中掺入一种AMC添加剂,可使炉渣直接成为水泥熟料,该工艺的成功,有效地处理了煤灰的占地问题以及运输过程中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范海涛又将原有水膜除尘器改为静电除尘器,减少了硫的排放和酸雨危害。
在小火电机组爆破拆除后不久,国家发改委核准孟电集团投资26亿元兴建两台30万千瓦热电机组项目。“对于30万千瓦机组的建设,管理部门只要求上脱硫装置。”范海涛说。但他决定同步加大2亿多元的投入安装脱硝装置,这样一来年可节约原煤4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5万吨。由于该项目的建成,孟电还对全市实现了集中供热。当地一举关停了165台小锅炉,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环境的改善。范海涛告诉记者:“和小火电机组相比,30万千瓦项目每度电的煤耗从700克降到330克,厂用电从10%下降到5%,员工从原来的千余人减少至300来人,真正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余热,余热直接排到大气中,会造成极大浪费和污染,这些都被范海涛惦记在心头,不解决不为快。终于,在2008年范海涛在河南省第一个建成了两台7500千瓦利用水泥窑尾余热发电的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这一项目节水节煤效果明显,每年减少有害气体排放12.6万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热电联产—干法水泥,范海涛用追求技术的脚步趟出了一条循环经济的路。
为了让农民真正过上好日子,他“输血”之后更不忘“造血”
一边是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宿舍,在北京拿着2000多元的工资,面对着京城的高消费省吃俭用;一边是住着290平方米的叠层别墅,还不算60平方米的地下室,在老家做着北京二锅头的代理,照顾着年事已高的老母亲。
“你会怎么选?这还用选吗?”范海涛问。
50岁的崔树军在外打工有些年头,去年回到家里,如今他的幸福生活让在北京的亲戚都羡慕不已。
2010年,作为南李庄村书记的范海涛做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让崔树军这样在外漂泊的南李庄人毫不犹豫地回到家里。
2010年初,范海涛在全村党员干部会上承诺,孟电集团出资1.6亿元,为南李庄村351户村民每户无偿建造一套290余平方米的复式别墅。正当这个爆炸性的消息在当地流传时,旧村5天全部拆迁完毕,11月2日村民们搬进新居,而且这半年村民在外租房的钱,也由孟电提前一次性支付。
“以前,村里不通自来水,居住散乱,居住环境和民房质量较差,村内道路坑洼不平,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村里的小伙子娶不上媳妇。”回忆着几年前村里的情景,村民董德叶说。
如今,南李庄社区一栋栋红黄相间的楼房鳞次栉比,广场开阔,马路平坦,绿化带生机勃勃。像城市里的现代化小区一样,这里规划了停车位、卫生室、活动中心、幼儿园;天然气、暖气、有线电视、宽带一应入户。“女儿是2009年嫁出去的,现在后悔得不得了,外孙子来了每次都不想走。”董德叶谈起南李庄的变化带着幸福的笑。
崔树军受到了范海涛的影响,也想为大家做些什么,去年国庆节自掏腰包买了380面国旗,插遍了村子,和大家一起用这种方式表达幸福感。
自掏腰包盖房,建新社区腾出来的土地,许多人都认为范海涛会拿出来搞商业开发,但范海涛不但没有那样做,除社区400多间底商的租金全部归村子外,次年他又投资3000万元,在那块地上建起社区服务中心和家居建材城,摊位租金也是全部归村集体。此举不仅为村内外提供就业岗位千余个,还为村子每年增加收入200多万元。
范海涛认为,不仅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还要“村中无闲人,人人有事干”。他盖房子发租金是个输血过程,要让百姓没有后顾之忧,需要为大家建立起“造血”机制。范海涛多措并举,45岁以下有工作意愿的安排到孟电集团上班,45岁以上安排到社区或建材城做物业管理工作,董德叶就是在建材城做保洁员。
问起为啥要为乡亲做这么多好事,范海涛如是说:“人做事,天在看,凭良心。我是个民营企业家,但我首先是个人!”
范海涛难忘1987年孟电由他父亲范清荣创建之初,缺少资金,同样贫穷的乡亲们把家里仅有的几元、几十元拿出来,支持父亲,支持企业……“我所做的只是回报,惠及村民回报乡邻。人要勇于担当!”范海涛从未忘却对社会的责任,以及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南李庄人的担子。
范海涛“眼窝浅”、“钱包松”,他说自己最看不得别人受苦,最看不得别人作难。记者采访范海涛时,他言语中最多的就是“老百姓”三个字。从2006年起,范海涛每年投入帮扶资金30万元,帮助全市困难党员渡过难关。
从2007年起,他每年拿出50万元给全市贫困职工补贴生活。
他设立200万元教育专项基金,资助数百名贫困大学生。
他出资80万元,为南村镇南村头村修建蓄水池,解决了该村人畜饮水的大问题。
这样的故事说不完……
下午4点多,列车到达郑州东站。
范海涛和出席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会的相关人员都上了一辆中巴车,准备接受省领导的接见。
提名奖获得者谢宇慧坐在了范海涛旁边,她是一名郸城县的高一学生。当范海涛得知这个十七八岁的女孩母亲因病去世,自己一边照顾瘫痪的父亲一边上学,家庭开支只是靠低保和学校救济维持时,心中又是一阵酸楚。
下车前,他悄悄往谢宇慧兜里塞了1万元钱。
(本文转自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