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育的大天地
2015-03-31陈怡李雪梅
陈怡+李雪梅
一、管理“粗放式”,催得百花开
小班化教育的最主要特征是通过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评价的重构等寻找适合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方式。改革之初,区教育局就倡导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不拘一格的“粗线条”管理方式。
区域层面,只要求实验学校在“一个理念体系”的引领下,遵循小班化教育规律,积极尝试,科学探索,不要刻意复制整齐划一的固定模式。这个理念体系包括小班化教育的“一个核心、三个内涵”和小班化课堂教学的“两大要求”。
“一个核心”即发展每一个。“三个内涵”是适应化——因材施教的适性教学;多元化——丰富多元的课程与评价;个别化——尊重个别差异的和谐发展。“两大要求”指组织教学策略的总体要求和课堂行为策略的总体要求。组织策略方面,要求先学后教,依学定教,顺学而导,这也是小班化课堂的转型目标。课堂行为策略方面,要求师生“双自主”(教师——主持、主导;学生——主体、主动)。这是提醒教师在小班化教学中既要勇于放手,适时让位,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又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潜能。
学校层面,要求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尝试实践,改变常规——反思总结,形成策略——继续实践,形成特色”的工作路径中,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局面。
清芬路小学“精细课前设计、精细课中过程、精细课后练习”的全精细管理把高控制转为高互动,促成了课堂创新。汉口回民小学的“雅真小班”运用“双自主”“四环节”实现“主动参与,导学探究”的目的, 将以生为本、尊重差异、“发展每一个”的理念转变为教育现实。西马路小学采用“双师进课堂”的方式上小班的英语课,增加了课堂互动的密度,形成多向交流、高效交往的生动局面。
除课堂构建上各具特色外,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微策略”也丰富多彩。天一街小学的“多向评价小黑板”,前进二路小学的“三阶段学习单”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助学工具。
二、培训精细化,为有活水来
教师是保证小班化教学改革质量的关键。江汉区坚持师资培训与项目实施的同步推进并适当超前,确保培训的全员性、时间性和实效性。
确定三条研训途径:实践研究——体验小班化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以专题研修、专题磨课、专题培训等方式,引领教师实施小班化课堂教学;项目研究——总结、推广小班化课堂教学研究成果。实现三种研训类型:创设“针对型”对话培训,举办“需求型”专题培训,开展“自悟型”尝试培训。
培训主要从区级培训和学盟培训两个层面展开。区级培训主要在区小班化项目组领导下开展,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课例与研究相结合的指导等,侧重于帮助教师跨越理念与行为之间的断层,真正转变教学行为。学盟培训指在小班化实验学校之间实行的“联体互动,抱团发展”培训,侧重于分享资源、合作共赢,加强优质师资对薄弱学校小班化师资的支持。在教研室的专业指导下,无论哪一个层面的培训,都既积极总结和提炼传统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又积极探索小班化教学的新方法,不断提升一线教师实施小班化教学的能力。
做细做精的培训不仅为小班化教学输送了优质的人才,帮助小班化实验学校逐步形成了骨干教师梯队,更为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更新了教师的思想,真正实现了教的行为的转变:教师从关注教学的流程变为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从形式上的“坐到学生中”变为心灵上的“和学生在一起”。
三、研究微型化,带来新风采
研究是带动小班化教学改革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遵循区级“本色课堂”教学理念,江汉区抓住“五大模块”开展小班化教学研究:小班化本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小班化本色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小班化本色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小班化本色课堂教学管理研究、小班化本色课堂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教研室采取区、校、师三个层面的立体研究方式,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同主题的研究。如,在小班化本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阶段,以主干项目为载体,按照自主申报和区域调剂相结合的原则,除了各实验学校申报研究专题之外,还特别鼓励教师独立开展低起点、小切口、新角度的个人微型课题研究。
这样的研究既有“点”的挖掘(如福建街小学“基于小班化的本色课堂分层教学研究”),又有“面”的铺展(如回民小学“本色课堂的小班适性教学策略研究”);既有对“老话题”的深化性研究(如天一街小学的“小班教学的多彩评价研究”),又有对“新技术”的探索性研究(如西马路小学的“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小班家校沟通的研究”)。这些源自于小班并服务于小班的项目研究,全面提升了小班化教学的研究深度和实践效能。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