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培养策略

2015-03-31丁常荣宋艳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身心发展心理素质中职学生

丁常荣 宋艳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代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研究,阐述了中职学生三方面的心理特点:自卑感强、心理失衡感增加、理想与现实的存在冲突,提出了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策略;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设立学生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身心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1-0041-03

收稿日期:2014-11-27

作者简介:丁常荣(1968-),女,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园林、园艺及环境生态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广东 广州/510410)

宋艳(1980-),女,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讲师,心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广东 广州/510410)

一、前言

中职阶段是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每一个学生都面临着一系列人生重大课题,如专业知识储备、智力潜能开发、个性品质优化、思想道德修养、求职择业的准备、交友恋爱等,这些人生课题的完成,要建立在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之上。

有关研究表明中职生最大的心理压力来源于与学习直接相关的因素,如考试成绩、学习负担重等,其次来源于与社会相关的因素,如与朋友、父母的交往等。中职学生作为中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有着特殊的心理压力,如认为自己学历低,就业压力大等,常有较多的负性情绪体验,而他们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因此在处理学习、社交、友谊、爱情等问题时,较易引起心理的矛盾与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中的失调和不平衡。下面就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培养策略谈几点思考。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自卑感强

自卑是指自我贬损、自我降低人格尊严的一种态度。它的典型特点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一切都不如别人,具体表现在对做好自己的工作和提高社交能力等方面缺乏信心。中职学生由于高考的失利,不同程度地存在有自卑心理,他们曾经对前途充满信心,但现实让他们在高分同学面前、在家长面前抬不起头,情绪会持续低落,即使来到中职院校后,有的同学还是无法消散这种消极情绪,造成情绪波动较大,时常会有焦虑感产生。这种变化,使一些中职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挫伤,心理天平失衡。为了捍卫这种虚伪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又不愿去正视现实,不愿去充实和完善自我,而是把自我封闭起来,生活在一种郁闷、压抑、失望的氛围中,时间一长就被自卑所束缚。

(二)心理失衡感增加

中职生离开熟悉的中学校园,进入全新的职业学校,对心灵的触动是很大的。一是学校的运作方式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学生自由选课,自主安排时间的机会多了,这也造成部分学生的困惑,他们还习惯于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教师把训练目标、任务和进程都已设计好,他们只需按照要求去做就可以了,而到了中职,大部分的训练学习任务要由学生自己来安排,部分学生对此很不适应,不知如何进行自主学习。二是应试教育的压力明显减小,素质教育的成分显著增加,从过去偏重基础性的学习与训练转向了基础与应用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领域,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训练,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清晰,而有些学生过去的学习基础很好,但对于中职要学习的专业技能接触较少,突然发现自已的学习没有领先优势了,甚至不如其他同学,引起心理的不平衡感。

(三)理想与现实存在冲突

首先在自身方面,中职生存在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进取心与焦虑感相互作用,他们一方面希望在三年的中职学习中,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本行业中成为一个才能出众的人,能够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整个社会正处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越来越成为青年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职生对自己的处境和能力有自知之明,感到在文凭上不及高职与本科院校毕业生吃香,在基础理论的扎实程度上也有差距,学习时间只有三年,或多或少会影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所以,他们的进取精神促使他们在学习上自我加压,另一方面又因自己成长环境上的种种差距,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来相应的焦虑感,精神上的负担相对是比较重的。

其次在客观环境方面,他们把中职院校想得过于完美。中学时代,许多学生把中职院校想象得非常美好,但进入中职院校后,一看现实生活中中职院校却不是那么完美,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与学生理想中的生活相差较大,因而产生失落感,怨天尤人,或愤愤不平。有的干脆混日子,把中职当作跳板,拿个文凭就行了,至于找工作是父母的事。然而,中职作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中职生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师生关系远没有中学时代紧密,面对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一部分人思想准备不足,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反应,开始对学习与生活产生冷漠,无法掌握新的技能以适应就业。

三、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中职教育的规律,本文提出了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几个策略。

(一)建立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施加影响的过程,为了保证该过程能顺利进行,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同其它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实在在做好沟通和引导工作,在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建立以发展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注重发展性心理教育,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与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为基础,以心理辅导与训练活动为主要形式,将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结合、援助与教育结合。

(二)设立学生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要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抢在学生出问题之前进行心理援助,避免悲剧的发生。具体措施包括建立三级网络体系、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和重点学生心理档案。

1.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三级网络体系

一级预警网络主要为学生处下属的心理咨询室,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组成,全面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心理危机防护工作。二级预警网络主要为班主任及各校区学生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学生异常问题、汇报情况和开展相关工作,并负责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三级预警网络主要为各班级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和心理健康教育协会的成员,负责进行心理知识宣传,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达到早期预防的效果。

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

(1)班级心理委员要全面掌握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平时每周向班主任报告一次,遇到重大紧急情况随时报告。

(2)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及时了解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每月填写一次《班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交心理咨询室。

(3)心理咨询老师在心理咨询时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危机,应及时与班主任联系并将相关信息以书面形式报告给学生处和分管校领导。

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

心理咨询室老师每年对全校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根据测评结果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与班主任一起对这些学生做好危机预防和转化工作;同时针对重点人群进行排查,如经济特别困难、失恋和受到违纪处分的学生等。

4.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

心理咨询室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将全校有心理危机倾向及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学生信息纳入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定期进行跟踪回访,对症状表现严重、危机程度很高者,必须立即将其转介至相关医疗机构治疗。在危机过后,协助受危机影响的中职生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开通咨询热线,及时提供心理帮助。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心理氛围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属于亚文化范畴,它以校园为载体,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并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独特的校园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有机结合的整体。物质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手段和科研条件、各种教育服务设施等,属于校园文化的表层部分,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凝聚;制度文化包括工作和学习制度、责任制度等,属于校园文化的中间层次,它集中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精神层和物质层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要求;精神文化包括学校目标、教育思想、校风学风、学校道德等,属于校园文化的核心层面,它是师生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及精神面貌,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规章制度强化校园文化。

制度作为一种外加的行为规范,对学校成员的群体行为和群体价值观发挥重要的作用。无规矩无以成方圆,无制度无以建秩序。制度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制度背后是学校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和主导价值观。建立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意味着从学习、生活、娱乐、工作各个方面,鼓励与校园文化相一致的思想行为,抑制与校园文化相背离的思想行为,使奖励和惩罚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利杠杆,使学校倡导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性的因素,时时发挥着心理强化作用。例如鼓励群体竞争和团结协作,将强化集体主义价值观;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恰当结合的激励制度,将强化在学业上的进取精神和事业上的不懈追求。

2.突出优秀人物使校园文化形象化

校训、校风、学风、学校精神等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往往被高度抽象概括为几个字,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正确领会并把握住其精神实质。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将校园文化形象化、人格化。例如,通过宣扬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优秀事迹、请优秀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等,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一种人格的力量,激励他们对这些优秀校园文化的认同和实践。

3.开展第二课堂使校园文化特色化、群体化

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就是使校园的目标文化群体化的过程。为了促进这一进程,只有理性的灌输、榜样的激发是不够的,还必须由广大师生的亲身实践。因此有意识地组织一些特色活动,就变得十分必要和十分有效了。例如,开设文化艺术类协会、举办学生艺术节、学生电影节、体育节、科技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各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推动校园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从中受益。

四、结语

总之,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是提升自身人格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现时学习、工作之必须,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需要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卫生建设,将其纳入学校改革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

参考文献:

[1]胡桂英,许百华.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3):671-673.

[2] 徐纪尊,杨登山,郑金光.中职生工作研究[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166-181.

[3] 林英杰,王尔新,蔡辉.校园文化移植问题的理论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3):109-112 .

责任编辑陈春阳

猜你喜欢

身心发展心理素质中职学生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音乐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浅谈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策略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体育锻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