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职业教育育人质量 引领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2015-03-31朱守锂
朱守锂
已过去的2014年,是中国深化改革年,也是教育改革年,更加是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启动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纪元,提出了新的要求,描绘了新的蓝图,翻开了新的篇章,至此,我国职业教育开启了新的阶段。
职业教育具有教育和经济双重属性,遵循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发展规律,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大突破口,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产教结合的基本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制定校企合作法规,并纳入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试点范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2014年12月15日上午,由中国职业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政府有效介入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课题组主办,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高峰论坛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隆重开幕。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龙德毅、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郑文、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尹绪忠、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建新、广东教育杂志社社长陈湘年等来自国家、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以及来自全国职业院校、教育研究机构的300多位与会代表参加了论坛开幕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龙德毅主持了开幕式。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以“职业教育质量的本质”为主题向大家介绍了职业教育的产品观、质量观,并对如何解决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了建议:
一是职业教育的产品观。教育的产品是教育系统向社会提供的教育和培训的服务。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的产品就是学校根据社会需求所能开设的专业、课程以及实现专业、课程目标的整个教育教学环节。学习者是教育服务这种产品直接服务的对象。
二是职业教育的顾客观。受纳税人的信任和委托,政府要向教育投资或提供经费,政府和其代表的纳税人就是广泛意义上的顾客;企业直接或间接向学校投资或提供经费,企业就是顾客;家长和学生要向学校交学费,家长和学生就是顾客。
政府、企业、家长和学生向学校购买的正是学校所能提供的学习机会的服务。政府之所以要购买教育服务,就是期望未来的社会成员获得成为有贡献的社会成员应有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企业之所以购买教育服务,期望员工获得应有的生产能力,成为高效率的员工;家长和学生之所以购买教育服务,就是期望学生能够获得生活能力和就业能力。
对一个组织来说顾客是最重要的人;那些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人位居其次;而管理部门则是为那些为顾客服务的人服务的。使公益服务提供者对他们顾客需求作出灵敏反应的最好办法,是把资源放在顾客手里让他们挑选。
三是职业教育的质量。应通过建立质量体系来提高质量:通过有效制定发展战略确定目的和方向;以顾客需求为驱动来提供教育服务;建立适应顾客需要和实现学校目的的人力资源;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资金管理程序来保障教育服务的提供;有效利用设施、设备并保障这些资源的可利用性;及时按照企业、社会和学生的要求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评价;有效组织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进行考查,并通过证书和资格来承认学习成果;进行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自我评估。
四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全球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产品和服务的本质,以及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技术和通讯的形式;这就意味着生产和服务过程的变化;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和产品、服务的质量,工商业特别需要高技能、能动性强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从业人员。
青年们具有的资格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匹配;职业院校和学生缺乏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缺乏合适的职业指导,包括合理管理个人就业期望;缺乏取得初步工作经验的机会,例如实习、见习机会以及假期工作等;青年们缺乏“软能力”(soft skills),包括社交能力、人际交往、上进心、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沟通能力、创造力以及语言能力等。
五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出路。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地做正确的事。首先,正确的事:适应需要的专业和课程。其内涵包括:一是课程的计划性:要适应区域教育发展和学校自身发展,符合专业建设规范,遵循课程设置原则;二是对课程内容的磋商:包括与用人单位、普通学校、证书机构、高等学校等的磋商;三是需求分析:即用人单位需求、个人需求、社会社区需求、教育发展需求。其次,正确地做: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内涵包括:灵活性与多样化、与教学内容相适应、融入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联系工作和生活经验、激励智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允许个人选择进度和方向、应用信息技术。
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郑文致辞,他着眼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并就近两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重点和举措,指出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加快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他强调,面对当前职业教育难得的发展机遇,只有不断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职业教育专家、云南职业教育发展项目剑桥教育目前的专家组组长史蒂芬·瓦蒂根斯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良好趋势表示祝贺,认为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史蒂芬·瓦蒂根斯着重介绍了英格兰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概况,并且剖析方法和手段,以及创建有效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和所面临的挑战。他表示,任何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作用都是促进国家和个人的经济发展,有效的校企合作则是发挥此作用的核心因素。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帮助确保课程和课程实施的方法是通过满足学习者和学习者希望进入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实现的。从历史的先后发展顺序来看,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发展在为企业培训这方面,基本完成了一个循环。通过学徒制和短期的脱产进修建立了与企业非常紧密的联系。但随着经济的衰退,培训机构的管理丧失了与当地企业的联系,教师的积极性也没有得足够的调动来发展更为强大的校企合作。
他指出,现在培训机构由拥有或是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的教职员工进行管理,并通常由企业直接指挥。在这样的基础上,更强有力的校企合作关系再次出现。在宏观/政府层面,咨询机构由企业主导;在微观/学校层面,要求管理和教学团队要对企业的需求作出反应,通过提供满足企业需要的课程来盈利。随着2008年的经济危机后的复苏,政府现在支持引入更多的现代学徒制,针对各个经济产业领域,把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结合在一起。
“据统计,我国高职毕业生一年大约有70多万人没有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就毕业,140多万学生进行的是与专业无关的所谓实习。高职校企合作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覆盖率只有54.8%,开发课程的覆盖率只有5.8%,开发教材的覆盖率只有10%。”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建新提出了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指出了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困难。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政府有效介入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吴建新深深为每年需要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践的上千万师生以及亟待企业参与的1500多个专业标准和2万多种教材感到忧心。经验和研究告诉他,单枪匹马、游击作战式的校企合作,人力、物力损耗极大,效果却不稳定、不明显,必须寻求长效机制来加以巩固。
“问题在于校企双方难以互惠互利,合作也得不到有效的评估监管。”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徐涵在论坛上检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校企合作政策情况。她指出,虽然国家针对职教校企合作出台了不少文件,而其中主要是政策,法律法规很不完善。很多地方政府虽然出台了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真正起作用的也少之又少。法律地位、责任与义务不明确,导致政府、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利益群体之间是否可以成为利益相关者?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如何互动?认清这些问题,对研究现代职业教育制度、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外部关系以及教育质量和吸引力,都大有裨益。”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校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懋认为,米切尔多维细分法里利益相关者存在动态变动的可能性,成为校企合作的重要突破口。
“校企合作具有合作机构和合作内容的双异质性。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是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院校是承担职业教育服务的公益类或准公益类事业组织。”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顾问、职教专家欧阳河研究员指出,“校企合作育人的本质是职业教育行为,是一种准公共服务。合作育人任务完成率与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成正相关,要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构建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做到职责分担、条件保障、监管执行。”
市场经济中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出发点在于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实现顾客满意为根本目标。而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顾客方,需求应当受到重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副所长查吉德以广州市为例对此做了研究和分析,认为企业迫切需要营销人才、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最看重员工的社会能力,其次是综合职业能力,再次是专业能力,最后是方法能力。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大产业学院的一镇一品一专业
一镇一业是珠三角地区经济的一大特色,被人们称为“专业镇经济”。广东省中山市可以说是“专业镇经济”的典型代表,专业镇是中山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已成为中山市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域,助推了中山市经济的腾飞。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紧贴区域经济结构特点,走出一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道路。
产业学院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一张耀眼的名片,其基本定位为:学校依托现有重点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与专业镇政府在其产业园区合作兴办教育实体机构,服务面向定位于专业镇中小微企业和基层社区——真正实现办学重心的“下移”。
产业学院的主要功能是:集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术研发与服务、创业孵化、社区教育等功能于一体。产业学院成为学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实践平台,成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终身教育等重要领域进行创新实践的重要载体。建设目标定位是:服务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典范”,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窗口”,专业镇社区教育的“引领者”,专业引领产业发展的“引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产业学院推行“镇校企”多元投资体制、董(理)事会治理体制和校企“六共”育人运行机制。一方面,作为集学历教育、培训、技术研发与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教育实体,产业学院办学重心、服务面向从城市下移乡镇,使高职教育科研辐射企业、社区;另一方面,与镇区、企业的融入式合作,促使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水平明显上升。
产业学院主要分为:南区电梯学院、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古镇灯饰学院和小榄学院4个产业学院,着力探索“人财物融通、产学研一体、师徒生互动”的“镇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开启了从“主动贴近”到“深度融入”的产教融合新局面,为中山新型专业镇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南区电梯学院:敢为人先,输送高素质电梯技术人才
中山南区是国内首个国家级电梯特色产业,集聚50多家电梯整梯和配套企业,其中包括世界500强的蒂森和菱电公司。电梯产业是中山南区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其电梯销售占全国电梯市场的20%。南区政府致力于将基地打造成为集制造、检测、研发、贸易于一体的电梯产业高地。
2013年,经过了成熟的探索阶段,中山职院与南区政府共同创建的南区电梯学院正式成立,电梯学院采取学校主导,研究院、电梯行业协会和电梯企业共同参与,政、校、行、企等多方联合的理事会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电梯学院的办学内容包括学历教育、对外合作办学、社会教育培训、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南区电梯学院的成立,学院直接到镇区的产业基地办学,既是打破传统办学模式的探索,也是通过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实现与企业深度融合的有益尝试。
古镇灯饰学院:光芒闪耀,让教育的光亮照进教育各体系
中山古镇镇是闻名国内外的“中国灯饰之都”,是“国家火炬计划中山古镇照明器材设计与制造产业基地”。经过近30年的培育与发展,形成了以古镇为中心,年产值超千亿元的灯饰产业集群,成为世界性灯饰专业市场,是国内最大的灯饰专业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
面对古镇镇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中山职院紧抓机会,成立古镇灯饰学院。古镇灯饰学院不仅提供大专学历教育,还有面向企业员工开展的中专层次的技能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灯饰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灯饰学院是中山职院“一镇一品一专业”办学理念的延伸,是创新“镇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积极探索,是推行“工作室、工场、市场”三结合循环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实践。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院将企业项目引进课堂、开办灯饰企业冠名班,实行开放式办学,实现了“零距离办学,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沙溪纺织服装学院:衣香弥漫,打造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于一体的高端平台
中山沙溪镇是中国重要的休闲服装生产基地,被评为“广东省休闲服装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最具有产业影响力纺织之都”。
2012年12月,中山职院与中山市沙溪镇人民政府共建沙溪纺织服装学院正式签订协议。根据协议,沙溪镇政府把位于沙溪休闲服装创意产业园内的一栋1万平方米的楼,通过改造装修提供给中山职院办学,中山职院主要通过与沙溪理工学校开展中高职三二衔接教育合作方式,培养沙溪产业发展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将产业学院建成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于一体的服装设计、展示、交易的高端平台。2013年10月,2013级“中高职三二衔接教育试点专业”学生正式入驻产业学院。
沙溪纺织服装学院的建立是学院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改革,将学校办到专业镇、办到产业园区的实践探索,是学院服务区经济的重要桥梁,产业学院办学依靠镇区、紧贴产业、面向市场,通过引进服装协会、企业工作室,建立政、校、企、行协同育人机制。
小榄学院:三位一体,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新型人才
中山小榄镇是全国重点镇、广东省中心镇和中山市工业强镇。小榄镇的工商业发达,区域经济特色明显。在充分调研小榄镇产业经济的基础上,中山职院和小榄镇经过多次磋商,2014年1月最终达成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小榄学院以现代服务业为起点,进行对接产业的园区规划,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文化内涵建设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促进产学研密切结合。未来,会把小榄学院建成集教育培训、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办成小榄子弟的学历大学、小榄公民的社区大学、产业工人的培训基地、开放型大学教育体系,无论是工人还是村民,都能在小榄学院找到合适的课程。
小榄学院是中山职院和小榄镇政府探索“政校企合作”办学形式,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人才的新型办学方式,是学院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又一次尝试。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创建“三会”平台,实施“四方”联动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学院确立了“立足农业,突出特色;优化结构,服务地方”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改变,形成了涵盖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种、养、经贸、管、机电一体化的专业体系。创建“三会”平台,实施“四方”联动,创建共享机制,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一是搭建“三会”平台。“三会”:河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合作办学理事会、河南省农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二是成立“一办一会一处”。“一办”: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主要是对外协调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校际)的合作事务,对内协调(或整合)教务、人事、财务、科研、资产、学生管理、招生就业部门和各系部专业的校企合作资源。“一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设在各系,由行业专家、学校学术带头人、企业技术骨干等有关人员组成,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机构,形成“行业的标准+企业的技术技能+学校的知识、素质和文化”专业建设融合模式,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一处”:地方合作处。地方合作处是学院开展科技服务推广工作的工作机构,是学院与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进行联络交流与合作的职能部门。
三是校企合作机制中总体体现“校农合作”。首先,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其次,建立“厂中校”实训型生产基地。为了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在就业招聘、产品研发、成果转让、技术培训等方面形成更广泛的合作,由企业提供场地和部分设备,学校投入部分设备及人力资源,在企业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实习实训场所。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政校企协同,建立院外实践教学基地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政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成立了由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参与的学院政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实现了合作育人机制的系统设计,成立政校企合作理事会,组建行业、园区工作,委员会以及职教集团,构建校企合作二级学院;技术与社会服务中心等。
例如,学院组建了福州市电子信息与机械、动漫游戏、商贸服务、旅游服务、青口投资区、融侨开发区等4个行业、2个园区政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并在其指导下合作成立了福建省电梯职教集团,金科网络技术管理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等2个二级学院,“思科网络实践与创新中心”等5个技术与社会服务中心,与企业共建专业、订单培养,并建立了105个运行良好并有保障机制的院外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多年的校企合作不断的探索与发展,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政校企协同创新的合作平台,实现了合作育人机制的系统设计。随着政校企协同,合作育人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学生逐渐成为服务与承担当地和周边地区众多任务的中坚力量。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头戏,中山职院的产业学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以及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以鲜明的特色为职业教育的产教进一步融合起到借鉴作用。12月19日,在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作视频会议上,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特别指出,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职业院校要广泛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要达到3年总学时的60%。可以预见,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不断改革管理模式,充分释放高等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发展,从而培养更多满足行业需要、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照片由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责任编辑 魏家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