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革命:又一场企业家精神的胜利
2015-03-31佚名
佚名
当前能源变局呈现出从高碳能源到低碳能源的“去碳化”、从精英能源到大众能源的“去中心化”、从资本主导到资源主导的“去资本化”三大趋势。
现在看来,页岩气和页岩油为美国减少能源对外依存提供了另一条解决之道:2012年,美国超过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与此同时,致密油开发也蓬蓬勃勃,美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生产国。到2025年,页岩气和致密油的产量将在全美总产量中占到60%。 国际能源格局因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难怪太平洋这边的中国,也将钻机布向了传说中蕴藏着比美国页岩资源量还要大的西南山地。
那么,页岩革命到底是如何发生的?作者《华尔街日报》记者格雷戈里·祖克曼(Gregory Zuckerman)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美国Barnett、Eagle Ford、Bakken等页岩明星地区的发现经过,特别是做出这些发现的几家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跌宕起伏的历程,呈现了一组波澜壮阔的创业故事会。与其说这是一本介绍美国页岩气发展历史的科普书,倒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几个草根企业家坚持不懈追求“美国梦”的人生故事。
故事旋律我们其实并不陌生。除了切萨匹克能源公司(Chesapeake Energy)创始人奥布里·麦克伦登(Aubrey McClendon)的母亲是能源公司科尔·麦吉集团(Kerr-McGee)联合创始人的侄女,算是有那么一点家族传承以外,其他几位主人公,包括切萨匹克一位创始人汤姆·沃德、米切尔能源公司的乔治·米切尔和大陆能源公司的哈罗德·哈姆,都出身寒微,童年坎坷。沃德的父亲和祖父有严重的酗酒问题,给他心理上带来极大困扰,另外家境贫寒,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米切尔的父亲是放羊的;哈姆是家中第十三个孩子,父亲靠给人种地、采棉花和领低保维持生计,哈姆到五岁时因房子被大火烧毁,邻居慷慨相赠,才穿上了人生第一双新鞋。尽管出身卑微(也或许,正因为出身卑微),他们忍受了非同寻常的失败、痛苦和磨难,各自成就了一番伟业。
书中对切萨匹克两位创始人麦克伦登和沃德着墨最多,此二人的故事也格外令人唏嘘。2008年金融危机不仅见证了雷曼兄弟的倒掉,也给麦克伦登带来重创。天然气价一蹶不振,公司股价跌跌不休。重创后的麦克伦登并不甘心失败,继续寻找机会,他瞄准了美国液化天然气(LNG)的出口机会,主动联系书中另一位主人公——谢尼埃公司创始人苏基,劝说后者出口LNG。苏基原来的算盘是,美国未来肯定面临能源短缺,必须从国外进口LNG,因此抢占先机,修建LNG接收站,为未来进口LNG做好准备。谁曾想到美国本土页岩气发展如此迅猛,国内气价屡创新低,公司股价也跟着下滑。
麦克伦登建议他调转方向,将接收站改为出口终端时,苏基看到了希望,却被一家对冲基金的高管笑话为“痴心妄想的乐观主义者”。毕竟,在普通人看来,长期能源短缺的美国怎会有出口天然气的一天?更不要说临时改进口为出口的技术难度和政府审批难度。时势造英雄,2011年,谢尼埃成为拿到美国能源部LNG出口许可的第一家公司,愿意与之合作的公司络绎不绝。
《页岩革命》中的几位主人公,正是凭借这种“痴心妄想的乐观主义”,在美国最大的几家石油公司放弃美国本土、转向海外寻找资源和利润的时候,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家门口的地底下就埋藏着丰富的资源和财富。他们更相信自己有能力,从这些资源和财富中分一杯羹。这些人中,几乎没有谁是石油或地质专业背景出身。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找到石油、也就是找到财富的信心和热情。就像哈罗德·哈姆说的那样:“我希望有机会找到这种古老的财富,这种强烈的欲望挥之不去。我们都想要改变世界,超越平凡的生活。我也一样。”他做到了。但他还需要做更多,因为最近几个月的油价暴跌,对这些页岩油气生产商意味着又一次严峻的挑战,能不能挺过去,我们拭目以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