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冲击的思考

2015-03-31张益波

经济师 2015年3期
关键词:发展态势互联网金融冲击

张益波

摘 要:文章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四个方面的冲击,并在此基础上,为商业银行应对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发展态势 商业银行 冲击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3-166-02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

互联网金融是指传统的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的一个新兴领域。从理论上说,所有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互联网理财、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网络贷款等新兴金融模式。其中,包括三种基本的组织形式:新兴小贷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金融中介公司。

当前商业银行普遍推广的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也属于此类范畴,有学者指出,互联网金融将发展成为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股票和债券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迅猛,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大大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發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银行业网上银行交易总额1,066.9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79%。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较而言,互联网金融具有支付快捷、资金配置效率高、交易成本低等优势,其对商业银行将产生全面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冲击。

全面性是指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机构的冲击不仅包括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而且还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和小型村镇商业银行;系统性是指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不仅包括支付、贷款等核心业务领域,而且还包括从产品设计、产品定价、市场营销到风险控制等各个价值环节;持续性是指互联网金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产生深刻影响,有专家预言互联网金融模式20年后将成形。

归纳起来,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互联网金融改变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目前为止,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和盈利方式基本上是维系传统模式,利差收入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体现了银行机构在传统业务上的效率,而且是经济社会投融资成本的重要测度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金融业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和效率。根据国内16家上市商业银行公告得知,商业银行的净利润依然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增速远高于同期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增速,但利差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

从商业银行传统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看,因为其客户主要对象是对贷款有稳定需求的大企业客户以及高端零售客户,安全、稳定和低风险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诉求,银行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主要是以其专业的技术、复杂的知识和冗繁的流程向客户提供安全、稳定和低风险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目标客户类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不同,其价值诉求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被彻底颠覆。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和普及化,中小企业、企业家和普通大众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各种金融交易,金融产品或服务提供商是那些聚焦于为客户提供快捷、低成本服务的新兴金融机构,其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被大大淡化,客户主要是追求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的中小企业客户及年轻消费者,方便、快捷、参与和体验成为客户的基本诉求。

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基础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互联网金融机构对客户需求响应、期限匹配、风险定价与管理等业务流程被大大简化,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是在数据分析上的模块化资产组合,以往传统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那种基于密集知识和复杂技术的金融产品的优势被削弱了。根据创新理论,互联网金融使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基础发生了演变,由安全、稳定和低风险转向快捷、便利和体验,进而对商业银行核心业务构成威胁。

2.互联网金融导致商业银行支付功能边缘化。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是以移动支付为基础,其通过移动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技术来转移货币价值以清偿债权债务关系。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加速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功能边缘化,并使其中间业务受到替代;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和快线等已经能够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机票与火车票代购、电费与保险代缴等结算和支付服务,对商业银行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涉及的用户越来越多,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

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3729.8亿元,同比增速46.8%。整体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在整体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2013年与金融的深度合作,使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公司找到了新的业务增长点,目前这种助力还没有完全爆发,预计未来两年互联网金融对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推动作用将会更强,或进一步提高交易规模增速。业界人士预计,未来几年其交易额将迎来爆炸式增长,业务占比会不断提升。

3.互联网金融市场可以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金融搜索平台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了一个机会发现的市场,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和交易成本,双方对对方信息基本实现完全了解,资金中介将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是资金信息中介。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上,贷款者可列出贷款金额、利率和想要出借款项的时间;借款者可以在无中介的情况下自由寻找适合自己的贷款产品,而借贷双方达成的借款利率,主要因贷款人的风险喜好程度而定,风险偏好型的贷款人会追求较高的利率水平,而风险厌恶的贷款人则会确定较低利率以规避相关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互联网金融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及个人消费贷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贷款审批流程简单、放款速度快、产品类型丰富多样等。有类似专注于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阿里信贷,信贷流程大大缩短。

因此,互联网金融模式不仅可以达到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而且还能大幅减少交易成本。可以预计20年后“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可能形成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

4.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兴起对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中介理论形成有力挑战。金融中介的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金融中介有规模经济和专门技术,能降低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第二,金融中介有专门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缓解储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资金中介和信息中介是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最为基础的两个功能,分担风险、提供流动性和信息也成为银行最主要的服务。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兴起对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中介理论的存在基础形成了有力挑战,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互联网金融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银行直接融资以及股票和债券市场间接融资尽管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产生很大的市场交易成本,包括贷款信息收集成本、银行与客户签约成本、客户信用等级评价成本、贷后风险管理成本以及坏账处理成本等。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方运行完全依赖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进行联系和沟通,并可以实现多方对多方同时交易,客户信用等级的评价以及风险管理也主要通过数据分析来完成,交易双方在信息收集成本、借贷双方信用等级评价成本、双边签约成本以及贷后风险管理成本等极小。

其次,互联网金融降低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商业银行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双方之间信息沟通充分、交易透明,定价完全市场化,风险管理和信任评级完全数据化。

第三,互联网金融加速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中大量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涌现和崛起,大大加速金融脱媒。在传统的支付产业链中,电商、第三方支付公司和银行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电商为用户提供网上交易平台;第三方支付建立网关服务平台,实现消费者、商家、金融机构之间的在线支付,并提供现金流转、资金清算服务;银行则是最终资金结算服务的提供者。

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的对策

1.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最关键要素在于扬长避短。商业银行应当在与互联网金融竞争中发挥如下优势:

第一,银行业实力雄厚、诚信度较高。银监会2013年1月28日公布了2012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总负债数据。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达到131.27万亿元,总负债达到122.63万亿元。2012年也成为资产总额增加最快的一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年新增总资产规模达到19.75万亿元,增幅达17.7%。

而根据银监会此前的数据,200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仅为27.66万亿元,九年间,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规模增长了103.6万亿元,与商业银行相比较,尽管互联网金融机构发展势头迅猛,但无论总资产还是交易规模都比较小。

第二,银行基础设施完善、营业网点分布广泛。商业银行拥有结算、清算、信贷等领域完善基础构架以及覆盖全国范围的庞大营业网点,是其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中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机构等新兴金融业态冲击的互补性资产优势。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21.03万家,全年新增网点5200多家,网点布局逐步覆盖城乡。实现功能分区的营业网点达到11.87万家,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需求,商业银行要发挥网点优势,更好地满足现金客户和不上网客户的需要。与此相比,互联网金融机构尽管扩张很快,但网点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数量仍有限。

第三,监管部门严格管制市场进入。从根本上说,互联网金融机构对商业银行的致命冲击不在技术层面,而在法律许可,即能否获取银行牌照。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是最重要的金融机构。银行除了通过为全社会提供存贷业务、财富存管业务获取经营利润之外,还承担着为整个社会的支付和结算提供媒介,维持经济活动顺畅进行等更为重要的社会职能。因此,银行等存款机构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阿里信贷和支付宝在2010年成立之初就开始申请银行牌照,但由于涉及商业银行存款、清算等核心业务,至今仍未获批。另一方面,因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具有沉淀资金、信用卡套现、洗钱、欺诈、冲击实体货币等风险,行业内加强对其监管的呼声很高。

2.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须再造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即从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再设计开始,以“小微”、“快速”、“简化”、“整合”的原则进行再造和重构。

“小微”,即银行目标客户定位由大型企业下沉至小微企业,商业银行业内人士直言“大银行服务于大企业,小银行服务于小企业”是极为错误的观念;随着储蓄红利逐渐消失,存贷利差缩小,小微企业的业务将放在商业银行的重要位置。

“快速”,即以银行业务的电子化、网络化为手段重构渠道体系,提高离柜业务率,实施组织扁平化,以增强组织效率,具体包括与客户无缝联结,快速发现当前及潜在目标客户并与之接触、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等。

“简化”,即简化业务操作方式、减少银行卡申请、贷款申请等审批环节,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

“整合”,即商业银行以其存款、贷款、汇款、支付、银行卡、理财等多业务为基础,打破传统银行部门局限,充分整合客户多账户、多币种、多投资等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投资偏好,从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优质金融服务。

3.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要积极构建商业银行新的价值网络。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金融搜索平台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了一个机会发现的市场,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和交易成本,双方对对方信息基本实现完全了解,资金中介将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是资金信息中介。需要强调的是,互联网金融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及个人消费贷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贷款审批流程简单、放款速度快、产品類型丰富多样等。

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及时转变观念,面向大众提供金融服务,保证其普遍化和大众化,对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人业务给予足够的且越来越多的重视;银行的服务重心应该更偏向于年轻客户,为他们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并不断加强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流,满足客户的交互式体验需求;基于以上服务动向和服务理念,逐渐建立全新的价值观念体系,保证其与市场转变的步伐相协调。

总之,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这对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商业银行必须注重理念突破、流程改革、构建新的价值网络等,争取以积极的面貌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 狄卫平,梁洪泽.网络金融研究[J].金融研究,2000(11)

[3] 李文博,孙冬冬,刘红婷.浅谈互联网金融的机遇与挑战[J].商场现代化,2013(20)

[4] 艾瑞咨询.2012年~2013年中国互联网支付用户调研报告

(作者单位:温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波鄞州支行 浙江宁波 315010)

(责编:李雪)

猜你喜欢

发展态势互联网金融冲击
铁岭市高职院校物流专业集团化办学的对策研究
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媒体发展
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和发展态势的探讨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旅游业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其策略
奥迪Q5换挡冲击
奥迪A8L换挡冲击
一汽奔腾CA7165AT4尊贵型车换挡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