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资本约束对我国农信社发展的影响研究

2015-03-31李刚

经济师 2015年3期
关键词:农信社新常态经济

李刚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常态”,表现的主要特征是: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在“新常态”下,随着我国金融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越来越深入,加强金融监管,保护我国金融机构的成长和壮大显得突出重要。农信社作为国内从事涉农信贷业务的三大主体之一,在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及新农村的建设方面层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金融监管的愈发加强,强化资本管理、提高资本充足率,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发展新思路,对农信社持续、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农信社 资本充足率 资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3-040-04

一、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标志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的时代转入新的经济发展周期。从国内看,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的逐步加大,30多年来快速发展所积累的资源、人口、土地等红利逐步消失,集聚的各种问题、风险逐步显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将会向更广、更深的程度迈进。从国际社会看,国外政治、经济等不安定的因素始终没有消失,周边国家对我国的影响将会长期存在。尽管如此,对外开放将长期是我国遵循的强国之路,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

(二)意义

作为我国从事“涉农贷款”业务的三大主体之一,以村民自愿入股组建的农信社始终在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战略地位。在国内合作社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历经50多年的繁荣发展与挫折磨难,逐步壮大成有着先进文化理念的独立金融组织,在支持我国“三农”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金融的龙头及改革红利惠及“三农“的重要媒介。

但是随着农信社的不断壮大,出现了诸如管理体制不完善、经营理念出现偏差、权责不明确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甚至阻碍了信用社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了其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和扶持,制约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延缓了农民增收的步伐。因此,探索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路径,提高其发挥稳定金融秩序、改善“三农”问题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

与一般的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有着自身特殊的发展环境,并经历了特殊的发展历程,但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面临着强化资本管理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共同目标,并且这一目标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农信社的发展历程中,资本约束一直未受到高度的重视,但鉴于农信社改革扶持政策已有效出台,对农信社实行资本约束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新常态”下研究我国农信社的资本约束与监管的路径已成为有关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资本约束的相关理论综述

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离不开资本的强有力的支持,农村信用社也不例外,显然,不同的资本约束对农信社的经营状况有着不同的影响效果。鉴于此,研究理清资本约束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影响途径和机制是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资本约束的概念

1.银行资本的概念及其功能。从银行资本的概念: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于银行资本的概念范畴会有不同的观点。从经济学家的视角来看,该概念范畴包括两点:一是必须是银行实际拥有的;二是必须能以货币的形式来计量,这是一种广义的定义。从会计学的角度来理解,范畴不是包括银行所有的资产,而是资产中扣除负债的部分,就是所谓的所有者权益,也就是银行资本的账面范畴。站在监管部门的立场来看,出于防止风险发生,以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目的考虑,将银行资本定义为银行既有且必须拥有的资本,又被称为监管资本。

在实际的操作中,一般都是使用会计学和监管部门的角度定义。从定义来看,会计学的定义是基于资产负债表;监管部门的定义侧重于风险的防范。由此看来,两者包含的范围有一定的不同。从数量上来看,监管当局的定义要高于会计学的定义。由于银行安全性的经营理念,一般都倾向于采取比较高的定义,这也是能理解的。出于对银行安全经营的考虑,《巴塞尔协议》给出了银行资本的定义,以避免银行自身随意将资本的涵盖面扩张,导致风险发生。该定义将资本确定为两个级别,分别是核心资本和补充资本(又被成为附属资本)。其中,核心资本主要是指股权资本,补充资本是指在一定时限内能祈祷化解损失功能的资本。

银行资本的功能和作用:银行资本对银行日常业务的开展及未来的成长壮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总体来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起到作用:第一,消纳风险。具体来讲就是除预防风险发生时,及时化解给银行造成的损失,还要有处理风险损失并发症的作用;第二,增强社会大众对银行的信心。与拥有较少资本金的银行相比,充足资本金的银行更受社会大众的亲睐,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银行扩充资本金,遵循安全经营的原则。第三,合理确定风险偏好。站在银行自身的立场上,出于以最短的时间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银行往往会降低资本金,进而凭借其较高的财务杠杆作用,达到短期利益最大化。给银行制定一定的资本金比率有助于其经营更趋安全性。第四,降低转换费用。假设由于某种原因导致银行贷款或其他资产发生损失,银行必须减少某种资产的持有以弥补损失。与利用自有资本金相比,其他种种的变卖资产方式成本都会比较大。因此,深入了解银行资本的潜在作用,加强农村信用社对其资本的管理意义重大。

2.什么是资本约束。业界对于资本约束的定义达成了一致的共识,鉴于银行的经营业务的开展受其自身资本的约束,业界将资本约束定义为银行业务开展与日常运作受其自身资本的约束,实质是对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以量化的形式表现为自身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相當于自身对负债的最后一道屏障。通过对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将银行自身的风险降到最低。基于资本充足率的功能与作用,其成为衡量银行安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3.资本约束在农信社中的分类。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可将资本约束分为两种:一是数量约束,即从数量方面看,资本数量信用社业务拓展、规模壮大等的制约,更多制约信用社的生存;二是质量约束,即投资人对投资收益的合理要求,更多制约信用社的发展。

从约束来源看,资本约束可分为两类:一是自我约束(相当于主动约束),二是强制约束(相当于被动约束)。第一类约束是基于信用社自身经营理念的原因,第二类约束是基于整个银行体系及其他强制性的要求等原因。

(二)资本约束的相关理论

1.经济资本理论。经济资本,又被成为风险资本,是基于业务开展和风险承担的考虑,是防止最坏考虑事情的发生(即倒闭)而设置的一道保障线。经济资本的存在是基于隐藏在银行日常经营中的三个不同层级的风险所导致的损失,不同的损失需要不同的资本来弥补。三类损失分别是:即预期损失、超出预期平均水平的非预期损失以及超出银行正常承受能力以外的异常损失。三个层级的损失中,经济资本是为防止非预期损失的发生而存在的,对于预期的损失则不需要经济资本防范,而是应当有提取的呆账准备金等来防范。

经济资本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服务于绩效考核。银行的业务始终伴随着利润和风险,因此对内部员工的考核不能仅考虑当期的收益,应当综合考虑潜在的风险,将潜在的风险通过某种模型折算为当期的成本,RAROC模型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当期收益基础上,综合考虑风险因素,折算为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在业绩考核上更加科学合理。二是调整风险战略。银行可根据收益与风险状况适时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战略。三是有利于资产组合。银行的经济资本总量毕竟有限,可将总额合理分配到各个业务层面,达到对风险的总量控制。

2.资本收益率理论。资本收益率理论(英文简称RAROC),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是由当时美国的银行家信托提出的,后来逐渐成为诸多风险管理理论中使用最普遍的、最核心的方法。当时的初衷是为解决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的度量问题,后来不断得到改进,并于上世纪末最先在国际知名银行中被大量采纳。时至今日,已被理论界和实践界广泛认可。该观点的核心在于:认为银行每笔业务在带来收益的同时,必然会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因此,对银行业务的评价要综合考虑风险因素。有些业务虽然可能带来的收益很高,但同时承担的潜在风险也很高,在综合考虑风险因素后,收益可能会变得很低,甚至出现高额的非预期损失,导致最终出现亏损的情况。

3.基于VaR的资本约束理论。VaR也就是业界所说的风险价值,即在远期一定的时期范围内,如果发生概率已知,投资组合最大可能损失价值,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内,银行资产组合VaR已知的状况下,可能的损失小于VaR。该理论还认为,银行资本应该足够化解潜在的风险损失,因此,作为资本组合的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的综合应大于VaR,也就是对银行资本的约束条件。

三、资本约束在我国农信社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在我国,农信社从成长到壮大度过了漫长的过程,每个时期面临的资本约束各异,相应对信用社的发展也发挥过不同的作用。纵观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可以看出,从一开始的没有严格管制,到后来将其作为重点管理对象。随着要求的不断严格细化,对我国信用社的发展也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一)我国农信社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建国以来,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信用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仔细分析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信用社的发展可总体上分为几个阶段:

一是1951—1959年,这个时期的信用社基本处于成立和起步阶段,缘于人总行在1951年的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上决定大力发展农信社。二是1959年—1979年,这个时期,信用社的发展极其缓慢,管理理念和经营策略比较狭隘,基本是由当时农村的基层来管理。三是1979年—1996年,当时遵照中央的精神,将其归于农业银行管理,在县级层面基本成立了联社,后来逐步从农行中隔出,独立办公。四是1996年—2003年,当时中央决定,将信用社从农行中彻底剥离,直接由人行行使監督管理职责。五是第四阶段至今,经过不断的试点改革、发展壮大,信用社逐渐成为除农行和农发行外,我国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三大主体之一。

(二)我国农信社资本约束的历史分析

长期以来国内信用社并未对资本充足率进行过实质性的管制,虽然《巴塞尔协议》很早就提出资本充足率8%的要求,并且国外的先进银行积极主动满足这一要求,但是国内信用社一直未对其有过实质性的关注。真正法律意义上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95年国内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要求信用社要达到8%的最低标准。

信用社加强资本约束的意义:

一是利于信用社加强对信贷的管理。在一定的充足率限制下,受资本总额的制约,银行的信贷规模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随意放大。二是有利于经营安全性原则的践行。有了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便会加强对资产风险的关注,逐步降低高风险资产的比例,践行安全性经营的原则。三是有利于壮大自身实力。在科学的经营理念下,信用社才能真正夯实资本基础,壮大自身实力。

(三)我国农信社资本约束的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信用社在资本充足率管理方面的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随着资金来源渠道的不断拓宽,资本实力也越来越雄厚。成绩虽然可喜,但问题依然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

首先,从资本组成来看,由于国家对信用社改革力度的加大,信用社的大量资金来自于政府的直接入股,与此同此,吸收的社会存款却不见明显增加或增速不明显,由此可见资本更多依赖于政府的直接入股,依赖性偏大,这就暗含了潜在的风险因素。

其次,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我国信用社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仔细研究会发现我国统计的资本充足率与实际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潜在的风险比预期的要高。

再次,从获利能力来看,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国内信用的盈利能力不高,难以寻找有效的赢利点,开拓新的盈利渠道和空间是我国信用社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资金充足率不高对国内信用社产生的影响

第一,充足率不高会增大信用社经营面临的风险,降低其抗风险的能力。在缺乏足够的资本金作为支撑的前提下,一旦发生不可预测的风险事件,信用社没有足够的能力化解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潜在存款人或投资人对信用社的信心。

第二,充足率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用社在金融系统中的竞争优势。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信用社面临的竞争对手不会仅仅局限于国内的同行,将更多地面向国际超大型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国外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的管理已经有着相当成熟的经验做法,综合评级占据绝对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我国信用社的竞争优势。

第三,随着我国对金融机构监管的加强,一旦发现充足率达不到一定的要求,监管机构会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制约某些业务的开展,更谈不上争取政策的支持。

四、“新常态”下提高我国信用社资本充足率的途径与对策

随着国内监管机构对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加强,信用社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业务开展受到的制约也越来越多,增强竞争实力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虽然,近年来信用社的发展取得了可惜的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面对经济新常态,国内信用社如何抓住机遇,克服各类挑战,探索突破资本约束的制约的途径至关重要。

(一)挖掘新的资本来源,夯实资本基础

从资本组成来看,信用社的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组成。从资本来源渠道看,无外乎两种渠道,即内部和外部。内部来源主要是股东的追加投资或信用社未分配的利润;外部来源主要是新投资者的投资入股等。因此,增加信用社资本的途径要么是增加内部来源,要么是增加外部来源,实行内外双增的战略便可很好地增加资本总量。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增加自身的积累。通过未分配利润来增加自身的资本是一种快捷、有效、可行的增资方式,这一优势对一些未上市的金融机构中更加明显。同样,信用社也可很好地利用这一便捷渠道增加资本。这就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未分配的利润从何而来?利润也就是盈利,要想拥有更多的未分配利润,信用社就得想方设法提高盈利能力,增加未分配利润的总量,离开足够高的盈利,以这种渠道增加资本也只能是“画饼充饥”。信用社的盈利主要来源于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从国内外金融機构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资产业务虽然给其带来了很高的利润,但是要想在资产业务中获利取得新的突破很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中间业务的盈利能力,其实,在国外的先进银行中,也是在努力采取措施,试图在中间业务的获利上有所突破。

其次,要增加附属资本,使资本能得到持续有效的补充。除增加核心资本外,努力提高附属资本的比例是信用社扩充资本金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省级层面,发行次级定期债券。次级定期债券的优势在于:利率不随市场的波动而波动,期限较长,一般会高于5年(含),并且资金的使用相对独立,日常经营发生的亏损不得动用此资金弥补。即便银行倒闭,清偿债务的顺序也会优先考虑存款和其他负债。另外,这种方式还有以下的优点:不受上市的限制,受管制较少,形式灵活,操作起来方便,并且费用较低;发行债务会刺激信用社合理安排其资金流动性;由于信用社税后的利润不会随债务的增加而减少,因此股东的收益不会随之减少。

第一,探索利用混合的融资工具。这种融资工具的特点在于既有股本的特点,又有债务的特点,并且具备某些条件时,便可计入附属资本,当银行日常经营发生亏损时,还可用于弥补损失,这是由于次级定期债券的一大优势,这些特点或者优点可以被信用社很好地借鉴并加以利用。比如,站在信用社的角度上来看,由于这种工具集债券和股本的特点于一身,给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因此融资时需要支付的利率相对较低,并且当投资者将所持债券转为股票时相当于扩充了机构的资本;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可依据信用社经营状况决定将债券转为股票或者不转股票只赚取固定的收益。

第二,努力改善呆账准备金制度。与国际先进银行较高的呆账准备金率相比,国内信用社显得不尽人意,使得国内的资本充足率总体水平下降,同时由于不可预期的不良贷款发生会进一步稀释其自有资本。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比例较高,加剧了信用社改善呆账准备金的紧迫性。

第三,对现有固定资产进行摸底和重新配置。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步伐随之加快,城市的优质地段资源得到了重新的划分,信用社自有的资产配置偏离了最初的最优化配置,应对其重新摸底,再次优化配置。

(二)依据风险系数重新优化资产结构

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同时,相当于减少了信用社的可放贷规模,降低了资产业务的规模,缩减了利润的来源。因此,为满足资本约束,盲目地提高资本充足率存在很多的弊端。更加科学的做法应该是在提高充足率的同时,依据风险系数,降低高风险资产比例,从总体上提高信用社的资产质量,增强其盈利能力。

第一,遵循“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资产管理理念,实现资产的多样化。同时在开展新的资产业务时,努力减少高风险资产业务,提高低风险资产业务的比例。放贷时要对企业进行严格的考核,放贷政策要向优质的企业侧重,在资产多样化的同时,提高信用社的盈利能力。

第二,对于现有的高风险资产,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市场工具逐步降低、化解风险系数,盘活既有高风险资产或呆账、坏账。

第三,重视风险管理。与一般的商业银行相比,信用社的经营也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如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信用社应当重视风险,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加强对这些风险的管理,以此方式来提高其资本充足率。

(三)发挥社会资本及国际资本对提高资本金的作用

在扩充资本金时,信用社要解放思想、扩充思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全方位、多渠道地提升资本金的比例。

第一,以股本融资的方式,吸纳民间资本及外资。信用社未来的发展目标其实就是在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尊重社会资本,形成资本来源多样化的现代商业银行模式。

第二,逐步消减机构、分流人员。与国内其他的金融机构相比,信用社不论在人员数量还是在机构数目上都有着绝对的规模,规模堪比四大国有银行,远多于股份制银行。按行政区划配置网点的模式,更加重了信用社的负担,导致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四)加强对资本的管理

信用社的经营面临着众多的风险,加强对其资本的管理其实就是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加强资本管理可从几个角度来开展:加强总量管理,加强结构管理,扩充股东来源,建立绩效考评系统,增强化解风险的能力。

第一,加强总量管理。资本约束设置了资本总量的最低要求,但信用社的经营要遵循盈利性的原则,资本持有量过高会影响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因此,信用社要加强对总量的管理,达到既满足监管要求,又尽可能不影响其自身的盈利能力。

第二,加强结构管理。在合理的多样化的融资中,不同的资本由不同的特性。综合考虑不同资本对股东或存款人利益保障中的作用,加强对资本的管理,逐步建立科学的融资模式。

第三,扩充股東来源。重点吸引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优点在于战略投资者的入股可计入信用社的股本,通过扩充核心资本,提供资本金比例。但是不能盲目吸收战略投资者,要有针对性,要与信用社的发展战略相一致,要选择综合实力强、市场份额高、能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者。

第四,建立绩效考评系统。目前的绩效好评系统确实能很好地满足监管当局的要求,但是对信用社的发展有很多不利的影响。应对现有的考评系统适当的改进,建立理论上科学、现实上具有操作性、涵盖因素全面的绩效考评系统。

第五,增强化解风险的能力。加强对贷款的分类管理,贷前严格审查企业经营状况及信誉度,贷中对企业投资项目密切跟踪,及时掌握企业项目运转情况;同时对于所贷款项提取足额的准备金,以免违约的发生,贷款到期后要及时回收本金及剩余利息,切实增强信用社自身化解风险的能力。

第六,建立完善的风险缓释机制。信用社要对存量的贷款及时进行摸底,理清其风险程度,在确定为不良贷款后,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比如整体打包成证券向市场发行,或及时对外转让。对于新增的资产业务,信用社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抵押、担保措施,把违约的概率或违约后的损失降到最低。通过建立一系列的风险缓释机制,确保信用社在满足资本约束的同时,把盈利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泉,陈怡君,吕安民.资本约束下中小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2] 罗大敏,张奇.商业银行资本约束机制:理论与政策建议[J].财经问题研究,2014(12)

[3] 高景智,冯伟东.资本约束机制理论与现状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4(35)

[4] 徐为山.资本约束下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调整策略分析[J].上海金融,2014(11)

[5] 陈福生,陈康.资本约束对监管效力的冲击效应研究[J].上海金融,2014(3)

[6] 郭运濂,方五一,张尉,刘新斌.资本约束下城市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探讨[J].福建金融,2014(2)

[7] 程凤朝,胡丹,王张葳.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约束机制建设研究[J].全球化,2013(5)

[8] 糟胡.强化资本约束理念加快业务经济转型[J].甘肃金融,2013(8)

[9] 乔桂明,吴刘杰.资本约束与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基于中国24家商业银行的经验数据[J].学习与探索,2013(8)

[10] 卜强.县域银行资本约束宜差异化[J].中国金融,2013(8)

(作者单位: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研究院 山西太原 030002)(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农信社新常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农信社金融风险控制管理研究
大竹农信社:以花为媒宣传金融知识
河南省濮阳县联社:着力打遣“指尖上”的农信
浅析农信社优化存款结构的必要性及对策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