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地理教师中形成原创试题的文化生态
2015-03-31翟军
摘要:只要有教学就会有考试,有考试就必然需要命题。现在很多教师教师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缺乏原创试题的意识与能力,整个教师群体没有形成原创试题的文化生态。如何才能在地理教师中形成原创试题的文化生态,笔者根据问卷调查的反馈情况,分析了地理教师原创试题动力缺乏的原因,探讨了原创试题文化生态的形成条件,提出了原创试题文化生态形成所需要的必要保障。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缺乏试题原创动力的根源分析
笔者对全市高、初中50位地理老师进行了有关命题方面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笔者发现70%以上的教师没有原创地理试题的经验,地理教师中普遍缺乏原创意识和原创能力,原创试题文化生态的形成任重道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些地理教师虽有原创的想法,但对原创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原创难,发现不了原创的内容要素。其实,原创并不意味着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全新的创作。原创既可以是情境材料的创新,也可以是信息呈现方式的创新,还可以是考查角度的创新。既可以是对原有试题的怀疑与否定,又可以是对原有试题的变式与重组。第二,部分教师专业素养不高。调查发现70%的教师很少订阅地理学术期刊杂志,不会利用地理教材、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地理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等作为命题素材,平时不注重收集素材,也不会对素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形成原创试题。第三,教师自身没有原创试题的动力,平时的单元测试依赖现成试卷或网上下载,期末统考等大型考试依赖于上级教育部门编制的试题。只有少数省级示范高中的教师参与过县级以上命题工作。第四,现在的社会对知识产权尤其是对原创试题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特别是在网上有海量的试题可供下载,十分便捷,由此许多老师认为与其花大力气进行原创,还不如直接下载、复制、粘贴来的快捷。部分教师自身存在的惰性和惯性再加上社会上急功近利的大环境,都不利于形成教师原创命题的文化文化生态。
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原创试题文化生态的形成条件
从平时的测试命题来看,让老师在没有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完成原创命制一套试卷难度很大。通过调查发现,命题能力比较强的教师都有一些共同点,那就是同时具备原创试题的内生驱动力和外在拉动力。所谓内生驱动力,就是教师把提升原创命题能力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重要方面,把命好题与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育好人一起作为提升教师师德水平与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学习,加强对命题技术的研究。这样的教师平时就是一个有心人,十分注意收集命题素材,善于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社会热点中的地理事实、学术期刊中的最新成果汲取养分充实自己。所谓外生驱动力,就是这些老师经常接受上级或学校的命题任务,在命题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命题能力。要想营造良好的原创命题的文化生态,也必须要从内生驱动和外在拉动两方面入手。从教师原创试题内生驱动力方面来看,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原创试题的意识。要让教师明白命题不单纯是出几道试题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它关系到教学评价的准确度,关系到教师作业布置是否有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否得当。命题能力体现教师的专业水平,更反映了教师的师德水平。有人说不会命题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就,虽然有些绝对,但很有道理。试想一下如果老师缺乏对命题的研究,测试训练全部依赖于现成试题,特别是想通过大量机械重复训练提高学生成绩,势必让学生陷入“题海”之中,既费时又费力,还容易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果只有“拿来主义”而没有原创精神,长此以往教师就只能是被动应付考试而不能主动“驾驭”考试,更谈不上通过“驾驭”考试来改进教学。教师群体原创试题的文化生态的缺失势必影响整个学校的创新氛围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是加强学习,主要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命题理论方面的学习。可以通过订阅纸质或电子类地理学术类期刊如《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等获取最新地理科研成果,更新专业知识、完善知识体系;要学习有关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测量学、考试学等的相关理论,实现由经验型命题向科学型命题的转变;随着信息化教育的深入,网络教研已成为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主要方式,一些地理类的教研论坛(如K12地理教学论坛)、网站(如星韵地理)等已成为教师自主学习命题技术的主要阵地。
如果说转变观念、提高意识、加强学习是形成原创试题文化生态的前提,那么在命题实践中提升命题能力则是形成原创试题文化生态的关键。有了教师的内生驱动力,还需要外在拉动力去共同营造原创试题的文化生态。外在拉动力的来源主要是学校和上级教研部门。学校和教研部门要创造更多的命题机会提升教师的命题能力。平时的校内考试如单元测试、期中测试等都可以放手让老师去原创试题。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开始就全部原创试题的难度较大,可以采用先易后难的办法循序渐进地推进,如先从改编题入手,逐渐过渡到原创试题;先从少量的课后训练题的原创开始,逐渐过渡到单元测试卷整卷的原创。推动原创试题文化生态的形成,专家的引领是另一重要的外在拉动力。初涉原创试题的教师,研究兴趣浓厚,但不知怎么去做。此时需要专家的及时引导和帮助。笔者以为专家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导教师根据不同考试性质与目标进行命题。各种考试的性质与目标不尽相同,有的是诊断性考试(如入学考试)、形成性考试(如单元考试)、终结性考试(如毕业考试)等;按照考试方法和对考分解释的不同可分为常模参照考试(如高考)和目标参照考试(又称水平考试,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等)等。不同类型的考试对试题的难度要求也不相同,因此要根据考试的性质与目标合理原创试题,但都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来原创试题。二是指导教师平时注意收集命题素材并提高加工处理素材的能力。地理试题的命题素材来自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时事热点中的地理问题、地理学科发展的最新学术成果等。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地理原创试题的源泉,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普遍存在,需要教师以地理视角加以观察并形成原创试题。如季节变化与各城市路灯照明时间的关系、城市居民小区与商业中心停车率的变化与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关系、时差与电网负荷变化的关系、超高建筑楼顶的风洞与盛行风的关系等。时事热点中的地理问题也是命题的重要素材,地理教师要树立问题导向意识,要通过热点对照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整合素材编制试题,以问题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考查、对能力目标进行考核。三是指导教师掌握相关的命题技术。地理试题一般都与图有关系,如果图片不清或无法处理清晰,这样的原创题是无效的题。作为地理原创命题相关技术最重要的是绘制图表的技术。从问卷反馈来看,许多地理教师都希望能得到专家在绘图技术上的具体指导,特别是希望能指导他们利用一些简单的软件如word、photoshop、gis、excel等进行图表绘制。
三、计利以听,乃为之势——原创试题文化生态形成的重要保证
要让教师保持积极地原创试题的态度,形成良好的原创试题文化生态,不仅需要教师的自觉行动,而且也需要学校、各级教育业务部门的及时激励、评价反馈。首先,要充分利用量规评价,比如针对原创试题的质量与测试效果可尝试让学生来进行评价。我市某校在期中考试中采用交叉命题(高一老师命制高二试题,高二老师命制高一试题),考试结束发放测试问卷调查表,让学生从试题难度、原创度、最欣赏的试题、较难的试题、较简单的试题、与生活及课本知识关联度较大的试题等几个方面进行填写,并形成最终结论及时反馈给命题教师。这种做法既有利于教师改进自身的命题能力,又有利于将考试与学生学情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为学而教、为学而考的目的。其次,要对优秀的原创试题作品进行适当奖励,建立优秀原创试题电子库,按试题的类型、所对应的课标要求等进行分类,通过积累,慢慢充实原创试题库。通过精神与物质鼓励,既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又利于在教师中形成原创试题文化生态。
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反思,勇于创新,不断更新着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教学理念,在命题中渗透着原创思想,在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原创试题文化生态。良好的原创试题文化生态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永不满足、追求创新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