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论”视角下高校大学生伦理意识的构建

2015-03-31

大众科技 2015年10期
关键词:道家境界伦理

陈 飞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自然论”视角下高校大学生伦理意识的构建

陈 飞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道法自然”是道家价值理念的核心,对高校大学生伦理意识的构建与提升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要让大学生对伦理意识的构建情由心生,达到“愿学了、真懂了、全信了、会用了”的四层境界,大学生需要遵循伦理意识的修养之道,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在个人奋斗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完善价值取向,逐步成为具有较高伦理意识的优秀人才。

道法自然;大学生;伦理意识;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显性灌输和系统教育的育人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难以满足大学生伦理思想的发展要求,大学生需要吸收和借鉴我国传统文化“道法自然”的哲理,更新思想观念,提升道德境界,使之内化为大学生伦理素养,践行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则是大学生伦理思想教育创新的重要趋向和价值旨归。

1 道家“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自然论意蕴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家价值理念的核心,世人因所处的角度不同对其理解也略有不同。老子的“道”是万物之宗,是万物的本原,是形成世界的本体,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它是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老子在不同语境中所述的“道”,主要包含四个意境:第一,道是生育天地万物的本原;第二,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第三,道具有规律、法则的意义;第四,道具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1]在现代社会的人要认识“道”,顺从“道”,只有顺应自然条件和客观规律,才能事半功倍,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于“法”,较为普遍的理解是把它作为动词,效法、学习之意。“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道法自然,天故资焉。天法于道,地故则焉。地法于天,人故象焉。”[2]因此,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认为“道”的法则在于万物内部的有机联系。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不同于现代语境中的普通意义上的“自然界”也不等同于西方的“自然”。西方文化中的“自然”(nature)一词源自希腊语中的动词 phuein,意指“生长”或“化育”。[3]而道家的“自然”包含的哲学意蕴极为渊深。一般来说,可以先分后合来释义,“自”即“自己”;“然”即“这样”;“自然”亦即为“自己如此”、“自身这样”、“本来样子”。这样,“道法自然”就是“道效法其本来自性”[4].在“自然”这个词汇中,“自”作为反身代词,在哲学意蕴上则突出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只有“人”才能在称谓“自己”时意识到自身的行为,从而真正自觉地实施行为……,“人”才是哲学的终极关怀与本体性存在,也是哲学存在与反思的起点。[5]人在追求“自然”的境界时,人的主动性则可以在没有外力施为的情况下,通过“自”的努力而达到情由心生的自然状态。

2 道家“自然论”思想对大学生伦理意识构建的启迪

“道法自然”的丰富意蕴体现了我国哲学的深刻哲理,值得我们学习、参悟和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道法自然”为高校大学生伦理意识的构建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厘清了新的思路。

2.1要顺应教书育人的“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伦理意识和道德水平,从政治上、思想上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把握大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性需求,根据他们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要,顺自然之道,达自然之境。

2.2要汲取学科交叉的“法”

道家之“道”阴阳相通,息息相关 ,大学生伦理意识的培养同样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他学科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和汲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有机融合,科学运用,不断创新大学生伦理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2.3要发挥在校学生的“自”

“自然论”所追求的自然而然并不是真的“无为”,而是要超越“有为”而达于“无不为”。大学生伦理意识的培养特别强调发挥受教者的主体作用,在施教者的引导下,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的转变,自觉的在日常生活中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谨言慎行,培养良好的伦理意识。

2.4要直面教学困境的“然”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现状堪忧,特别是大学生伦理意识教育面临着重重困境,无论从管理者、施教者和受教者等方面都存在不和谐因素。然而,“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6]要把握大学生伦理思想发展规律,辅之以力,必能解当前之困境。

“道法自然”可以明理,然后可以行事,顺从似无为而实无不为的深邃意旨,集国家、社会和高校力量,上下协同,凝聚人心,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发挥优势,共同努力,才能使大学生伦理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达于“自然”之境。

3 “自然论”视角下大学生伦理意识构建的境界

追求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就要遵循“道法自然”的规律,即顺应天地万物自然自在的生存状态和变化规律,达到一种以自动为依据,相对于人为的一种天生而然的状态。高校大学生伦理意识教育要“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方成道。

大学生伦理意识构建所追求的“道法自然”,大致可以理解为四层境界。第一层境界:愿学了。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应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从原来的“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学习思想道德理论真正成为大学生活的第一需要。第二层境界:真懂了。经过学习,能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伦理思想的概念、定义以及重要理论和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分析方法。第三层境界:全信了。大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第四层境界:会用了。在这一境界,大学生应自觉运用思想道德理论内化的成果,以较高的伦理意识和伦理修养来调控自身的认知、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正确分析和处理面临的各类政治、伦理和社会问题,不断增强生命力,拓展其生命价值。

4 道家“自然论”视角下大学生伦理意识的构建策略

大学生伦理意识的构建要借鉴道家“自然论”思想,以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为切入点,领悟它的深刻内涵,针对自身伦理道德修养方面的不足,自觉地把中华美德与自身的伦理意识的构建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大学生伦理素养。

4.1要遵循伦理意识的修养之道,直至达于完美之境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行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我们努力培养德行却不违反我们本有的人性,因为人性本来就有可塑性,可以经由努力来得到。德行经由长期的良好习惯培养成之后,它还在人的内心中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品格倾向,在行善的过程中,一个有德行者不但不会感到任何内心的挣扎与冲突,或感觉到丝毫勉强,反而因为道德的实践而从内心涌现出真正的快乐。[7]大学生伦理意识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大学生伦理意识的培育需要在优良的教育环境、舆论环境和实践环境下,加之大学生的积极进取,潜心修养,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才会有伦理意识的显著提升。

4.2要发挥大学生自身主体作用,强化个人伦理意识的修养

主体性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的特性”[8]大学生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于自身的伦理意构建尤为必要。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曾子也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给大学生伦理思想的培养很多启示。大学生要在社会生活提供的实践中,能动地加强道德修养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伦理意识和道德境界,此外,大学生还要不断地自省,“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探索提升自身道德意识的有效途径。

4.3要在个人奋斗的同时,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十分注意个人追求,在人己、群己、公私关系中,看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提倡个性解放,保持个人对社会的独立性;在价值取向方面往往凸现个人利益、个人尊严、个人的基本权利。大学生要培养高尚的伦理意识,较高的伦理修养,需要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在义利关系上,更要懂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明白主义为利本,“以义生利,利以丰民”;在社会责任感上,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正始》),大学生要实现个人的不断发展,就必须培养社会责任感,依靠集体和社会的力量,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体现自身价值。

4.4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完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的有机整合。针对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中存在的偏颇和问题,要继承前人优良传统,树立诚信观念;尤其要大力弘扬以义取利的道德思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因此,大学生尤其要大力弘扬修身为本的人格追求观,加强人文素质和社会道德品行的修炼,讲求人本主义,张扬高尚人格,在追求人格精神的实践中完善自己的价值取向。

5 结语

高等院校大学生要与时俱进,学习和借鉴“道法自然”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等院校也要把大学生是否“愿学了、真懂了、全信了、会用了”作为衡量大学生伦理意识培养成功与否的标准,完善教学和考评机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培养出更多符合当前时代需要的并具有较高伦理意识的优秀人才。

[1] 李远国.老子之道的哲学理解[J].中华文化论坛,2007,(3): 126-129.

[2]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65.

[3] 尼古拉斯·布宁.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M].余纪元,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62.

[4] 曾勇.“道法自然”与生命教育[J].广东社会科学,2011,(1): 67-70.

[5] 萧无陂.论早期道家“自然”概念的双重意蕴[J].中州学刊,2010,(5):142-145.

[6] 文德选.《道德经》诠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121.

[7] 黄藿.德行论视域中的中国儒家伦理与品格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68-76.

[8] 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78.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tudents’ ethical aware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e

“Imitation of nature” is the core of Taoist concept of value, the establishment and promotion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ethical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o build awareness of the ethics matter of course the heart, to achieve “willing to learn, really understand, believe, use”the four-level, college students need to follow the ethical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play their main role, in the struggle of the individual at the same time, enhance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gradually become outstanding talent with a higher ethical consciousness.

Imitation of nature; college students; ethical consciousness; strategy

G640

A

1008-1151(2015)10-0121-02

2015-09-12

陈飞(1970-),男,山东费县人,盐城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从事大学德育与农村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道家境界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品“境界”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慎独的境界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