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对大学生择业的启示

2015-03-31黄馨芸

大众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阶段职业

黄馨芸

(广西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浅析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对大学生择业的启示

黄馨芸

(广西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择业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今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许多误区,文章通过回顾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帮助大学生认清择业所受到的制约条件,并且引导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明确目标、端正态度、量力而行。

马克思;大学生;择业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产生的标志之一,虽然在撰写此文时,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并不是非常完整与成熟,但文中关于择业问题的详实论述对当今大学生择业是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的。

1 大学生择业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大学生的择业过程是复杂的,是受到多种条件制约的,这是人的本质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与动物存在区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动物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和空间内,依靠自然条件生存,而人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选择的和相对自由地生活,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人可以随心所欲,人们在选择自己职业的时候,并不是完全取决于自我的意愿,而是像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受到自己所在的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总而言之,“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2]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思想,虽然此时马克思的思想还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思想体系,但关于择业受到多种条件制约这一问题,马克思的表述是正确而且精辟的,马克思已经把人的活动、人的职业与人的社会关系联系了起来。

大学生择业是在大学生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状况和自我发展与成就的需要,在理想的驱动和引导下,在就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职业选择倾向,也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在考虑或准备择业时在寻求职业和职位过程中各种选择倾向的总和。大学生择业大致包括三个阶段:首先是认知与准备阶段。本阶段作为大学生择业的首个阶段,其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认知与准备阶段是择业的基础,认知阶段主要包括自我认知、目标职业认知、社会认知和政策认知等。自我认知就是自我对个人情况的了解,如自己的身体、能力、兴趣、性格以及家庭背景等;目标职业认知是对各种职业的不同工作内容和不同职业对人的条件要求以及职业的性质;社会认知和政策认知就是在自我认知和目标职业认知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完成择业目标而对社会形势和就业政策所做的必要了解。其次是矛盾与冲突阶段,本阶段往往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最艰难的阶段,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和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等原因,大学生的内心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冲突感和矛盾感,但就在这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大学生趋于正确的择业观逐渐形成。最后是调节与适应阶段,本阶段是上一阶段的必然结果,因为存在着矛盾与冲突,所以大学生必须调节自己的择业观念以适应社会实际,在不断地调节和适应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初级择业过程基本结束。纵观大学生择业的四个过程,其产生就是各种条件在不同阶段的制约的结果,放眼当今大学生的择业问题,没有人会否认择业不是受多种条件制约的,特别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是建立在各种制约情况基础上的,是受到包括个人、家庭、学校、专业、社会、政策等多方面制约的。

2 大学生择业应目标明确

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2]在马克思看来,人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应该摒弃个人的欲望和利己的思想,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反之,即使他成为了一个所谓“出色”或者“成功”的人,他的事业也是渺小的,他的幸福也是自私的。一个人只有选择了为人类的未来发展做贡献的职业,只有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他的事业才是伟大的,这恰恰就是马克思少年时代树立下的伟大理想,在他的一生中,一直践行着少年时的誓言,无论是穷困潦倒,还是疾病缠身,他都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毫不动摇。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一定要目标明确,这个目标不仅仅要满足个人生存的需要,更应该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这才是一个真正明确的择业目标。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定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互相作用的结果,只有在社会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反过来,个人的发展又反作用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个性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是不相符的,所以在择业过程中不得不泯灭自己的个性,先就业后择业,把矛盾先放一放。实践证明,先就业后择业这个观念表面上暂时缓解了就业难的问题,实际上其根本的矛盾和问题并未解决,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能够把自己的个性、爱好和专业背景等要素融入到工作实践中去,但现实不得不让他们委曲求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妥协不会持续太长时间,矛盾和问题终会反复,之后大学生二次择业的过程则更加艰辛,同时用人单位也对接纳首次就业的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抗拒心理,更影响了未来对应届大学生的招录,这也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所以,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一定要目标明确,争取做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为日后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打下夯实的基础。

3 大学生择业应端正态度

在《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中,马克思认为:职业的选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要以端正的态度来对待,要慎重地选择个人的职业,要“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的职业。”[2]也就是说,马克思告诫我们,个人选择自己职业要建立在端正和严谨的态度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理性地进行择业,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然而,从当代大学生择业的情况来看,我们发现择业态度不端正的大学生比比皆是,他们大多抱着敷衍了事或者“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择业,择业过程中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周密的分析,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三年内离职率居高不下,其中也不乏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等相对准入门槛较高的岗位。对于这种现象,大学生群体本身、用人单位和政府都应给与高度重视,因为对于大学生来说,刚刚就业不久就离职对于他们自己的职业生涯来说是不利的,两三年的时间对于一份职业来说也只是肤浅的初步认识阶段,在这的阶段选择离职,大学生不但没有学到职位本应该掌握的技能,反而会形成一种不能踏实工作的心理,这也就影响了以后再次择业时的态度。再者,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大学生以不端正的态度进行工作也影响了他们对大学生群体的看法,长久以往,也将影响该单位对以后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的客观认识,容易形成带有偏见的固定模式的错误认识,更进一步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体就业形势。对于政府而言,目光要放长远,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并不是完全错误的,而是利与弊孰轻孰重的问题,为了暂时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盲目找办法是不可取的,凡事应该辩证地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具体应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应积极面对择业,现在有部分大学生消极地面对择业,常常带着悲观、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对待择业,这样也就造成了大学生择业观的扭曲,对自己能力产生质疑,对社会现状抱怨过度。对此,这部分大学生应带着阳光、乐观的心态积极自信地面对择业,即使有苦难,也要坚强克服,而不是自暴自弃、听天由命。另一方面应积极准备择业,要做到这点首先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岗位,切不可有过分依赖其他外部因素的想法;其次是对自己的专业生涯要做合理的规划,切不可有“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想法;最后是要积极充分地做好择业的准备工作,切不可敷衍了事、草率应对。

4 大学生择业应量力而行

马克思在《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中指出,“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可能由我们长期从事,但始终不会使我们感到厌倦、始终不会使我们劲头低落、始终不会使我们的热情冷却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1]换而言之,青年在选择职业时要在准确和清醒认识自己能力的基础上,按照一个让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维度来考量自己的择业。首先,择业应考虑自己的知识结构,每个大学生因所学的专业不同、就读院校不同、学习方法不同、学习侧重点不同等因素,造成了自身知识结构的千差万别,不顾自身情况盲目选择职业,会造成日后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绩不理想,自己内心不适应感与挫败感增加等不良结果的出现。其次,择业应考虑自己的能力特点,每个大学生的能力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如在学习能力、观察能力、认知能力、行动能力和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会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适合在国家机关工作、一部分大学生适合在企业工作、一部分大学生适合自己创业等等。最后,择业应考虑自身素质,这里所说的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每个大学生由于专业背景、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不同,个体素质也是千差万别的,那么这也就要求每个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要认真并且客观地认清自身素质,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扬长避短,努力实现个人与岗位的最佳匹配。

总之,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2],择业是每个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必然经过的一个阶段,也许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在自己非常理想的单位或岗位工作,但无论什么职业或岗位,都会为社会创造价值,只要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认清形势,目标明确,端正态度,并且量力而行,一定会获得自己满意的职业。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456.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

The implications of "Reflections of Youth on The Choice of.Profession" of Marx on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employment is.important problem that faced by university students,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oosing.process there are.lot of misunderstandings now. In this paper, by reviewing Marx's "Reflections of Youth on The Choice of.Profession", help university students to recognize the employment to many restricted condition, and guide them to have clear objectives, attitudes, capabilities in the employment process.

Marx; university students; job hunting

G64...

A....

1008-1151(2015)08-0119-02

2015-07-11

黄馨芸(1987-),女,广西靖西人,广西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猜你喜欢

马克思阶段职业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