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学校改进功能审思

2015-03-31李斐斐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科目考试学校

●孙 乔 李斐斐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学校改进功能审思

●孙 乔 李斐斐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我国高中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的测量学生的学业水平,帮助学校实现改进。改革后的学业水平考试相较高中阶段其他考试对于改进学校具有极大的优势,带动学校在办学理念、组织管理、课程建设、教学活动、教师专业发展、社会资本等方面进行改进,并以此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但是,为了更好的承载学校改进功能,会对学业水平考试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在命题和内容选择上保证科学性,实施过程中保证严肃性,深化最后的考试数据解读。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校改进;功能审思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作为我国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普通高中学校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改革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原有的弊端,在测试的范围、目标和属性上与其他几类高中阶段常见的考试相比对改进学校各方面工作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学考在考试形式和组织安排上与过去相比有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并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学校为了迎合学考的要求并帮助学生通过学考就必须从办学目标、战略规划、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公共关系、资源管理等各方面[1]加以改进。这不仅是国家教育行政机构改革学考的初衷,也是普通高中学校的迫切需求,高中在适应新课改的过程中期待能有一个目标或方向来引领和促进学校的改良与发展,需要一个能够得以有的放矢的靶子。而学考在变身后恰好可以扮演这样一个角色,诊断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带动学校改进不足。当然,要实现对学校的改进,这也对学考本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校改进功能的定位与优势

(一)学考测试范围广:全科目取向

根据国务院2014年9月最新发布的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中的要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必须做到“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2]由此我们可知,学业水平考试将测量评价高中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的全部科目,也就是说,学考在测量范围上采取的是全科目取向。无论是高考或学期内的期中、期末考试在考察范围上是部分科目和部分科目中的部分内容的考查。因此学考的所谓全科目取向,一方面指的是学生需要参加国家规定全部科目的考查,从这个角度来看学考是全面反映学生高中阶段学习广度最重要的视角之一,因此对于普通高中学校来说既是促使其保证开课数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了解学生横向知识结构情况进而调整教学方法与形式内容选择的突破口。开设科目种类和数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是对一所学校的最基本要求,而改善偏科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近几年来高中教育的重要走向,因此学考的全科目考试范围对于督促和协助学校克服并解决这一问题有着基础性的保障优势。另一方面,学考的站位高度在于学科整体,意在考查学生的学科课程标准达成情况以及学科内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而非校内普通的阶段性测量考试注重的是对学科内部或某一阶段内部分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情况的考查。这种站位高度下,对于学校来说不论是课程或是教学方面的调整与改进都将是基于对整个学科的认知与理解,进而将有助于学校培养和帮助学生形成学科思维和学科意识,而这对于学校探索优势学科的建设道路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考:以全能力取向的测试为目标

教育部出台的新考试招生制度方案中就学考的配套实施意见中指出:“要对相关科目的实验操作、外语听力和口语的考试提出要求。命题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在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对能力的考查。”可见,相较于其他传统考试单一的纸笔测试形式和知识识记与理解的测试目的而言,新学考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相应知识点的实际运用能力,是一种全能力取向的测试。学考的全能力取向较高考而言范围更广,形式更加多样,而较学期内期中、期末考试而言深度更深,更加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学考是全能力取向指的是对学生综合的学以致用的能力为侧重点的考查,是学校了解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窗口,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在学考中发现的某项能力的不足,及时调整相关政策或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思路和方法。在这个层面上说,学考是学校改进过程中对症下药的关键点,是呈现病症的载体,是开具处方的依据。

(三)学考具有利害性与全程性的测试性质

众所周知,学考在新的招生改革方案的规定中被赋予了一定的选拔功能,即学考由纯粹的低利害性标准参照考试变为开始带有部分常模参照考试色彩的测试,开始具有一定的“利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学生的命运,这是学考与普通的学期内考试相比最显著的不同,同时这也是其能够带动学校针对考试结果加以改进的最主要原因。虽然具有硬性规定之嫌,但却直接而有效。与此同时,教育部颁布的实施意见中就学考的考试时间规定“学校要均衡安排每学年的授课科目,统筹确定每个年级的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熟练个,原则上高一年级2个科目左右,高二年级6个科目左右,高三年级6个科目左右。”由此可见,学考相较于一次性的高考而言具有全程性和即时性,而这是学考在实现学校改进作用上相对柔性的一面,伴随着学生三年高中生活的全程,随时针对学校和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做出提醒并督促改进。因此,总体来说,无论是硬性的利害性还是柔性的全程性都是学考相对于其他形式和性质的考试而言在帮助学校加强改进方面具有的突出优势。

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校改进功能的作用维度

(一)促进学校办学理念由“分数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

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理念的引领,学校要想实现长远、稳健的发展就必须树立合理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的发展规划,进而促进并带动学校的不断改进。那如何判断一所学校是不断改进的呢?从根本上说,就是能然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全面、和谐、自由、充分与持续的发展,使他们有更好的学业成就,更健全的心理品质,更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强健的运动体魄,更高尚的道德情操,更开放的思想观念,更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而说的再清楚一些就是学校的一切改进都应该是基于学生和为了学生,以学生为本。然而传统的高中教育体制和模式下,高考是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唯一的指向标,也是衡量和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唯一的判定指标,因而学校全部的工作都是围绕的高考来开展的,具体来说,就是高考的内容决定了学校教授的内容,高考的方式决定了学生所要接受的训练的模式,这是典型的“分数本位”观表现,其中弊端不言而喻。由“分数本位”的教育观衍生出的“以考带教,以考带学”问题是当下高中学校亟需改进的方面,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全新的学考《实施意见》中的基本原则部分提出了“全面考核”和“自主选择”两项基本要求,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理念将是对“以考带教”的根本性颠覆。新学考规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注重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考查,同时考试成绩对高考录取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因此学校必须改变发展理念,由“考教合一、以考带教”向“考教分离、考教互促”转变,从训练学生考高分到帮助学生合理规划高中的学习过程,恰当选择学习考试科目,进而摒弃过去以高考为出发点的“分数本位观”而重新树立以学生个体需求为出发点的“学生本位观”。只有真正实现“学生本位”的观念上的转变才能为将来学校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才能打开思路,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学校发展模式。观念上的转变是学校改进过程中最为首要也是最为核心的环节,所以我们可以认定,学考在促进高中学校改进的过程中,尤其是宏观层面上观念重塑的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催化作用。

(二)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调整学校组织管理模式

一方面从学校整体的角度来看,很长时间以来,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中教育存在着诸如教育理念不科学、课程设置不完整以及教育教学模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学生文理偏科严重,缺少通识教育的培养,这是当下我国高中教育以及高考饱受诟病的原因,也是最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学考《实施意见》中对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的全面和全能的要求是促进普通高中开满国家规定学科的硬性保障,学校为了保证学生顺利通过学考就必须对曾经的不足加以改进,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用考试的形式规范了学校的办学行为,进而带动了学校的改进和发展。另外一方面从学校内部来看,学校的政策规定需要教师执行,然而要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认同或实践学校的相关决定并不是水到渠成的,必须辅助以合理的监督体系。因此为了确保学校针对学考的要求而做出的调整和改进政策与方案能够得到一线教师的全面认同和深度贯彻,学校首先必须要设立相应的监督部门,继而出台一定的政策文本,最终形成监督机制。这本身是对学校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改进,同时也是对学校改进过程的保驾护航。

(三)课程设置逐步走向科学、全面

课程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课程设置调整的过程中,学校得以不断地重构与更新,从而对学校改进的主体规范、引领、熏陶和凝聚等方面产生作用,推动学校的改进。[4]而且由于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升学、就业双重的教育目标使得高中阶段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课程对于高中学校来说更加重要,是一所高中学校改进自身的最基本表现之一。新学考对学生的知识广度提出要求,也要求学校的课程开设种类和数量符合国家规定,自上而下地促进高中在课程设置上加以完善,笔者认为将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

1.课程种类上增设学考考试科目。长久以来,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高考不考的音体美等副科在课时上给语数外等主科让路似乎是理所应当的,有的学校甚至直接自行将其取消,剥夺了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和体育锻炼的权利和机会;另外,为了充分利用学校的学习时间,很多高中文理分科极早,而且分科后,文科不再开设理科课程,理科不再学习文科内容。由此带来的学生偏科严重,缺乏艺术素养,体育能力较差等问题与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对此,新学考及配套《实施意见》中做出了明确要求规定:首先在考试科目上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5]其次为学生赋予了在学习科目上的自主选择权,一方面学生可以在修完所有必修内容后选择擅长、有兴趣的科目继续学习并决定是否作为最终放入高考成绩的科目,另一方面学生学完必修内容后,学校开设相应的选修课或校本课程供有需要的学生学习。学校在学考的影响下需要补开副科,增开选修及校本课程,因此在课程种类上能够得到极大的调整和改善。

2.课程数量上加排学考弱势科目。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学考的测试可以得到反映,学校各个科目的教学质量也通过学考加以呈现,得到的反馈结果是学校对各个学科的教学进行调整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一定数量的学时保证是取得良好考试表现的必要条件,因此如果某一学科在学考中学生的表现相对较差,那么学校就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外,还应该适当增加该科目的排课量,增加学生对该科的学习时间。尤其对于过去一直不受重视的音体美等副科来说,增加课时量是教授相应知识和培养基本素养的重要保证。这是学考对学校课程方面数量上产生影响、促进改善的重要表现。

3.课程内容上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补充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新课程实施以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体制构成我国学校课程的整体。[6]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都作为学校教学的主体课程,其中的内容不允许变更,虽然“一纲多本”的施行有助于增强国家及地方课程的灵活性,然而由于各个学校的学生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并不一定每所学校都适用,因此就需要通过校本课程对其加以补充或调整,而调整的依据的侧重点来自于何处呢?学考由于其全面和全能的考试特性可以完整的呈现出学生知识结构上的欠缺或能力素质方面的不足,进而反映出的就是课程内容上需要加以改善的部分,因此在课程内容方面学考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内容的丰富与改良提供了较为直接和丰富的参考依据,可以成为学校针对国家及地方课程中的不适用或不足之处改进自己学校校本课程的主要依据。

4.课程顺序上合理安排开课次序(课程整合)。不同科目见课程开设的顺序先后的设置是一个十分有技术含量的工作。顺序合理可以带来课程整合的效果,而如果不合理则会割裂学生的知识体系,所以需要学校加以重视,然而现在绝大多数的学校并不重视学科之间课程开设顺序的科学程度。学考对学生全面能力的测试需要现行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统整,然而课程的整合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问题,复杂程度很高。课程开设的顺序虽然不能算作课程整合,但是通过顺序的调整,可以使得知识体系存在互为基础的关系的不同学科间初步显现一定的课程整合的效果。例如,数学中的微积分等知识与对于物理的学习就是基础性的,二者就可以在开课的顺序方面做文章。这种课程开设顺序方面的微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满足学考对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要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是学考在引领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开课顺序方面的改进与完善。

(四)优化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书育人工作开展的基本形式,学考对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作为最为直接的受力面需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转变教学观念,将新学考所倡导的考查理念融入相应的教学工作中。从教案设计到教学方法的选择都秉持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理念,改变以往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的任务驱动型课堂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积极探索以实现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育人驱动型课堂模式。例如,学考注重对学生知识广度的考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改变过去唯书本教学的理念,适当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考加强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测试,教师就需要在课堂中树立学生主导的意识,转变过去自己是课堂主人的观念,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尽量多的动手操作机会。

其次,更新教学方法,彻底抛弃题海战术。随着高考和学考不断改革和发展,重复机械的题海式训练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下学考以及高考对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的要求,而且会给学生带来的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做出积极的探索和变革,寻求多样的教学方法,带动学生在课堂上由脑动、笔动向心、手、脑同步转变。

再次,在教学内容方面,新学考的《实施意见》为高中学生赋予了自主选择修习和考试科目的权利,在此影响下,学校教学内容将从唯高考范围的单一向度转向学生兴趣与高考内容相结合的复合向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将高中的教学内容从高考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为初步实现考教分离做出了良好的铺垫。另外,需要延展课堂“范围”,将教学从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充分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扩充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

复次,从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地位方面来看,传统课堂中,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灌输为基本形式,但新学考对学生的自主性有了新的引导,因而,我们的教学也需要顺势而动,做出相应的调整: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地位必须从被动接受的参与者向积极参与的主导者转变,学生需要成为知识的体验者,学生要更加自主的参与课堂,充分利用课堂,在课堂中不仅学习基本的高中阶段的知识,同时还要更深层次的参与课堂活动以培养多元的能力或特长。

另外,从教学组织形式来说,尝试践行走班制是新学考配套实施意见中的明确规定,是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也为学校探索多元发展模式提供了思路,以便促进其良性发展。虽然在当下绝大多数学校运作方式下走班制的具体操作具有极高的难度,不论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硬件条件方面还是实施的基本理论支撑和方案确定等软件方面都还需要充分思考和摸索,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走班制仍然是学考带动下,学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的改进上做出的有益探索。

(五)强化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施行教育最直接的主体,也是学校发展过程中主观能动性最强的活动主体,而学校一切的计划与措施也都需要教师加以落实。因此学校的改进与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活动,教师成长与进步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一方面,促进教师转变育人观念。较之以往或其他考试,新学考在对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从这一方面来看,学考是刺激教师转变过去的育人观念,大胆尝试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因子。在具有了一定利害性的新学考的催动下,老师或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或为了实现教育理想都必须对自己过往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做出调整,从满堂灌变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从学生的考试分数至上变为能力培养至上,从刚性管理变为柔性指导。另一方面,优化教师个人知识、能力结构。承前所述。新学考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学生主要的知识来源就是教师,因此我们可以认定学考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或者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考试就必须及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训练自己的教育教学技巧,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学考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完善。再一方面,可以带动教师的团队建设。学考强调综合,学生需要具有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能力才能应对自如。因此教师就需要从各个层面加强合作:学科内集体备课,充分调动每一位老师的知识储备;学科间教师相互咨询、互为补充,最大化的实现跨学科的知识整合。综上所述,每一位教师观念和行为在学考的促使下加以改变,所收获的教育教学成效不仅仅是教师自己的进步与成长,也是学校的改进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六)合理调配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本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和物质的支持,所以学校要想实现进步和发展必然也需要以相关的教育以及社会资源为依托。学考虽然不能为学校提供直接的物质支持,但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督促或鞭策学校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盘活和使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进而带动学校的长远改进。一者,学考的考试内容中包括了一部分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测试,如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科的实验等。新学考的要求使得传统课堂中实验部分的内容通过以往“老师做、学生看”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的需求,学生需要大量的亲身实践以及动手操作才能熟练掌握要领。因此学校为满足学生这一需求。就必须合理规划财政以及其他相关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器材、原料以及动手实践的机会。二者,教育资源包括有形的人、财、物,也包括无形的文化、习惯等。学考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既是实实在在的硬性规定,但也是一种飘渺不定的观念引领,学校应该将这种萦绕在学生和学校周围的这种观念真正融入到自己的学校文化当中,作为一种更加上位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既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良好的成长,也可以引导学校的前进方向,拓宽学校的前进道路。三者,教育是学校的责任,但教育绝不仅仅只是学校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其他部门与机构与学校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学考较之高考,考试形式更加多元,考试的目的和要求也更为灵活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学校难以为学生提供所有的资源和条件,因此,学校作为就需要打通自己与外界之间的壁垒,引进更多的社会性教育资源,盘活隐性的教育资源。例如:通过学分互认的形式借用高校的实验室和高校低年级基础学科的课堂,既节约了学校的经费,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还联接了与高校的关系,有利于未来学生的志愿填报与高考录取;充分发挥家长的职业优势或兴趣特长,建立家校合作机制,为学生开阔视野、获取实践机会提供帮助;再或者建立于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艺术团体等社会机构的联系,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以及审美素质的培养提供便利。综合以上三方面来看,要实现这几个目标,学校的确需要克服巨大的困难,作出的极大努力和探索,但是对于学校来说取得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从这一角度来看对于学校来说何尝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呢?

三、承载学校改进功能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提出的基本要求

(一)保证学考顶层设计的科学性

对一项考试来说,对其顶层设计坚持科学的价值取向是最首要的要求之一,而学考作为反映普通高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好坏的一面镜子,更需要从考试内容和命题方式上坚持并切实贯彻科学的价值取向,力求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情况。所谓内容的科学所指的路向应该是:考试范围宽,强调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以及知识面宽窄;考试内容新,只有与时俱进的考试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校受到考试的带动,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也会注重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注重与时俱进,学校可以随时保持昂扬的活力。而所谓命题的科学所指的路向是:考试难度适中,既要重视基础性的知识,保证通过率,又要重视拓展性知识,对学生能力有一个初步的划分;考试方式灵活,新颖的命题方式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考试体验,有助于帮助学生重新培养和形成对学习的兴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有助于学校形成新的考试认知和理解,改良学校的考试形式,缓解学生在考试方面对学校产生的对立情绪,构建更加和谐的校园环境。内容选择和命题方式的科学程度对于能否准确的测量评价出学生对各科知识的掌握和各种能力的运用情况有着直接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只有科学地选择考试内容和进行命题,考试的结果才是有效、准确的,对学校而言才有参考价值。因为内容片面的考查和不科学的命题方式都不能全面、准确的展示学生的情况,学校和老师也势必无法通过一个片面的考试结果来为学生制定最合适的、最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案,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优势能力培养自然也无从谈起。

(二)强化学考考试过程的严密性和严肃性

在保证考试顶层设计的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之上,最大程度的确保考试过程的严密或严肃是对学考的另一项重要要求,这也是保障学考的学校改进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方面。我们可以试想,如果组织实施过程缺乏严密性和严肃性,那么考试结果的可信程度必然会受到怀疑,或者说结果或许就是无效的,那么学考也就无法为学校指出需要改进之处并提供所需信息和资料,进而也就无法起到改进学校的作用。而且,学考过程的不严密或不严肃不仅不利于改进学校的相关工作,相反还会有害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因为虚假或片面的考试数据会蒙住学校的眼睛,混淆学校的视线,使学校难以真切的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可能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学考是虽然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但是具体的实施主体还是各个学校,所以学校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就需要摆正心态,以自监自查的心态来实施考试和面对考试的结果,这是对学生负责,对学考负责,也是对学校自己负责。因此,学校在开发利用和组织实施学考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确保学考的严肃性和严密性,自欺欺人无益于学生,更无益于学校自己。

(三)对考试结果的相关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解读

关于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学考的考试数据是当下要实现学考的学校改进功能时所面临的一项技术性难题。学考会产生的考试数据很多、包含的信息也很丰富,但是如何合理开发并充分利用就是需要我们加强研究和探索的关键性问题了。首先从数据处理的角度来看。要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就必须依托教育测量和统计的相关理论,对考试结果进行多维的比较和解析,并要充分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数据信息平台。[7]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连续多年的成绩走势对于学校而言更具有参考的价值,然而不同年份的学考很难保证各项指标不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利用等值技术对不同年份的考试成绩进行等值处理。另外,当解释数据时,对单一的测验分数做出的反应容易出现最常见的错误,所以为了正确的测量进步和变化,有必要进行纵向测量,而且应当每年都坚持,测量学生在不同时期在校学习是否取得相对意义上的进步。[8]这对于学校来说,通过对“变量”的分析,取得的进步是对学校工作的肯定,发觉的退步是对学校工作的警示,更是对学校未来工作重点的提前呈现。再从考试成绩的归属来看。笔者认为需要从学校整体情况、班级情况和学生个体情况三个层次来对学考中产生的成绩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学校的整体成绩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最直接的渠道,也是学校制定未来发展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班级的学考成绩是学校观察和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抓手之一,因此关注班级的学考状况就是关注教师的工作成效,而通过教师和依靠教师是学校改进工作和取得发展的唯一途径;在此基础上,学生个人的学考成绩则是教师开展未来教育教学工作的突破口和落脚点,是因材施教的源头,进而也是学校寻求特色或多元发展的基础。最后,从学生的具体成绩来看。学生的具体成绩包含的信息极其丰富,包括异学科下学生的优劣势学科分布以及相应的能力高低,同学科内擅长内容与题型和薄弱内容与题型,以及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通过分析考试结果,寻找学生学习状况的地图式分布,并以此来对学生进行个适化的教育教学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我国未来高中教育的重要走向,高中学校需要及早的适应并尝试开展这种教育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学考为普通高中学校呈现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成绩,也是一种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趋势引导,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

[1]褚宏启.基于学校改进的学校自我评估.教育发展研究[J].2009,(24).

[2]2014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3]邬志辉.发展性评估与学校改进的路径选择,2008,(18).

[4]刘丽娜.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校改进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2014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

[6]余进利.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施述评.当代教育科学[J].2004,(4).

[7]赵彤璐,钟君,范艳红.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业质量评价功能开发的理性思考,考试研究[J].2013,(3).

[8]王萍,傅泽禄.数据驱动决策系统:大数据时代美国学校改进的有力工具.中国电化教育,2014,(7).

(责任编辑:曾庆伟)

孙 乔 李斐斐/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猜你喜欢

科目考试学校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高校开设专业的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要求浅析—以法学(类)专业为例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学校推介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汉语或成俄罗斯高考科目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