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对大学生及学生工作的影响
2015-03-31长江大学经济学院平先锋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平先锋
一、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
1.思想受到网络化的侵蚀。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平台功能强大,各类信息云龙混杂,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容易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刚步入大学的学生,对独立生活还缺乏足够的准备,在脱离高中严格管理的环境下,思想上极易受到影响。
2.积极学习作风下降。手机是生活必需品,当今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就现状而言,不论是课堂之上还是自习室内,大学生都会随身带着手机。虽然部分高校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禁止课堂内使用手机,但部分学生置若罔闻,我行我素,学校也只能无可奈何。
3.社会人际交往能力下降。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交流逐渐由面对面的交流转向了手机平台之上,直接的交流日益减少。久而久之,大学生逐渐远离人群,彼此生活在网络的交流群体之中,必然影响到毕业后的社会适应性。
4.危及身心健康。从有关调查数据来看,人们每日使用手机的时间平均超过4小时,而大学生群体使用时间更多。因手机的便利性,大学生长时间使用手机不仅影响了日常生活规律,而且容易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造成严重的手机依赖症,成为家长和社会担心的焦点。
二、手机媒体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机遇
1.思想教育的新载体。移动端平台的强大功能,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兴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手机党”,这也为高校管理者提供了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机遇、新途径、新空间,合理利用手机移动平台能够不断扩大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力。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及时抓住这一机遇,利用其积极的一面,拓宽管理渠道,提升管理的效率质量。
2.信息交流的新途径。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是时代的主流,其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极大了丰富了人们交流的方式。手机媒体内海量的资源与信息,为大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使之能够快速的分享信息,促进彼此的交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于手机平台,胜过于电脑。
3.心理辅导的新方法。在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完成,一些不善表达的学生往往不愿意向老师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在此情况下教师难以掌握到学生的真实情况也就不能正确的加以处理。通过手机新媒体则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困境,为师生之间提供相对隐私的交流平台,既利于学生真实的表达自我,又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动态,提升心理辅导的针对性。
4.民主管理的新平台。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媒体和应用软件层出不穷,极大的丰富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给予大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大学生能够表达自我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和途径越来越多。
5.服务指导的新渠道。高校一般学生数量众多,学习知识面较宽,师生之间的联系难以做到及时有效,而手机平台的出现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障碍。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针对学校的重大信息、通知、活动消息等,可以用手机平台发布给所有学生;同时,在重要的传统节日,还可以向学生发送节日祝福和出行注意事项等。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于教师以及学校的认知感,而且对于毕业季的学生,学校还可以及时为之发布招聘信息,解决学生的求职难题。
6.亲情交流的新工具。莱文森认为:“手机延伸并强化了家庭的纽带”,手机不仅提供了一部分关键的家庭功能,而且这些信息的核心是亲切的,它给予了远离家乡求学的学子们一个与亲友之间的、不受约束的交流平台。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而言,它是一个弥补求学期间亲情缺失的重要途径,使其随时都能够感受到来自于家庭的温暖,并陪伴他们成长。
三、手机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对策
1.正确认识,科学引导。对于大学生使用手机,高校管理者不能一味的打压,毕竟手机是现代生活中的必需品。全面禁止大学生使用手机,既不科学、不合理,又解决不了问题。唯有提高认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2.建章立制,依法监管。由于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针对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法规,致使网络媒体运行中存在诸多弊端。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建立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校规以规范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
3.宣传教育,奖惩并重。网络是把双刃剑,要合理运用其正面作用,降低其负面影响。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管理的成功经验,在移动平台上建立正面教育的内容,积极宣传社会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加入其中,不散布消极思想信息和违法信息等,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手机媒体氛围。对于传播负面信息的行为,要及时查明来源,及时加以处理,将潜在的不安定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综上所述,手机作为信息交流和通讯的工具,合理利用必然会促进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因此,高校管理者要通过深化认识和合理运用手机新媒体来促进自身工作的提升,使其成为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利器”。
[1]安世遨.对话管理——大学生管理新范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07
[2]陈 晶,黄艳苹.大学生学习管理与辅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