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民国时期实行民治主义的条件

2015-03-31胡应泉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民治民主政治

作者简介:胡应泉(1977-),男,福建连江人,硕士,经济师,从事中国现代政治与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2013年软科学项目(2013R0114)。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5.02.029

1916年9月,孙中山到海宁盐官观看钱江大潮,回到上海后有感而发地写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迅即成为名言,是形容现代世界民主潮流的一个十分形象生动的表述。进入现代后,不论是否具备实行民主的条件,不论民主能否真正建立起来,民主确实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了民国,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议会民主实践。然而,这场实践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也没有真正走向共和。民国时期的民治主义 ①为什么会失败?民治主义的实现与社会阶级结构、国民素质状况之间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一、民众需要在民主的实践中学会民主

1929年6月,胡适在《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一文中说:“民治制度的本身便是一种教育。人民初参政的时期,错误总不能免的,但我们不可因人民程度不够便不许他们参政。人民参政并不须多大的专门知识,他们需要的是参政的经验。民治主义的根本观念是承认普通民众的常识是根本可信任的。‘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这便是民权主义的根据。”他进而认为:“立一个根本大法,使政府的各机关不得逾越他们的法定权限,使他们不得侵犯人民的权利,——这才是民主政治的训练。程度幼稚的民族,人民固然需要训练,政府也需要训练。人民需要‘入塾读书’,然而蒋介石先生,冯玉祥先生,以至于许多长衫同志和小同志,生平不曾梦见共和是什么样子的,也不可不早日‘入塾读书’罢?” [1]1927年后,国民党建立了“全国”政权,并实行一党专政的党国体制。面对国民党的高压统治,社会上要求结束一党专政,实行宪政的呼声日高。国民党方面则以民众的素质低下,还不具备行使作为国家主人权力的能力为由,认为需要先实行一段时期的训政。胡适等人以《新月》杂志为阵地,对这种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斥,掀起了一场“人权与约法”运动,胡适的这篇文章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民治主义就是人民当家做主,实行民治主义无疑需要民众具备相应的素质,具备相应的民主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遵守民主规则的意识和理念。没有这些条件,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当时国民的素质确实与民治主义的要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仓促上阵实行民治主义未必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但是另一方面,实行民治主义所需要的条件又不是凭空而来的,只有给人们以民主的实践,才能在民主中学会民主,学会民主的知识、技能,培养起民主的价值和理念。这好比人们要下水才能学会游泳,刚开始时可能还要呛上几口水,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逐渐学会。如果要等民众的素质具备了才能实行民主,无异于要等会游泳了才去游泳,无疑是荒谬至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正因为民众的素质不具备,才更需要给人们以实践民主的机会(当然是循序渐进地进行),让人们在民主的实践中得到锻炼,逐渐学会如何当家做主。始终不能破门而入,永远只是门外汉,就永远不会有民主化的实现。

20世纪30—40年代在中共控制的陕甘宁边区,曾经进行过“三三制”的政权建设尝试,民主选举也搞得有声有色。由于选举对于落后的边区来说还是个新生事物,为了组织好选举,边区政府事先进行了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挨家挨户进行动员,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针对边区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很低这一现实,边区政府还集思广益,创造出了许多简便易行的选举办法,比如票选法、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投豆法、烧洞法、投纸团法、背箱子和乍胳臂等等。其中比较普遍的是红绿票法和豆选法两种。由于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土里土气却为农民喜闻乐见的选举办法,边区群众的参政热情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在第一次民主选举中,参加选举的选民一般都在80%以上,最少的地区也在半数以上。然而,这种政权建设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形势下为了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做出的一种政治决定,是一种暂时性的革命策略。当后来形势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党的革命任务和策略也因之做出了重大调整,“三三制”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民主的实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而不是外在的力量要他们“作主”的恩赐式“民主”。只要是恩赐式的,就是靠不住的,因为这意味着可以慷慨地赐于,也可以随时从你的手中褫夺,全在需要与否。从以上历史事实可以看出,民主的具体技术性操作是相对容易的,但是,民主又绝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

二、实行民治主义需要有发达的第三等级

民治主义意味着主权在民,人民自己当家做主,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政府,行使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政府经由人民的授权产生,要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虽然民主的好处不胜枚举,是多少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一种美好政治理想,但对于一向垄断权力,不受监督,可以通吃一切社会资源的封建专制集团而言,实行民主不啻是一场革命。即使是西方国家,民主也不是在自身的机体上内生出来的,先天地具备了许多实现民主的有利条件,民主也不是唾手可得,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血与火的考验,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得以实现的。对于那些后进的外生型现代化国家而言,就更不用说了。实行民主需要的条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具备相应的阶级条件,即社会上要有发达的第三等级。民主是要人民自己争来的,具体地说,就是要有强大的资产阶级去争取。中世纪以后西欧国家的第三等级发展起来,逐渐成了国家财政的主要承担者,却没有享有相应的政治权力,政权仍然被封建君主和封建贵族垄断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障碍。为了取得政治上的权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道路,只能发动革命,推翻封建制度。“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第三等级天然地要求实行法治,所以取得权力后必然要建立民主制度。同时,他们还不是当时占绝对地位的政治力量,需要联合其他力量与封建势力进行斗争,决定了革命后只能建立起一种民主的制度,各方政治力量在民主与法治的规则下进行博弈。

第三等级即后来所说的中产阶级,认同自由、民主、法治,同时也爱护秩序,遵守规则,因此他们天然地会亲近民主。在商品经济和第三等级不发达的情况下就开始实行民主,由于缺少了最重要的主体和推动力量,民主就不会真正有效地运转起来,社会就会在民粹主义和独裁统治之间来回震荡。20世纪拉美国家独立后建立起来的民主体制便是明证。民主是人民自己的事业,它是否可以真正建立起来,是否可以良性地运转起来,为政者的因素无疑是重要的,他们是否愿意让步,能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主化进程的快慢和成败,但这只是外因,而且可遇不可求,内因则是第三等级是否已经成长壮大起来,人们是否具备民主的价值和理念,是否愿意遵守民主的规则,这对于民主化的实现更具有根本性。

民国初年,议会民主实践没过多久就陷入了巨大的危机。先是袁世凯当局暗杀了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国民党党魁——宋教仁,紧接着国民党放弃了通过司法渠道解决政争的正当途径,重新拿起枪炮发动了“二次革命”。袁世凯把它镇压下去后开始一步步地扩大自己的权力,最后走向称帝,身败名裂 [2]。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时代,各个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政府像走马灯似地更换。与此同时,正常的社会秩序始终无法建立起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浪费了大量民力财力,同时又使广大人民流离失所,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政治的分裂、国力的衰弱又使得我们难以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步步入侵,同时西方列强分而治之的策略又不允许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出现,这些因素又反过来使中国内政雪上加霜。如历史学者张鸣所言,民国后中国是在一条民主的下降线行走。虽然这一时期由于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集权统治,存在着一定的社会自主的空间,尤其是在新闻、出版和现代大学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然而,就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却是很令人失望的。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因为对现状的不满而开始怀旧起民国来,提出了所谓的“民国范儿”。这不是对历史的无知,就是故意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去看待历史。人们对现状产生不满,要求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可以理解,但却不能因此而忘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虚构产生出并不存在的过去,通过对过去进行美化以反衬出现实的不足。同时,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那些民国的过来人,从他们的笔下都看不出多少怀旧的内容,看不到他们说民国有多么好,现在大说特说“民国范儿”的恰恰是那些没有经历过民国时代的人。民国时期在新闻、出版和现代大学等领域产生的那些值得称道的成就,从根本上说是属于“江山不幸诗人幸”的范畴。在那个时代,没有一个政权能够把统治的权力覆盖到全国,即使是国民党政权也只是一种弱势的独裁,这恰恰为这些领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但与此相映的是,社会却四分五裂、民不聊生,除了一定的年代,社会经济取得了一些发展,整体上是不值得称道的。这是评价那个时代应当持有的一个整体观。由于民主政治越搞越糟,社会秩序始终无法建立起来,人们对现状越来越失望,越来越渴望社会秩序得到恢复,越来越渴望有一个政治强人出来收拾局面。民主政治越来越远,独裁政治却不断地逼近。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出现,国民党党国体制的建立,并不是没有社会基础的。

如上所述,民主是人民自己的事业,尤其是第三等级在政治上提出的要求,虽然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对于民主化的实现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第三等级不够壮大的背景下,要既得利益集团主动地放弃对权力的垄断无异于缘木求鱼。马克思说过:“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广大群众,便是由一些同名数相加形成的,好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所以,归根到底,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社会。” [3]677-678由农民尤其是小农为主体的社会天然是与民主政治无缘的,天然地不会提出当家做主的要求,天然地需要有人为其做主。我们的传统社会不但是一个小农经济的社会,而且还是一个在宗法关系下的小农经济社会,这样的背景下就更难产生民主政治了。近代以降,虽然在一些口岸城市现代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但在广大的农村,依然处于农业宗法的经济社会体制之中。因此,资产阶级革命也主要是在这些口岸城市里发生,与广大的农村和农民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革命也只是触及了中国社会的表层,深层并没有被触及。普通农民对这场革命是不理解的,除了害怕它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冲击之外,更多的是抱着一种看客的心态,甚至对于新旧社会秩序的转换还十分抵触,这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当时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仍然是一种金字塔型的结构:实行皇权专制的官僚集团,垄断了政治权力,控制着社会资源,处于社会的最上层;下面是庞大的农民阶层,构成了社会的主体,在政治上却毫无权利,是受官僚和地主剥削的对象;中间的工商业者阶层力量十分弱小,政治上处于无权的地位。辛亥革命前,特别是在一些口岸城市,资产阶级初步成长起来,对于革命的成功发动,对于以相对和平的方式实现政权的转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相对于传统的专制势力,又显得过于弱小了。在专制力量的压制下,很难成长起来,很难实现自己的政治要求,只能在前者的羽翼之下求得生存。国民党掌握全国政权后,利用手中的权力和所掌握的资源,建立起了许多国有的工矿企业,逐渐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官僚资本急剧膨胀的背景下,资产阶级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只能选择与之联合,以从中分一杯羮 [4]。由于没有相应的阶级力量在背后推动,民主政治只能沦为各种政治势力争夺权力的一块招牌,议会机构成了政客们争权夺利的角斗场。虽然有知识分子和学生群体在大力鼓吹民主,但“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民主说到底主要并不是他们的事业,不是他们喊出来的,而是人民不断地争取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辛亥革命的发生以及随之实行的议会民主在当时有不得不如此的原因,是当时社会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民国时期实行的民治主义是一个早产儿,先天不足,又后天失调,发生夭折是必然的结局。

三、结语

民国的历史说明,实行民主需要民众具备相应的素质,民众素质不具备就不能实行民主,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是既得利益集团借以抵制民主、实行专制统治的挡箭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只要给予实践民主的机会,人们就会“草鞋没样,边打边像”,很快地学会如何实行民主。但民主只能是人们自己争取来的,实行民主后人们是否会珍惜民主,是否会遵守民主的规则,则需要具备一系列的条件,需要有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壮大的第三等级。在这些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超前地实行民主政治,只会得到民主的恶之花,而无法收获民主之果实。因此,对于后发的国家而言,首先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壮大中产阶级的队伍,最后瓜熟蒂落地实现民主化,也许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选择。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所作为,尤其是在建设法治社会、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方面要积极作为,警惕落入权贵资本主义的泥淖,否则中产阶级就无法健康地成长起来,只会造就一个向专制主义投怀送抱的伪中产阶级,从而使民主政治变得遥遥无期,重复的只能是改朝换代的历史。

猜你喜欢

民治民主政治
雅安市宝兴县民治水电站工程竣工移民安置通过验收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论晚清宪政运动与民治精神
基层社会治理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