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柱县七曜山吴家坪煤系沉积特征及聚煤规律

2015-03-31王良文

科技与创新 2015年4期

王良文

摘 要:在全面收集和分析以往地质资料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七曜山吴家坪煤系的分析方法与原理,结合地质学、沉积学、岩石学及层序底层学等理论对吴家坪煤系含煤类型的岩石类型、岩性特征及沉积构造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该区域进行沉积体系的划分和沉积相综合分析。

关键词: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富煤带;聚煤规律

中图分类号:P61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04.116

七曜山位于石柱县北东侧,东侧与湖北省接壤,南侧于丰都交界。七曜山背斜全长超过230 km,呈东北—西南向展布。地理坐标30°41′03″~30°46′17″,108°44′40″~108°56′06″。

1 吴家坪煤系沉积特征

1.1 岩性特征

吴家坪煤系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根据钻孔资料揭露情况,煤系地层岩性主要由钙质泥岩、灰岩、泥质灰岩炭质泥岩组成。泥岩一般含量占35%~40%,灰岩一般含量占60%~65%. 灰岩主要为细晶灰岩和泥晶灰岩,中厚层状,裂隙较发育,裂隙倾角均大于60°,充填方解石脉。与下伏茅口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根据岩性组合分为三个岩性段:①三段(P3w3),为灰黑色、褐灰色薄厚层状钙质泥岩(俗称“墨石”,如图1所示),污手,含炭屑,局部夹薄层灰黑色泥质灰岩。见水平层理,局部见黄铁矿晶粒和结核。厚15.67~18.16 m,平均厚17.31 m。②二段(P3w2),为棕灰色、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石灰岩(B2),底部为硅质灰岩(俗称“小窝盖”,如图2所示),夹薄层黏土质泥岩。见腕足和生物碎屑化石。厚13.22~26.42 m,平均19.83 m。③一段(P3w1),为黑灰色、深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泥灰岩、钙质泥岩、炭质泥岩及K2煤层,底部为浅灰、褐灰色铝质泥岩(B1)。具水平层理,含少量黄铁矿晶粒。厚4.49~9.69 m,平均8.83 m。

1.2 沉积构造

吴家坪煤系地层层理较发育,常见的层理为水平层理、潮汐层理、波状层理等,同时可见泥砾、黄铁矿结核、钙质结核、生物扰动构造、植物根迹等。

1.3 古生物特征

吴家坪组含煤地层产植物根、茎化石,并含腕足类等动物化石,植物化石与海相动物化石共生,表明煤系形成于咸水—半咸水的海陆过渡相环境。

1.4 沉积相特征

吴家坪煤系有残积相、潮坪相、泻湖相、局限潮下相及泥炭坪相等。七曜山煤系地层沉积相特征,除残积相之外,其余都为低能环境的产物。

1.4.1 残积相

岩性为铝质泥岩及角砾岩的颜色为浅灰色、褐灰色。角砾岩中砾石呈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与下伏地层茅口灰岩一致,砾径大小不等,分选性差,一般含较多填隙物,见植物根、茎化石。该相位于含煤地层底部,是含煤地层形成前基底遭受风化剥蚀,物质在原地或稍经搬运堆积而成的。

1.4.2 潮坪相

潮坪相范围较广,七曜山范围主要为泥坪相,岩性主要由泥岩组成,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发育。可见腕足、生物碎屑化石,见少量植物化石和黄铁矿结核。

1.4.3 泻湖相

泻湖相为一套灰黑色岩石组合,以泥岩为主,颜色较暗。见水平层理,常见植物化石碎片和黄铁矿结核。

1.4.4 局限潮下相

以灰岩、泥质灰岩为主,见腕足动物和植物化石碎片,反映了一种物源供应不充分、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沉积环境。

1.4.5 泥炭坪相

钻孔煤心煤样化验资料表明,灰份(Ad)为28.23%,全硫(Ss.d)为5.59%,煤类属无烟煤三号(WY3),属海相沉积环境。这表明本区二叠世的成煤环境不同于陆相泥炭沼泽,为泥炭坪相。

2 吴家坪聚煤规律

2.1 聚煤作用受古构造、古地理的控制

本区在阳新世末期受东吴运动的影响,地壳上升、海水面下降,茅口灰岩裸露地表遭受剥蚀、溶蚀。此时近陆的低凹地区由残存海水形成沼泽,并接受从茅口组石灰岩分离出来的硅铝酸盐。在盐(或碱)性海水中,沉积了厚1.62~2.41 m的铝质泥岩。底板铝质泥岩中见大量植物化石,说明当时气候温湿,蕨类植物繁生。之后,地壳缓慢下沉,在沼泽中沉积了煤,煤层顶板中含有黄铁矿结核和晶粒。这些组份生成条件反映出煤生成时气候十分潮湿,且处在含有大量厌氧细菌作用下的较深沼泽中,强还原环境才生成了黄铁矿与煤的条带结构。由此形成的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一段(P3w1)的K2煤层。

而后,由于沉降速度加大、沼泽积水加深,煤层与顶板交界处含有较多的黄铁矿,成煤作用告终,相继沉积了浅海相黑色泥质灰岩、泥灰岩和富含生物碎屑化石,显豹皮状花纹构造,此碎屑化石可能由海浪冲击所致。其后,海水微微退去,沉积了一段顶部黑色钙质泥岩,此钙质泥岩沉积后,海岸又下沉,沉积了吴家坪组二段(P3w2)厚达17.81~21.83 m含硅质结核的半深海相灰岩(俗称“小窝盖”)。再后,地壳又微上升,便沉积了吴家坪组三段(P3w3)厚达16.45~18.35 m的黑色钙质页岩(俗称“墨石”)。本层沉积后,地壳下降幅度加大,海水则更深,沉积了覆于煤系之上的厚层长兴组(P3c)含燧石石灰岩。至此形成了层位稳定、厚度较稳定的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P3w)含煤岩系。

本内K2煤层厚度变化较大,主要原因为聚煤基底的不平整。由于受东吴运动的影响,茅口组(P2m)灰岩长期裸露,形成了复杂的古喀斯特地形,其微地貌凹凸不平、复杂多变。随后沉积的K2煤层底板铝质泥岩未能全部将其填平、补齐,加之铝质泥岩在压实过程中,因补偿厚度的差异,又形成新的凹凸不平的地貌,致使泥炭沼泽的覆水深浅不一,并导致成煤植物的生长产生贫、茂或疏、密的差异,造成本区K2煤层厚度不均、变化大。在生产矿井中石门、采煤工作面上,常见有底板下凹处煤层增厚、底板上凸、煤层变薄的现象。说明本区沉积K2煤层是在泥炭沼泽覆水偏浅的情况下,在负向的构造因素(坳陷)和地形因素(低地)影响下形成的厚煤层。

2.2 富煤带的展布情况

本区根据浅部生产井巷道和深部钻孔揭露情况,在七曜山卧龙村一带形成了聚煤分水岭。即卧龙村以南为薄化带,卧龙村以北为富煤带。卧龙村以南浅部的织成煤矿、高龙洞煤矿的煤层厚度一般为0~0.40 m,平均厚度0.27 m,大部分地段均不可采;卧龙村以北的花树坝煤矿、黉水沟煤矿、蚂蝗沟煤矿、宏丰煤矿的煤层厚度一般为0.30~2.00 m,平均厚度0.70 m,特别是靠近湖北省地段,聚煤情况较好,最厚可达3 m以上,是潮坪—泥炭沼泽相聚煤中心。

3 结束语

七曜山吴家坪煤系的垂向总体是由海侵型退积序列组成的。煤层的形成受古构造、古地理、沉积环境的影响。煤层厚度变化主要是沉积基地凹凸不平形成的。在七曜山以窝龙村以北形成一个富煤带,以南形成为薄化带。

〔编辑: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