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方法论命题及当代价值

2015-03-30叶胜红

地方治理研究 2015年2期

叶胜红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方法论命题及当代价值

叶胜红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始终,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在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纷繁复杂和国内矛盾问题层出不穷的背景下,重温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方法论,对于解决中国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能丢,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1]学习好、掌握好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学习好、掌握好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现实当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会体现出来什么样的世界观。对于知易行难和知难行更难的人来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出了问题,所以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P742-743)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始终,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在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纷繁复杂和国内问题层出不穷的背景下,重温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方法论于个人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有功。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内涵非常丰富,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的方法”“阶级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结构分析方法”“过程分析方法”等等,本文主要是谈“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群众路线的方法”这三大方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经典方法论,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完整统一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当中的活的灵魂,是我们的老祖宗,一定不能丢。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实际”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首要命题,核心是搞清楚什么是“实际”,这个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字眼,不少人却在上面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从1921年中共建党至今,我们党无论是从事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用血和泪的历史证明,什么时候理解了“实际”和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就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而什么时候歪曲了“实际”和偏离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就会遭遇严重挫折,甚至是倒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如果我们按照教科书,找到什么是文学、什么是艺术,然后按照它们来规定今天文艺运动的方针,来评判今天所发生的各种见解和争论,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3](P853)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强调说:“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3](P800)邓小平也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4](P118)所以,所谓实际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实。这种实际是客体作用于我们头脑的正确反映,这种实际是不依我们主观愿望的转移而转移,这种实际既包括主观,也包括客观,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认识事物的客观事实即实际不是纯粹地从客体本身来认识,而是客体作用于主体所产生的一切诸要素的总和,是一个整体性认识问题。因为客观存在的一切事实不仅丰富多样,错综复杂,而且变化异常,无穷无尽。这就给我们认识实际带来了难度,而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为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切入点,即要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不变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思想方法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做到了这一点,就能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就可以更好地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当代价值

1.关于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包含在党的思想路线之中,有什么样的思想路线就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反过来,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体现出来什么样的思想路线,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的高度辩证统一是我们党的一大特色。党的思想路线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主观想象出来的,更不是照抄照搬外国经验得来的,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认真调查研究,掌握大量丰富的实际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系统加工改造的过程后,得出的真理性认识。党的思想路线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多重洗礼,得以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已被证明是党攻坚克难、战无不胜的强大精神武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5](P143)所以,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当今中国正处在发展的攻坚期,同时又是一个矛盾多发期。各种利益纠结集中,代表各种利益个体和利益集团的声音此起彼伏,有的正在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左右我们的正确判断,如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应该走“第三条道路”,说这是一条光明之路,一条摆脱奴役之路,是一条自由之路,鼓吹中国应向西方靠拢,这种话语的流行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中国走什么道路应由中国的国情来决定,不能割断历史来抽象地理解现实,否则只会深陷于虚幻的理想之中。中国的国情就是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这是中国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实际,所以中国很多问题都得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从幻想出发,否则就会栽跟头、吃大亏,就会挨板子。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说,“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中国将一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结合”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重要方法论命题。历史上有不少学者对此有不同见解,有一种观点认为:理论与实践具有对立性而没有统一性,理论就是理论,实践就是实践,两者之间相互独立 ,没有必然的联系。如黑格尔就认为事物都在“绝对理念”之中运行,是一个封闭的循环。康德也认为人的认识应该是感性、知性和理性的统一,理性王国最为神圣。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理论与实践具有统一性,而没有对立性。认为理论与实践之间没有差别,是直接合二为一,典型的观点就是认为理论就是实践,实践就是理论。还有一种观点持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或重视实践而轻视理论的片面性路线。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最核心的地方就是如何理解“结合”的内核,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认为,这种“结合”是辩证的结合,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结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偏废的结合。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理论和实践的地位都给予了精辟的论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不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是理论的任务。”[6](P306)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多次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彼岸性。”[7](P134)“全部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7](P135)“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P136)列宁也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8](P311-312)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更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客观规律性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9](P292)这些论述表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两者不可偏废。脱离了实践的理论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脱离了理论的实践则是盲目的、有害的和短视的实践。所以,必须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对我们当下中国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的新趋势,思想解放比较彻底,言论行动比较自由,真所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论调,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不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缺乏对现实的说服力,甚至公然背弃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思想虚无主义者或是封建迷信主义者。更值得注意的是,国外不少学者趁机攻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宣传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企图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可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关乎政治路线的重大实践问题。毛泽东有一段很精辟的话:“我们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种,有香的马克思主义,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把这些马克思主义堆在一起多得很。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10](P331-332)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虽然过去了一百多年,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没有变,也就是香的马克思主义和活的马克思主义仍然在中国具有强大的统领作用。另一方面要发展,要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要适应实践新要求而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不能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应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使之更好地适应中国发展的需要。

当前,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抵御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之树常青,实践之路常新,不断为中国梦凝聚正能量。

三、“群众路线的方法”

(一)“人民群众”和“群众路线的方法”

“群众路线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当中的又一重要命题。要全面把握群众路线的方法论就必须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7](P104)毛泽东也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P1031)正是因为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党自觉地把它运用到中国革命建设实践当中去,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实质上是处理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之一,中国共产党人灵活运用和独立创造的群众路线是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面临一切问题的看家本领,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立足、站稳、发展、创新的核心保障。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把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并对群众路线的内容作了基本概括,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就是关于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原理,关于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关系的原理。“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党群关系就是舟和水的关系,在革命年代,党依靠群众,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建设年代,党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人深知,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的最大成就是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领导方法。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生动地概括了这种科学领导方法:“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3](P899)这种领导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系统地统一起来,是党的领导方法的生动体现。所以,党的领导、群众观点和领导方法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创新性体现。

(二)“群众路线的方法”的当代价值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方法论,可以弥补党自身的不足。从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来看,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及其方法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胡锦涛曾告诫: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12](P30)。而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的危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认真执行群众路线的相关政策,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以,当革命出现危机时,我们党都能依靠群众而化险为夷。在和平发展年代,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由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使得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也被淡忘甚至遗弃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阶段的党群关系不和谐,如官员腐败导致的群众心理失衡问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的问题、处理群体性事件的不作为问题、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社会道德底线缺失的问题、潜规则问题等等,无不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不得不问,为什么在革命战争年代,在那么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能如此和谐默契?为什么在和平发展年代,在物质条件非常富裕的情况下,党群关系却出现各种问题和矛盾?笔者认为,这其实就是源于一个态度问题,是对待群众的态度问题。毛泽东就善于运用肯定的态度来对待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看成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代表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并把这种政治理念内化为党的自觉行动,甘愿当群众的学生。同时又给予人民群众正当合理的表达机制,引导人民群众,使得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跟党走,愿意为党奉献一切,党与群众真正地打成了一片,这样的血浓于水的党群关系才是我们党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党现阶段自身急需弥补的不足之处。当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盛行,给我们党群关系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不得不引起我们党的高度重视。对此,邓小平讲得非常清楚,“只有首先善于做群众的学生的人,才有可能做群众的先生,并且只有继续做学生,才能继续做先生。”[11](P218)胡锦涛也强调:“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12](P1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要求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对党在新形势下的清醒认识,也是党心民心之所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精神》[EB/OL].新华网,2012-11-1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列宁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文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1]邓小平文选(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郑百灵

[作者简介]叶胜红(1978-),男,江西鄱阳人,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05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63(2015)02-005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