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5-03-30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温修春侯佩欣
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温修春 侯佩欣 岳 晴
1998年,工程管理专业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它整合了原目录中的“建筑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作为一门朝气蓬勃的新兴专业,其具有着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目标是培养应用复合型工程人才:一是具备工程技术、经济学、管理学和工程法律等综合知识,二是在国内外的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的能力。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工程管理专业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三个课程模块依次进行,在培养目标人才的过程中穿插进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和校内外生产实习任务等。目前,国内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着许多亟待改善的不足之处。
一、工程管理专业国内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设有工程管理专业,尤其大部分工科院校,截止到2014年1月全国大约有400余所学校开设该专业。由于各学校的历史和优势不同,部分院校把工程管理专业归入到管理学院或经济与管理学院,如天津大学、同济大学、河海大学;当然也有其他学校把该专业作为土木工程学院的一个专业的,如东南大学、武汉大学、江苏大学;还有一些学校直接设立其为独立下属二级院系,如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每个院校的专业方向侧重不同,有的侧重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有的侧重投资与造价方向、有的则侧重国际工程管理方向,有的院校或者偏重经济、管理或者偏重技术,各有特色。2012年教育部制定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指出,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可被授予“工学学士”或“管理学学士”两种学位,原则上可由学校自行确定授予其中一种。根据不同学校的定位,工科院校基本以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为主干学科,课程设置偏重于土木工程尤其是建筑工程,即人才定位于土木工程管理,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而财经类院校的工程管理则偏重于房地产经营管理和基本建设管理,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方向的不明显。工程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专业。由于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致使目前高校的工程管理毕业生有许多方向可以选择,能在施工单位从事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也可以在工程咨询公司、评估公司等第三方机构从事项目决策、项目评估、工程造价、招投标等咨询工作,还可以在银行、高校、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从事决策、科研、行政管理工作。在高校宣传专业时比较专注在工程管理未来专业发展平台广的优势上,忽略了在现有本科教育培养的条件下很难做到将工程管理涉及的专业发展方向进行精英培养,由此引生出了一个学生样样都学,却样样不会的尴尬现象,与目前社会发展所需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不匹配。当前,高校培养模式中出现了在专业方向培养过于表面的现象,众多的发展方向使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开设方面涉及的知识领域过于繁多和复杂。在一般的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同时涵盖了建筑科学、经济科学、法律、管理科学四个类别,并且将这四个类别齐头并进,并没有处理好四类学科的倾斜和比重,使得学科建设形成泛而不精的局面,加上本科教育资源的局限性,导致在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出现专业浮于表面的问题,专业发展方向没有突显的优势。除此以外专业发展方向的划分并没有起到细化学科门类的作用,出现许多学科的交叉与重复,这更加重了工程管理本科教育下专业发展方向专而不精现象。
2.课程结构的不合理。现有的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中包含4个平台的课程,可以发现在许多高校开设的课程中存在课程交叉严重,课程前后设计不合理的问题,难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每一个要素都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各个课程不是独立的个体,它们之间有着逻辑关系。首先,缺少核心特色课程,所谓核心特色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并且在该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可以构建以多口径,宽平台的知识面。由于目前高校课程结构中的设计不完善导致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与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相比技术不过硬,与经管专业的毕业生相比管理也不具有优势。其次,课程之间的联系生硬。课程中有硬性的技术类课程如土木工程技术,也有软性的管理类课程如项目管理,在这些课程的联系中没有良好的衔接。技术类和管理累课程未组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缺乏相互之间的联系,加之各类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增加了教学难度,使课程缺乏完整性和流畅性。除此以外,不同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也可能会出现重复,在土木工程类的课程中会带有管理类的内容,如“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这两门课程都含有“施工组织设计中的进度计划和网络图计划”内容。然而,在实际授课中,不同的课程一般又由不同的教师讲授,若教师间彼此沟通少,则教学内容重复会不可避免。
3.教师资源的缺乏。在师资队伍方面,教授、副教授人数均不足,工程管理的教师不仅要学术精湛,而且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实践经验。每年高校毕业的博士生选择在学校教学的比例太少,并且他们的存在没有发挥关键作用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许多优秀的专业人才都不愿留在学校任教,是因为随着资历及能力的积累,他们将教学作为自己的第二事业,在企业工作或从事具体的工程项目可以有更高的收入、待遇。他们的主要精力多放在个人公司或单位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缺失。从专业教师需求的角度看,一个优秀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必须在具有扎实的工程管理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工程管理实践经验的同时,还要能够通过科学理论研究来推动和促进教师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很好实现“科研反哺教学”。但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在教师队伍中脱节较严重,有些在工程建设管理领域从事兼职的教师实践能力较强但理论功底欠缺,而有些研究型教师则显得工程实践能力不足,这都不有利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良好培养。
4.实践环节的欠缺。首先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相对孤立,很难实现实践与理论学习的有机结合,没有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保证和反馈体系,会出现实践环节的监管不力和实施不到位的情况。例如在许多课程教学结束后都会有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但是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在完成课程设计时不够重视,并且学校也没有一套完善的监督和评价机制。许多高校现在的培养模式中也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又如土木工程施工的认识实习,其实这样的认识实习只是让学生在感性上有认识并没有实际操作的体验,并且这样的认识实习周期短,没有起到实践应有的作用。其次,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有集技术管理于一体的特点来说,会出现“工程强实践缺理论”或“管理强理论缺实践”的误区,造成学习专业课程时的不平衡。除此之外,从工程管理实践教学的特点来看,工程管理专业实习危险性高,一般建设单位对于接收在校实习生并不欢迎;学校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耗费资源过多等,这些都导致了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过程的不足。
三、创新型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知识系统集成,形成完美教学链。针对国内大学工程管理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课程脱节、时间断续,课程知识不够交叉融合,难以形成核心能力等突出问题,比照企业核心岗位和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加强工程技术类、经济类、管理类和法律类课程作为平台基础之间的联系和整合,使四个平台课程体系形成有机整体。
2.专业课程简练优化,抓准重点看前沿。首先,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合理安排课程前后的联系,避免出现课程前后的脱节。化解课程之间的重合矛盾,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其次,要建立“一个中心,多个基本点”的课程体系,要建立一个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中心环节,如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造价等核心课程,同时拓展多个专业发展方向。
3.专业教学多元化,把握实践夯基础。在以专业课程为中心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个培养平台,如房地产、合同管理、法律、工程结构等。另外,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丰富工程类课程的理论知识,如现代高科技在工程中的应用,BIM 技术,绿色建筑,建筑智能化等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对于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建设项目评估等课程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针对实践环节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安排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做相应的指导。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为学生开设工程管理“实践课堂”,在深化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的锻炼。
工程管理行业是飞速发展的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行业、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步伐。在目前的培养模式中有优秀的方法,也有陈旧的理论,所以工程管理的培养模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模式,它依据时代背景和经济技术要做出相应的变化,根据工程的不断进步培养出适合工程的管理人才。
[1]陈春来,斯荣喜.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研究,2007
[2]孙 炜.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探讨[J].山西建筑,2009
[3]王立国,高 平.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
[4]刘泽俊,卜祥福,夏江涛.企业需求视野下应用型本科工管教改——以淮工为例[J].教改教法,2013
[5]袁竞峰,李启明,杜 静.高校工程管理“一体两翼”专业核心能力结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