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思路浅谈
2015-03-30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刘中平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刘中平
一、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和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大学语文课程不仅在普通高等院校课程体系中形同鸡肋,在职业院校中更是日渐式微。无论文科类还是理工类职业院校,除了中文类专业如文秘、新闻等等之外,绝大多数专业已经大幅度减少甚至取缔了大学语文课程。大学语文课程的从教人员已日渐减少,原有的中文类教师纷纷转型或改教其它专业相近的课程。显然,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已经日渐萎缩,失去了生命力,尤其是在职业院校更为明显。如不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专业化、职业化的改革,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日渐消失必成趋势。即使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采取指令性行政强制措施,也无法解决学校开设该课程的动力问题和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问题。一句话,时至今日,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行的地步。
二、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一要紧扣职业院校的特点,二要紧扣语文课程的功能,三要紧扣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需要,四要体现职业发展的需要。
1.紧扣职业院校的特点。这里指的是紧扣职业院校“就业导向”的特点。职业院校与研究型大学、综合型大学的不同点,在于其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以致用为目的。大学语文课程如不能顺应这个特点,就无法在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中取得长久生存的资格。职业院校开办的目的,就是培养在市场经济中能就业的学生;学生上职业院校的目的,为的就是能学到就业的技能。强让学校和学生浪费时间在与就业无直接关联的课程,只是徒劳,哪怕是顶着弘扬传统文化和提高综合素质之名的大学语文课程也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2.紧扣语文课程的功能。这里指的是紧扣语文的说、听、读、写等实际社会应用功能。语文是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课程,可理解为语言、文字、文学等的合称。语文是学习语言表达的最重要途径,社会交际由此而起。语文是学习一国文字的最主要方式,我们所有教育的基础是从文字教育开始的。语文是文学作品的传播载体,对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文情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改革,要仔细考虑通过语文课程达到哪些功能、哪些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文素质和人文情怀,深化掌握哪些语言文字与专业术语,学会哪些职业方面的专业表达。惟其如此,才能使语文课程的开设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3.紧扣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需要。这里指的是语文课程的开设要与专业课程有机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不必纠结于语文课程的表现名称,只要能发挥语文课程本身所承载的功能与使命,换个马甲又有何妨?比如导游专业,显然,导游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交际型职业,导游专业课程很多与语文密切相关:导游词的内容很多系文学性内容,导游讲解属口头表达与交际范畴,导游词创作与应用写作能力培养息息相关。
4.紧扣职业发展的需要。这里指的是语文课程的开设必须考虑学生今后职业发展可能的需要。对于大部分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培养其人文素质和人文情怀之外,我们必须找到其主动学习语文的价值性理由。只有对其今后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有着实际功用的课程,才能令其产生学习的动力。对于着眼于说、听、读、写功能的语文课程而言,专业文献阅读与专业写作是个可以拓展的方向。专业报告阅读、专业性的论文写作、实验报告、市场调研报告、职场将涉及到的应用文写作等,都能对学生产生实际的学习动力。功利性、实用性是职业教育的特征,语文课程想有机溶入职业教育,针对性必须考虑。
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在上述基本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对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路径和方向进行一些设想,可以从以下方面作出一些探索。
1.放弃大学语文的课程名称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大学语文的课程名称纯属鸡肋。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是讲求实效性、功利性的,课程的设置讲究够用、实用,要求适应职业所需、就业所需、市场所需。大学语文作为单一课程在职业院校开设,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强,故而对职业院校学生吸引力不强。换言之,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为主要教学目的的大学语文课程不属于职业教育体系范畴,不应该出现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已经过了集中接受综合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年龄,迫切需要接受的是专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大学语文不仅在课程上无法与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有机衔接,在内容上也无法做到让高中课程体系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相互承接而又互相区分。
2.将大学语文视为一个课程体系而非单一课程
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自有其特点。其开设的大学语文教育应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有显著区别,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学语文课程亦应有较大不同。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必须转换为专业技能教育,才能有持续发展的空间。我们应将大学语文教育所涉内容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重新整合成由一系列实用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将不会有大学语文课这种表现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职业类文学欣赏、专业文献阅读、专业写作、行业应用文体写作等等课程。这个课程体系以职业、专业直接应用为目的,而不以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为目标;着眼于发挥语文的说、听、读、写等应用性功能,并转化为提升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工具,而不必拘泥于课程名称和形式。
3.将大学语文部分内容融合转换为专业课程内容
市场经济是功利的,职业教育是功利的,它们不欢迎没有实际功用的大学语文课程,但它们欢迎承载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课程。殊不知组成专业知识的仍然是文字,专业能力的获得仍然须通过专业阅读才能入得门径,专业水平的展现难免得通过专业写作表达出来。抛开人文素质培养这个功能,语文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提高学习者说、听、读、写的能力。职业院校更是要注重发挥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作用。只要能达到提高学生说、听、读、写能力的目的,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载体、学习方式不必拘泥。我们既可以在语文类课程体系中增加职业、行业、专业方面的内容以体现专业性,也可以在专业课程中学习语言、文字和文学篇章,培养说、听、读、写能力。后者我们亦可视之为语文教育,只不过没有冠以大学语文课程之名而已。比如导游专业中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就必包含中国文学知识和地方文学知识;新闻专业必包含新闻采访与写作,也会开设现代汉语、文学作品选等语文类课程;广告专业必包含广告文案写作等课程。事实上,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无论你开设还是不开设大学语文课,学生对语文的学习,都在继续。只要我们各专业的老师脑子里存在着国语教育的意识,教授专业的同时引导学生增加阅读、写作及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母语使用水平就会在专业学习中不断得到提高。
4.推进大学语文教师跨专业转型
职业院校对师资的要求是“双师型”“复合型”,特别强调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既然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如不对应具体专业则没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那么,鼓励和推进大学语文教师跨专业转型则属必然。大学语文教师大多出自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职业院校中对应的近亲专业只有新闻和文秘等。开设有这些专业的院校,其大学语文教师可以转型为这些专业的教师。未开设汉语言文学近亲专业的院校,其大学语文教师可转型为各专业的应用写作教师。不论从事何种职业行业或学习何种专业,专业行业的调查报告、分析报告、实验报告、论文、总结报告等等都必然存在,很多行业还存在特定的文体和行文格式。职业院校的学生,如果想尽快融入职场,掌握这些必备的写作技能实属必然。这种社会需求的存在,为大学语文教育的换体重生提供了空间,也为大学语文教师的转型提供了平台,为他们跨专业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
专业课程的设置,解决的是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目的等问题。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更要紧扣就业导向、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大学语文课程既然在形式上、功能上、目的上都与职业教育体系不太相契合,就必然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要以一种新的面貌、新的形式实现职业教育赋予语文教育的新功能和新期望。对于大学语文教育而言,只要能让学习者不断提升母语的说、听、读、写能力,能让教授者有机会通过各种形式传授母语的各种知识与使用能力,这种语文教育就是成功的,是否冠以大学语文课程之名根本不重要。无论是综合素质教育也罢,职业教育也罢;无论是人文性教育也罢,功利性教育也罢;无论是必修也罢,选修也罢,只要语言、文字、文学、文化在各个领域不断进行传承,语文教育和语文教育者换一身马甲又有何妨。
[1]王 倩.语文教学必须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百多年来语文教育发展的思考 [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0
[2]徐中玉.大学语文.不该站在边缘的课程[N].北京:社会科学报,2004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魏 饴.“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与教材编写[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6
[5]杨文丰.高职应用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