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领导非权力影响力的六个着力点
2015-03-30刘晓玉
○ 刘晓玉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河南省委党校讲师)
增强领导干部非权力影响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全面素质,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目前,少数领导干部非权力影响力日渐弱化,影响了干群关系,降低了行政效能,严重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如何提升领导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增强其领导魅力,使群众能够心悦诚服地、自愿地追随他们去干事创业,这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迫切任务。
一、以德聚人,提升人格感召力
培根说:“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视其财富出身,更不可视其学问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真实的品格。”作为领导者,崇高的品德、高尚的情操是赢得群众尊敬的基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道德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具有重要作用,大德之行,必有大治。俗话说:“人为本,德为先。”德高者,望重。中国乃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代思想家既重视以德修身,也重视从政以德。为官者讲“官”德,乃天经地义的事情。中国古代德治思想要求统治者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中国共产党在治国方略上提出“以德治国”,在国民教育上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在选拔用人上要求“德才兼备”,实际上也是延续了古人的德政思想。其实,“官”德的优劣,是非权力影响力大小的关键。领导者要不断完善自我人格,讲原则,有党性,顾大局,作风硬,努力消除领导者人格贬损和扭曲的现象,以自身行动让下属产生由衷的亲切感、信任感和敬佩感。要净化社交圈、生活圈,不能把手中的职权当成获取物质利益的筹码。
具体来讲,“官”德建设,必须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以德施政。在中国,“德治”是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政以德”,历代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重视人们的道德面貌、道德思想和道德素质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确定的“以德治国”方略,是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中国历代治国之道,汲取国外管理国家事务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如何管理国家事务,如何教育引导人民崇尚高尚精神生活思考的结晶。新时期共产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领导实践中除了要遵守所有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外,还应有更高的道德要求,这就是要切实履行共产主义道德,真正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始终恪守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从政道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一定要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不为繁华困扰,不让名利缠身,不因安逸失志,过好名利关、权力关、人情关、金钱关、美色关,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染,违法之事不干,真正成为群众的表率。二是以德正人。以德正人,就是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去教育和感化百姓,即强调榜样在引导人和引导社会方面的作用。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官德影响民德,“官风”决定民风。各级领导干部应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三是谨慎用权。权力是柄“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运用不当,则可能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危害甚至灾难。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属于人民,“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是为人民服务的责任,领导者要正确处理权力和责任的关系,防止违法行使权力、公权私用、权力滥用。
二、以才率人,提升才学折服力
古人云:“学者非必为仕,仕者必如学。”作为领导者,只有拥有良好的知识素养,才能赢得部属钦佩。随着社会的发展,领导者再不能单凭热情、资历和经验以长官意志实施领导了。因此,一个称职而成功的领导者,除了具备崇高的品德、优良的作风这些基本条件外,还应广学博览,涉猎各方面的知识。要学习领导者所必备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学习领导科学、管理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智力素质和领导素质,尽量成为博学多识的“杂家”,成为有远见、有智谋、有胆识,面对突发事件镇定自若,解决各类矛盾得心应手的“行家”。如果领导者具有较深的专业造诣,这会使被领导者产生仰慕、敬佩之情。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都愿接受知识高深、业务技能精湛的人做自己的领导,感到同这样的领导一起工作,必能学有所长,事业有成。因此,领导者必须适应时代与形势发展的需要,刻苦学习,努力实践,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内行领导,把崇高的品德和良好的知识素养结合起来,去赢得部属的信服、爱戴和支持。
具体来说,一个优秀的、卓有成效的领导者应注重从以下方面提高自己的才能和素质。一是提高政治理论素质。毛泽东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领导干部不注重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就会迷失方向,不但工作受损失,领导干部本人也会很危险。新时期的领导者,要用科学的理论和崭新的观念武装和充实自己的头脑。要始终做到: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有清醒的政治鉴别力。二是增强专业知识技能。领导者除具有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每一个行业、部门、岗位都有各自的专业基础知识及行业特点和规律,要想成为内行,就必须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特点和规律,并据此进行科学决策,以确保领导目标的实现。领导者的专业知识越丰厚,专业技能越扎实,其领导能力就越强,领导成效就越好。所以,领导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内行领导者。三是塑造领导素质。领导干部在领导过程中要注重塑造良好的领导素质,即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团结同志,眼界超前,精于激励,敢于授权,善于协调和勇于实践。四是提升领导智力。智力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动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领导智力即领导者的智慧力量。领导干部面对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要能够镇定自若地通过科学预测、分析判断并采取有效举措恰当应对;要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统揽全局,把握未来。五是培养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新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一个国家甚至细化到一个组织只有在各项工作中居安思危,锐意改革和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活力,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诗经》讲:“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诗品》说:“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中国五千多年的前进是同它不断地变革、维新分不开的。所以,作为新时期的行政领导者,要做创新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始终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实际和群众,勇于变革和创新,当好“总导演”,集思广益出妙方,立足工作的每一环节,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断突破旧的思维和管理模式,创新思路方法,完善工作机制,把一样的工作做成不一样的精品,促进工作“芝麻开花节节高”,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三、以情感人,提升人际亲和力
感情的需要是人们最基本的精神需要,感情作为联系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纽带,存在于人与人、领导者与下属之间,领导者需要下属的尊重和支持,被领导者更需要领导的理解和关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投入才会有回报,有耕耘才会有收获。可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感情基础在领导工作中至关重要。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能覆舟。”强调的就是领导干部与群众的依存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领导干部干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领导者应注重与下属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加大对下属的感情投资力度,用真心换真情,用真情聚人心,使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产生共鸣,从而提升领导者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国外研究表明,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促其成功的80%的因素来自情感方面,只有20%的因素来自智力方面的影响。在领导实践中,“情”好似催化剂,能加速人与人、心与心之间的融合反应。领导干部丰富的情感,是增强非权力影响力的粘合剂。干群关系是否融洽,是领导干部能否成功的基础;而融洽关系的营造,需要为官者加大情感投入。成功的领导干部,不仅要立之以德,展之以才,施之以廉,还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以情取威。因此,领导干部获得非权力影响力,“情”是不可或缺的“佐料”。
在领导实践中,领导干部要明心情、通人情、重感情。明心情,是指领导干部在领导活动中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历史上凡是成就了一番大业的领导者,多是心地坦荡、胸怀宽阔的人。宽广大度、虚怀若谷,是领导干部应有的风范。领导干部还要有一颗平常心。有人把平常心的最高境界概括为三句话:遇到好事不失态,做到得意淡然;遇到挫折不沮丧,做到失意泰然;遇到委屈不动怒,做到从容超然。对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能经受住成功的考验,经受住挫折的考验,经受住委屈的考验。浮躁是领导干部的大忌。有的领导者尤其是一些年轻的领导干部好大喜功、追慕虚荣,为了追求个人“政绩”,脱离实际、盲目蛮干,甚至不惜弄虚作假、劳民伤财。这些都是虚荣心在作祟,到头来只会“聪明反被聪明误”。通人情,是指领导干部要注重人际交往之情。人际交往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人期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哪怕是一个主动的招呼,一句亲切的寒暄,都会使人感到一种尊重和亲近。领导干部在领导活动中,要通人情,变“官”为民,放下架子,与群众交朋友,沟通彼此间的感情;变“硬”为软,与群众交往时和风细雨,缩短彼此间的距离。要以“仁”为善,多记他人的好处,多看他人的长处,多想他人的难处,做到与人为善,以诚相待。重感情,是指领导干部在领导活动中要注重感情投入。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重感情,一是指领导干部对所从事的工作要有感情。对工作有感情,就会珍惜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就会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干大事,成大业。二是指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注重感情投入。落实政策,贯彻工作,实施方案,组织活动,要善于融理于情,既要坚持原则,摆正道理,又要注重感情,讲究方式。做思想工作要善于寓情于理,切忌“三分道理七分蛮”、态度粗暴、方法简单。要多做和风细雨式的说服、帮助、教育工作,善于用事实讲道理,不能以势压人。三是指领导干部在工作作风上要体现人情味。凡是谦虚谨慎、作风民主、体察下情、待人热情的领导干部,一般都有较高的影响力。相反,缺乏人情味、对下属和群众冷冰冰、靠权势压人、爱耍威风的领导干部,则很难得到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天长日久势必脱离群众,走向孤立。感情是密切干群关系的基础,感情决定态度,感情决定行动,感情关乎成败。“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作为人民的公仆,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记党的宗旨,不断洗涤思想感情上的尘埃,对人民群众常怀忧虑与关切,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落脚点,为他们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四、以策召人,提升下属引导力
领导艺术是领导科学的组成部分,它是领导者在长期的领导工作实践中,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和探索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领导方法。领导艺术贯穿于整个领导工作过程和领导活动的各个方面,它对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应当讲究领导方法和艺术,不断提高其领导魅力。尽管领导艺术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有三点必须谨记。一是要努力提高公关活动能力,使自己成为与公众联系沟通的高手,并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二是要把目光转向那些非正式组织的“自然领袖”,多关注有创造才能的助手,多倾听群众的呼声,以此确立均衡的魅力影响面。三是要选择合适的中介人物,保持畅通的领导影响链,从而把个人的领导魅力逐级传递,争得大多数人的拥护。只有讲究领导方法和艺术,才能不断提高领导魅力。领导魅力是领导干部和被领导者关系和谐的表现,是领导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的具体化。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在领导工作中,讲究领导艺术,应注意多方面努力。一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艺术。要做好领导工作,首要因素是人,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包括上级、同级和下级)是最重要的环节。在具体方法上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二是运用时间的艺术。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要惜时如金,因为时效的观念不仅仅是领导干部个人的问题,它关系到组织工作成败,要只争朝夕,不可坐失良机。同时应该注意,在时间的使用上,不能平均分配,要按照“要事优先”的原则科学应用时间,做到重要而又紧急的事立即办,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抓紧办,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按时办,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抽空办,从而把最宝贵的时间用在关键之处,做时间和自己的主人。三是工作方法上的艺术。毛泽东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领导干部要实现工作目标,就必须注重工作方法。工作方法多种多样,具有策略性和技术性,关键在于采用什么方法以及恰当地运用这些方法,这往往标志着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真正高效的领导,都是坚持“层次原则”、懂得如何用人的领导,他们总是明白他人最能做些什么,善于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和优势,不揽权多授权,多问事少管事,尽量减少事必躬亲,把自己从繁杂的琐事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大事管要事,收到忙而不乱、紧张有序、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除了学习借鉴他人成功的领导方法和艺术外,还需不断地用心总结,反复揣摩,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领导方法和艺术。
五、以绩服人,提升公众信服力
政绩,是指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所取得的工作实绩或成果,是领导干部德才素质在实践中的综合体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执政才能的体现主要在于政绩。领导者的威望不是来自地位和权力,因为高尚的品德令人信服敬仰,广博的学识使人信任敬佩,出色的业绩让人信赖敬重。一个具有优良品格的领导者,既要在实际工作中勇于开拓,真抓实干,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又要善于吸收群众的集体智慧;既要带领群众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又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以令群众叹服的实绩增强自己的影响力。不尊重客观规律所搞的那些“一代人政绩,三代人包袱”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当然要不得,但固本强基、福泽百姓的政绩工程还是值得提倡和赞扬的。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唯实是务,所务必实,不提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定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脚踏实地,勇于探索,扎扎实实地为民办事。
实实在在的政绩,既是领导者执政的丰碑,也是老百姓良好的口碑,对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的提升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不论是历史上包拯、海瑞之类的清官、好官,还是现代生活中孔繁森、杨善洲等“人民满意的公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德才兼备,克己奉公,作风正派,勤政廉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能力非凡,魅力四射,既有权力之内的影响力,更有权力之外的影响力,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重和永久怀念。能否被称之为“好官”,没了权力之后是否依然具有影响力,是最好的测量仪,是最好的试金石。“称职不称职,关键看业绩”。群众对一个领导者政绩的评价,不是看你定的指标有多高,口号叫得有多响,而是看你在任职期间的政绩如何,是不是为群众办了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这才是检验领导政绩的真正标准。各级领导干部要恪守执政道德,强化执政理念,提升执政才能,以民为本,围着民意转,顺着民意干,多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增强非权力影响力方面多动脑筋,多下功夫,从而少权有为,无权亦威,为树立新时期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巩固和加强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贡献力量。
六、以廉树威,提升群众向心力
公生明,廉生威,廉洁自律出权威。“清廉”是官德的内在要求,是领导干部塑造人格魅力的根本所在。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既是自己高尚人格的反映,也是对他人无声的鞭策。李克强总理讲:“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为官发财,应该两道”。身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慎独、慎微、慎初,自省、自警、自律、自励,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有关廉洁自律的各项政策规定和原则规范,优化道德意识和行为,彻底破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筑牢共产主义的道德防线,在行动上树起追求真理、艰苦奋斗的旗帜,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永葆共产党人的优秀本色。一要在“工作圈里”公道正派,任人唯贤,凡事出于公心,主持公道,不搞团团伙伙,不搞厚此薄彼。二要在“社交圈里”多交能当吾师的学友,能言己过的诤友,能激我奋进的挚友,不交酒肉之友、财利之友。三要在“生活圈里”以朴素为荣,以独善其身为乐,不追求享乐,不奢侈腐化,用自身过硬的言行让群众信赖折服,“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