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最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015-03-30

当代经济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生产力资源经济

宗 寒

(求是杂志社,北京110000)

中国最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宗 寒

(求是杂志社,北京110000)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最终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物质技术基础不增强,我们就不能进一步建设好自己的国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关键是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要在加速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改革开放;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1]这一论断非常重要,完全符合我国实际,我们要认真领会,切实贯彻执行。

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在任何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都是社会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在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这两对矛盾,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马克思还指出:“任何一个社会,如果不是不断地把它的一部分产品再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生产的要素,就不能不断地生产,即再生产。”[3]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但起最终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正因为如此,我们党一再强调经济建设是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我国生产力才得到高速发展,才有了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

物质财富是社会发展的结晶和表现,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这一点今天没有变,今后也不会变。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有了长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建国初期占世界的4%,上升为世界的第2位,绝对值增长了几百倍。但我们国家大,人口多,生产力基础水平低,人均生产和收入量更低。我国物质财富不论在量上还是质上距离发达还有很大差距,与现实需要和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地位不相称。我国人口占世界的近20%,经济总量仅占世界的11%,按人口平均排在世界的80多位。人均财富拥有量按现汇率计算只有美国的5.1%(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相当于美国的1/5),英国的5. 5%,荷兰的5.1%,德国的6.1%,加拿大的5.9%,世界平均水平的1/3。经济总量增加2倍,才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增长15倍,才能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增长16~18倍,才能达到欧美国家的水平。不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不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就不能彻底改变我国落后面貌,使我国走向富强强大。

从经济质量看,我国经济处于当代中等偏上水平,还存在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缺陷,需要向更高水平发展。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达到世界第2位,但独创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创新率低。相当部分制造加工业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大,重复建设严重,生产消耗高,污染严重,效益低。总产出占世界的1/10,资源消耗占世界的30%,单位产品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欧盟的4.3倍,日本的4.9倍。污染排放远高于发达国家,碳排放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我国资源丰富、品种齐全,但结构存量不平衡,有些资源可采储量少,加上产业结构和进出口结构不合理,石油、铁矿石等资源对外依赖度超过50%,存在价格和成本不断升高、供应安全的风险。农业基础薄弱,消费不足,供求关系、生产与消费关系不平衡。全国仍存在不少落后地区,发达地区总体生产力水平也不是很高,并存在许多落后面。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解决这些矛盾,呈现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实力,为人类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物质技术基础增强,必需有有强大的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作支撑。物质技术的基础性地位,是由生产力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生产力发展是物质技术壮大的基础。由于生产过程需要投入和消耗,生产力增长1%,物质技术基础达不到增长1%,最高只能增长0.6%左右。所以,增强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并有一定的发展速度。生产力不发展,速度过低,物质技术基础不增强,我们就不能进一步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彻底消除落后贫困,走向富裕强大。

物质财富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我们之所以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速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之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能够解放生产力,激发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化改革,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体制更加完善和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才能更呈现社会主义的优势,发展我们国家。

物质基础更是消费水平提高的前提。有生产,才能有消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物质基础不断强大,消费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我国人口每年增加七八百万人,生产力增长保持原有速度,人们的生活水平不能提高;生产力增长达到与人口增长相适应的速度并有所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改善。这些年来,我国人们生活得不到改善,就是生产力发展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的结果。人民生活水平只能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增长。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一切都谈不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不可能的。

二、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需要从生产力到生产国小、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作多方面的工作,关键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这些年来,我们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但经济体制仍存在不少弊端没有解决;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不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管理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市场管理混乱,宏观管理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①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公有制发展慢,比重及主体作用下降,非公有制经济远超过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未完全克服。只有深化体制改革,对外开放,解决体制上的问题,生产力才能得到更好更快发展。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活力的关键。

从实际情况看,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不能说已完全解决了。有的同志喜欢市场,又怕市场,总是顾虑市场的自发作用,看到市场的缺陷,看到假冒伪劣,缺乏诚信,而没有看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实际上,你顾虑也罢,不顾虑也罢,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是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我们社会,存在分工和生产资料不同所有制,就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必须有市场。存在社会分工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前提。社会社会分工和所有制关系在发展,市场经济也必将跟着发展。市场不过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场所和中介,而市场经济说到底不过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另一种说法和表现。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通过市场和竞争,低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消耗的商品战胜高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消耗的商品,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正是这个规律促进生产发展,降低消耗,技术进步。而等价交换建立在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上。企业有自己的产权,经营自主权和自主经营能力,才能自主生产,自主经营。

尊重企业自主生产,自主经营,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要求从宏观上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原则、机制和体系,包括法律体系、行政管理体系、经济管理体系、价格管理体系、市场监督体系以及市场秩序运行规则。这些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证券股票市场、保险期货市场都已发展起来,法律制度和行政、经济管理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体制制度条件,但仍不完善,存在许多弊端,克服这些弊端,市场活力才能增加。体制完善的程度,决定市场活力的程度及生产活力、能力提高的程度。

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基础的关系,加强宏观管理,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一些同志并没有充分认识市场和计划、宏观调控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计划、规划、宏观调控是对资源的宏观指导和配置,市场是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我们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宏观调控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起配置资源的作用,起单纯市场调节所不具有的宏观指引、总体配置和调节作用,决非可有可无。宏观管理之所以重要和不可缺少,主要是因为它可以摆脱企业和市场的局限性和盲目性,从整体出发来观察问题,从全局出发来研究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对社会资源进行社会范围的总体配置、综合配置和有预见远见的配置。它立足于尊重市场经济各个局部的权利和利益,尊重和调动市场细胞各个局部的积极性,但高于市场细胞局部的局限性;它超出局部利益配置资源的需要,考虑整体利益配置资源的需要;超出从一二个因素出发配置资源的限制,兼顾多种资源的内在联系和综合配置要求;超出从眼前利益配置资源的限制,考虑资源配置的长远需求。它可以区别轻重缓急,抓住重点,抓关系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大项目,推动社会飞跃和重大进步。抓比例,抓重点,抓超前,使全社会按比例、协调、稳定、可持续高质量地发展,只有加强宏观管理才能做到。全局立足于局部,由局部组成,但大于局部,高于局部。全局对了,局部可以走得更好,更顺利;全局错了,局部再好,也只限于局部。

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建立和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为了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服务的。我们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主要是指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与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与建立在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在一起。它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发展要求,而决不能偏离这一性质和要求。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贯彻执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遵守社会主义法律法规;同时市场体制的原则、具体规则和运行方式要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和要求,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全面发展。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不是硬给它加上去的。只有具有这些内容,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市场经济才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否则就违背社会主义原则,走偏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不单单是指生产力,更不单指自然资源,而是包含丰富的内容。资源的背后是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第一,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其中公有制居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上是平等的,但性质、职能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实力和交换能力也有差别。所谓“资源配置”,包含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配置。它是其他资源配置的决定者。我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主要是指这一点。如果不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决定性的资源配置主体变了,就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区别了。第二,从生产力要素来看,市场配置的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生产资料资源、自然资源等等,概括起来无非是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项。劳动对象转化为产品,形成新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扩大再生产中再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与劳动资料的配置与结合,不仅是人与自然的配置与结合,而且是人与人之间的配置与结合。在这种配置与结合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核心和起点,但不是终点,它还会往下往纵深延伸,在管理、交换、分配等环节表现出来。每一个环节都表现人与人关系结合和配置的关系,即生产关系的性质,并影响生产力发展。哪一个环节背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就会改变性质,也难有效率。第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不是万能的,也不能复盖一切领域,例如医疗卫生、教育、重大科研项目、关键投资项目,就不能完全纳入市场领域,让“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发展具有必然性,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不能逾越。但它也有两重性和局限性。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能够把市场的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而把它的局限性和盲目性、自发性的一面限制缩小到最低制度。

有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应该让市场完全彻底地发挥作用,政府不应有任何宏观调控。这种观点不区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完全否定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是不能同意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职能。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的“总代表”,其任务是维护和集中资本利益、行使“资产阶级总代表”的权利。在资本主义社会,“看不见的手”操纵一切,市场是“自由”的。表面上看,国家不能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干预,仅提供所谓“公共服务”。实际上其国家机器的另一支“看得见的手”一直在发挥作用,不断对经济运行进行干调控。干预方式有所不同,在不同时期实施的干预力度也有侧重点,但无一不使用国家机器对经济进行干预,包括给垄断资本输血降息,刺激经济增长,调控消费,抑制通膨等。西方国家把国家干预一般定为四项:稳定物价,刺激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自称是“在既定总供给的前提下调节总需求”。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职能。社会主义政权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上层建筑,是劳动人民掌握和行使自己权利、维护自己根本利益的根本手段和标志。劳动人民掌握政权不仅要维护国家独立,民族利益,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而且要利用掌握的权利和制度,进行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具有的特殊和特别重要的一个职能。国家宏观管理和社会主义政府的作用,包括发布政策法令,制定方针政策;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方案;集中主要力量抓大工程、大建设项目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高效集约发展;支持发展农村农业,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抓整个国民经济平衡协调、按比例健康可持续发展,防止生产的盲目性和短视性,正确处理区域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性;正确处理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的关系,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等等。这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宏观调控的任务。企业的资源配置市场是可以解决的,上述这些资源的宏观源配置,单纯市场自发无法解决,只能依靠科学的宏观管理才能解决。单纯依靠“看不见的手”经过经济危机也可以进行调节,其结果只能造成全社会性的巨大破坏。我国宪法总纲从第1条到第32条对我国国家的任务和职能做了具体规定。我国已经出台的经济法、资源法等也对政府和部门职能作了规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严格依法办事。

三、加速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方式

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经济活力,我们要在加速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已进入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的时代。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社会生产力由量变转化为质变再推动量变的决定性力量。发现和掌握别人所没有发现和掌握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奥秘,有重大发明创造,重大突破,才能促进生产力重大飞跃提升。科学技术上升到最高峰,社会生产力质量、规模和水平才能达到最高峰。有先进科学技术,才能有先进劳动手段,先进劳动对象,先进工艺过程;有先进科学技术武装,也才能有具有高科技水平的劳动力,并与其他要素结合,转达化为先进生产力。它溶入其他生产力因素之中,改变生产力要素的性质、结构和质量,对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发挥革命性的作用。科技进步程度对这些生产要素的作用的影响十分现实。哪一个方面技术进步快,哪一个方面生产力发展就快;关键技术有重大突破,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整体技术进步就会有重大突破;否则就停滞不前,受制于自然,受制于旧技术,受制于掌握新技术的人和国家。

要看到,我国已进入资源能源制约经济发展,资源能源约束成为经济增长瓶颈的时代,克服这种约束,是我们面临且将会延续一个很长时期的重大任务。从这种约束中摆脱出来,不仅是保证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会促进科学技术重大进步,将使我国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进入一个新时代。我国资源蕴藏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能源蕴藏开发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国土面积占世界的7.1%,探明煤炭资源占世界16%,水利资源占12%,石油占7.7%,锰矿占18%,铁矿石占9%,铜矿石占5%,铝土矿占2%,但总拥有量被人口量一除,情况就不同了。我国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的10%,且以年9%以上速度递增,人口每年增加六七百万人,这意味着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和消费量不断增长。目前我国钢产量已超过6亿吨,汽车产量超过900万辆,微电子计算机超亿部,年消耗的能源资源增长速度以10%以上计。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约占67%,石油占10%,天然气占6%,水电占5%,核电和新能源占10%。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能源以化石燃料为主体,原材料以矿产资源为主体的格局难以改变。目前我国能源供应缺口约占需求量的10%,石油进口依存度已接近50%,铁矿石进口依存度超过50%。粗放型发展生产方式,消耗高,污染严重,污染治理也要消耗资源。资源能源进口依存度这么高,受到产品不断涨价、成本增加,运输安全、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威胁。这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且涉及国际地位、国际关系和国防安全。因此,开发创新资源能源,改变粗放型发展方式,降低消耗,防治污染,克服资源能源约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

攻克资源能源约束与经济增长的矛盾,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资源能源增长量与经济增长量成正比,与单位产品消耗量成反比。高消耗计入经济总量,却不能得到应有的产出。污染不仅是经济总量的负数,还要付出更多劳动加以治理。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都是经济质量和水平低的反映,在一定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技术水平,改善经济结构,降低消耗,消除污染,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调整分配关系,提高消费比重,才能解决这一矛盾。使经济发展达到高效益、低消耗、无污染,低收入、高产出、供求协调的水平,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降耗,资源才能缓解,供给才能得到保障。产品得到实现,生产转化为消费,生产才有效。经济总量速度增长不变,单位产品消耗降低一半,污染减少一半,将降耗部分再收入生产,实际经济总量可多增加20%~1/2。技术进步加快,高科技产品由1/3上升为2/3,经济总量的实际价值至少可上升1倍。农业基础薄弱问题,也要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结构创新来解决。科技创新、收入产出比、单位产品消耗量、消除污染程度、体制创新和结构创新达到世界最高峰,我国经济的总量和质量才能达到世界最高峰,人民生活水平才能达到最高峰.资源能源总量增长越快,单位产品消耗量下降得越快,经济增长就越快。如果仅仅资源能源总量增长,单位产品消耗量没有变化,经济总量只能随着资源能源总量的增长而增长;只有单位产品消耗量下降,速度能达到甚至超过经济总理增长要求的时候,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才能维持原有规模或相对下降。但单位产品消耗下降并非一日之功。这说明,资源能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既表现在总量方面,又表现在单位产品消耗方面,总量约束与单位产品消耗紧密相连,攻克总量约束与攻克单位产品消耗量约束都十分重要,十分迫切。

抓技术进步,要克服短视观点。单纯重视GDP,重视经济量的增长,认为科学研究远水不解近渴,有钱总是往建设项目上花,不往技术进步上花,技术进步依赖引进等思路不可取。这样做短期看经济增长快,长期看不利于经济发展。因为质上不去,生产力水平上不去,引进仍然依靠别人,而且真正先进的东西人家是不给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谋长远,难以有更大的发展。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已奠定了基础,不是什么都落后,不是无条件抓技术进步。目前处于因核心技术落后严重制约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换的阶段。只要切实把技术进步作为第一生产力,自我创新掌握创造关键技术,就能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增长。抓住时机,由加工大国走向创新大国,更上一层楼,才能使我们由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上升到高端,走向富强和民族复兴。

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人民生活等构成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促进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地抓,全面发展,而不能只顾一头,忽略其他,那样社会是发展不好的。

经济建设是中心,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我国经济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总体水平仍低,必须进一步大力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才能使我国进一步发展强大。目前,我国经济量和质与中华民族在世界应有地位和应有贡献还不相称,与中华民族发展和生活提高的要求不相称。我国经济总量发展到占世界20%,达到与我国人口总量相应的程度,人民生活水平比目前可提高1倍,可达到世界平均偏上的程度;经济总量达到占世界的30%,也即达到中国在世界历史上曾经达到的地位,超过人口总量的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目前提高2倍,可以说己从总体上恢复中华民族的历史地位,但不能说已达到我们的目标。经济总量再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和超过发达国家,达到更高水平的水平,达到与中华民族在世界应有地位和应有贡献的程度,可以说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作出了更大贡献,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了。

更重要的是提高质量。质代表量,可转化为量。经济质量的提高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根本条件和标志,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关键手段。必须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创新现代化,第三产业现代化,社会事业现代化。要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产品供应充分,充分发挥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作用。工业部门设备、工艺技术、科技创新、产品及产品更新程度,要努力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工业内部比例协调,发展进步与市场要求适应。第三产业发达,交换流通畅通,人民生活方便。我们在关键领域、关键产业、别人所没有涉及的范围和项目上不断有重大发明创造突破,占领最高峰,取得发言权,领先于世界的时候,才是实现现代化的时候。

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进一步发挥广大劳动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是更重要的根本方面。劳动者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有13亿人口,8亿多劳动者。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我国劳动人口比一些国家的人口都多。这是我国最重要的财富。但我国劳动人口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与我国发展要求仍不相称。我国每百万人中研究人员2009年为1198人,只有美国4673万人的1/4,日本5189万人的23%,英国3946万人的30%,高收入国家平均3981人的30%我国农民文化程度低,培训少。占我国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农业劳动力中近40%不具初中文化水平;没有受过技术培训的达74%。这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一些农村青年不愿留在农村,说“农村真穷”,“农业真累”,“农民真苦”,纷纷往城里跑。进城的2亿多农民工,事实上已成为城市产业的主力,但他们收入和工作并不令人满意,权益经常受损。他们劳动时间比人长,活脏累,收入却比人低,也是感到“真累,真委曲,真不公平”。解决这些矛盾,把广大劳动者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文化素质,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在这方面,我们有大量工作要作。从实际出发设置专业,培养更多高科技人才和适用人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原则,切实做到多劳多得,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关心群众生活,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改善环境,创造自然环境优美,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相协调的环境。我们面临着生产力发展与资源相对不足及规模增长与资源约束的尖锐矛盾。自然条件一时难以改变,但对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方式可以改变。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资源,发现创造新材料新能源,摆脱对传统资源的依赖,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开发新资源,降低消耗,避免污染,攻克资源对发展的约束,用尽少的资源占用创造尽多尽好的产品,这是一场革命,将引起从生产力到生产方式多方面的巨大变化,推动一系列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是经济质量提高的表现,也是民族复兴的条件和要求。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走在前头,作出贡献。资源培植利用方式的新时代,是生产力盾变的新时代,也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胜过超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时代。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民族伟大复兴是全面复兴,不仅教育、科学、文化发达,而且竖立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物质贫困不是复兴,精神贫困、文化贫困、社会风气败坏也不是复兴。彻底消除愚昧落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损人利己、丧失诚信以及贪污腐败现象这。些东西不消灭,谈不上生产力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第一步是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在此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缩小由于财产占有不平等引起的收入分配的差距。努力实现人人有就业机会、创业机会和全面发展机会,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建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总目标。富强是物质基础,民主文明和谐和平是精神文化标志。中国梦是富强梦,民主梦,文明梦,和谐梦,是全面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梦。通过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广泛地动员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建立起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障人民权益,保证人民平等参予平等发展的权利;通过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达到文化教育发达,科学发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教育大国、人才大国,科学大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通过坚持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建设,达到社会和谐,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各项事业相互促进,全面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美好;通过社会主义国际关系建设,坚持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共嬴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注 释

①近年来国务院采取措施下放减少了几百项审批项目,但基层“感觉束缚太多,不是法律,而是长官意志束缚”,“一个公益基金审批拖了5个月”,“乱收费,2010年收130亿元”,“什么都要掏钱…”(人民日报2014年12月8日第19版)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53.

责任编辑:郑洪昌

F124

A

1005-2674(2015)01-029-07

2014-10-10

定稿日期:2014-12-10

宗寒(1933-),山东章邱人,求是杂志社编审、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主义现实经济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生产力资源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