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布局
2015-03-30罗星
罗 星
(中共中央党校 科社教研部 ,北京 100091)
前 言
“四个全面”作为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理论创新,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早在党的十六大上,我们就把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党的十七大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具体的目标:“确保到2020年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1]为确保目标的实现,还提出了促进发展的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这个基本要求。在十八大上,我们党又重申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上正式形成了“五位一体。”至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的布局已经确立。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的重要手段被提出。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3],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手段,和改革作为“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并列提出。2014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八大以来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反腐倡廉活动进行了总结,提出“从严治党必须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4]从严治党从一种阶段性的党建方针上升为全局性的重大举措。
2015年2月2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集中阐述了“四个全面”之间的逻辑关系,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举措。事实上,“四个全面”的提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目标,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目标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更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和不懈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就是寻求一个最大公约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5]36而实现这个梦想的途径,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进行了苦苦奋斗,虽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终究没有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紧紧依靠和团结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出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但是,正是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分阶段、分步骤。邓小平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思想,提出在本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邓小平所提出的“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始终与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联系在一起,以“翻两番”为具体实施路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到20世纪末,我们已经实现了“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和长期性决定了我们离真正的小康社会还有一定的距离。在十六大上,我们党再一次强调了我们“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6]。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布局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相辅相成,勾勒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阶段性目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小康社会放到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之中,提出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再次提出“全面”,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覆盖的人群、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体现在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事业也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事业;从建设到建成的转变,彰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问题,更不可能提供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途径和方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种种经验和教训让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进行探索。从毛泽东早年写作《矛盾论》开始从哲学层面思考矛盾问题,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矛盾,但这些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加以解决。应该说,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但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毛泽东始终没有找到一条解决社会主义矛盾的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这个新命题,找到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用事实诠释了改革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巨大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改革的重视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在于推动改革,因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5]71“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于深化。所谓深化改革,就是说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是“躲不开,绕不过”,是回避不了的,需要我们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体现在经济体制改革上,不能满足于对经济生活进行简单调控,而是要从广度和深度来推进市场化改革;在行政体制改革上,不满于与一般的小修小补,而是大规模的简政放权,实现良好的政府治理;在社会体制上,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教育领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在于“全面”。这体现在改革过程中处处体现的辩证思维。在改革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实际的辩证统一;在改革的进程中,坚持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改革的目标上,既要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要讲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讲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又要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改革的方法论上,强调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在改革的依靠力量上,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坚持党的领导的结合。这些改革思想处处体现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矛盾分析法的思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生机勃勃。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首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依法治国首先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史,就是为人民民主奋斗的历史。从中共早期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到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探索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由于指导思想的失误,也遭受了不少挫折。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7]通过法制建设,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定下来,让公民在法治的轨道上行使权利;依法治国还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实现,既需要类似于执政党、国家、社会组织等推动治理的动力系统,同时也需要法律、制度这些“制动系统”。法治的“制动作用”体现在“法治为国家运行提供重要的轨道,为社会冲突和矛盾提供某种解决方案,实现社会冲突的法治化”[8]。基于法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作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强调法治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化解发展中的难题;强调树立宪法权威,加强立法工作,严格按照法律办事;强调抓住关键群体,领导干部要成为法治建设的表率。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外部保障。
四、全面从严治党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中国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党发挥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作用。和西方政治学一般语境中的执政党概念不同,中国共产党首先是一个执政党,其次还是一个领导党。这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不仅需要改进执政方式,处理好党政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比如说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协调、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环境污染加剧等,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推进自身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提高执政能力,转变执政思维,在治国理政中取得更好成绩。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于改革的方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犯颠覆性错误”就是在强调改革方向的问题,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增强战略定力,确保改革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中国共产党要推动依法治国,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处理好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简单以“党大还是法大”这样的思维去分析问题是极端错误。首先,党的领导是推动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序推进法治建设是我们党历史上发展法治的好经验;从推动依法治国的要求看,依法治国首先要求依宪治国,而宪法首先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从中国的具体国情看,在中国这样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建设法治,一定要确保有序,稳步推行党的领导就是要确保法治建设的稳定性和方向感;其次,党的领导也必须要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来保障。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最基本的执政方式之一,严明党的纪律需要加强法律和党内法规的约束。
加强党的领导,首先要改善党的领导。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我们党历史上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好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今天,党员干部生活的社会环境已经大大复杂了,经受的诱惑也越来越多了,落实从严治党的任务更加突出。其次,坚持从严治党,也是吸取了国外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丧失政权,不是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而是在于党内腐败、脱离群众。所以,从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关键词就是“严”字当头。从颁布八项规定,到以作风建设为主要突破口,以反腐倡廉为推动力,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相结合,以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为核心推动党的建设。通过一系列从严治党的举措,塑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塑造了一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5.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12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4-10/28/c_1113015330.htm,2014-10-28.
[4]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 的 讲 话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0/08/c_1112740663.htm.2014-10-08.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华文出版社.
[6]改革开放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249.
[7]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8]燕继荣.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 [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1):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