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如何做到“慎言”
2015-03-30李庆喜
○杨 亮 李庆喜
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各级领导干部作为负有重要职责的社会公民,……既要在本职岗位上贯彻党的宗旨、当好人民公仆,也要在社会生活中严格自律、严格要求,常修为政之德,正确行使权力,为人讲道德,做事分荣辱,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魅力在全社会树立良好形象,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做出榜样。”然而,最近几年,我国不少地方的领导干部,不仅在言行方面未做出模范表率,而且关键时刻常常“一鸣惊人”,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一些干部面对媒体和群众时,甚至说出“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谁敢查我,我是处级领导”,“今天你们有什么意见?有意见去厕所提去”,“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等诸如此类之语。鉴于这种现象危害大,人们不得不深思,这些领导干部为什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领导干部怎样才能提高自己“慎言”的意识和水平呢?
一、领导干部“用语不慎”现象产生的原因
从主观方面来说,一些领导干部“用语不慎”,大多数并不是“一时失言”,不是个性与表达的问题,而是有其深刻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也就是说,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工具,作为联系思维与外部世界的中介,其背后是说者思想的体现和标识。“口者,心之门户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个别干部不会说话,处于失语状态。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因此,一些干部之所以“雷语”不断,不时地用言语挑战人民群众的忍耐底线,本质是其认识问题,是理论水平问题,是党性修养问题。
第一,“用语不慎”现象深刻体现了某些领导干部理论知识的浅薄。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想犯下错误,之所以犯下错误,乃是他的无知。这种“知识即美德”的哲学思想有其深刻的道理。一些领导干部平时不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浅尝辄止。有的领导干部忙于应酬,疏于学业,到了关键时刻,又自以为是,信口雌黄。正如毛泽东同志批评的那样,“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理论知识尚可,但是不注重口才能力的学习培养,主观上认为只要工作做好了,就能够得到党的信任,得到人民群众的满意。所有这些因素,必将在真正的实践中体现出来。因此,这些领导干部出言不慎,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其理论知识尤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扎实。
第二,“用语不慎”现象深刻体现了某些领导干部党性的不足。“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有些人懂了一点马克思主义,却不注意或不愿意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付诸行动。这种人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是主观上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实践中严格履行党的使命和马克思主义者。实践高于理论。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试想,如果我们领导干部都能在平常的工作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知行合一,这些“雷语”现象自然就失去了产生的实践基础。
二、领导干部“用语不慎”现象的巨大危害
马克思说:“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也就是说,语言事关“听”、“说”双方的利益与情感。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应该牢记自己作为党的“使者”与人民公仆的双重使命,“三思而后言”,切实维护好党的形象和自己的形象。“领导干部是党和政府形象的‘化身’,是群众认识和评价我们党的‘窗口’。”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领导干部在一些热点事件中的表态常常成为媒体和群众关注的焦点。领导干部因为发言不恰当引起群众强烈不满,从而被媒体追逐报道的现象并不鲜见。
第一,这些原本属于领导干部个人行为的发言,常常严重破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人为地制造出官民对立。在网络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极其快速。领导干部一句不当言论,经由网络报道后,瞬间即可传播至整个社会,给群众造成一定程度的感情伤害。“如今王朝时代已逝,但民众对干部依然寄予很大、很多的期望。一个你非常在意、非常重要的人伤害了你,这个伤害自然是更大的。”如果再加上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夸张和曲解,这样,本来对党充满期望的人民群众难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公信力。
第二,这些现象一旦发生,对其所在单位的形象往往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带来不同程度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损失。随着我国进入改革的深水期,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形势。在群众眼里,领导干部的发言代表一个单位的官方态度。因此,一些突发性事件中,领导干部的发言往往被群众理解为其所在单位处理问题的风向标,而该领导所在单位自然而然成了群众将对其言论不满的发泄目标。
第三,对当事领导本人的政治前途往往产生立竿见影的严重影响,多年辛苦培育的个人政治形象毁于一旦。“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不可不慎也。”领导干部在关键时刻的表态常常可谓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而,领导干部必须“慎言”,“慎言”是领导干部一项基本的业务能力,也是其领导素质的基本体现。
三、领导干部如何才能做到“慎言”
领导干部“用语不慎”现象一旦发生,往往造成很大的舆论影响。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呢?
1.注重理论学习,夯实“慎言”的认识论基础
理论是革命的先导,领导干部绝不能有轻视理论的心理。马克思向来反对空话连篇的“哲学家”,因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历史上许多政治运动,开始时轰轰烈烈,后来之所以失败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理论的指导。“打铁还须自身硬”。许多领导干部之所以工作成绩上不去,不能深刻掌握党的思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领导干部,肩负着领导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使命,党的理论,必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只有真正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做半个马克思主义者,才能在平时的工作言谈中“从心所欲,不逾矩”。
因而,领导干部慎言的最根本方法,就是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努力从思想的根源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不是简单背诵它的词句或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结论,必须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克服中国传统文化中英雄创造历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轻视群众的思想。毛泽东同志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政治理论学习必须开动脑筋,深刻领会,绝不能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加强理论学习,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一面镜子。一些领导干部政治观念不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党史、国史等了解较少,对党的历史经验教训理解不够深刻,所以有意无意地发生把党和人民割裂开来的“口误”现象。
2.加强党性修养,修炼道德操守
习近平同志指出:“每个领导干部都应慎独慎微,从小事小节上加强自身修养,从一点一滴中自觉完善自己,懂得是非明于学习、境界升于自省、名节源于修养、腐败止于正气的道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所谓慎独,指的是个人独处时仍能严格恪守道德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美德之一。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曾经谈到:“因为他无私心……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他的工作经得起检查,绝不害怕别人去检查。”慎微,意为重视和正确处置细小的事情。作为党员干部既要把握大节,更要在日常小事和细节问题上坚守住心灵的“防火墙”,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党性是领导干部之本。净化了灵魂,也就自然拥有了说话之“道”。所以孔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古代君子担心得罪的是“上”,是封建社会的更高地位之人。今天,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才是领导干部心中的“上”。只有重视党性修养,加强党性锻炼,以坚定的信仰、纯洁的道德、优良的作风做人做事,说话才能有底气。只有自觉自愿地把自己列入普通劳动者的行列中,绝不可脱离群众,绝不可高踞于群众之上,做官当老爷,而应该以普通群众的心理,出现在群众面前,同群众打成一片,平等待人,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和意见,才能“敏于事而慎于言”。
3.做好准备工作,从容应对突发事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领导干部的发言有时也像是“打仗”。公共场合的发言,特别是面对媒体的发言,决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必须有备无患,未雨绸缪。必须平时多做准备工作,才能从容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应用辩证法,从哲学主客体理论视角来看,这种准备工作不外乎三个方面,即备己,备彼,备事件。
备己即是要深刻地了解自己。评判他人易,认识自己难。必须深刻分析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高估自己易冲动,低估自己难作为。
备彼即是要深刻了解群众,了解媒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多调查研究,“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利益的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要了解群众和媒体心情,了解群众和媒体需要,了解群众和媒体风格。要做群众满意的事,要讲群众满意的话。要多作换位思考,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说话。
备事件即是要在平时对自己的工作领域特别是自己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准备好充分的应对预案,防止临时仓促应对。记住自己能说的,自己不能说的。“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所以,事件的准备工作异常重要,决不能指望乱中取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4.提升辩证思维,加强口才训练
“现在的领导干部不少人受过专业训练,不缺乏专门知识,但其中的很多人不懂哲学,不善于辩证思考”,正如恩格斯所说,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因此,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不能非此即彼,要用辩证法,要将两点论,要讲平衡点”。要使思维多一点深刻、少一点肤浅。提升辩证思维能力从来不靠空谈,而是需要建立在对客观环境的科学认知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磨练才能实现。实践证明,平时不养成用辩证法思考问题的习惯,关键时刻必然会出现“掉链子”现象。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其思考问题的视野往往会更加开阔,个人言语往往会更加谨慎,推动工作也会更加务实。
领导干部要做到“慎言”,还需加强口才训练。谨慎的人很少出差错。古人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领导干部“言必虑其所终”,不可乘喜而多言,更不可以“怒而兴师,愠而致战”,合于理而言,不合于理而止。《周易》认为,“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言出乎身,加乎民;……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可不慎乎?”《论语》认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中国古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以鬼谷子为代表的纵横家为训练政治人物的口才做出了不懈努力,《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等经典著作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儒家学者中的孟子也以知言善辩著称。现代西方国家,由于竞选政治的需要,口才训练已经成为政治人物政治素质的重要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领导干部的口才训练在我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巧伪不如拙诚。领导干部要严格按照原则说话,即便没有关于某个事件的统一发言口径,也要尽量用规范的语言说话。语言的创新要求在平时训练中完成,关键时刻则应以规范为上。口才的训练应该以简单质朴为要,并不一定在于拥有如簧巧舌,训练的首要目的是要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对方语言的用意、目的,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平时养成严格的说话态度,规范自己的用词习惯,就可以将因为技术原因而出现“口误”现象降低到最小化。“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拥有了清楚表达的能力,才可以考虑语言的修饰问题。创新是人类最高级智慧,高度占用人类脑力资源。创新难能可贵,瞬间的创新难免出现差错。因而,领导干部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最好不要灵机一动,任意发挥。因为“言多必有数短之处”。当然,加强口才训练并严格按照原则说话,并不是要跟群众、跟媒体“打太极”。有的领导干部面对群众满脸堆笑,开口千言,却离题万里,说话让群众抓不住边际。“巧言令色,鲜矣仁!”也有领导干部因为怕口误,三缄其口,一言不发。这无异于因噎废食,群众也不会同意。“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站稳立场要求实在地说话,说实在的话,领导干部必须在百姓面前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乌纱帽’再大,也大不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群众的切身利益。”
总之,领导干部要做到慎言,成为模范言行的表率,就需要努力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加强对党的理论学习,从思想上保持党的先进性,努力“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真正转化为自身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把学习的内容同时代特征、国内外形势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联系起来,努力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唯此,才能在面对群众和媒体时“得心应口”,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