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社会学视角的高校档案服务理念创新
2015-03-30薛芳
薛 芳
(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安徽芜湖,241000)
1 高校档案文化-社会的二重性
1.1 高校档案的文化属性
高校档案是高校不可替代和复制的宝贵文化财富,文化性是档案的重要属性[1]。在文化社会学视角下,高校档案文化的属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高校档案反映大学的文化表征(包含外在有形的物质文化、力量象征的制度文化和内在品质的精神文化),诏示大学文化对内部师生发挥作用的文化存在;另一方面是指高校特色档案的文化影响力以及其所代表的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发挥影响的文化存在。作为对社会文化优选加工并融入大学意志和个性的文化有机体,高校档案所体现的大学文化是文化力量和文化生态的统一。
1.2 高校档案的社会属性
在文化社会学视角下,高校档案在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辐射和发散作用,具有文化传播的公共性和受众的大众化属性,在社会价值体系上呈现出公众化倾向。具体而言,高校档案的社会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高校档案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和服务。高校档案借助自身独特的文化积淀和价值传承系统对社会文化进行发散性影响,在价值体系上有利于传播高校的文化底蕴和高校的价值认可;二是指高校档案代表的大学文化对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作用。高校档案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高校档案日益成为社会建设中重要的文化要素,社会建设中“五位一体”的文化建设离不开大学文化的参与深耕,而其中高校档案的特色文化体系又是文化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2 文化社会学视域下高校档案的文化服务功能
2.1 塑造高校师生的文化认同
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文化的观点是高等教育研究应持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一个适切的观点”[2]。在物质主义、实用主义以及功利主义等文化观念的浸蚀和影响下,大学文化和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损害,从而导致了大学主体性的丧失和大学文化的方向偏离等诸多弊病。在大学的发展路径与大学本应具有的文化内涵出现背离的当口,如何塑造师生的文化认同,优化师生的价值取向及高校的发展方向、教育重点、精神内涵十分重要。高校档案作为一所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学校独特性、品牌性的,有重要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种形式的档案资源,是学校发展的真实记录,是广大师生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各个时期师生员工的活动,更是学校办学理念、精神文化的映照,肩负着塑造师生文化认同、价值取向的重要责任。
2.2 形塑高校特色文化体系
“大学担负着积淀与传承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任务。”[3]高校档案作为高校特色文化历史凝结的精华,集中体现了高校文化特征和文化再生产机制,与高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共同构成了大学文化系统。一个学校的档案资源可以反映学校过往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完整准确地积淀一所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积累将成为学校师生活化重演高校文化历史的重要依托。“高校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需要在不断地实践中内化,从而形成一种不可消失的气质。”[4]学生在入学教育时接受校史教育,从而克服角色转化的不适感,增加对学校文化传统的认同;教师在认识历史、传播文化、创新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更多融入学校文化传承体系。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档案肩负着保障高校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的重要职责。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档案服务正在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研究、管理需求,从而打造特色鲜明并能良性运转的高校文化传承体系。
2.3 构筑社会历史文化传统
“档案陈述的事实最接近于历史,而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最好方式,其积累形式,时间和空间的系统架构,总体上符合文化传承的需要。”[5]高校档案作为大学的历史记忆,符合大学文化传承的要求。而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微影,社会转型期大量时效性、消费性、功利性行为必然对大学造成极大的震荡,大学文化不再是大学围墙内的单一文本,而成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的自变量与因变量[6]。所以说加强高校档案的社会化服务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影响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高校档案服务如何满足越来越迫切的社会需求,档案工作如何开展并融入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等,都是档案文化研究亟待解决的难题。将高校档案文化作为动态的研究对象,置于大文化的研究视野下,是目前高校档案文化探索的最佳选择。这种大文化视野,既存在于档案形成前文化形态的选择与把握,又存在于档案形成之后的文化挖掘与传播,更融于社会的整体文化之中。
3 高校档案服务理念形象塑造途径
3.1 树立高校档案服务的竞争意识
在信息文明社会,文化价值的意蕴有了更为广泛的内容,人类对于文化的追求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求,更多地表现为对个人素养的追求。文化意识的驱动促使人们在感知与认识客观事物时,进行理性思维,进而深度开发并全方位挖掘档案的文化价值,以满足人类对于文化的需求,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长期的牵引力。科学的高速发展要求科技竞争与科研水平的提升,师生的科研能力对高校科研档案提出了高要求,科研的文化增值服务也需要跟上科研发展的步伐。其次,就外部环境来看,实现档案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需充分借助档案这一客体资源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文化竞争氛围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文化体系建设中最具影响力的因子。高校档案文化价值不能局限于其自身的价值开发,要将其文化价值融入到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诸如实物档案、汇编资料、图片及网络环境下形成的网页信息、数据库、电子文件等,其文化性间接影响档案文化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因此,竞争意识是档案文化价值开发与利用的前提,也是促使档案文化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
3.2 坚持高校档案文化服务的自觉性
档案文化自觉不是自在自发的结果,要求我们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超越传统,从而争取档案文化的进步和创新[7]。高校档案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档案的特色和优势所在,进行全面分析,认真梳理本校特色档案,吸取其他高校档案特色化的路径和时代特色。坚持高校档案文化服务自觉性应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前代档案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立足高校档案的文化价值,寻找优秀文化生成点,进而完成文化的传递。二是创造新时代赋予的档案文化。档案文化的创造与超越,从本质上说是人类对外部世界各种事物存在的一种价值思维肯定。本着“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自觉服务意识,提高高校档案的服务水平。
3.3 构建高校档案多元文化服务理念
“应把文化视为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的总和”[8]。高校档案服务主体具有多样性,首先要满足本校师生的内部文化需求,这是本校优秀传统继承的主渠道,是承载学校精神的内核所在,因此,要构造完整的档案文化传承体系,形成机制化和长效化;其次,高校档案还承担着高校文化社会化的任务,塑造特色高校文化,体现高校特色是高校档案另一个重要职能,故而,高校档案面向社会文化体系应采取兼容并蓄的多元理念,充分吸收具有社会时代音符的多元文化来充实本校的档案,做到与社会文化同行,携手社会共同打造具有时代特色高校档案文化服务体系。高校档案内容丰富,涵盖了对师生、对学校、对社会具有保存和参考价值的信息资源,要尊重社会的多元文化需求,确保档案文化载体形式的多样化,在编研、接受、利用上根据不同需求者的特质区别对待,满足不同群体如教育者、学生、管理者、研究人员、社会大众的不同文化需求。
3.4 建立便于文化服务的高校“档案博物馆”
“档案博物馆”是国外一种先进的档案服务模式,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对档案文化历史的展示,即通过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档案文明文化的踪迹,不停地将过去的故事输送到当代,成为为公众提供档案知识、教育和参观的公共场所。在高校尝试建立“档案博物馆”,对于联系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防止高校传统档案文化被历史湮没,更好地发挥档案的文化传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建立“档案博物馆”,是高校档案主动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对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校史档案的陈列展览要求档案管理者熟悉校史,并具有解说宣传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服务参观人员。
3.5 文化整合基础上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有助于高校文化的积累和继承,有助于高校文化的选择和传播,有助于高校文化建设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助于高校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有助于高校文化的丰富和完善。强化为高校文化建设服务的开发观念、建立为高校文化建设服务的开发机制、培育为高校文化建设服务的开发能力是当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任务。档案职能部门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才能在参与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工程时积极主动,才能联合和号召其他社会组织的力量共同参与其中。高校档案服务要从传统的为特定人群(师生)服务向面向社会普通大众的“学术服务、实际服务、公共服务”转变,在信息社会,档案的整合编研、档案的系统开发、电子数据库的完备以及微博等交流方式的规范都将影响高校档案资源社会文化传承的效果。以文化传播的视野开展档案编研是高校档案文化建设的崭新课题,在档案资源开发中占居着重要的位置。挖掘丰富的“大学记忆”,加强校史文化编研和传播,对于繁荣大学文化意义重大,也越来越为致力于社会文明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大学所重视。
总之,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从属于社会文化、衍生于社会文化,但又不完全依附于社会文化。大学文化的个性魅力在于它崇尚理性、崇尚科学,在于它拥有独立的判断力与合理的价值体系,总是以理性的、反思的态度与主导文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又不远离主导文化[9]。大学教育担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而现代高校要承担起文化宣传保护、传承弘扬、转化创新的工作,惟有重视高校档案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创新其文化服务理念,才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加大大学文化建设,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龙雯.浅谈档案馆的文化功能[J].档案时空:业务版,2006(2):33.
[2]张应强.现代大学精神的批判与重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6(7):12.
[3]佚名.访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大学不能没有“精神围墙”[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442.
[4]贺志军等.文化生产力发展视角下高校档案工作理念创新[J].现代大学教育,2012(5):84.
[5]覃兆刿. 档案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健脑工程”——记忆·档案·文化研究的关系视角[J].浙江档案,2011(1):24.
[6]张应强等.文化社会学转向与大学文化研究范式变革[J].江苏高教,2009(5).
[7]张芳霖等. 档案文化的发展趋势:知性·自觉·主动[J].档案学通讯,2010(2):22.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M].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32.
[9]陈勇江.当代中国大学文化的特殊本质及其内容[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