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直一直走下去

2015-03-30朱郑烁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文笔我们仨杨绛

朱郑烁

“我们俩老了。”

杨绛《我们仨》的开篇标题便是如此。这对于我们这种正值青春年少的人来说,未免太过遥远了一些。拥有什么,失去什么,都没有那些如杨绛般经历了近乎一个人生那般漫长的浮沉的人知晓得多。然而,就是仅仅那么信手地翻开这三联书店出版的牛皮纸质书,没有浮华,尽是淡淡的平和。

相守相助,相聚相识。

如果说理想,何为理想,我不知道。然而当我在这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里头遨游徘徊时——这是杨绛在老年时所做的一个梦的记录,紧接着是对于钱钟书先生,杨绛先生以及他们的女儿钱媛一家人的故事,只不过是粗略地翻看了一下第一部,就忍不住酸了鼻头。我猜想,家,也许就是杨绛自己最大的理想。纵使她美誉成就如此之多,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她的译作《堂吉诃德》是如此成功,但在她心里,纵有这诸多荣誉,家庭还是第一位。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是不是一个人老了,就会患得患失?是不是一个人寂寞了,就更害怕分离?杨绛的梦里,就充满着若有若无的遗失感。对丈夫的关怀,对女儿的不舍,她的心,被家占满,聚和散,分和离,都显得不堪,所有在一起的日子都显得不易。家,是一辈子的信仰;家,是一辈子的理想。什么功名,什么利禄,都比不上区区一个家字来得重。家是我的国,国是千万家,固然家是社会的微小个体,也是一个国家,一整个世界的微小个体,家,是不能缺的一部分。有家,有天下。我不得不说,至今才理解懂得,家,是一切的归属点。不管怎么说,怎么做,家都是永远的港湾,这一个开篇梦,是否点醒了许多像我一样的人?芸芸众生,存在于这个世界,这个空间里,家,永远是温暖的归宿,我从此深深铭记,家从此成我理想,伴我同行此生。当然,此刻,我在想杨绛先生是否正坐在窗前,在默默夜色里,思念那已去往天国的丈夫和女儿,一旦释然,便超脱了生老病死的束缚,有家的回忆,就足够永远。忠贞这理想,我想,是幸福的。

自然,家是幸福的源泉,是快乐。有亲情,就有了生命鲜活的一种元素。因爱而快乐着,因情而快乐着。快乐,因爱,至上。快乐无价,因亲情而获得,更应珍惜。

家是一个团体,是不可分割的“一”,因为信任,因为诚信,我们一同走过那么多的日子,不分离,不忘却,即使避不了生生死死的人世常情,但总归是住进了每一个人的心里,从此,生命里就有了另外几个人。正因如此,才有了生活,才有了杨绛先生笔下令人动容的我们仨。诚信,无需再言语,抑或只是一个眼神,便是了然,那是亲情的默契。

我深深地庆幸,我有深爱我的家人,我深爱的家人。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能够有浓血之缘的亲情,又是何等难得才修来的缘分。感恩,感恩任何一个动作,任何一次抚摸,阳春的雨,一点一点,每一日,总能浸润我心头,给我生的活力,给我梦的勇气。

相守相助,相聚相识。

淡退的流年,不淡退的回忆。杨绛先生用她最真挚的文笔谱写,传记她对家最深刻的感情。时间让我们变老了,也让我们更近了,近到深刻,深刻到各自的生命中。

这条路,我们一直一直走下去。

【点评】

作者通过阅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悟得了家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就像是“一辈子的信仰”,要用一辈子的光阴守候等待。其细腻的文笔,渗入浓浓的情意,加之深刻的思考感悟,“相守相助,相聚相识”首尾呼应式结构显得更为完整,更具整体化。但情感的流露略显冗长,应作适量精简。

(指导教师 吴魁标)

猜你喜欢

文笔我们仨杨绛
那时候我们也经常被同一个蚊子咬
我们仨
选择
选择
《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in China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梦的旅人——读《我们仨》有感
文笔的文雅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