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演奏的表现力及教学改革对策
2015-03-30丁宇
丁 宇
(大庆歌舞剧院 黑龙江 大庆 163000)
小提琴演奏的表现力及教学改革对策
丁宇
(大庆歌舞剧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0)
小提琴音乐的表现力是指演奏者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及音乐审美的感受力通过演奏技能的表现而赋予音乐作品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通俗点来讲就是演奏者通过自身的演奏技巧,将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及感情诉诸其中,进而体现延伸出乐曲的张力及感染力,让听众能深刻理解音乐的生命力及审美价值,是演奏过程中一种综合的技巧。
小提琴;表现力;教育改革
一、小提琴音乐的表现力
(一)听觉: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因此听觉表现力是音乐表现力的基础,音乐的听觉表现力指演奏者能够准确地使用音高、音色及音长将音乐的特征及风格表现出来,如有的音乐是抒情、优美的;有的音乐是活泼、明快的;有的音乐是热情、奔放的,这就要求演奏者认真查看乐谱,根据乐谱提示,配合手法将乐曲风格准确展现出来。演奏者在演奏时首先要注意乐谱的表情符号,注意把握节奏,用演奏技巧呈现音乐的情绪、内容,让受众通过耳朵就能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艺术魅力,为音乐增加听觉感染力。
(二)知觉:音乐的知觉表现力是通过演奏者的心理活动进行一系列的判断而体现在音乐演奏上的,主要是指演奏者要有自己对音乐独特的认知与体验,赋予音乐一定的表现力,进而将作品整体的气质呈现给受众,就如对一个人的认知一样,我们通过他的言谈举止来了解这个人的性格特征,音乐也是如此,我们通过乐曲的情绪、弹奏基础来了解音乐的感情基调,这就是音乐表现力的体现。演奏者通过对音乐的理解来进行音乐气质的感知,然后通过自己的演奏技巧将其完整地体现出来,进而形成流畅的旋律。
(三)情感:作为表演艺术,音乐渗透了作曲家深厚的感情,一首音乐作品之所以触人心灵,主要是作品当中丰富的情感表现,否则就算再完美的演奏技巧,听起来也是苍白、肤浅的。对于练习者来说既要体会作曲者在作品当中的感情融入也要结合自己的情感阅历与体验,进而赋予音乐情感表现力,音乐才能直击人心,也才能使演奏富有感染力,音乐作品也才能长久不衰。
二、小提琴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当前艺术院校面对学生小提琴水平层次高低不齐的问题,必须在教学思路的改变和创新上下功夫。从专业课程上来看,小提琴课程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艺术教学,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开始培养,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因此,高校可以尝试针对性的教学模式,针对当前学生小提琴演奏水平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组,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学。对于没有小提琴基础的学生,要加强对其基础知识的培养和训练,从基础知识开始教学,让学生逐渐掌握小提琴演奏技巧。对于有一定小提琴知识的学生,在巩固其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演奏技巧和演奏方法的训练。对于具有小提琴专业知识的学生和掌握一定演奏能力的学生,要加强对学生演奏技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音准能力和配合能力,树立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之前,应该为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并按照教学计划一步步落实,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锻炼。
(二)加强学生艺术情感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艺术情感的培养,对此教师要引起重视。小提琴是一门具有情感的音乐艺术,通过小提琴的学习,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同时,小提琴学习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通过小提琴的学习,可以磨练意志。在小提琴演奏的乐曲中,无不充满艺术家的感情创作。因此,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将音乐中的艺术情感表达出来,深入地理解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更好地发挥艺术的价值,将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才能让学生演奏出来的作品打动人心,富含感染力。
(三)将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加强艺术实践教学环节,将课堂教学与舞台艺术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将个别指导与普遍指导有机结合。创建“主题性”艺术实践综合教学活动,结合重大专业比赛、演出艺术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鼓励师生参考国际、国内比赛、演出取得突出的成绩。将艺术实践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在多种组合形式与演出形式的艺术实践教学工作中,努力推出优秀作品和人才,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音乐艺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事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音乐教育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与此同时,经济、社会以及音乐艺术事业的发展与变革,对音乐教育产生了更加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对多样化音乐艺术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
J622.1
A
1007-0125(2015)02-00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