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道路探析
2015-03-29陈翔
陈 翔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089)
在2014年3月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的审议座谈活动中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所谓的文化自信,就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阶层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明确肯定与认同,对自身文化发展远大前程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强的基础与前提,是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动力源泉,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推手,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在全球化迅猛推进、各国相互交流日益增多以及中国对外开放逐渐加快的背景下,如何正确、理性与客观地树立、维系与发展文化自信是当前党和政府需要正视与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强国的全面自信。[1]当然,文化自信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加强与维持,才能使其处于一种良性的运行轨道。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以及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树立文化自信呢?
一、需要与时俱进的核心价值观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2]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最崭新的概括与最完善的总结,即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风向标,是体现国家发展状态以及人类社会进步趋势的“指南针”,同时也是动员群众、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助力器。核心价值观作为深层的信念系统,有利于人们的文化自觉,有利于人们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规范、指导与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因素存在,代表的是一种正能量、正精进与正思维,象征着一种蓬勃朝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自信来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如果民众对于本国的核心价值观都没有信心、都不信任的话,又怎么会对这个民族的文化有信心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根本价值、发展先进文化的核心任务、构建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3]因此,当前就是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力度,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到人们的头脑中,深入到人们的言行中,深入到人们的自觉行动中。需要在全民中培育与发展先进的价值理念,荡涤与祛除落后的思想观念,需要让人民有着正确的荣辱观与客观的是非观,分清是非善恶,明辨荣辱美丑。同时,要根据世情、国情与党情的变化实际,有针对性地对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进行完善与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期望,更好地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更好地为文化自信这个伟大工程服务。
二、需要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是值得我们民族自豪的财富与骄傲的资本。在近现代的一系列政治与文化运动中,我们的传统文化遭到了一定的怀疑、破坏甚至否定,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和严重的问题。尽管传统文化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我们今日寻找自信的负担,相反,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重建自信心的内在动力。[4]
文化自信源自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根基,是传统文化积淀的结果。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当前的文化是数千年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有妥善定位和把握作为“根”与“源”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为文化自信提供强劲的支持,正所谓根深才能叶茂、源正才能水清。
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搞清楚传统文化的优点,弄明白传统文化的不足,这是文化自信的需要,更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的自信”。[5]对于民族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可以通过改革的方式逐渐更正与消除,这有助于实现民族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实现本民族文化的真正自信。
事实上,在传统文化的维系与重视上,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而且是迫切需要做的。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与精华部分是应有之义,大力宣传民族优秀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与路径。更深更广和更全面地普及与推广传统道德和智识教育,加强对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的纪念活动,促使国学热在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和各个地区的蔓延与发散等。多方面、多部门和多领域地传播与宣传伦理道德等儒家价值观,在教育、文化、媒体等层面全力地维系与发扬传统道德与儒家价值。可以说,正确与理性地看待民族传统文化是文化自觉的鲜活展现、是文化自信的外在形式、是文化自强的真正起点。
三、需要“走出去”战略与“引进来”战略结合
如何正确地看待外来文化以及外国人如何能够正确地看待中国文化,一直困扰着几代中国人。我们曾经走过多重弯路,曾经经历“全盘西化”的拿来主义试验,也曾经有过“全面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民族主义冲动。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创新与发展都是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甚至冲突中吸收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有益养分的过程中进行的。[6]因此,在当前建设文化强国和树立文化自信的征程中,我们需要摒弃这种失位的心态,以更宽阔的胸襟、更高远的视野以及更深邃的历史感处理中外文化的差异性,加强对话、学习与交流,践行文化包容、吸收与借鉴,采取“走出去”战略和“引进来”战略相结合的方式,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供有力的国际支撑。
首先,中国文化应该积极“走出去”,在世界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魅力和光彩。我们已经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开办了孔子学院以及汉语教学中心,给其他国家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今后,我们需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方面花更多的心思、作更大的努力。比如,积极支持中国电影以及其他电视作品在境外的播放,积极鼓励中国传统文化产品如京剧等更多地在国外演出。同时,国内文化产业加快配套建设,积极培育与扶持外向型文化企业与部门,以适应中国文化国际化的需要。大规模的文化“出国”是民族文化开放与自信的体现,有利于中华文化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其次,应该加快引入别国优秀文化的力度,加快吸收转化进度。世界文化是丰富的、是多元的,更是百花齐放和绚丽多彩的。这是人类文化的特点,更是世界文明的优点。因此,我们需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引入与本国文化发展相匹配、与社会实践相协调、与人民需要相符合的外国文化产品和文明成果。这种“引进来”的姿态,也正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文化自强的途径,更是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
总之,将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把中国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相对接,有助于增加中国与世界的互相认知、有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民族自信心、有助于增进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
四、需要加强文化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重要依托。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这就需要对文化的相关体制机制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和相应的创造性活动,以便更好地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动和主观需求的改变,使文化更加自信、更加阳光、更加有底气。
加强文化创新,首先需要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具有中国气派、中国味道与中国元素的文化产业是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之举。只有发展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才能真正地实现文化创新。可以说,不断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增强中华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为文化创新创造条件和可能,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础所在。[7]近年来,国家在文化品牌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管理以及文创企业孵化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也取得了一些成效。随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生的大发展以及文化体制机制的大改革,文化本身得到很大发展,从而促进了文化上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加强文化创新,需要创造出更多更具感染力、更富感召力、更有凝聚力的文化产品,以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推进文化自信。内容创新是文化创新的中心环节与根本要义。内容是文化的“血肉”、是文化的根本、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与现实表达方式。文化内容的创新要始终做到作品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始终能够“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文化内容上的与时俱进有助于我们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毕竟敢于改革、善于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信的表现。
加强文化创新,还需要将古今中外的文化特色与文化产品进行融会贯通,以古为今用、他为我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与方针探索文化的创新与超越工作。把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空间的文化进行糅合与创新,是一项艰辛的工作,也是一项充满乐趣的工作。这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气魄、投入更多的资源、花费更高的劳动,以开放的面貌、博大的胸襟、广阔的视野、兼容并蓄地去完成文化自信这项伟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收获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会收获更多的创新经验,当然也会收获更大的文化自信。
[1]仲呈祥.文化自信的力量[J].求是,2007,(5):49.
[2]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2006,(24):3.
[3]蒋朝莉,李凌.以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探索,2013,(1):31.
[4]张继梅.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中独特作用的定位思考[J].前沿,2012,(25):228.
[5]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2-28.
[6]李春华.有关文化创新的几个问题[J].理论探索,2011,(3):8.
[7]亓静.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之路[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