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
2015-03-29王世恒
王世恒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一直重视民生建设,在党成立之初,就一直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民生理论。从毛泽东之后,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都非常鲜明、具体。
一、毛泽东的民生思想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形成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民生思想。这些思想在毛泽东的经典著作中都有所体现。如《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为人民服务》《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新民主主义论》等。毛泽东充分认识到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他指出,民生问题关乎到革命的成败以及民族的命运,并将其提高到了一定的政治高度。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就认识到党和红军若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戴和支持,就必须重视民生,因此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为中国共产党关心群众、遵守纪律的代表作。1934年,毛泽东在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谈道:“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毛泽东深刻认识到民生的重要性,只有党真正地做到热爱群众、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才能使人民群众认识到党的重要性,真心实意地拥护党。到了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实行了一些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农民生活困难的政策。这些政策无不体现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新中国千疮百孔的经济,毛泽东高度认识到民生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重要性,并将其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二、邓小平的民生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认识到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他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问题,为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民生事业指明了方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不断提出新的思想为改善民生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如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尤其提出了共同富裕理论,既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的所在。正如邓小平所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宏伟的发展目标,也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
三、江泽民的民生思想
随着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江泽民提出了带有民生色彩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执政理念,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极大地促进了民生事业的积极健康发展。江泽民指出,党要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戴,最根本的方法是保障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需求,因此,要处理好“发展”与“吃饭”的关系,使人民群众都满意才是党的最终目的。在此基础之上,江泽民同志重新确定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规划了未来50年我国的发展蓝图,即:“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胡锦涛的民生思想
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以此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基础。实践表明,一个国家的发展观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民生的发展。因此,出现了经济发现相对超前,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相对滞后的状况,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凸显了民生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力图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是有效改善民生的最佳方法,是我党在长期以来总结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成果,是与马克思列宁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在进一步推进民生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关注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利益,拓展了农村民生福利的范围,切实改善了农民的生存状况。同时,在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上,党中央坚持把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司法工作力度,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习近平的民生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民生状况也不断改善。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平均水平得到了持续增长,各项福利和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完善,实现了从实现“温饱”到全面“小康”的根本性转变。在此前提下,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梦”的战略构想,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并以此作为“中国梦”的主要内容。“中国梦”的具体目标,是实现“两个百年”,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经济领域,“中国梦”包含的内容十分具体和丰富,其目标是为把我国的民生建设上升到顶层设计层面,并不断使之具体化的一个主要标志。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民族振兴之基,国家富强之本。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梦”的实现基本保障,最终目标是实现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在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闭幕时,习近平主席谈道:“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因此,实现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国梦”中涵盖着民生观,这个民生观注重以人为本和人民幸福指数的提高。这个以“人民幸福”为主要标志的民生观,既包括了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包括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既包括增强人民精神文化消费能力,也包括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这种大的民生观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对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公平、居住环境、社会治安、医疗、就业、教育等许多综合性因素。这些内容丰富和充实了我国民生建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