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的自由教育观及启示
2015-03-29黄蓝紫黄依柱
黄蓝紫,黄依柱
(1.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被誉为“世纪智者”的罗素,不仅在哲学界和数学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教育思想也被世人学习和研究。罗素的教育思想发端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过渡时期,吸收了西欧新教育运动中自由、平等、博爱等先进理念,可谓是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尤其是贯穿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自由观,更是凸显了当时社会先进知识分子对自由精神的渴求。而罗素在自由教育观中强调“培养人类普遍需要的素质”与我国素质教育的主旨不谋而合。正处于应试教育改革的我国,面临着许多陈年难题。笔者相信,通过对罗素自由教育观的探究,或许能为我国提供一些可贵的启示。
一、罗素自由教育观的渊源
(一)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论中的自由观
教育发展史上的教育目的观从价值取向的角度划分为两种,即以个体价值为取向的教育目的观和以社会价值为取向的教育目的观。个体本位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教育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和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具体而言,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根据人的本性需要确定,即从人最初的本能需要出发,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人,使人性得到发展,强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因此,教育就是更好地促进个体自由发展,而不能采用任何手段抵制或阻碍个体的本能发展。社会本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孔德、涂尔干,德国哲学家纳托尔普,它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而确立,认为一切教育活动都应服从并服务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目的,个人一切发展都依赖于社会,教育的结果也只能以它的社会功能加以衡量。因此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而确定,教育也应围绕社会的发展而运转。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无论是个体本位还是社会本位论都过于片面化,并非全部遵循客观现实。罗素力图在自己的教育理想中将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统一起来。从整体上看,虽然他比较倾向于个体本位,但他没有像许多人本主义者那样,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持不可调和的立场,片面强调教育以个体价值为中心;他也不像社会本位论者那样,认为教育应该以牺牲个体的自由为代价,而把个体视为实现某种社会目的的工具。罗素认为,个性教育与社会性教育应该和谐共存,它们是一致的,教育者应该为人类发展提供“一种真正的现代教育”。这种教育“不训练儿童维护各种传统的偏见,也不教给他们新的教条,而应该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这个变化着的世界的各种问题”[1]。他强调人类个性自由发展,同时又强调个人应当为全社会共同的幸福而奋斗。在罗素看来,高度复杂且相互依存的工业化社会,使得个体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个体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单元,而是他自己所属社会的产物。
(二)西欧新教育运动中的自由观
新教育运动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英国,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它对西方传统教育进行全面反思。在针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上,罗素的老师怀特海认为,虽然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智力教育还有另一个要素——智慧。对知识的掌握就是智慧,是可以获得的最本质的自由。“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但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方面的训练。自由和训练是教育的两个要素。”[2]罗素继承其观点,提出“良好的教育即自由主义教育”的观点,认为教育应更加注重对知识的自由灵活运用,使“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知识”,从而刺激人的创造潜能,培养具有完美品性的人。
新教育运动的教育家们普遍认为,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自由,把自由当做教育的核心价值。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生命潜力通过自发的冲动表现出来,这种冲动的外在表现就是儿童的自由活动。真正的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就是给儿童自由。她主张采用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方法帮儿童赢得自由,并在儿童之家精心布置了一个给儿童充分自由的活动场所。但给儿童自由并不意味着否定纪律,工作是协调自由与纪律的中介。真正的纪律对儿童来说必须是主动的,且只能建立在儿童自由活动的基础上;纪律赖以建立的自由活动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蛮干,而是一种手脑结合、身心协调的工作(work)。罗素也十分赞同蒙台梭利的观点,认为教育应给予受教者以充分的自由和尊重,并指出“好的纪律不是有外在压力,而是能使人养成一种心理习惯,这种习惯又可以产生人们愿意而非愿意的行为”[3]。
总之,罗素认为,“‘自由’是指不对人们实现欲望的过程设置任何外部障碍,因此通过提高人们追求目标的能力或降低其期望水平,都可达到增加自由的目的”[4]。我们所要追求的自由不是压制别人的欲望,而是在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按照我们自己希望选择的方式生活和成长的权利。那么为什么要让受教者拥有更多的自由呢?首先,在儿童情感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儿童感觉自己受到约束,一些敌对和仇恨的负面情感会一拥而上,若无法得到自由的发泄而堆积在内心,将会对其身心发展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其次,教育过程中的自由,对于儿童的情感态度和智力发展至关重要。
二、罗素自由教育观的目的
罗素指出:“为了保证最大程度的自由,必须通过教育来塑造人们的性格。”[5]他主张通过培养和发展人类普遍需要的素质从而实现理想的社会,认为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自由主义教育,才能塑造人们的完美品性,使其不仅仅是简单地适应成长环境,而是要超越环境并从中获得自由的人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四种理想的品性:智力、活力、勇气和敏感。
(一)自由教育要培养人的智力
罗素认为,“教育应该有两个目的:首先,传授明确的知识、读和写、语言和数学等等;其次,培养能使人获得知识并独立做出正确判断的思维习惯。第一种我们可称为信息,第二种可称之为智力。”[6]85“智力”一词的本来意义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但罗素认为,它更应该指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也是受教者身心发展所必须的能力。智力生活的自然基础是好奇心,所以要培养和发展智力,应先从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开始。好奇心能激发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学生才能更好地主动学习。若希望好奇心取得成果,必须与求知的方法相结合,必须有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耐心和勤奋。如果具有纯正且强烈的好奇心和一定的智力教育,所有这些都会自然而然地发展。罗素还强调,由于好奇心时常与别的情感相冲突,因此需要某些精神上的美德,如虚心。虚心应该成为教育所要产生的品质之一。
(二)自由教育要培养人的活力
活力是形成理想品性的重要基础。罗素认为活力不仅是一种生理特征,还代表着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个体有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生理健康带来的活力有利于个体保持情绪健康,避免和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而积极有活力的心理状态有利于促进个体的求知探索活动,它能激起人对外部世界的兴趣,从而使人变得更加客观积极,从而更加努力地对待生活和学习。罗素还提到活力可以避免嫉妒。“鉴于嫉妒是人类不幸的根源之一,活力之重大优点在这里充分显露出来,这是因为它能使一个人的存在变得轻松愉快之故。”[7]39
(三)自由教育要培养人的勇气
罗素认为,勇气是个体在内心深处彻底消除恐惧心理,而不是表面上的勇敢。“我希望看到各民族、各阶级以及所有男女都来培养勇气。但若采取的措施是压制性的,就会产生这种做法固有的弊端。”[7]41压抑是传统教育中克服恐惧的做法,它仅从表面上消除恐惧,实际上把个体的恐惧埋藏在潜意识领域中。良好的教育应该以使个体获得非压抑性的纯粹的勇气为目标,这样才能培养真正健全人格下的自由人。而培养这种纯粹的勇气,就必须发展个体自由而积极的本能与理智,培养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广泛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普遍热爱,因为完美的勇气存在于兴趣广泛的人之中。
(四)自由教育要培养人的敏感
“敏感”也是理想品性的一个必备要素。“在某种意义上,它对于匹夫之勇具有补偏救弊之功”。[7]44罗素认为,一个意识不到危险之人的勇敢举措往往是愚蠢的,而可取的“敏感”对单纯的勇敢具有矫正意义。可取的敏感是指情绪反映在某种意义上是适度的,即许多事物能正常地引起愉快或不愉快的感觉。敏感应该通过培养和发展荣誉感与同情心来实现。荣誉感可以引起愉悦,这种愉悦一旦产生,便会极快发展。而希望受到好评的欲望可以作为努力学习的主导性动机,且对于激励言行,抑制贪婪都有正面影响。罗素认为敏感的理想形式发展的下一阶段是同情,需要扩充的同情有两种。第一,即使受害者不是特别亲近的客体时,也感到同情;第二,当所发生的痛苦仅为耳闻,并非目睹时,也感到同情[7]45。第二种同情主要取决于理智,这种抽象同情的能力既重要又罕见。教育就是要使人对抽象刺激产生感应与同情,从而减少戕害儿童的事情发生。
三、罗素自由教育观的原则
(一)坚持民主平等的教育
罗素始终将民主牢记于心,他认为,19世纪以前洛克和卢梭教育改革理论中的民主主义,是囿于贵族子弟私塾教育中的民主,而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这样的民主再无存在的可能。他追求一种一切都是能够普及的民主,在教育中也是如此。教育的民主就是能使每个儿童都获得最优机会。他承认民主的教育制度不会很快实现,但坚信理想的教育制度必定是民主的。他强调明确民主与教育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抵制粗暴地实行民主原则。具体而言,教育中的民主应该遵循教师和学生的个人智力及能力水平。即有资质的儿童应该获得更高的教育,而非要求人人都应接受高等教育,况且这种人人接受教育的目标在目前情况下还不可能实现;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罗素指出,不应当以牺牲进步而求得现阶段的机械平等,必须审慎地接近教育上的民主。令罗素感到欣慰的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已经萌生一些具有民主成分的起源,如蒙台梭利在贫民区开办保育所,给贫困儿童以特殊对待,在高等教育中也出现了针对特殊人才的教育。此外,罗素强调教育应该是没有阶级和性别限制。他指出:“自由的东西或自由的人是不受外部强制束缚的,如果精确一点,还要指出这种强制是什么。因此,当思想不受时常出现的外部束缚的约束时,它才是自由的。”[6]81
(二)使装饰性与实用性知识相结合
罗素将现有的知识分为装饰性和实用性知识两大体系,以阿诺德、纽曼等人为代表的古典人文主义知识属于装饰性知识;以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斯宾塞为代表的科学主义知识属于实用性知识。古典人文主义知识主要是指阅读,书写和古典学科,如希腊语、拉丁语、文学等,其任务是培养有风度高素质的绅士和文职官吏。而现代科学知识是以“改造”世界为出发点的实用性知识,主张开设现代语文、实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旨在通过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培养具备高学识、高素质的科学家。罗素认为从根源上说二者皆为知识,只是各有专攻。自由主义教育应将二者相结合,互为补充。应该对贵族资产阶级进行可以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实用性知识教育,而对平民大众给与一定的提升自身修养与素质的装饰性教育,如此互补就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民主平等教育。罗素指出,古典人文主义知识注重修身养性,培养人的良好品行,陶冶人的高尚情操,我们不能因为科学实用知识具有强大的利益功能而忽视人文主义教育。只有一个心地纯正,品格高尚的科学家才能真正地造福于人类。
(三)运用现代心理学与伦理学理论知识
20世纪初期,在社会科学领域人类取得了巨大成就,心理学、伦理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对教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蒙台梭利提出,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情感态度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罗素深深认同这一观点,指出:“那些被对本学科的爱所鼓舞的教师们,再加上对学生的热爱,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比那些热衷于命令但缺乏知识并憎恨学生的人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6]103。罗素还通过对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实践,发现可以应用心理学原理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教师应按照孩子的个性及其心理发展情况赏罚分明,在学生犯错时不能一味采取惩罚措施,让学生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即使认错也是口服心不服。而是应该掌握心理学方法,让学生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主动承认并纠正自己的错误。所以,只有尊重且重视学生的心理态度,遵照其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基于伦理学的视角,罗素认为所有渴望成立家庭的成年人都应为教育自己的子女做好准备,而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主要在母亲身上。他说:“一代无畏的妇女能够改造这个世界,并且带来一代无畏的儿童,他们没有被歪曲为不正常的灵魂,而是真诚、正直、慷慨、富于感情和自由的。她们的热诚将横扫残忍与由我们的懒惰、怯懦、无情与笨拙而造成的痛苦。”[8]
四、罗素自由教育观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一)智力发展重于知识积累
在罗素自由教育目的观中,他十分重视在教育过程中发展智力,并且认为智力的发展重于知识的积累。“教育是一个引导学生从获取信息到掌握知识,最后达到发展智力的完成过程。”[9]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掌握与积累并不是唯一且最重要的目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好的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及学习能力的培养。罗素关于智力发展和知识积累的理论,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改革后的教育模式不仅应确保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还应有利于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其他知识。同时要鼓励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但由于我国从古至今“应试教育”模式根深蒂固,要想使“智力发展重于知识积累”这一观念得到全面落实,还应多开设一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课程,并适当地以小组讨论形式完成部分作业;对于学业成绩的考核方式也应多元化,尽量考察评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品性教育重于应试教育
罗素主张教育通过培养和发展人类普遍需要的素质来实现理想社会。这里的“素质”,除了上文提到的智力,还包括品性。智力和知识可以创造出改善人类生活的科技,但它同样是双刃剑,既可造福于人类也能摧毁人类。其关键在于掌握科技的人是否性格健全,所以品性教育与智力教育同样重要。“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是令人满意的话,无论是出自他自己的看法还是根据世界的普遍看法,它都需要两种和谐性:一种是智力、情感和意志的内在和谐性,一种是自己的意志与他人意志的外部和谐。”[6]106多年以来我国应试教育十分盛行,除了忽视智力发展外,还忽略了学生的素质培养。而“高科技手段犯罪”、“复旦投毒门”、“马加爵事件”等案例,更从社会舆论角度提醒我们品性教育的必要性。近几年虽然强调品性教育,但在学校品性教育实效性过低,而且常常随着学生学龄提高呈不断递减趋势。其根源在于:我们的品性教育不是强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同情心和爱心,以及对利己心和占有欲的抑制;而是抓了许多“假大空”,或者是形抓而实不抓[10]。罗素提出品性教育要从幼儿开始抓起,品性教育旨在产生愉快和勇气,因此,“爱”应贯穿整个品性教育。一个品性良好的人必然是心中充满爱的人。“我们一直在讨论的品性教育旨在产生幸福和勇气,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当尽量让爱的源泉汹涌奔流。一颗真诚的爱心是从正确的品性教育中渴望获得的最重要成果之一。”[7]139
(三)注重教育平等与职业教育
罗素在自由教育原则中提出“坚持民主平等的教育”,认为教育应打破阶级局限和束缚,培养大量有知识懂技术且为大众服务的普通劳动者,以代替培养贵族和绅士。而教育大众化则是指教育要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有受教育者都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我国现行教育虽然不受阶级束缚,但深受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制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教育发展。我国由于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受教育水平的不平衡,表现为西部和内陆教育普及和发展程度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级市和县、村的教育普及和发展程度落后于省会城市。若这种不平衡长久持续下去,会导致两级分化更加严重,落后的地方更落后,发达的地方更发达。因此借鉴罗素的民主平等教育原则,我国应因地制宜对落后地区投入更多财力物力发展教育,而教育发达地区也应对落后地区施以援手,尽量缩小我国地域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
此外,罗素认为,当下的社会是工业化社会,更加需要技术型的专门职业人才。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重视职业教育。纵观我国各高校,70%为综合性大学,旨在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而培养职业性及技术型人才的高校所占比例太小。从高考志愿填报情况也能看出,绝大部分考生都希望就读于综合性大学,认为读职业技术学院是不明智之举。造成这种不平衡的根源在于我国不够完善的教育目的观,导致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中普通教育比重过大,而忽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罗素基于人类理想的生活提出,好的教育要培养人类普遍需要的素质教育目的观,这对于我们克服当前教育目的上的狭隘性和不完整性,确立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目的观具有重要参考意义[11]。
[1]Ronald.W.Clark.The Life of Bertrand Russell[M].London,1975:522.
[2][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3:43.
[3]罗素.罗素论幸福人生(论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M].欧阳梦云,王晓澜,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292.
[4]易红郡.英国教育的文化阐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1.
[5]罗素.罗素论自由[M].姚洪越,张永红,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120.
[6]罗素.自由之路[M].李国山,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
[7]罗素.罗素论教育[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8]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M].杨小梅,译.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9]李国庆.自由教育思想影响下的英国教育实践及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5):116-112.
[10]周峰.罗素教育思想新探[J].教育导刊,2002(7)
[11]吴刚平.罗素的教育目的观及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评论,1998(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