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歌曲《龙的传人》的创作

2015-03-29吉成名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龙的传人比作创作

吉成名

(湘潭大学 历史系,湖南 湘潭411105)

由侯德健作词、作曲的《龙的传人》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20 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这首歌曲广为传唱,经久不衰,影响深远。这首爱国歌曲的创作有着十分特殊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本文试对此探讨。

一、《龙的传人》创作的时代背景

歌曲《龙的传人》是侯德健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

1.强烈的思乡情绪

侯德健(1956—),男,祖籍四川省巫山县月池乡(今重庆市巫山县月池乡),生于台湾高雄。父亲是黄埔军校第二十一期学生,毕业后在南京总统府警卫团担任排长,1949年随国民党败走台湾。1956年10月1日,侯德健出生于高雄县冈山镇致远村——一个不足两百户的小眷村。他的外祖父也是国民党老兵,湖南衡阳人,在武汉上学,被英国人选拔到印度学飞行。回国以后,成为国民党军队飞行员,参加了抗日战争,击沉过日本军舰。后来也随国民党败走台湾。侯德健出生以后,就一直待在外祖父家里,十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外婆、外公对其十分宠爱。

侯德健的童年是在兵营里度过的,绰号“侯渣”。台湾本地同学又称他为“外省猪哥”。兵营里有许多从大陆来的老兵,他从小就跟这些胡子兵厮混。每天早晨,他端着一只大人的搪瓷缸,夹在人群之中,在兵营食堂的窗口排队,领馒头,打豆浆。放学回来,看见老兵们打扫卫生,他常常帮忙。晚饭后,老兵们常常是他家的座上客,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老兵们总离不开一个话题:家乡般般好,台湾样样差。这股浓郁的乡愁潜移默化,使生于台湾、长于台湾的侯德健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他的父亲经常念叨:“我们是四川人,不是台湾人。”他的外祖父也是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一再强调要死在老家。1992年,他回到湖南衡阳定居,出资修建了小学、发电站、水库,2005年去世。侯德健后来经常回忆说:“我受他的影响特别特别大。”他还说:“对我一辈子影响最大的就是外公。我这辈子第一次写的歌叫《捉泥鳅》,赚了3000 元台币的稿费,在当时大约是75 美元,我就去买了一整套精装本的《锦绣河山全图》送给我外公。这套图是上世纪70年代日本人在大陆拍的风光照片。接下来的几天,我和外公一页一页地翻看。”可见,他的外祖父的乡土观念是何等强烈!他受外祖父这种观念的影响又是何等深刻!还有一件事可以说明问题。侯德健有一个老师也是败走台湾的老兵,后来当了大学教授,年龄很大时生了一个儿子。有一次,侯德健到他家去串门,这位教授指着躺在婴儿床里的儿子说:“小侯啊!我看我等不到那一天了,你将来一定要把我儿子带回大陆去啊!”可见,在六、七十年代的台湾,国民党老兵的思乡情绪普遍很浓,这种情绪深深地影响着年轻一代。侯德健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这种环境对他以后创作歌曲《龙的传人》产生了深刻影响。

2.杰出的音乐创作才能

侯德健有着杰出的音乐创作才能。他的这一才能的形成与其良好的音乐素养密切相关。他的母亲是幼儿园的音乐教师。她从来没有学过音乐,但是她自学成才,会弹钢琴、风琴,给孩子们伴奏,自弹自唱。这对侯德健后来走上音乐创作的道路有着直接的影响。上初中时,他就喜欢弹吉他。上高中以后,他组建了小乐队。1975年,侯德健以优异成绩考入台北政治大学商科会计系。这个时候,台湾开始流行校园民歌。当时台湾有一个公司,名叫新格唱片公司,侯德健加入了这个公司。这个公司的制作部主任叫姚厚笙,对侯德健帮助极大。侯德健跟他学会了录音和制作。他们举办了金韵奖活动,进行词曲创作和演唱比赛,开始选歌选人。台湾民歌运动的发起人有杨弦、吴楚楚、李双泽、胡德夫等,这些人都比侯德健年长将近十岁。台湾的校园歌曲融合了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外来音乐元素。虽然不同于纯粹的中国民歌,但是仍然以中国的五声音阶为基础。侯德健在大学里读的是商科,除了几门必修的课程,其他课程可以由学生选修。他热衷于钻研哲学、文学和音乐,尝试作词作曲。1976年,侯德健创作了《捉泥鳅》,一炮打响,大获成功。这首歌后来编入台湾幼稚园正式音乐教材。第二年,侯德健又创作了校园民歌《归去来兮》,取材于一个国民党老兵的故事。1978年,创作了歌曲《龙的传人》。

3.台美关系破裂

台美关系破裂是侯德健创作《龙的传人》的契机。蒋介石统治下的台湾,很早就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台美关系不断地遭受冲击。70年代初,台湾被迫退出联合国。不久,日本又与台湾断绝了外交关系。1978年,美国又与台湾断绝了外交关系。台湾的国际地位不断降低,广大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歌曲《龙的传人》就是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1978年1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同时发表建交公报,这就意味着美国与台湾(中华民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台美关系破裂。那天,侯德健从“人渣窝”(他与同学租住的房子)走到校门口,有个同学跑过来,慌里慌张地说:“小侯,我从收音机里听到美军调频电台的广播,说是和我们断交了!”这个消息一个小时后便得到证实,校园里弥漫着一片阴沉的气氛。教授们有研究政治学的,有研究经济学的,还有研究国际关系的。过去在课堂上,他们总是滔滔不绝,一再声称“美国是我国最坚定的盟友”,现在一个个都傻眼了,尴尬无比。学生们的情绪更加激动,有的掩面痛泣,有的挥舞拳头呐喊:“我们被人抛弃了!”大家流露出恐惧的神情。侯德健回到“人渣窝”,陷入了沉思。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一幕一幕地呈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中国人不是很聪明吗?在付出巨大的历史代价后,为什么还没有学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还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仍然把一切寄托在洋人身上?想到这里,他的耳边仿佛响起了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这个时候,他的音乐创作特长派上了用场。不到半个小时,他就写好了歌词,并且谱好了曲。伙伴们回来了,大家拿过一看,就唱了起来。一遍又一遍,不停地唱着。有的同学拿去复印、散发。几天以后,台湾《联合报》发表了这首歌的歌词。侯德健收到一千多封信向他索取这首歌的歌词和曲谱。十位同学自愿帮忙,油印了一千多封信,忙了两个星期才寄出去。《龙的传人》就这样唱开了。

俗话说:“愤怒出诗人。”侯德健在台美关系破裂后立即创作出歌曲《龙的传人》,唱出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声,表达了希望祖国强大、不再受人欺凌的美好愿望,这是他有感于当时台湾现实遭遇所产生的悲愤心情的结果。强烈的思乡情绪是他创作歌曲《龙的传人》的情感基础,杰出的音乐创作才能为他创作歌曲《龙的传人》提供了艺术手段。他将自己极度悲愤的心情采用歌曲的形式表达出来,再次验证了“愤怒出诗人”这一至理名言。

二、歌曲《龙的传人》的爱国主义思想

由侯德健作词作曲的《龙的传人》是一首爱国主义歌曲。歌词如下: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就叫长江;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

它的名字就叫黄河。

虽不曾看见长江美,

梦里常神游长江水;

虽不曾听过黄河壮,

澎湃汹涌在我梦里。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

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巨龙脚底下我成长,

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

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

巨变前夕的黑夜里,

枪炮声敲碎了宁静夜,

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剑。

多少年炮声仍隆隆,

多少年又是多少年,

巨龙巨龙你擦亮眼,

永永远远地擦亮眼[1]。

歌词第一段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诉说了自己的思乡之情。第二段把中国比作龙,把中华民族比作龙,把当代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强调自己永远是一个中国人,永远是龙的传人。第三段简要地提到了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对于现实中国的落后深感痛惜,表达了希望中国强大的美好愿望。虽然只有220 多个字,却把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希望祖国强大的美好愿望表达得淋漓尽致。显然,这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思想的歌曲。

把当代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这是一个新提法,以前没有过。“传人”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是指知识、技艺等方面的继承人,强调文化方面的传承关系,不是指血缘方面的继承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子孙后代。有些人仅仅根据这一点就认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这是极其错误的。把当代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是采用象征手法,以龙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传统文化对哺育当代中国人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及当代中国人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所肩负的神圣使命,这是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的。歌词作者没有把当代中国人称为“龙的子孙”,而是称为“龙的传人”,说明他在措词时是认真推敲过的。

三、把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的由来

人们为什么会把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呢?也就是说,这种说法有什么依据呢?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据笔者研究,我国近现代各地流行的龙抬头节主要有以下四种文化涵义: (一)把龙当作百虫之长;(二)把龙当作保护神;(三)把龙当作水神;(四)人们自喻为龙。其中,人们自喻为龙这种文化涵义从理发、儿童佩戴小龙尾和儿童开笔取兆三种习俗可以看出。人们把自己(或儿童)的头当作龙头,给儿童佩戴小龙尾,叫儿童开始学习写字,显然是把自己(或儿童)比作龙,借龙抬头节这个特殊日子讨个吉祥。我国有“望子成龙”这样一句俗语,就是父母希望孩子长大以后有出息的意思。封建时代,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将龙的这种文化涵义窃为己有。现在,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将龙的这种文化涵义解放出来。这些材料说明,人们喜欢把有出息、有本领的人比作龙,或者自喻为龙。龙抬头节大约形成于宋元时期,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2]。可见,人们自喻为龙的习俗由来已久。

“龙的传人”的说法就是在人们自喻为龙的习俗的基础之上产生的。这首歌曲创作于1978年12月,此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前夜,人们希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心情非常强烈。这首歌曲把当代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所以,这首歌曲迅速传唱开来,“龙的传人”的说法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被人们广泛接受。这就说明,“龙的传人”的说法是由人们自喻为龙的习俗演变、发展而来的。

人们把中国比作龙,把中华民族比作龙,是希望中国强大的意思。这是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过去人们习惯于把有本领、有作为的人比作龙,现在人们喜欢把中国比作龙,把中华民族比作龙,这种变化也是符合民俗发展规律的。把国家比作龙、把民族比作龙相对于把某个人比作龙来说,其思想境界要高得多。这种变化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表现。

把中国比作龙、把中华民族比作龙和把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是现在所流行的民俗思潮,其主题便是爱国和奋进。人们希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便以龙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表示是要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并且斯之发扬光大,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中可以看出,龙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成为激发人们爱国热情、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精神力量。

2009年5月,《龙的传人》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十部委推荐的100 首爱国歌曲。

[1]上海音乐出版社.吉他伴奏中外通俗歌曲300 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7:247-248.

[2]吉成名.龙抬头节研究[J].民俗研究,1998 (4):28-34.

猜你喜欢

龙的传人比作创作
龙的传人诗人作品选
比作诗
《一墙之隔》创作谈
龙的传人
油菜花开
创作随笔
龙的传人
创作心得
龙的传人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