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P方案治疗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分析
2015-03-29倪凯华王晓华
倪凯华,王晓华,王 倩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江苏 南通 226001)
ATP方案治疗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分析
倪凯华,王晓华,王 倩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江苏 南通 226001)
目的 比较ATP方案与盐酸普罗帕酮复律方案治疗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ATP治疗,对照组采取盐酸普罗帕酮复律方案,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83.33%,恶心、呕吐1例,头昏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恶心、呕吐4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头昏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67%。2组患儿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P方案治疗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盐酸普罗帕酮;ATP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常见儿童心律失常类型,可引起心悸、胸闷等症状[1],持续发作可能诱发阿斯综合征及心力衰竭等。研究显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重要发病机制[2],早期多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但对不同复律药物的疗效尚且存在一定争议[3]。我们比较了ATP方案与盐酸普罗帕酮复律方案治疗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儿科2013-01—2015-01月收治的6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均符合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4],患儿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发作期存在显著血流动力学障碍表现,合并轻度心脏扩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14岁,平均(7.0±1.0)岁;体质量15~48 kg,平均(32.1±2.1) kg。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15岁,平均(7.2±0.8)岁;体质量19~49 kg,平均(31.9±2.0) kg。2组患儿年龄、性别、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儿给予ATP药物治疗方案,ATP快速推注,0.1~0.2 mg·kg-1,3 s内推注完毕,无效者重复使用1次,以给药5 s内复律为有效标准,首次用药5 min后无效则加量至0.2~0.3 mg·kg-1重复1次,使用2次未复律者视为无效,停药。对照组患儿给予盐酸普罗帕酮复律方案,1~2 mg·kg-1,稀释后缓慢静注,待转为窦性心律后停止,首次注射未转复者,间隔15 min重复1~2次,3次后未复律者视为无效。
1.3 疗效标准
有效: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旁道体表心电图delta波消失,心室起搏呈室房分离表现,心房程序期前刺激无A-H间期跳跃延长表现;无效: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未终止,呈反复发作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ATP方案与盐酸普罗帕酮复律方案治疗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83.33%,对照组有效率80.00%,2组患儿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ATP方案与盐酸普罗帕酮复律方案治疗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恶心、呕吐1例,头昏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恶心、呕吐4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头昏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67%,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 讨 论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儿科常见急症,临床症状与患儿年龄及心脏解剖结构相关,一般婴幼儿与新生儿多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年长儿则多表现为心悸症状。若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且未及时纠正处理,易并发心力衰竭,严重者可导致猝死或心源性休克,因此须尽早给予积极的干预措施。目前临床上对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方案的选择尚存在一定争议,有观点认为,采取药物治疗方案即可达到较好的复律效果[5],也有研究者表示,采取常规药物复律方案临床有效,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6]。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接受ATP药物方案,快速静脉推注ATP可快速兴奋患儿迷走神经,抑制窦房结、减缓房室传导,起效速度快,可快速终止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性发作,促使其转复为窦性心律,可终止与阻断累及房室结折返环,疗效显著。对照组患儿采用盐酸普罗帕酮复律方案,盐酸普罗帕酮属Ic类抗心律失常药,可抑制细胞膜钠离子通道,阻断钠离子内流,对房室旁路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但具有一定的负性肌力作用,可能加重患者心功能不全,因而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7]。本研究结果表明,2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采用ATP复律方案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较盐酸罗帕酮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整体疗效好,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1]杨小云,潘家华.药物复律治疗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3,12(4):296-298.
[2]钟玉,黄婷.冰袋法治疗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一例报道[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3(1):87-88.
[3]李波,彭茜,郑植,等.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6):47-49.
[4]朱生东,张伟,王卫凯,等.胺碘酮治疗婴幼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4,21(10):659-661.
[5]张文祥,李自普,聂娜娜,等.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7例临床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1):2124-2127.
[6]叶赞凯,马坚,张澍,等.83例小儿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3,28(1):33-36.
[7]张文乐,刘帅帅,金莲花,等.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20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5,10(4):348-351.
[责任编辑:李蓟龙]
倪凯华(1979-),女,江苏南通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小儿心血管疾病。
R 725.4
B
10.3969/j.issn.1673-1492.2015.06.024
来稿日期:2015-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