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庆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简析

2015-03-29顾世浦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校庆校史校友

顾世浦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大学校庆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通过校庆活动来实施。校庆活动对在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简要分析了校庆活动本身特质和存在问题,以及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远影响,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大学校庆活动的主要内容

大学校庆活动内容目前主要有:学术系列讲座、大型文娱晚会、校友联谊与建各地校友会、修续校史和充实校史馆,聘任兼职与客座教授等。

1.1 学术系列讲座

邀请和本校学科相关领域的优秀教授和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出席会议,请他们做相关领域的科研报告,再请学校内知名教授和学者把各个学科方向上的发展做汇报,互相学习,研讨,促进学科发展,收集高质量会议论文,审稿、整理发表会议论文集。学术系列讲座层次一般分本科生专场,研究生专场和教师专场,不同的对象学术系列讲座的深浅程度,侧重点都不一样,针对性基本很强,这就构成不同层次的人都有系列讲座可听,都能从不同的讲座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获得一些前沿的知识和了解该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是一次丰富的文化大餐,能满足绝大部分人的需求。

1.2 大型文娱晚会

大型文娱晚会一般以校庆办公室组织,校团委指导,以在校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为主,从各个方面反映大学校园生活,是一种青春的追忆。举办大型文娱晚会,既可展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全校师生生活风貌,又可提升大学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这种在轻松惬意氛围中的视觉盛宴不仅展示了学校的软实力,又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宣传效果。所以,充分利用大型文娱晚会这种集体活动,可以满足高校师生员工平常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能给学校做大型的宣传活动。

1.3 校友联谊与筹建各地校友会

每年六月毕业季,大学校园里会经常看到印有“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横幅,这是对毕业生一种期待,希望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自己的成绩。校友是一个学校永远不能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学校培养质量的体现,是学校声誉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重点工作之一。开展校友联谊活动的益处有:加强各地校友和母校之间、校友和校友之间的紧密联系,集中各地校友智慧,听取校友对学生培养和学校发展献言献策,促进母校少走弯路,较好较快发展。大部分大学都非常重视校友工作,在全国各地纷纷成立校友会,有的甚至建到了海外,用来指导国内外及海内外校友会的工作。校庆时,则邀请校友回校共襄盛会,举行杰出校友的评选与表彰,召开校友代表大会,为学校历史名人塑像,组织校友为母校献礼等。如何处理“一般校友和特殊校友、成就较高校友和成就较低校友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问题[1]。笔者认为,既要高调宣扬高成就的校友,也要重视一般的校友;既要吸引校友对学校的捐赠和反哺,也要力所能及地在资源共享、智力支持等方面为校友提供服务。如此,各地校友会才不会变成只重视少数而忽略多数、只管要钱而无服务的势利面孔,而会变成所有校友永远的精神家园。总之,校友活动无疑是校庆活动的重中之重,校友活动的开展情况间接地检验了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没有校友活动的校庆是不完整的校庆。

1.4 修续校史,充实校史馆

古人云:“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明确学校来源,尊重史实,客观地编写学校历史也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同时也是校庆的大事之一,这可为全校的师生员工和校友提供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当然,校史的编写应实事求是,不攀高枝,不回避史实,不文过饰非,不虚构校史,不好大喜功,更不能篡改校史。由于发展的需要,高校会把以前办学的资料,上级批示文件,任命书或者老照片,校徽,印章,还有一些从各方收集过来的能见证高校发展的物证,特别是一些知名校友或者杰出教师用过的物品,交往的信件,留下的孤本资料,学校的匾额等,把能够体现学校各阶段发展的所有物品,收集起来,专门建立校史馆来保存这些物件,用详细的发展史来教育下一代的学生,让他们始终保持学校的优良传统,培养自己,突破前人,给自己添彩,为母校增辉。

1.5 选聘兼职与客座教授

各大高校校庆活动重要内容之一是选聘兼职与客座教授,学校会通过各种方式邀请各个领域知名校友和专家学者来校参加学校的校庆活动,并邀请他们作学术报告,讨论了他们擅长领域的热点问题,介绍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遇到的困难及对有争议的问题交换意见,往往这种学术交流报告会后选聘其中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与客座教授,这种选才的做法本意是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补充高校师资力量和利用社会资源为学校服务,同时也是加深专家学者们之间以及专家学者和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学校今后进一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大学校庆活动存在的典型问题

2.1 好面子,多浪费

校庆活动应着眼于学校的持续和良好地发展,要防止好大喜功、相互攀比现象;严禁借校庆之名,行铺张浪费之实,更不要闹到为了讲排场而不惜贷款办校庆的荒唐地步;特别是基建工程等资金的使用,更要注意合理合法;工程建设应与大学整体规划紧密相连,成为大学重要发展期的及时推动器;防止“为校庆而校庆”的做秀行为及违反工程建设规律等弊病[1]。偶尔会产生追求面子光,体现某些领导的政绩与气场,某些方面浪费却很严重。比如:为了校庆在体育馆内举行,原本的装修还算可以,为了迎接某些重要领导要来,现在得重新装修,还能用的旧座位椅全部换成新的,体现学校的气派与豪华;还有为了重要领导讲话,搭台子,租气球、气门、灯光,买鲜花,布置豪华现场,一派繁华景象,自然花费不少。

2.2 重形式,轻效果

校庆活动不能只有丰富的形式和热闹的场面,更应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方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和真正的收获。“校庆是大学发展规划的一部分,而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为了赶浪潮”[1],要着眼于实效。大学校庆活动要立足每个学校校情,体现大学的办学传统和优良校风,发扬精华剔除糟粕,使之更好地为培养杰出的社会人才服务,而不是一味地搞形式主义,除了表面的风光,其他无所收获,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种背离了育人本质的校庆会成为学校前进的绊脚石,带来的负面作用大于正能量,这是对高校和高校师生员工利益的极大侵害。

2.3 暗作假,骗声誉

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近代高等学校聚散离合特别频繁,存亡继绝变化多端,有的高校前后更名多次甚至十多次,与其他高校校史的关系是“斩不断,理还乱”,因此有的高校校史追溯十分复杂[2]。对一些高校而言,校史的界定是十分复杂的。有的高校弄虚作假延长校史,以示其优越性。究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表明自己办学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以此来提升知名度。这是大学过分重视校庆文化的一种畸形的表现形式,其出发点或许可以理解,但其实质却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的做法应是“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坚持标准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统一,强调整体继承性,考察关键因素和留有余地”[2],和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经历了复杂的全国院系调整和全国高校合并风潮,这种全国院系调整和全国高校合并风潮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高校校史的复杂性,所以对我国高等学校校史既不能缩小,也不能夸大,既不能割裂,也不能任意延长。笔者认为在办学的基础上,新高校至少继承原来学校一半以上的“人、财、物”才能把校史追溯到前面一个学校,这里“人、财、物”是指原学校的师生员工、学校固定资产、学校办学文件与物证,如果没达到一半,只能说学校的某某学科或者专业源于某某学校,而不能把校史追溯到原某某学校,否则校史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于情不合,于理不通。

2.4 爵财异,待有别

校友捐款是许多高校校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由于各地校友发展的好与差,自然有人捐款多与少,个别高校在接待校友过程中,体现出了一定的市侩嘴脸:职务高的,捐款多的校友接待标准高,比如高住宿标准,高用餐标准,高用车标准,高回赠礼品标准,另外还有校厅级干部陪同,美其名曰“让校友有回家的感觉”;捐款少的或者非干部校友就敷衍了事,接待标准降低,派个中层干部接待,美其名曰“勤俭办校庆”。对高校而言,每一届的杰出校友毕竟少数,大部分的校友都是默默无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没有这样的螺丝钉,再好的国家机器也运转不起来,所以校庆是所有校友、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校庆,而不是每一届杰出校友的聚会。所以不要让回母校的普通校友寒心,踏实为每一位校友服务,平等善待每一位校友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时提倡的“序长不序爵”的做法非常好,可以说是大学精神的回归,同时也是开创了全国高校办校庆新风气的先河。

3 大学校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1 大学校庆文化的本征意义

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张荣教授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说过:校庆就是学校过生日,它实际是我们办学过程的一个自然节点。不要把校庆当做一个特别的事情,不要用校庆来专门解决什么问题、实现什么特定的目标。从另一方面来说,校庆活动当然是我们整体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体系的一个体现和反映。校庆有其非常明显的自身功能。概括地讲就是,汇报最新办学成果、交流师生校友情感、反思学校办学之道、展望学校发展路径。也就是说,我们只是把校庆当做一个集中向社会和公众展示和汇报学校新世纪、新百年以来所取得的新成绩、新风貌的载体;一个供师生加深感情、校友追忆大学美好时光的欢乐节日;一个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对学校过去十年办学举措和办学道路进行集体思考的平台;及学校审视过去、研究当下、规划未来的契机。我觉得这是到目前为止对校庆活动发人深省的集中概括,同时也是大学校庆的本征意义所在。

3.2 大学校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否认地存在以下问题:“思想教育脱离社会现实,传统的教育模式脱离了学生为主体的前提,教师的示范作用缺失,网络文化产生的副作用”。[3]解决这些问题成了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应对的问题,而本人则认为校庆文化能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首先是脱离实际问题。校庆中,许多校友的现身说法告诉大学生怎样去面对这些时代性的思想问题,在校庆文化中,一种无形的氛围促使大学生去了解学校的校史,了解学校的艰苦发展过程,看到曾经取得的荣誉,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方方面面的事情,了解许多平凡的教师甘于奉献的事迹,不由得会对老师们肃然起敬,同时这些校友的杰出成就促使在校教师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做好大学生的榜样,同时一些真实的成才事迹告诉他们怎样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为自己的成人成才打好基础,而不被副作用所拖累,真正把劣势转化成优势,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前进。高校倡导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大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和道路选择,所以说校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至关重要,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校庆中的“人,物,事”之间种种活动都体现出自身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高校一直倡导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在实际的校庆过程中却是重官重钱,无形中会为学生做了一个不好的榜样。对于教师而言,既要传授知识,同时也在传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很有道理的;对于高校而言,高校的教育一定是从事百年树人的基业,一定是研究和探索符合我们国情的现代化教育的方法,一定是要升格符合世界先进潮流的中华文化体系,一定是通过知识与思想的传承去实现美好未来的中国梦,所以说校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3.3 大学校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

大学校庆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对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大,其主要通过教师这个载体把优秀的传统传递给学生。1940年,梅贻琦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叫《大学一解》,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4]。

陈平原教授曾经写道:大学就像大海,老师和学生都是水里的鱼,小鱼跟着大鱼游,游着游着,也就变成了大鱼。但现在的师生关系,更像是教授们在表演,学生们在观看演出。时间到了,学费付了,通过考试,获得一张文凭,就这样,完了。老师和学生之间,只是一个贩卖知识与购买知识的关系。这,去古人“从游”之义远矣!我想象中的大学教授,除了教学与研究,还必须能跟学生真诚对话,有故事可以流传,有音容笑貌可以追忆。我们的科研经费会不断增加,我们的大楼会拔地而起,我们的学校规模越来越大,我们发表的论文也越来越多:我唯一担心的是,我们的大学教授是否会越来越值得学生们欣赏、追慕和模仿[5]。大学校庆文化的本意是谈成绩,思教训,纠错误,明方向,定目标,求发展,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把培养人才的工作做得极致,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只有通过不断地总结,提升,进步,才能提高自己的培养水平,才能把育好人这个中心任务做得更好;而校园文化之重的校庆文化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校庆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舞台,把大学生思想教育融合到校庆文化一系列的活动中,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大学生们在快乐的校庆文化中得到熏陶、升华,让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理生根发芽,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抵制诱惑,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所以,好的大学校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次集中式的加强,它让大学生们懂得珍惜目前的美好时光,好好学习知识与本领,将来能报效祖国,回报母校,感恩父母;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把他们培养好是大学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也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杰出的接班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这群青年的杰出与否直接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命运,因此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战略意义。

[1]蓝劲松.大学校庆:问题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1(1)12-15.

[2]刘海峰.中国高校校史确定的原则与标准[J].中国高教研究,2004(1):57-60.

[3]夏建刚.大学生思想教育现状及其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12)53-54.

[4]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3(1)1-12.

[5]陈平原.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J].教育学报,2005(1)58-67.

猜你喜欢

校庆校史校友
河北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公告
贺河北师范大学百廿校庆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庆特别报道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