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風)”从“虫”辨

2015-03-29陆忠发

关键词:本字帛书风动

陆忠发

(杭州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311121)

今本许慎《说文解字》曰:“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蟲生,故蟲八日而化。从虫凡声。,古文风。”

“风动蟲生,故蟲八日而化”,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此说从‘虫’之意也。”显然段玉裁把“虫”理解为“虫(蟲)”。“风”之所以与“虫(蟲)”有关,是因为古人又把风与节气对应起来。如《淮南子·天文训》:“何谓八风?距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清明风至四十五日,景风至;景风至四十五日,凉风至;凉风至四十五日,阊阖风至;阊阖风至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风至四十五日,广莫风至。”段玉裁注《说文》云:“立春,调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汉字文化》2011年第4期载尹荣方先生《“风”字和它的文化蕴意解析》一文,分析了“风”字何以从“虫(蟲)”的文化蕴意,认为“虫(蟲)”是各种动物的统称,“风动虫(蟲)生”的“风动”,就是指的“风气”、“节气”的变化,“风动虫(蟲)生”,是指随着风气、季节的变化各种动物在生育、生理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如龟蛇类、熊罴类动物的冬眠及苏醒,候鸟的季节迁飞、鱼类的洄游等。文章广征博引,言之似能成理。

不过,就我们现代人对气象知识和生物知识的了解来看,一年四季的风,虽然大致有规律,但是不可能与节气形成对应关系,所以古人把风与节气对应起来的这些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尹荣方先生以此来分析“风”字何以从“虫(蟲)”的文化蕴意,是受到了古人的误导。

“风(風)”为什么以“虫(蟲)”为形旁,很多人都觉得难以理解。如黄德宽先生说小篆中的“風”为何从“虫”?就是一个难于说明的问题,许慎尽管想努力解释,但很难令人信服。[1]

曾宪通先生说:“‘風’字何以从虫?其古文何以从日?这个问题,自许慎以来似乎还没有人说得清楚。尽管有人怀疑《说文》‘风动蟲生,故蟲八日而化’的解释,想从先秦文字中找到反证,可是,长沙楚帛书中却偏偏出了个从虫凡声的字,可见《说文》所收的篆文确有所本。问题在于对風字的结构如何解释。”[2]曾先生认为风的古文字形体应该是按照下面的关系图演变的。(甲骨文)——(甲骨文)——(南宫中鼎)——(目前无出土文献证明)——(目前无出土文献证明)——(楚帛书)、(《说文》所载古文)。楚帛书的和《说文》所载古文的是怎么演变出来的呢?曾先生说甲骨文形体所从的是孔雀尾端的钱斑,《说文》古文取上部的“”成字,楚帛书取下部之成字。

所以,曾先生的解释至少在目前看来是不完全可信的。

其实,说“风(風)”以“虫(蟲)”为形旁,一直是我们的误解。林光义《文源》卷二:“从虫于风义不切。象形,非虫字。象穴,象风出穴形(宋玉《风赋》云‘空穴来风’)……凡声。”林光义说非虫(蟲)字是对的,但是说本来就表示“风”的意思,又添加“凡”表示其声音,则是错误的。古籍中从来没有使用表示“风”。

风是空气流动产生的现象,本无可象形。“风”的概念,甲骨文假借(凤)为之,③甲骨文中还假借“凡”表示“风”,卜辞“骨凡有疾”,就是“骨风有疾”,可能是风湿病之类的疾病。如《甲骨文合集》14295:“贞,帝于西方,曰‘彝’,风曰‘’,求年”,“辛亥卜,内贞:帝于北方,曰‘伏’,风曰‘’,求……”,“辛亥卜,内贞:帝于南方,曰‘微’,风曰‘夷’,求年,一月”,“贞,帝于东方,曰‘析’,风曰‘劦’,求年”。“风”均作。三期甲骨卜辞作,增(凡)为声,这是假借“凤”表示“风”的概念而又添加提示声音的符号,使别于原字“凤”。

因字义假借使得一个汉字形体表达了多个概念,为了使汉字表达的概念在形体上能够有所区别,人们往往要造出新的字体来分别表示原来一个汉字形体所承载的多个概念。这种造新字的情况,大体上是在原来汉字的基础上添加偏旁来造出新的字体。如“其”,假借为语气词和代词的“其”,本字添“竹”为“箕”,专门表达原来“其”所表达的“畚箕”的概念;“其”是“畚箕”概念的本字,“箕”是后来造的专门表达“畚箕”概念的新的本字,文字学上叫“后起本字”。因之,为表达“风”的概念的后起本字。三期卜辞又作、者,诸形体所从的、,皆像飘飞之物,故皆提示其飘动的尾翼、、。、皆以飘飞之物(如风筝)表达导致其飘飞之原因——风。[5][P.201]字所从的与后来的碧落文字(详下)所从的一脉相承,、二字之别仅仅在于所从表示字音的部件不同,足证甲骨文就是“风”字。

用飘飞之物(如风筝)表达导致风筝飘飞的风。这是古文字表达概念的方法之一。为什么要这样来表达“风”的概念呢?因为有的事物无形,无形之物最难表达。人们在表达无形之物时往往都是用有形之物的形体变化表示导致这种变化的事物或者原因。[5](PP.53-85)在纳西古文字里,表示“风”,也是用飘动之物表达导致其飘动的事物——风。

“風”这个形体出现比较晚,目前最早的材料只能看到《说文》中有小篆形体作。这个形体来源于楚国文字,长沙子弹库帛书文字“风”作,是风筝的象形,但是因为的形体与古文字、极近,战国时期被误书为“虫”,又添加“凡”表示字的读音,于是就成了“風”。睡虎地秦简“风”字作,显然就是这么来的。由到再到“風(风)”,其演变轨迹非常清楚。因此,我们从表达“风”的概念的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看,说“风(風)”从“虫(蟲)”是误解。“风(風)”所从的“虫”,其实是风筝的象形形体讹变的结果。

事实上,从《说文》的原文看,许慎也没有说“风(風)”从“虫(蟲)”。我们现在理解所谓“风(風)”从“虫(蟲)”,是繁体字“蟲”简化为“虫”造成的错误。

蛇、虫(蟲,如水中的蟲类)躯体形状相近,通过象形的方法造的字在字形上很难区分。但是,汉字表达概念,形体上要尽可能相互区分开来。为使二者区别开来,人们又造“蟲”表示“虫(蟲)”,这是人们通过观察社会生活造的字。因为生活中人们常常看到虫(蟲)有很多聚在一起的情况,而蛇则多单独行动。所以,虽然蛇与虫(蟲)躯体形状相近,描绘其躯体形状的字形也很难区分,人们还是可以通过蛇与虫(蟲)的生活习性的不同求得蛇与虫(蟲)在汉字形体上的区分。于是就用(甲骨文)、(金文)、(篆)表“蛇”,用表“虫(蟲)”,如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甲本》21“蟲”正作。蛇与虫(蟲)二类就这样区别开来了。

《说文》“从虫凡声”的“虫”其实不是“虫(蟲)”。如果许慎认为“虫”是“蟲”,《说文》应该说:“风动蟲生,故蟲八日而化。从蟲省,凡声。”在许慎《说文解字》中“虫”表示“蛇”,“蟲”表示“虫(蟲)”,区分是非常明确的。《说文》:“虫,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许慎显然是把“虫”解释为蝮蛇。《说文》:“蝮,虫也。从虫复声。”《说文》:“蛕,腹中长蟲也。从虫有声。”“蛕”是蟲(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蛔虫”),为什么也从“虫”呢?因为原本“虫(蟲)”和“虫(蛇)”形体就是相同的,所以从“虫”既可以表示“虫(蟲)”,也可以表示“虫(蛇)”,有学者指出的“以‘虫’表示‘蟲’,在先秦典籍及秦简中有不少例证”,也是正确的。但是,到了汉代,尤其是《说文解字》当中“虫(蟲)”只以“蟲”表示,这是不争的事实。

可见,所谓的“风(風)”从“虫(蟲)”以及我们对于“风”为什么从“虫(蟲)”的种种疑惑,都是许慎以后的学者不知道“虫”在许慎生活的东汉时期不表示“虫(蟲)”而产生的误解。

明白了“虫”与“蟲”的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说明“风动蟲生,故蟲八日而化”是怎么来的。我认为这句话不是许慎所说,应该是后人加进去的。如果是许慎的原话,许慎应该表述为:“风动蟲生,故蟲八日而化。从蟲省,凡声。”或者说:“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也就是说到底是使用“蟲”还是使用“虫”字,许慎应该使用相同的形体。所以我判断“风动蟲生,故蟲八日而化”这样的话不是许慎说的。这句话既然不是许慎说的,那么肯定是东汉以后到唐宋这个时间的人加进去的,应该是旁注误入正文者。

东汉以后到唐宋这个时间的人为什么会把《说文》“从虫凡声”的“虫”理解为“虫(蟲)”呢?考敦煌文书中,“蟲”多作“虫”。如敦研309《修行本起经》卷下:“太子坐阎浮树下,见耕者垦壤出,天复化令牛领舋坏,下林落,鸟随啄吞。”敦研257《贤愚经》卷第四:“还生故身,作。”[6](P.55)唐颜元孙《干禄字书》:“、蟲,上俗下正。”可见,魏晋隋唐时期,人们习惯把“蟲”写作“虫”。显然,当时的人们是把“虫”理解为“蟲”的。于是,当时的人们读许慎《说文解字》的“从虫凡声”,自然就理解为“从虫(蟲)凡声”了。不仅如此,又有人在读《说文解字》时,为了解释“风”为什么从“虫(蟲)”,加旁注曰:“风动蟲生,故蟲八日而化。”而传抄《说文解字》者不知道这句话是旁注,又误抄入了正文,于是就成了我们现在见到的《说文解字》了。

[1]黄德宽.论形符[M]//汉字理论丛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曾宪通.楚文字释丛[J].中山大学学报,1996,(3).

[3]姚孝遂,肖丁.殷墟甲骨刻辞类纂[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徐中舒.甲骨文字典[K].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

[5]陆忠发.汉字学的新方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6]黄征.敦煌俗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本字帛书风动
一剪梅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海润鸥击翔,风动一帆扬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附属中学砥砺奋进中
梁潮印簵·钟鼎文帛书人物传写
通假字
中国简帛书对隶书发展的现实影响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方言本字学的探讨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