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探讨
2015-03-29张宝丽
□文/张宝丽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郑州)
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探讨
□文/张宝丽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郑州)
[提要]本文通过分析上市公司虚假披露、操纵市场、欺诈上市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原因,提出针对治理结构的不合理、外部治理机制不到位问题的完善办法,对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内部治理结构;外部治理结构;信息披露
收录日期:2015年8月11日
我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资本市场,但也要看到近十年资本市场的涨幅几乎为零,这与中国经济年均10.7%的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从相关数据来看,2014年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失信记录数量最多,总计231家,占当年存在失信记录机构总数的比例超过57%;上市公司违法失信人员占违法失信记录人员的比例最大,约占当年全部失信人数的59%;2014年失信行为主要包括信息披露违法失信、内控管理违法失信、市场交易违法失信、业务经营违法失信等,其中信息披露违法失信行为占据主要部分。
一、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状
近年来,证券监管部门披露出上市公司的各种劣迹,并严厉打击了上市公司虚假披露、操纵市场、欺诈上市等各种违纪违规行为。
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信息披露严重违规等问题被证监会调查,发现其存在严重财务欺诈问题。绿大地公司造假原因是多方面的:公司高管频繁更换,可见其内部治理结构的混乱;会计师事务所频繁更换,说明外部监管也存在不到位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内部治理的问题。
因违法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被中国证监会处罚的中捷股份、九发股份,是典型的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案例。中捷股份公司董事长规避了“三会”的监督,通过其身为出纳的亲戚转移账款。公司虽然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且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制度执行力欠缺,同时公司人事安排亲缘化,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执行董事以及其他高管采用亲缘化,缺乏必要的行政约束机制,致使出现大股东避开公司各项内控程序违规占用公司资金的情况。
以上曝出了民营上市公司治理上的问题,非民营上市公司违规案例也时有出现。非民营上市公司治理模式上的明显特征是国家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局面。内部人控制是指经营者(代理人)掌握企业实际控制权,架空所有者(委托人)的控制、监督,侵犯所有者的权益行为。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原有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董事会“内部人控制”是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一个显著特点,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层大多由原公司的管理人员所组成,从而形成了政府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局面。
这些上市公司的违规案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公司治理的内在缺陷,提醒我们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对实际控制人行为进行规范的机制,加大力度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结构最初是基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份制公司成立而产生的,是一种配置机制,主要解决高级管理人员、股东、董事会和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诸多特定问题。有效的公司治理能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分配问题,同时保证投资人实现盈利,公司自身价值最大化与社会化的实现,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许多发达国家上市公司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完备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应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内部治理结构,即实行事前监督而设计的直接控制;二是外部治理结构,即通过竞争的市场所实施的间接控制。诸多公司治理结构的讨论侧重于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方面,更多的研究对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层经营者之间的制衡关系,强调加强内部控制、健全公司制度来加强对经营者的制衡。从科学决策的角度来看,内部治理结构不能解决公司治理的所有问题,还需要具体的超越内部结构的治理机制。
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构建应考虑行政机制与社会机制,两种机制共同作用才会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如公司法、证券法、信息披露、会计准则、社会审计机构和社会舆论等。
公司外部治理的社会机制主要是指中介机构的信用机制。“银广厦”等事件的发生,暴露出我国不少中介机构(包括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证券公司)缺乏社会信用,从而恶化了公司治理结构和助长了一些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因此,应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与管理,使其能够诚实守信地开展中介活动。
公司外部治理的行政机制主要是指政府的监管。我国政府管理机制在不断完善,严格贯彻执行上市标准,避免欺诈上市;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信息虚假披露、利益输送行为的惩罚力度,具体由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监管等部门执行。
公司外部治理机制是一个庞大的监督体系,需要做到分工明确、信息透明,监督效果自然令人满意。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的治理不仅需要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发挥作用的内部监控机制;而且需要一系列通过政府监管、社会监督来发挥作用的外部治理机制,才能从源头上实现有效治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F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