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众理财观念探究
2015-03-29赵红梅
□文/赵红梅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蚌埠)
一、理财及理财观念的定义
《六韬》中有一句话:“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自从有了私人财富以来,人们便开始想尽一切办法追求财富,积累财富。在中国家庭中,人们总是忙忙碌碌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换取财富报酬,之后大部分人是将财富存储起来,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家庭有着大量银行存款,但却只有极少的投资行为,甚至是不自知的投资行为,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我把钱存在银行不就是理财吗?或者有的人认为,我平时只要有钱就存在银行,生活很节俭,从不乱花钱,我的银行存款在逐年增加,这难道不能说明我会理财吗?那么,到底什么是理财?
(一)理财及理财观念
1、理财指的是对财务进行的管理,从而达到财富保值和增值的目的。理财绝不仅仅是将钱存在银行就是理财那么简单。我们需要考虑物价上涨,也就是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风险,还要考虑存在银行里的钱如果拿来投资的机会成本。因此,理财就是我们一方面要让财富保值;另一方面我们实现财富的升值,如果仅存银行,银行利率上升的速度甚至不抵物价上涨的速度,也就是净利率为负值,那么简简单单把所有钱存银行往往造成钱越存越不值钱了,理财更从何谈起呢?
2、理财是一种观念。人们常说:我没有钱,理什么财呢?高收入家庭又会说:我有稳定的收入,不用考虑钱不够花,好像没有理财的必要。但正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再高的收入如果不注意打理,总是吃干花净,那么也只能算高收入的穷人,一旦将来收入不稳定,或者遇到大的经济支出,毕然带来个人财务危机。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外交家胡适先生便是一个高收入却不会理财的典型。1917年,胡适留学回国后,便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职务,月薪280 银元,当时一银元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40 多元,月薪约为现在的人民币11,200 元;1931年,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月薪600 银元,再加上平均每月1,500 银元的版税和稿酬收入,他月收入相当于现在人民币45,000 元人民币,年收入约50 多万元。虽然收入颇高,胡适却常常吃干花净,不注意储蓄,更没有理财意识。中年后的胡适,遇到国家抗日战争,他的经济也越来越拮据,进入暮年后,每次住院都因医药费告急而提前出院。后来胡适也常常提醒身边的人年轻时一定要留点积蓄。
几乎所有知道财富含义的人都在努力追求财富,包括知道财富可以交换东西的孩子,他们也会努力得到一些零花钱,甚至积攒零花钱,事实上这些孩子也就有了理财的机会,他们可以自己对得到的钱进行管理,选择储存或者消费或者投资。股神巴菲特在介绍他的理财经历中说:他6 岁开始储蓄,每月稳定存入固定金额,在他13 岁时他拥有3,000 美元财富,他开始买股票,同时坚持储蓄,简单的理财方法,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执行。2015年《福布斯》富豪榜上,巴菲特排名第三位,因此拥有正确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法,成为亿万富翁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二)理财的原因。理财,简单来说就是合理管理自己可支配的财务资源,并以在财务上达到自己的生活目标为目的。人的一生,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要与钱打交道。有人可能会说,刚出生的婴儿也关系到理财吗?他们并不是没有理财需求,而是人从婴儿到懂得财富概念的孩子再到真正成为财务独立的人,这个期间,他们大多是财务支出,而很少有收入,他们的理财问题大多由父母代办。因此,理财是贯穿人一生的过程。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一些代表性的财富需求,比如:1、为结婚做准备的储蓄,包括购置房产;2、子女成长基金,教育基金;3、为赡养老人做的储蓄;4、为自身养老做的准备;5、应对意外事故的财务需求;为应对这些财务需求,我们必须早早做好准备,也就是在这方面处理好你的财务问题。
二、中国居民家庭理财观念现状分析
(一)中国家庭理财观念现状
1、富裕家庭高储蓄率。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25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我国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已经达到260,772 亿元,加上外币储蓄存款高达264,761 亿元。造成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就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有“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的说法,因此出于应对意外事故的目的,人们会将财富积累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而这种传统持续上千年,直到今天人们生活质量有了较高的保障,储蓄量越来越多时,人们仍然没有及时调整传统的财富观;第二,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收入没有大幅度提高,同时医疗、失业、养老、教育、住房等方面没有保障,普通家庭只好自己给自己做好保障,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大量储蓄。据麦肯锡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有120 万个家庭有10 万美元以上的存款。由此可见,社会保障不健全对国民投资的热情有相当大的抑制;第三,合适的投资产品不足。我国银行对个人的金融理财服务长期以来缺乏个人理财业务,随着个人财富的增长,个人理财业务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出现。1995年,招商银行推出国内首个以客户为中心的个人理财产品,在之后的五年内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陆续推出各种个人理财业务。中国个人理财业务起步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居民理财意识的薄弱。中国居民的财富思维长期被禁锢在银行储蓄的牢笼里,在短短20年中,居民对股票、保险、基金等理财产品仍没有较好的了解,更是不敢拿多年储蓄轻易尝试。
2、年轻一代忽视理财。年轻一代忽视理财也主要表现在庞大的“月光族”,年轻一代工作时间不长,往往薪酬不高,而消费水平却较高,月月吃干花净。这一族忽视理财的理由常常是,我没有剩余财富拿什么理财呢?而高收入的年轻一代,仗着高能力高收入,又往往追求现时享受,认为不需要理财。前世界拳王泰森,拳击场上他用拳头换来巨额财富,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赚钱最快和最富有的运动员,曾创下在91 秒内净赚2,000 万美元的记录。然而,泰森最后却申请破产。从富豪到贫民也不过几年时间。泰森常被作为不会管理财富的负面典型,年轻一代即使有高额薪酬,如果不注意理财,做好风险规划,巨额财富也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化为乌有。
3、大众缺乏对理财产品的了解。大众缺乏对经济知识和理财产品的了解,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2011年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三次大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普通家庭对很多理财产品失去信心;另一方面中国股市尚不健全,牛市时股民盲目投机,熊市时找不准时机不敢入市,也增加了中国投资环境的不稳定因素。
国民对理财知识的缺乏,过度依赖小道消息或内部消息进行投机性理财,必然导致理财结果的不尽如人意。
三、构建有效的家庭理财观念
(一)投资者自身提高理财水平
1、正确理解理财观念。首先,理财不仅仅是投资。理财是根据个人的生活理想,对财富进行有效管理,从而达到人生不同阶段的生活目标。因此,培养正确的理财观念,就要综合考虑收入、支出、储蓄、投资、借贷、保险、税务等各方面的管理,而投资仅仅是理财中的一个步骤;其次,并不是没钱就不理财,有钱就不需理财。穷人并不是穷在低收入上,而是穷在理财观念的欠缺上。即使是穷人也总有一部分财富剩余,利用好复利,资产配置,并且追求稳定的收益率,经过长期的积累,仅有一千元的穷人也可以成为百万富翁。
2、理财的方式
(1)提早确立生活目标。谈理财要首先说确立生活目标是因为理财是贯穿人一生的过程,并且财务状况直接关系到生活水平。如果一个人有着消极的生活目标,他自然不会追求积极的理财结果,而一个人如果积极创造成为亿万富翁的条件,他必然会制定好人生每一阶段的财务目标,再将目标细化,逐步实现。
(2)培养理财习惯。理财是一种习惯,正如很多人有健身的习惯。理财的好习惯包括:第一,节俭。财富不会从天而降,是靠点滴积累和用心打理。很多人有心情不好就大量购物的习惯,以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买来安慰自己,但是心情不好时购物有多少是理性消费呢?购物满足一时痛快,事后财务紧张,导致生活质量降低,又会引起人情绪的低落,如此反复也是恶性循环。因此,何不将心情不好就购物的习惯改成心情不好就挑选一支潜力股,那么财富想不来都不容易;第二,坚持记账。国家有财政部门,每年尚要通过细致的预算,运营得好的企业必然账目清晰,由此也可以想到,一个会理财的人也一定会搞清楚自己的钱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第三,学习理财知识。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财富不会主动跑到你的口袋里,要想认识理财,学会理财,并成为理财高手,就要不断学习理财知识。股神巴菲特也不是天生的股神,除了小时候就有成为亿万富翁的志向外,他也刻苦学习理财知识,开始炒股的时候他也很多年亏损,但是不断总结炒股经验,形成自己的理财方法,他才最终成为一代股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理财是不管你学不学,你都要理的,因为一个人必然面临发下来的工资如何处理,每日开支从何而来的问题,这些问题逼迫每个人面对理财,早点学习理财知识,便能早日收益,因此学习理财知识没有早晚之说,也没有学的够不够之说,而是学得越早,学得越好,收益越多。
(二)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居民收入,但是如果社会保障不完善,人民依然没有安全感,居民的预防性储蓄需求过大,必然导致投资需求降低,造成人民有钱不敢花的现象。因此,政府需要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措施;落实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医保的政策,将尚未参保的其他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医疗保险,落实农民工参保政策,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只有当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人民不用担心生病、失业、教育、养老、住房没有保障时,老百姓自然会拿出储蓄大胆消费、投资,并且会鼓励百姓敢于尝试各种理财产品。
(三)市场可做的努力。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步出现个人理财产品,且选择性小,发展缓慢,作为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可加大对理财产品的开发和宣传,通过多种途径向受众宣传理财知识,消除老百姓对理财就有高风险的误解,并且简化投资程序,让尽可能多的百姓接触到理财。
[1]管子牧民[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2]赵爱华.理财观念论[D].复旦大学,2008.
[3]孙晓光,陷艳婷.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国情国力,2011.12.
[4]邹东涛,李欣欣.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2011.12.
[5]轶丽.国企的社会保险经办向标准化管理转变已势在必行[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