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背后的隐忧与困惑——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思考
2015-03-29王超王永盛
王超 王永盛
(青岛大学 体育部,山东 青岛 266071)
辉煌背后的隐忧与困惑——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思考
王超王永盛
(青岛大学 体育部,山东 青岛 266071)
体育包括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三个领域,在发达国家中是平衡协调发展的,竞技体育在我国作为“举国体制”优先发展,成为体育事业的重点和形象工程,学校体育形同虚设,群众体育步履维艰,国民体质日渐衰退,青少年健康水平每况愈下,国民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已经削弱了综合国力和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国家体育发展的战略定位,要从注重奥运会金牌的精神追求,转为重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物质追求。
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国家战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总会有一些重大事件,或以其震撼世界的影响,或以其超越历史的价值,竖起一座时代的丰碑,产生重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2008年北京奥运会,浓墨重彩书写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竞技体育达到辉煌的顶点,中国运动员一举获得51枚金牌和总共100枚奖牌,荣登金牌第一的宝座,取代了踞奥运会金牌霸主多年的美国,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体育健儿的锐不可挡,显示了中国体育精英在体现世界最高竞技水平的赛场上,在与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运动员的同场较量中,居于强势地位。在那14天的日日夜夜,全世界的目光都在关注北京,五星红旗数次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响彻天空,每一个中华儿女荡气回肠,我们着实的在全世界风光了一时。
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国家实力和民族形象在世人面前展示与提升的国际舞台,回顾中国近代史,中国人曾长期被西方人讥讽为“东亚病夫”,国家和民族的形象积弱积贫、惨不忍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向世界宣告:北京成功的举办第29届奥运会,令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圆,回望神州热土绵延数千载的历史长河,北京奥运不仅被视为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一次伟大交融,更被看作展示中华民族强健体魄和体育精神的世界舞台。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在闭幕式致辞,盛赞北京奥运会“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感谢北京,感谢中国”①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讲话,2008年8月24日。。表达了无数人的心声,“完美”“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就以这样的辉煌价值载入史册。
北京奥运会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竞技体育的大国,但是我们还不是一个“竞技体育强国”(我们只是在部分非主流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举重、射击等运动项目处于世界一流水平,而在影响力巨大的主流运动项目如田径、游泳、足球、篮球等运动,我们仅仅处于世界二流,甚至三流水平,即使在北京奥运会上,我们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主办国优势,我们奥运军团的三大球和手球、棒球等团队项目也是全军覆没),更不是一个“体育强国”。如果我们沉醉在昔日奥运会的辉煌之中,目光总盯着奥运会的金牌,在直面30年来我国体育的发展现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近乎残酷的现实,根据《2010年我国国民体质监测指标》显示,“全国青少年的体质已经连续20年下降, 全国有70%以上的人口处于亚健康状态”①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指标》,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年。。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体育的目的和意义。多年来,我们一直把体育等同于金牌,把金牌当作强国梦的寄托,把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的代名词,而忽视了大众体育的开展,忽略了广大青少年和儿童的身体健康,这其实是扭曲了真正的体育精神和本质,使体育价值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这会引导本来就畸形的中国竞技体育走向极端。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国的崛起,首先是体育的崛起,体育的崛起是大国崛起的象征和标志,国家的体育发展战略是保持竞技体育在全世界的顶尖水平,才能显示中国的强大和种族的优秀,把发展竞技体育,作为国家繁荣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并且举出历史上美国和前苏联、民主德国就是这样一种战略,中国也要延续这样一种发展的战略。但是这种观点忽视了用历史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发展。当年美国和前苏联是处于冷战时期,“因政治意识形态而导致将争夺奥运会金牌作为国家核心利益,近来的大国崛起并不重视金牌的争夺,就是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德国、日本也是重视体育的健身强体的军事作用,大国崛起时期的民族大众心理和政治要求,并非都是都是对奥运会金牌的诉求。”[1](P68)前东德只有1600万人口,奥运会金牌曾进入世界三强,因经济的落后被西德吞并,前苏联也曾牢牢把握世界第一体育强国的位置,也未能避免瞬间解体!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当今时代,中国国家体育战略价值,更应当凸显增强国民体质和全面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历史的经验值得汲取,国家的核心利益并不是依靠奥运会的金牌来维护,再多的金牌也不能体现国家的强大,我们要回归体育的本质和宗旨,把重视竞技体育转变成重视全民健身,淡化金牌意识,强化国民体质和健康,让体育理念真正回归。
北京奥运会后,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已经给中国体育指出了正确发展方向:“中国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②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9月29日。什么是体育强国?体育强国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1)群众体育普及程度高,体育人口占国民总人口的50%,体育场馆和体育活动场地,能够满足运动训练和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需要; (2)竞技体育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3)学校体育得到政府重视,开展情况较好;(4)体育产业发达,且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5)具有较强的体育软实力,如: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体育文化等,还有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人均体育经费的多少,也作为体育强国的指标之一。
体育是什么?体育(Physical Education)就英语直译为“身体的教育”,是身体的全面发展,体育是属于社会大众的运动,是国民的健康生活方式,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如果从体育的内涵解读体育,体育包括: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也称为社会体育、大众体育,也涵盖了时尚体育、休闲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三个不同的领域,这三个部分应该是平衡发展的,不幸的是,这个概念被我们的体育管理体制漠视了,竞技体育和精英体育一直成为我国体育事业的主导和主流,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则处于边缘化,这种不良局面延续至今。
一、“举国体制” 过度追求竞技体育的金牌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是“举国体制”, “举国”一词通常用于描述一个国家大量的资源被动员和集中起来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般为“政府驱动”行为,就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动员和集中庞大的资源力量专注于某个目标;而“体制”则一般是指“组织结构和制度”。“举国体制”就是把“举国”这种动员方式以组织和制度的形式稳定和固定下来,使之合法化和制度化所形成的体系结构和运行机制。所谓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在国家综合实力还比较弱的情况下,国家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配置全国的竞技体育资源,使竞技体育超越经济的发展速度,获得优先发展,为了在短时间内形成突破,以获得世界大赛的冠军(特别是奥运会)为最高目标,在发展竞技体育过程中采取和形成的一种发展模式和组织制度,也是发展竞技体育的一种指导思想。”[2](P15)
中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就实施了竞技体育“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战略措施。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与实施了《奥运争光计划》,2000年又制定实施了《2001-201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确定了竞技体育优先于国民经济和其它行业发展的战略模式,这两个计划(又称为“奥运战略”)的实施,是中国竞技体育取得巨大进步的重要原因。不可否认,“举国体制”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发展的一种模式,是我国实施奥运战略,为国争光的制胜武器,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得以快速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制度保证,北京奥运会我国取得史无前例的金牌世界第一,也再次体现了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强大优势。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是从原苏联移植来的,原苏联就是由政府选拔和培养有天赋的运动员,这样做的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集中全国的力量,使优秀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有统一的观念和严格的训练计划,在这种制度下,运动员守纪律,训练刻苦,求胜欲望非常强烈,在世界赛场上优秀的运动成绩又极大的增强了国人的信心,产生民族的自豪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北京奥运会之后这样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运动员在各类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的组织,这就是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配置全国的竞技体育的资源,我们将此形象的概括为;‘举国体制’。”①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北京奥运会总结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8月26日。
“我们在充分肯定“举国体制”现实合理性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和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下,出现了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忽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导致运动员的片面发展,学历层次低,导致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困难,出路不畅和高淘汰率引发的后备人才短缺等问题。”[3](P65)
放眼全球,可以看出,当今之世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处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竞技体育领域也不例外。“由于北京奥运会的特别需求,使得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放缓了步伐,滞后于全社会体制改革的进程,使竞技体育体制,成为现阶段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所保留的最后一块自留地。”[3](P38)长期以来,我国对竞技体育一直采取国家高投入的方针,专业运动员实行长期的“三集中”,体操、跳水项目运动员都是从5-6岁就开始“三集中”集训,国家负担全部费用,运动员基本是全天训练,脱离文化知识学习和教育,培养一名世界水平的运动员,花费巨大,并且成才率很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透露的数字表明,按照奥运争光计划,从2001-2004年,每年国家拨款增加1亿元,2005-2008年,每年国家拨款增加2亿元,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仅仅对国家体育总局的国家拨款就达到27亿元,这其中并不包括国家专项拨款。为了备战2008年奥运会,国家的专项资金拨款就已经达到了40亿元。”[4](P23)
中国为争夺奥运金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中国用于备战奥运会和体育方面的投资是多少?中国官员对此都是讳莫如深,据国家射击队介绍,他们练习所使用的枪支、弹药、飞碟均从国外进口,可以想象射击队每天训练的日常消耗不会是一个小数目;据国家羽毛球队介绍,他们每年出国参加外事比赛的费用达六、七百万元。中国各种运动队每年都要出国参加大量的外事比赛,那么整个中国队的外事比赛费用每年应该在亿元以上。国家体操队教练钱奎说:从2001到2003年,国家体操队每年的费用为2000万元,这只是体操队的训练费用,并不包括运动场馆的建设费用。这样国家体操队备战奥运4年,训练费用就要花去8000万元。如果体操队得到三枚金牌,一枚金牌的成本是2700万元;如果只得到一枚金牌,一枚金牌的成本就是8000万元。这只是最简单地计算奥运金牌的训练成本,没有把运动员早期培养的费用计算在内,实际上一枚金牌所花费的费用远远高于这个数字。我国主要是以“青少年体校”的方式来培养运动员的,培养一个运动员大约需要花费七、八年的时间,所有的费用都由国家负担。现在中国各地青少年体校的在校生约有20万人,如果每人每年花费的培训费用为2万元的话,那么20万人一年就要花费40亿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的研究员李力研透露了这样一个数字: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体育总局事业费每年10亿元;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时,体育总局事业费涨到每年30亿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体育总局事业费又涨到每战雅典奥运会,2004年的体育经费增加了三倍达到33亿卢布,合计人民币约4亿元,而以前的年50亿元。按这个数据计算,雅典奥运会备战4年,中国就要花费200亿元,中国队获得32枚金牌,每枚金牌的成本是6.25亿元,真可谓世界上最昂贵的金牌。据报道,俄罗斯为了备体育经费每年只相当于1亿多人民币,备战雅典奥运会4年的体育开支不超过8亿人民币,俄罗斯夺得27枚金牌,平均每枚金牌的成本是2960万人民币,而中国则是6亿多人民币,中国夺得一枚奥运金牌的成本为俄国的28倍。中国“神舟”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办主任谢名苞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开展10多年,使用资金约为180亿元人民。”而10多年来,中国用于体育的经费超过了360亿元,足够搞两个载人飞船的项目。近年来中国向俄罗斯购买了不少先进武器,比如排水量8000吨“现代级”导弹驱逐舰(每艘价格4亿美元),“基洛级”常规动力潜艇(每艘价格9000万美元),Su-27先进战斗机(每架价格3500万美元)……。对比一下,中国为准备雅典奥运会,4年间花费200亿人民币,约合25亿美元,这笔经费可以购买6艘导弹驱逐舰,27艘潜艇,70架先进战斗机。200亿元已足够组建一只现代化的舰队了,可以说备战雅典奥运花的钱让我们失去一只现代化的舰队。这200亿元能够修建10万所希望小学,可以让1000万失学儿童上学读书。从我国自1984年参加洛杉矶奥运会至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国一共获得199枚奥运会金牌,成就斐然,但是我们投入的金钱和代价也是无与伦比。2008北京奥运会共投资3000亿元,这一数字创下了历届奥运会投资之最,一个国家赢得世界的尊重要靠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的提升要靠“科教兴国”。我们固然盼望夺得更多的奥运金牌,但我们也应该明白:奥运金牌承受不起我们所有的强国梦。”[5]奥林匹克宪章为什么反复强调奥林匹克运动是一种文化、一种教育、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哲学,很显然,只以金牌为取向的竞技体育是有缺陷的,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在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多数都是一些缺乏群众基础和影响力甚微的项目,这些金牌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高,对我们国家体育事业究竟有何实质意义?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女子冰壶队获得2010年温哥华冬季奥运会铜牌、2009年世界锦标赛冠军,但在我国只有几十人在从事该运动,而加拿大则有100多万人练习冰壶运动,国家聘请外国教练执教,并花费巨资投入在我国几乎没有群众基础的一项运动,即使拿到了金牌又能说明什么。比如北京奥运会的马术比赛,在这个项目上,我国基础很弱,为了实现在28个大项全部参赛,化费天价购买参赛马匹,就用了一次,浪费巨大。[5]“我们再不能用百分之九十九的体育经费投入到万分之一,甚至几十万分之一的人口上了。这种精英竞技体育的做法,起到的作用就是堆砌金牌数目,而剥夺了全民参与竞技体育的权利以及公平竞赛精神。”[6](P44)
国家全方位的严密组织,全国资源的统一调配和集中优先使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中国民众的有力支持,是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重要特征。中国运动员在参加奥运会时,带有强烈的国家和民族意识,他们多年艰苦卓绝的训练,也只有在奥运会获得金牌,才能得到官方和社会的承认,才能得到各级政府和民间给予的巨额奖励,国家也会给奥运会金牌运动员无上荣誉,如奖励“冠军楼”,进公务员队伍、提拔至领导岗位等等,这也不奇怪为什么有的中国运动员在只获得奥运会银牌和铜牌时,会痛哭流涕,悲伤欲绝,教练员也对运动员和裁判员怒火满腔,因为一般只有金牌教练才会得到奖励。
著名的体育社会学专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卢元镇指出:“体育是教育,在培养竞争和团队协作等人格养成上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果我们认为竞技体育的功能就是拿金牌,而忽视了它在培养一个民族竞争性人格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即使我们在奥运会上拿到了100枚金牌,又有什么意义!过去我们需要竞技体育上的金牌展示我们的尊严,现在,我认为再用这些金牌说明什么,已经毫无意义了。我国已经是一个崛起的大国,我国的竞技体育已经得到全世界的公认,我们无需再用单一的金牌来证明。”[7](P29)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体育的国际政治功能在民众心中谢幕,新华社时评及时回应了奥运会热潮之后的发展战略,“2008年奥运会无疑将成为中国体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我们终于实现了百年梦想,举办了奥运会,实现了金牌总数第一。正如有识之士所言,经过北京奥运的洗礼,国人的金牌情结将逐步淡化,越来越多的人会更多地关注自己喜爱的项目,关注运动本身。体育决策部门可能会因此重新思考‘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体育战略,从而改变我们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4](P24)
民众对政府组织体育的期望不再是金牌获得瞬间的民族自傲感,而是实实在在地健身、健康追求,以民众利益为导向的体育战略转向,也是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走向体育强国之路的重要载体,韩国的民主化在汉城奥运会之后得到实质的推动,民主法制获得实质性进展,日本在在20世纪60年代,奥运会金牌也曾达到世界第三,从80年代开始,日本国家体育战略开始转向大众体育,1989年推出了《关于面向21世纪的体育振兴战略》转而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切实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中国如果再坚持以少数运动员的金牌为唯一的奋斗目标,必然会遭到质疑。
北京奥运会以后,国家又制定了《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纲要强调:“以建设体育强国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为出发点,遵循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坚持走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奥运战略。”[8]
随着我国全面改革开放和体育事业的发展,现行体育事业的政府垄断体制已经不适应体育发展的外部环境,我国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远远落后于竞技体育的发展,不利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难以举起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大旗。”[9])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竞技体育的改革是必然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体制都应该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这不仅取决于竞技体育竞争的残酷性、也受制于体育的全球化,以及必须同步于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变革。”[7](P87)
二、全民健身开展乏力 国民体质健康堪忧
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是开展广泛的群众体育,促进全民健身的健康水平,人民体质增强,全民健身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各级政府需要关注的民生问题。一个国家的体育发展水平和在国际上的地位,绝不能不考虑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众体育的发展水平。
在竞技体育辉煌的背后,我国群众体育开不尽人意。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全民健身工作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和任务,确定了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系统地加强全民健身工作的对策和措施。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10]现在已经到了2014年,我们制定的2010年的奋斗目标,并没有实现。国务院在2011年又颁布了新的《2011-2015年全民健身计划》,提出了“到2015年的总体目标是: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体育健身设施更加完善,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11]2015年即将来临,从时间进程来看这些目标均难以实现。《纲要》实施20年来,“全民健身”活动虽已家喻户晓,但是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的欠缺,政府投入的宣传、资金、体育场地设施的严重不足,影响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美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6平方米,日本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9平方米,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到2015年力争达到1.5平方米,这1.5平方米的目标,不足美国现有相应数值的1/10,不足日本的1/12。实际上,中国承办国际体育盛事次数已达全球第一,体育场馆为竞技体育服务的已经超出,供国际比赛的大型场馆有6000多个。与此相比,供普通居民体育健身的场地少得可怜,全国每万人拥有全民健身活动设施为2个,人均占有公共体育场地面积为0.04m2,全国公共场地仅占各类体育场馆的2.3%。”[12](P18)“德国每十万人,拥有体育场馆240个,日本是260个,意大利是212个,瑞士是220个,芬兰是457个,我国是45.2个。”[22](P18),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严重制约着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看看体育人口的国际比较情况,体育人口通常是指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三次以上,每次在30min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以上的人。“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人口达到60%,日本、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体育人口达到了70%以上。我国的体育人口有多少?2009年9月27日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体育事业发展情况,回答记者提问的答复是:中国目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达到28.2%(含在校学生)。 “我国的体育人口,中年人及老年人多于青少年,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人口,青少年多于中年人,中年人多于老年人,体育锻炼成为人们最热衷的休闲方式。美国的休闲消费已达到28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 其中以休闲体育为内容的体育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13](P34)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全民健身活动还有助于人际交往、发展社会关系,排解不良情绪,促进社会和谐,有助于促进体育健身休闲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中国人体质状况堪忧,然而我们确是创造竞技体育金牌总数世界第一的国家,如果说这是一个讽刺,我们断然不能接受,但现实足以令我们汗颜,北京奥运会留给我们这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并未很好的去继承,没有真正的理解其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也没有从全社会层面上去弘扬光大奥林匹克精神。
2013年2月,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共同发布了《2012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白皮书》 (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公布了2012年8月30日-2013年1月30日期间,“对全国68万余份有效样本的调查结果,对于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得出了13个重要结论。其中包括:35-65岁人群已经成为中国的慢性病大军;全国有70%的人口处于亚健康状态。以年龄段划分,体育人口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特点,36-45岁和26-35岁成为国人中最为“静态”的两个群体。2000年的统计表明,体育人口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低于非体育人口7.1个百分点,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只有非体育人口的12%,职业病的发病率只有非体育人口的17%,肥胖的发生率低于非体育人口1.5个百分点。而有身体疲劳、体力衰退感觉的人,体育人口比非体育人口要少一半。目前,中国有1.6亿人是高血压、1.6亿人高血脂,有2亿人超重或肥胖;城市里,每5个孩子就有1个肥胖儿童,高中学生85%以上是近视眼。”[14]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有28%,人均体育设施在世界上排百名以外……在亚洲,我们的体育人口和体育设施人均比绝对排不进前10名,就在中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这20年中,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显滑坡!有2/3的人口处于亚健康。根据《2009年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之《2009年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状况白皮书》披露,“目前我国主流城市的白领人群亚健康比例高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白领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足3%。”[15]
“2005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学生体质检测由教育部负责,历时1年,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20余所学校,检测学生383216人,并进行了中国和日本青少年(7-17岁)体质健康测试比较和运动能力比较,采用指标为50米跑、立定跳远和握力,检测结果显示:中国在各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身高、体重、肺活量、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等指标均低于日本,仅举17岁年龄组中国男学生50米跑平均成绩为7.60秒,日本为7.22秒,女生中国为9.60秒,日本为8.94秒;握力数据对比∶中国7-17岁各年龄段男生均比日本弱1.6-3.65Kg,12-14岁相差最多,达到3.05 Kg 以上,7-17岁各年龄段女生均比日本弱1.2-3.48Kg,12-14岁,达到2.73 Kg以上。”[16](P17)(数据来源:中国教育部2005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和日本文部科学省《平成17年度体力、运动能力调查报告书》)。调查结果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人们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感到担忧。互联网出现“少年强则中国强,哀哉我少年中国,体弱心衰;呼哉我中国少年,有识无力!”的悲叹。现实证明我们的中小学体育课和体育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对广大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关心不够。
日本为提高民族素质和人口质量,1954年推出一系列措施,如“让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1954年日本通过立法,针对中小学生午饭专门出台《学生营养午餐法》强调牛奶必须成为学生营养午餐的一部分,在提供学生午餐的同时提供200毫升的牛奶。2005年通过了《“饮食教育“基本法》 把“饮食教育”作为国民运动开展。1961年6月通过了《日本国家体育振兴法》,该法的要点如下“本法律明确了有关振兴体育运动的基本措施,以促进国民身心的健康发展及形成愉快活泼的国民生活为目的;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在实施有关振兴体育运动的措施方面,既要在国民中努力提倡自觉自愿的体育活动,又要努力为广大国民,创造利用任何场合和机会,按照自己的适应程度与健康状况从事体育运动的条件;为使国民广泛地了解和关心体育运动,并提高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特设国家体育节,定十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为体育节;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必须特别关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振兴;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应努力使体育馆、游泳池和其他按政令所规定的体育运动设施(包括体育运动设备),都达到政令规定的标准;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在不妨害拥有设施的学校教育工作的情况下,应努力使体育运动设施供国民一般体育活动之用……。”[18]2000年日本再度推出《体育振兴基本计划》对规范全国体育获得的发展,提高学生体力,发展学生要点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昔日被讥笑为“小日本”的日本人体质的改善令世人瞩目:平均身高比上一代增加11厘米,体重增加了8公斤,并成为世界上预期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被国际公认为“人类体质发展的奇迹”。专家提出,借鉴日本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先进经验,加强提高学生饮食质量和饮食常识教育,大力开展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为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有益的参考。被国际公认为“人类体质发展的奇迹”。 专家提出,借鉴日本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先进经验,加强提高学生饮食质量和饮食常识教育,大力开展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为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有益的参考”。我国的体育法规也应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平衡发展,加大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政策法规的立法力度,为群众体育尤其是学校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支持。
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梦,实现中国梦需要一批又一批健康体魄的青少年接班人。唯有如此,实现宏大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有可能。因此,从全社会体育意识的加强,从全社会体育氛围在更高层面上的确立,从强国强种根本问题上的觉醒,从体育强国文化战略根本意义出发,都应努力加强全社会的青少年体育工作。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2014年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时指出,“长期以来,中国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捷报频传。但是有些项目仍是短板,我们要持之以恒开展群众体育,不断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1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2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强调“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是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基础,而且是整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并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21]这些文件都说明党和国家对教育和民族素质的高度重视,要求我们把加强青少年体育,放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放在关系到国家未来前途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党和国家对我国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都分别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但是从现实来看,我国的竞技体育始终处于优先发展、重点发展的地位,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远远落后于竞技体育的发展,而这两者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基础,也直接影响国民体质的健康水平。
[1] 张学飞.国家崛起的体育战略价值研究[J].体育科学,2014,(1).
[2] 梁晓龙,鲍明晓,张林.举国体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3] 虞重干,张军献. 体教结合与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2006,(6).
[4] 于永慧.体育强国”的制度创新——组织改革[J].体育与科学,2010,(5).
[5] 奥运金牌——惨痛而悲壮的国家荣誉[J/OL].网易论坛,http:// www.ipingpang.com/bbs/722798.html,2005-10-29.
[6] 杨正华.和谐社会背景下竞技体育运动健康发展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0,(1).
[7] 卢元镇.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国家体育总局编,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C].2006.
[8] 国家体育总局.2011-2020奥运争光计划纲要[EB/OL].http:// www.sport.gov.cn/n16/n1077/n297454/1917227.html.2011-05-17.
[9] 王艳.再论我国体育体制的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12(2).
[10] 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R].1995- 06-20.
[11] 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 [R].2011-05-15.
[12] 全民健身难在哪?[EB/OL].http://finance.ifeng.com/a/2014 0423/12182575_0.shtml,2014-04-23.
[13] 范宏伟等.中国都市群众体育现状与特点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2).
[14] 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2012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白皮书[EB/OL].http://www.iiyi.com/d-01-52415. html,2013-03-15.
[15] 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慈铭体检集团,时尚健康杂志社.“2009年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状况白皮书”[N].沈阳日报,2009-12-18.
[16]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7] 日本文部科学省.平成17年度体力、运动能力调查报告书[EB/ OL].http://bbs1.people.com.cn/post/13/1/2/121296002.html,2012-08-04.
[18] 周爱光.日本体育政策的新动向——体育振兴基本计划解析[J].体育学刊,2007,(2).
[19]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EB/OL].http://www. edu.cn/zong_he_870/20100719/t20100719_497964.shtml,2010-07-19.
[2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 [R].1999-06-13.
[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号[J].中国学校卫生.2007,(6).
[22] 汲智勇.关于体育强国认识的演变历程与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5).
责任编辑:冯济平
Worry and Puzzle behind Glories: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 in China
WANG Chao WANG Yong-sheng
( Dept of Physical Education,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
Sport includes competitive sport, school sport and social spor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y develop in balance and coordination. But in China, priority has been give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 as a nationwide system, while the other two forms of sport have been neglected, weakening the physique of the people, old and young. In view of the impaired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and social competitiveness, a shift should be made from the pursuit of Olympic gold medals to that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its people.
competitive sport; school sport; mass sport; national strategy
G80-05
A
1005-7110(2015)01-0115-08
2014-10-16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美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比较研究”(14BTY068)阶段性成果。
王超(1981-),男,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王永盛(1955-),男,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体育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体育和体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