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沿海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研究
2015-03-29向平萍
□文/向平萍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唐山)
进入21 世纪,人才已经成为生产力资源中最活跃、最积极,以及最关键的因素。曹妃甸新区要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就必须首先解决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问题。2015年唐山市政府明确提出“设立曹妃甸沿海人才改革试验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分析曹妃甸建设沿海人才改革试验区的基础和条件,为未来沿海人才改革试验区规划奠定基础。
一、人才改革试验区的内涵与要件
(一)人才改革试验区的内涵。人才改革试验区是指各地自2010年6月7日中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后,开始陆续开辟出的一些,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创新实施特殊政策和特殊机制,探索独特的人才聚集和管理模式,以迅速聚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的特殊区域。目前,我国已形成四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才改革试验区形式:1、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园区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2、以上海“双自”园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上海自贸试验区)为代表的区域型试验区;3、以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为代表的基地型试验区;4、以深圳前海为代表的行业产业型试验区。
(二)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要件分析。建设人才改革试验区是一项系统工程,19 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与人才聚集存在动态关系,人才聚集只有同产业集群、人才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才能产生稳定和持续的集聚效应,使集聚地获得先行发展。纵然各地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人才聚集的具体措施,但是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件:
1、载体形式。所谓载体形式,是指人才改革试验区内承接国内外人才流入,并为其创新、创业提供保障,从而促进人才聚集的平台。一般认为人才聚集载体应包括:教育培训载体、研究开发载体、成果转化载体以及管理创新载体。
2、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人才聚集和发展的基础,人才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一方面要求以优先和重点产业为突破口,加强对相关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形成人才集群;另一方面通过人才聚集实现对原有产业的升级,以及新产业的培育。
3、人才生态环境。人才生态环境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影响各类人才群体生存的环境的综合,一般认为包括: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人文环境、制度环境等。
二、曹妃甸建设沿海人才改革试验区的背景和意义
(一)曹妃甸建设沿海人才改革试验区的背景。曹妃甸处于环渤海,环京津的“两环”核心地带,地处京津冀一小时经济圈,具备港口、燃气、电力、土地、税收、综合保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七大优势,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支点,未来将建成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窗口,环渤海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实施,曹妃甸将被打造为首都战略功能区和协同发展示范区。目前,曹妃甸工业区作为新兴工业区,面对着天津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的竞争挑战,自身也存在着资金短缺矛盾突出、基础设施配套滞后、产业聚集水平不高、发展环境不够优越等困难问题,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展。要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作为支撑,尤其是曹妃甸将循环经济作为立区之本,对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
(二)曹妃甸建设沿海人才改革试验区的意义。建设曹妃甸沿海人才改革试验区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战略选择。河北省面临着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的严峻考验,产业结构急需升级,对技术创新的需求不断增长,曹妃甸工业区作为国家首批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可以为河北提供新的经济增长极。从长远看,设立曹妃甸沿海人才改革试验区对唐山乃至整个河北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以及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影响。
三、曹妃甸沿海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条件分析
虽然曹妃甸工业区以政府行政部门为主导,公共服务类组织为拉动,主导产业和核心企业为吸引,在三方力量交互作用下吸引了一批人才向曹妃甸聚集。但是,工业区人才规模同区域高速发展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有必要以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要件为基础,运用SWOT 分析法对其沿海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条件进行详细分析。
(一)曹妃甸沿海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优势
1、从载体形式分析。曹妃甸搭建了多种形式的引才、育才平台。从教育培训载体来看,曹妃甸毗邻京津冀,周围高校分布密集。此外,曹妃甸还在筹办大学城,以此为载体聚集教学科研型人才,构建区域人才的创新生成能力;从研究开发载体来看,曹妃甸周边地区分布着77所高校重点实验室以及一大批科研能力雄厚的科研机构,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此外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成立技术研发中心,成为集聚研发型人才的重要载体,提高曹妃甸的技术创新能力;从成果转化载体来看,建立起“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曹妃甸创业园”,对塑料光纤三网融合研发中心、百川科技企业孵化器、海清源(北京)膜技术研究院等8 个科研平台加大了建设力度,以“中兴绿色能源网络数据产业园”项目为依托,建设中兴科技孵化园,用于集聚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从管理创新载体来看,建立起柔性引智平台和网络招聘平台,充分利用其毗邻京津的地理优势,通过与外部人才市场的充分对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以京津为重点,面向海内外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
2、从产业集聚分析。曹妃甸以唐山市已有的重化工业产业群为依托按重点打造港口、大钢铁、大电力和大石化等“四大主导产业”,为此开发区内共规划了港口物流、钢铁电力、化学工业、装备制造、综合保税、新兴产业、生态工业七大产业园区,吸引了首钢等19 家央企进驻曹妃甸,高效率地把曹妃甸建设成为大型临港化学工业基地、环渤海油气储运中心和中国北方化工品贸易集散中心。以产业集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基础,通过资金奖励和政策帮扶,加大分红激励,提供医疗、保险、配偶就业安置与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特殊待遇等措施,吸引本地主导产业急需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高层次领军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以期通过人才聚集实现产业升级和新的产业增长点。
3、从人才生态环境分析。首先,曹妃甸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毗邻京津两大城市,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越,以及整体经济呈现出来的积极趋势,吸引了海内外,尤其是京津冀各类企业和高层次人才进入,并在此成长发展;其次,制定了完善的政策体系。目前,曹妃甸的人才聚集模式是政府牵引型,在各级政府组织的推动下,刚出台的《关于建设曹妃甸沿海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以及已有的《促进先进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暂行)规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暂行)规定》、《曹妃甸工业区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曹妃甸工业区人才柔性流动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形成了育才、引才、用才的政策体系,并为推进人才引进和管理机制创新奠定了基础。
(二)曹妃甸沿海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劣势。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区,曹妃甸建设沿海人才改革试验区的劣势主要集中在人才生态环境方面。从硬环境来看,现有的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居住条件比较艰苦,消费娱乐场所和文化休闲场所相对较少,个人发展空间、城市服务功能、文化积淀及生活环境同周边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容易造成人才流失;从软环境来看,产业体系发展时间较短,产业集群还未实现,对人才的吸引和承载能力不足,各类组织文化底蕴较为薄弱,在加上人才相关服务和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因此尽管目前曹妃甸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人才,在育才和用才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新区经济发展需求相比,无论人才数量、人才结构和人才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曹妃甸沿海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面临的机遇。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国际资本主要投向我国南方,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曹妃甸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曹妃甸已经成为首都产业外迁的最大承载地,2013年7月曹妃甸同北京市签订的《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进一步增强了海内外投资者的信心,可以说曹妃甸现在面临着重要的发展良机,也是集聚人才、建设沿海人才改革试验区的良好契机。
(四)曹妃甸沿海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面临的挑战。首先,虽然京津冀一体化一直在不断推进中,但要打破三省市之间行政壁垒仍然存在一定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要素的区域自由流动,曹妃甸要充分利用京津人才还存在一定难度;其次,天津滨海新区与曹妃甸新区相隔仅38 海里,且二者具有相似的功能定位,但相较而言滨海新区拥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港、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和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对资源和要素尤其是人力资源和智力要素的吸引能力远高于曹妃甸新区,这对曹妃甸的产业聚集和人才聚集形成了极大的挑战。
四、总结
综上所述,曹妃甸沿海人才改革试验区的建设目前仍面临着一定劣势和种种挑战,因此在当前情况下需要当地政府充分发挥其建设条件中的诸多优势,积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吸取其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有效经验,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不断改善建设条件,营造人才聚集、管理和服务的良好环境,积极探索把曹妃甸新区建设成为集人事制度改革试验区、区域国际“人才港”、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一体的沿海人才高地的有效路径。
[1]潘晨光,陈学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实践经验及建议[J].第一资源,2011.9.
[2]李毅,丁全忠.曹妃甸新区高层次人才集聚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3.
[3]任铁争,马惠颖.曹妃甸地区人才聚集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