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南地区海归创业园区发展研究

2015-03-29黄剑飞沈黄君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18期
关键词:苏南地区创业园海归

□文/黄剑飞 沈黄君

(常州大学商学院 江苏·常州)

一、引言

为积极响应国家“千人计划”及更好地适应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各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引进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政策,以大量借力“海外引智”来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中,海归创业园区作为海归回国创业的平台,正凸显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海归创业园区,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的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一种机构,是一种以海归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是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一个重要平台,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注入了新的血液。在总体功能上,海归创业园区为海归创业人士、政府、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架构了桥梁,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台,使得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各种资源在他们之间实现了有效地配置。纵观整个经济潮流,海归创业园区将是我国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对外开放的综合孵化区。

在引进和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以及构建海归创业园区的实践中,苏南地区因其自身的经济发展实力,与政府较高的前瞻性和规划,已走在整个江苏甚至是全国的前列,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引才育才体系和孵化体系,成为国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示范区。目前已孵化出较多国内知名海归创业型企业,推动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一步步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其发展成果已经得到国内各界的认可。

综合已有文献,针对海归创业园区的相关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而园区发挥的作用却不容忽视。本文选择苏南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大量苏南地区的海归创业园区,梳理出海归创业园区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策略,以期有助于海归创业园区真正成为人才、技术的聚集高地和优秀企业的摇篮,并为国家其他区域的海归创业园区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借鉴经验。

二、园区发展现状

苏南地区的海归创业园区发展的总体态势是好的,趋于良性的改善,通过十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海归创业园区发展现状的分析,主要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展开,据不完全统计,苏南地区的海归创业园区的数量已经超过30 多家,培育出尚德太阳能等一大批优秀企业,但是园区在建设和孵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根据江苏海归创业园论坛统计,苏南地区的海归创业企业能够成功度过孵化期的仅有1/3 左右。国内一些学者也对海归创业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海归创业的“三三现象”,即在海归创业园区的企业中,1/3的企业能够略有盈余,1/3 的企业能够勉强维持生存,1/3 的企业则面临倒闭。从这个层面来看,苏南地区的海归创业形势和海归创业园区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一)数量上稳步发展,位居全国前列。自江苏省政府启动实施“万名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以来,苏南地区的海归创业园区蓬勃发展,引进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从数量上来看,园区的数量在逐年增长,截至2013年,苏南地区的海归创业园区总数达到38 个,其中,国家级海归创业园区7 个,省级海归创业园区23 个。到目前为止,园区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0,800 多人,在园企业达到1,200 家左右,孵化面积将近160 万平方米。在省政府以及地方市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苏南地区的海归创业园区在数量上得到较为可观的发展。从园区的地域分布来看,苏南地区形成了海外留学人才创业带,使得海归创业园成为留学人员自主创业、科技创新以及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集聚区。

就苏南地区各个城市的海归创业园区分布来看,苏州、常州、无锡三个城市海归创业园区建设走在了前列。其中,苏州拥有国家级留创园3 个、省级留创园4 个,常州拥有1 个国家级留创园、7 个省级留创园以及2 个市级留创园,而无锡则拥有1 个国家级以及10 个省级留创园。其中,苏州与无锡的留创园建设起步较早,海归创业氛围较好,其下属的县级市如江阴和常熟等也分别拥有一个留学人员创业园。镇江和南京留创园建设起步较晚,因而,其留创园的数量在苏南地区居于后次,分别拥有1 个国家级和1 个省级留创园。

(二)质量上独具特色,但仍有待提升。具体到苏南地区海归创业园区的服务水平和功能选择,也就是园区“质”的问题,每个城市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但是在服务理念和行动上是较为一致的。通过梳理各个园区的资料,可以发现,园区管理者代表政府与海归创业企业建立了“一对一”的密切联系,并且提供较为完善的跟踪式服务,尽可能的简化办理的各种程序,为企业提供便利。园区还会对一些经验薄弱的创业者提供不同阶段的引导,针对他们的需求,及时为他们解决问题。此外,针对许多海归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园区会主动寻找投资机构,以政府信用作为担保,为那些资金短缺的企业进行融资,使得那些初创企业不会因资金短缺而夭折。除了提供以上各种经济服务外,园区还会在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上发挥作用。例如为海归创业人员提供子女就学、家属安置等方面的便利以及努力打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当然,也有一些人士认为,园区这种“保姆式的服务”从长远角度来看并不利于企业的成长,反而会扼杀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其实关键还是政府的角色定位问题,应该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

三、园区发展存在的主要缺陷

纵观上文,苏南地区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对海归创业的扶持力度无论在“质”还是“量”上都远胜于全国其他地区,并趋于良性的改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作为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创业园区的服务对初创企业的意义不言而喻,在走访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较多目前知名的中型企业在初创期都无一不得益于创业园区的关怀与帮助。然而,尽管如此,经过对苏南地区内多数海归创业园区的实地考察以及网络资料搜索,不难发现,这些创业园区在自成一派的园区管理运行机制,特别是海归创业服务体系的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缺陷,亟待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一)重引进轻服务,政策配套服务有待改善。尽管多数园区扶持政策内容颇为详尽,前期吸引了大量人员注资创业,但海归创业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小微型企业在创立后期很难获得其充足的服务,尤其突出地表现在缺乏创业指导及企业运营的人文关怀、资金审批繁复冗杂以及人员生活保障服务效率低下等方面。园区是海归企业成长的重要摇篮,直接关系着企业运营的成败,政策文本与现实配套服务之间的落差,会使处于初创期的海归创业人员和企业丧失信心,缺乏长期发展的动力支撑,这将极大地影响海归创业的成功率。

(二)多数园区内尚未建设协同创新环境。在实地调研的多个海归创业园区中,同一园区中企业的主营产业往往存在一定相关性或者相似性。这种行业上的紧密联系往往可以给企业带来其他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区位及市场优势。然而,在走访过程中,多家企业却曾不约而同地提及园区内普遍存在“关上门来办企业”、彼此缺乏交流合作等问题。这一方面会造成技术、人才资源的过度浪费;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打造园区的创业创新氛围。海归创业企业多为高新技术型企业,创业初期的人才资源及技术资源都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维持。而初创的企业往往正是因为无法承受这样一种高负荷而难以为继。因此,完善协同创新环境,加强企业间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海归初创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助其走出初创期资源紧缺的阴霾,同时,也能够帮助其在协同创新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园区内环境、特别是人才发展环境和产业环境有待改善。海归创业企业多为高新技术型企业,对于流动率相对较高的科技型人才而言,是否能够拥有一个舒适的人才发展环境、一个宜居的生活工作平台,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影响这些初创中小型企业的存亡。然而,实地调研的结果却令人颇为失望。苏南地区多数园区的环境建设,停留在厂房、办公楼等硬件设施建设,对休闲娱乐设施、人文环境建设涉及甚少。与此同时,就企业的访谈实录来看,各园区内往往只有规模较大、成长较为完备的企业能够得到园区管委会的重点关怀和长期定点服务,绝大部分中小型企业享受更多的则是一步到位式服务,缺乏长期关怀。发展成熟的企业的确需要重点关怀,然而初创的中小型企业往往更需要园区的扶持,从而跨越创业之初所遇的瓶颈,因此,泽被众企,平等相待,将是海归创业园区不得不面临的转型方向。

(四)产业集聚化程度低,形态上呈现集聚,但功能集聚不够,业态集聚不深。成熟的创业园区,不仅仅需要一枝独秀,更需百花齐放,以一种产业链为主,带动上下游的所有相关产业,进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经调查,苏南地区的各个海归创业园区,在产业集聚这一方面并未形成鲜明特色。一方面园区自身创立之初并未有此前瞻性,在引进创业海归人才时未对专业性进行明确界定,因此各个园区之间往往呈现雷同状态,各项高新技术专业均有涉及,但总体并未打造出个性鲜明的园区特色产业。而少部分形态上呈现集聚的专业性创业园区,其实际上也并未形成良好的功能集聚及业态集聚;另一方面苏南地区各个城市的创业园区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交流沟通机制、建设错落有致的城市特色产业、为提升民族产业竞争力助力,多数城市园区毫无特色,一味盲目引进人才,不考虑自身城市定位。

(五)园区与企业双向信息沟通不畅,无法形成良性合作机制。园区内往往通过设立专门的管委会以及服务站点等,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然而,这种单向的服务体系似乎并不能够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日益变化的服务需求。就实地调研结果而言,苏南地区大部分海归创业园区都未打造出良好的双向沟通机制。园区并未及时了解企业发展所需,而企业也并未及时反馈其所需要的各项服务内容。在这样一种沟通不畅的基础下,园区内企业往往会缺失创业初期的各项指导服务,错过最佳的市场调整期,进入发展僵化状态,从而导致最终的覆灭。在某种程度上,园区与企业更是一种战略同盟的关系,园区为企业提供扶持,而企业则为完成园区既定指标努力,因此如何建立并完善良好的双向沟通机制,是提升园区服务质量,并改善企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四、园区未来发展策略

(一)注重提升园区服务品质,以提供高效服务为根本宗旨。苏南地区海归创业园区作为留学归国人才创业的起点,是初创中小型企业重要的孵化器,它所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个代表政府与企业对接的管理者,更是对企业而言异常重要的服务者。深入了解企业创立及成长需求,并为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创业园区转型的根本立足点所在。高效的服务,一方面体现在园区切实贯彻执行政府决策,给予企业充分的物质支持和设施保障,更重要的是,园区应为内部初创型海归创业企业提供长期定点的人文关怀和智力支持。人文关怀可以包括对企业发展状态的长期追踪,对企业面临窘境的及时援助,甚至对留学创业人员基本工作、生活的定期探望等。而智力支持则可以包括对创业运营的指导规划、人才招聘策略的完善策略、生产运营等销售策略等。当园区转变成为更高效、更优质的企业孵化平台,能够创造出良好的创业氛围与工作生活环境时,自然会吸引更多优秀的海归创业者落户,为城市发展助力。

(二)积极充当园区内企业之间的纽带,创立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海归创业园区的企业往往拥有最前沿的技术与最顶尖的国际化人才,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利用这些技术和人才,将会成为海归创业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独木不成林,在未来的经济发展态势中,学会如何在合作中共生,将是企业存亡的关键所在,关起门来创业,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作为整个园区的核心,园区的管理团队必须转变观念,竭力充当企业间的纽带,适时举办不同规模的交流会、产品展览会等活动,切实加强园区内各个企业的专业性、生产性联系,进而创立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这样一种协同创新不仅体现在同行业间技术的竞争创新、合作创新,更体现在不同行业间的思想碰撞、思维交汇,为企业产业升级提供灵感。作为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型企业,海归创业企业的生命力,充分依赖于技术的创新升级,良好的创新氛围,将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为他们的长足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努力改善园区内人才发展环境和产业环境,平等惠泽中小型科技企业。对高素质科技型人才而言,适宜的工作环境对其职业道路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海归创业企业成长孵化的平台,园区理应充分整合资源,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如创设休闲娱乐活动设施、打造时尚咖啡馆、高尔夫球场等,如此可以极大地增强高素质人才的职业自信,为海归创业企业留住人才打下基石。另外,苏南地区海归创业园区也应注重改善园区内的产业环境。针对不同规模、不同阶段的企业进行深层次划分,依据划分层次充分给予不同企业相应的扶持。销售额较高的中型企业固然是园区扶持的重点,但正处于初创期的小微企业更是园区应关注的焦点所在。让政策平等惠泽中小型科技企业,应是创业园区服务的宗旨所在,因而苏南各个城市海归创业产业园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转变发展观念,着力打造龙头企业的同时,不忘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企业扶持,打造集聚活力的园区产业生态系统,进而为城市乃至民族产业的发展增添活力。

(四)加强各园区之间的联系,提升产业集聚化程度,打造极具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链。由上述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不难发现,目前无论是每个城市的创业园区,还是不同城市的园区之间,其相互联系均甚少。因而,在园区的未来发展走向中,各个城市的不同园区之间应加强沟通,打造园区战略联盟,从管理决策到服务实施,建立起完整配套的管理体系,并利用园区联盟这个平台,将此套体系贯彻执行到城市的每一个海归创业园区,实行统一标准化管理,充分提升园区管理执行效率。与此同时,每个城市可以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传统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引进专业对口的海归创业型人才,着力建设具有园区特色的产业,并竭力打造出集合上中下游产品于一体的绿色产业链。纵观经济发展态势,产业集聚化程度不断提升,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如何充分利用园区的特殊决策优势,为城市贴上闪光的特色产业标签,将是苏南各个城市海归创业园区必然无法逃避的难题。

(五)加快建立园区与企业“双向”沟通机制,切实提升双方契合度。园区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对初创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对于企业而言,更像是政府为其提供的一类可贵资源,假设这种资源因双方的沟通不畅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无疑是资源配置的极大浪费,因而如何及时准确地把握企业需求,是园区的必修课之一。首先,作为政策的执行者、政府与创业者之间的桥梁,园区应在决策出台之前通过调查走访、问卷等多种形式,充分了解初创企业的切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帮助政府制定出切实可行,同时对企业又切实有益的政策扶持制度。其次,在服务阶段的中后期,园区应建立完善的沟通反馈机制,例如设立专门的意见反馈网站、定期开设服务反馈交流会等,让享受服务的相关企业有畅通的渠道,对园区管委会诉诸自身的困惑与所需服务项目。在此基础上,双方应在企业创立运营始终保持高度紧密的联系,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彼此的供需动态变化,进一步建立完善园区与企业双向沟通机制,切实提升双方合作交流的契合度。

[1]杨京.我国新闻媒体对外引才报道研究——以《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归创业版”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胡玲芝.“海归”人才回国创业的政府支持研究[D].苏州大学,2012.

[3]胡渠.海归创业人才集聚环境建设的政府主导模式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D].苏州大学,2012.

[4]黄昱方,陈成成,陈如意.政府支持下城市吸引海归创业人才的环境要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6.

[5]刘海峰.当前海归创业亟待解决的八项后续服务[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猜你喜欢

苏南地区创业园海归
山西农谷青年创业园 依托科技打造现代农业新模样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
苏州创业园:倾心服务筑侨家 硕果累累迎党庆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台湾青年随父深耕福清台农创业园20载
“海归”返乡当“猪倌”
新海归
苏南地区商业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
海归周炳“意发”攻“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