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审美意境
2015-03-29邓丽娟
邓丽娟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系,河南 许昌 461000)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伟大的山水诗人,也是继谢灵运之后最伟大的山水诗人之一,宋人说过,“王摩诘诗,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王维早年曾投身官场,有治国安邦之志,曾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等,后来隐居山林,潜心研究禅法,以参禅之心消解尘世纷扰。在山水田园诗创作中,王维将禅理佛法融入诗歌之中,以空蒙旷寂的语言渲染场景气氛,以淡雅单调的色彩描写自然风光,撷取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庄禅境界,创造出“情景相谐、理意俱融”的和谐意境和玲珑淡泊的清雅诗境。
1 审美意境的基本特征阐释
意境是情与景、主与客、物与我等相融合而形成的虚实相生、物我两忘的形象系统,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诗歌所反映的客观物象的完美统一。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也是评价诗歌的最高艺术标准。王国维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称高格”。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作品之中,魏晋时期出现了“意象”说和“境界”说;初唐时期王昌龄提出“取境”“缘境”理论,司徒空进一步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主张;清末时期,王国维提出了“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美学理论,从而将审美意境理论推到了新的高度。
山水田园诗是诗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哲学思考的文学表达,也是心灵与自然的冥契感应,体现了返璞归真、道法自然的至高境界。王维将自然山水看成知己,用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表现审美理想、性情爱好、道德情操等,创造出空灵、幽静的审美境界,也使物我关系变得自然融洽。
2 诗情画意的审美意境
2.1 情景相谐的意境美
诗以情为主,画以意为主,在诗歌创作中可以通过画意和诗情的相互渗透营造意境。王维通晓音律,擅长绘画,“维工草隶,善画……学者不及也”。在山水田园诗创作中,王维成功地将绘画技法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将对佛理禅意与自己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融合起来,形成了意蕴深刻、意境优美、风格澄澹精致的山水田园佳作。从总体上看,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或宁静超脱、恬淡闲适;或幽静恬雅、清新自然,呈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情画意。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史鉴类编》评价,“王维之作……宫商迭奏”。例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寥寥数笔勾勒出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景色,皓月当空、石上清溪、苍松翠竹,浣纱归来的女孩在竹林中轻笑,渔船轻轻穿过荷塘,整首诗犹如一幅清新秀美的水墨山水画,带给读者一种清新自然、闲适淡雅的审美体验。
2.2 动静结合的静寂美
王维精通音律,擅长用大自然的声音展现自然景象,在动静结合中营造意境,被誉为“传天籁清音,绘有声图画”。(《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描写了寂寥无声、桂花飘落的春夜,在清静的山谷中几乎能够听到桂花坠落的声音,明月破云而出,月光照亮了整个山林,被皎洁的月光所惊动的小鸟在山涧中鸣叫,衬托山村的静谧,也打破了春夜的寂静。诗人通过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手法,展现了春夜山谷的万籁无声,勾勒出一幅风清月朗的水墨山水画,带给读者一种平淡自然、如梦如痴的审美感受。在“太乙近天都……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中,诗人从终南山主峰着笔,从近景、远景、全景等角度描写了终南山的高大雄伟和磅礴气势,最后通过樵夫砍柴声、山涧流水声、说话声等增添了诗歌的画面动感。“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描写了傍晚时分的山村景色:太阳余晖笼罩着村庄,小路尽头有一群群晚归的牛羊,老人拄着拐杖迎候放羊归来的孩子,农夫扛着锄头从地里归来。诗人用归、候、荷、语、吟等动词以及牛羊和鸡鸭的叫声、农夫的说话声等意象,创造出一种和乐融融的意境。“积雨空林烟火迟……海鸥何事更相疑”(《积雨辋川庄作》)中,连日阴雨连绵,山林变得空蒙静谧,袅袅炊烟缓缓升起,几只白鹭轻轻飞过水田,黄鹂在林中婉转歌唱……这些景色动静结合、远近兼有,营造出一种淡雅幽寂的意境[1]。
2.3 声色交融的空灵美
在自然景物的整体布局上,王维借鉴了山水画的绘画技法,通过鲜明和谐的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等展现了意象的整体布局[2]。比如,“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首联写了山中深秋的景色。晚秋傍晚时分,小溪潺潺流淌,山色显得更加苍翠,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暮秋景色图。颈联描写原野暮色,夕阳照射着水面,原野上缕缕炊烟袅袅升空。颔联和尾联对景物进行了渲染,远山渐色,近水盈盈,落日贴近水面,田野里孤烟升起,诗人立于柴门之外,远处传来阵阵蝉鸣声……诗人将各种自然风光有序组合起来,形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雨后风景画,创造出一种闲适、有趣、率性的诗歌境界。再如,在诗歌《汉江临眺》中,“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从远近、上下、高低等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展现了湖畔的美丽景色,表达了清淡自然的情意。
此外,王维擅长通过色彩、光线、形态等展现自然风光,创造一幅幅空灵、生动的山水田园图。比如,“桃红复含宿雨……莺啼山客犹眠”(《田园乐》),诗人成功捕捉到桃花、柳丝、莺啼等春日景象,通过红、绿等色彩描写使景物变得鲜亮怡目、充满生机,在着色渲染之后,花瓣带着“宿雨”,柳丝笼罩于“朝烟”中,家童春眠尚“未扫”,这些细腻的描写形成了一幅红情绿意的雨后春景图[3]。
3 空灵禅趣的审美意境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开始传入中原大地,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人生信仰,到盛唐时期佛教内部各种宗派已经成熟,并形成了印度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禅宗思想。禅宗对当时的审美取向、文学创作等产生了深刻影响。王维就是一位深受禅宗影响的诗人,他少年近佛,中年之后开始修佛,常通过坐禅感悟世事,关照人生,探究生死,参悟大自然的生灭无常、无薄无碍,并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心灵状态进行诗歌创作,将息心静虑的禅理与山水情趣融为一体,通过诗歌折射出空灵、幽静的禅趣。比如,在《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中,诗人用平静直接的叙述阐述了深刻的佛法、禅理,表现了诗人禅修的深厚功力。“独坐悲双鬓……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秋夜独坐》)展现了诗人禅悟的艰难历程,孤独垂老、双鬓斑白、山中果落、灯下虫鸣。诗人为人生的生老病死而感慨和忧伤,最后想到了佛法、禅理,由景入情、由情入理、有理入定,在对自然、人生、命运的感悟中营造出一种宁静安详的空灵境界[4]。
3.1 “空”
佛家认为,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王维深受佛家色空观的影响,参悟了“真空妙有,无异无碍”的禅理,他常通过山水风景、物态天趣表达深刻的禅理,用空、寂、闲、独等描写自然景物的幽淡之美。王维诗歌中有许多描写空山的篇章,通过“空”表现了诗人的心境和理想。比如,《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鸟鸣涧》中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山中》中的“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诗歌中的“空”不是空外境,而是超越万物之上的境界,山“空”是因为山的闲适和幽静,林“空”是因为林的空寂和静谧,这些“空”的自然景物构成了一个逃避纷争、超脱万物的精神家园。“木末芙蓉花……纷纷开且落”(《辛夷坞》),在幽寂的山涧之中芙蓉花独自开放,花开花落间折射了万物生灭、因果相续的禅意,展现出一种恬淡自然的心境,正如沈德潜所说,“王右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在诗歌《竹馆里》中,诗人用“幽篁”“深林”“明月”等词语描写自然景物,用“独坐”“弹琴”“长啸”等描写人物活动,月夜幽林之景空明澄净、安闲自得、意兴清幽,营造了一种清幽、空灵的意境。
在王维山水田园诗中,“云”意味着若有若无的空灵禅趣,表达了诗人对清远禅境、空灵禅趣的追求。“中岁颇好道……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中,诗人隐居偏僻山林之中,过着轻松、闲适、超脱的生活,如飞云流水般无所羁绊,无我、无心、无人的禅境和随缘任运的禅趣自然流露出来[5]。王维诗歌中的其他景物也寄寓了空寂之意,比如,“荆溪白石出……空翠湿人衣”,山色清明、树木青翠,空旷旷中浸润着浓浓的湿意,营造了一种空明、纯净的氛围,展现了诗人不为世俗之事烦扰的超脱心境。
在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空山”“空翠”“空云”等不仅展现出空灵之气,还蕴含着悠远的空灵意境。在《辛夷坞》中,“木末茉蓉花……纷纷开且落”,幽静的竹林、清溪的流水并未使诗人产生哀乐、悲喜等情感变化,辛夷花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默默开放,又默默凋零,没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短短几句话表达出深深的禅意,使读者感到身死两忘、万念俱寂,带给人无尽的人生回味[6]。
3.2 “寂”
王维是一个诗词、绘画、音乐等都非常擅长的诗人,他对自然美有着超越常人的感受力,这些深刻影响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创作。在山水田园诗创作中,王维深受佛教北宗“寂照”观的影响,用寂然之心观照万物永恒的本质,体会大自然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将所有事物都融入禅心之中,形成了永恒的寂静。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没有寂寞苦闷之情,“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寂无人”不是诗人的孤独和惆怅,而是一种空寂、清静的心态。比如,“已悟寂为乐……身世犹空虚”(《饭覆山僧》),宁静的山林使诗人保持了宁静的内心,平静、淡远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心境,渲染了远离尘世的“道心”和“空虚”,阐释了我法双亡、人境两空的禅理。在“飞鸟去不穷……惆怅情何极”(《孟城坳》)中,落日余晖照射着起伏连绵的山峦,山鸟早已飞尽,剩下的只是无尽的寂寥,诗人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揭示了世间诸法终归寂灭的谛义。“空山不见人……复照青苔上”(《鹿柴》)中,山谷寂静无人,树林中远远传来说话声,夕阳斜照在青苔深处,显得恍惚而凄清,藏着一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美。
王维通过以画入诗、以禅入诗的创作手法,实现了意境和禅趣的完美结合,创造出空灵、幽静的诗歌意境,将山水田园诗创作推到了新的高度,也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司文,徐淑梅.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旅游美学意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2).
[2]于俊利.栖居在诗意中——论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2).
[3]刘敏.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空灵的意境追求[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5).
[4]张节未.从陶潜的“化”到王维的“空”——晋至唐诗人自然观变迁的个案分析[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6).
[5]杨秀妹.王维诗歌意境之特点再议[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
[6]宫臻祥.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审美观照[J]. 名作欣赏,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