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企业需求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2015-03-29张吉立
张吉立
(大庆职业学院 人文科学系,黑龙江 大庆 163255)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部分老的产业逐渐衰落,大量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并且很多用人企业对人才需求方向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共同问题。对于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来说,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更加青睐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提高其竞争力,而高素质人才更加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1]。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合格人才。另外,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攀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就业质量并不乐观,这是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和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差异所致。因此,加快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高职院校吸引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前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分析
高职院校人才素质高低是用人企业关注的重点,在黄盈[2]的调研中发现,80%以上的企业很关注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其中,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是最关注的两项内容,而关注毕业生外语水平的企业仅占调研总数的16%,处于综合能力排序的最后一位。在我院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毕业生必须取得一项资格证书才可以毕业,但是在企业调研中发现,仅有6.5%的企业认为职业资格证书能反映专业能力,35.5%的企业认为职业资格证书不能反映毕业生专业能力和能否适应企业工作,58%的企业认为资格证书可以帮助其选择人才,但与毕业生职业能力的相关度较差,这表明很多用人企业对毕业生是否具有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并不是很严格,而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的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并不相吻合。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供需之间的差异调研中发现,敬业精神排在第一位,其次为团队合作、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动手能力排在最后一位;相反,我院在人才培养中非常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酒店和旅游专业为例,教学中将铺床单、打扫客房、中西餐摆台作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忽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与企业需求之间出现了较大偏差。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多数企业认为学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两项内容分别占调研总数的71%和87%;90.3%的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应当是学校为主体,企业配合为佳,并且企业对校企合作效果持谨慎态度。而关于订单培养的研究中,84%的企业认为订单学生知识面太窄,不能满足企业多方面的用人要求。
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差异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较低是首要原因。高职院校生源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自主招生考试生源,这部分生源来源主要是普通高中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从入学文化课考试成绩来看,部分生源考试成绩无法达到及格水平;第二类是参加普通高考的学生,这部分生源高考分数远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以2014年黑龙江高考录取分数线为例,本科二批文科分数线为454 分,理科为414 分,高职高专院校分别为170 分和160 分,文科生两者之间相差284 分;第三类为中职毕业生,这部分生源尽管数量少,但是很多仍然是无法被本科院校录取的才到职业院校就读。在这些生源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态度较差,厌学情绪表现比较明显,这也使部分高职院校设置的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进而无法满足企业需要。
其次,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国家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差距,甚至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财政投入[3]。高职院校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费,其他来源非常有限,近2年随着生源数量的降低,很多高职院校无法完成招生计划,这也使得学校收入降低,在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教学条件改善所需投入很难得到满足。同时,高职院校不同年份生源数量的不确定性也使得投资存在巨大风险,在办学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使得教育投资更加谨慎。以我院2014年录取情况为例,部分专业录取新生数量不足10 人,2 个专业出现0 报考情况,这使得实训设施投资具有较大潜在风险。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需要大量投资以维持实训基地的运转和升级改造,以使学校实践教学设备与企业设备处于同一技术水平上,投资不足限制了设备更新和升级,这也会导致学生所学与企业需要之间出现差异。
第三,具备企业工作经历的师资不足也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佳的重要因素。培养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学生首先必须有熟知企业工作流程的教师,但是现实工作中新教师的引进一般都是从普通高校引进研究生,而这些新教师并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因此对企业工作流程并不熟悉。教师对企业工作经验的缺乏也导致授课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差异,这也使得学生所学无法满足企业需要。
3 适应企业需要的教学改革措施
第一,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调整和课程体系建设机制。因为高职院校办学是以就业为导向,所以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一定要依托市场需求,对于没有市场需求的专业,其必然没有发展空间。为此,作为办学主体的高职院校,必须建立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的专业调整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自身条件,不断改造原有专业,设置新兴专业,使人才培养规格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对于单个专业而言,由于当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专业建设之初所设置的课程体系很可能无法满足学生毕业时企业的要求,为解决这一难题,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调整机制,形成动态化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4],加强校企合作深度,以使学生所学与企业需求之间实现零距离对接。
第二,加强校企合作深度,开发共通性岗位课程。从调研结果来看,大多数企业并不愿意参与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项目,主要原因还是基于成本考虑,特别是民营企业,由于员工的流动性比较大,使得企业更不愿花费资金投入到人才培养中。破解这一难题的方式主要有两条途径:首先是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对于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企业进行资金补贴或者降低税率,对于接纳顶岗实习学生的企业按照接收学生数量划拨一定的费用补偿企业,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第二是政府给予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企业各项政策的支持,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对于学校而言,可以委派教师到企业进行长期的实践锻炼,除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之外,还有助于教师开发适应该行业所有企业共通岗位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扩宽学生的择业面,以提高高职院校与行业的大多数企业岗位设置的契合度。教师参加实践锻炼还可以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对于教师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重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为企业培养高素质职业人。现代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和品牌建设的需要,非常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的企业文化培训工作。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在教学中主动将企业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中,定期聘请不同企业老总作企业文化讲座,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由此也可以改善高职学生的学习状态;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衔接中,除了采取引进来的方式之外,还要让学生走出去,利用学生专业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机会参与企业文化培训,快速引导学生向职业人身份变化。将企业最关心的毕业生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专业实践中去,从点滴做起,使学生在3年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责任心、真功夫、好习惯”的优秀品质。
第四,改革高职院校评价体系。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改革应当从两个主体入手,即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和教师评价体系。学生评价方式应当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展开,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能力,根据企业需要设定英语考核方式和职业技能证书考评要求,不搞所有专业一刀切,将英语课程设置为考查课,积极引导学生强化专业训练。对于教师的考核应当以教学效果作为评聘教师的主要依据和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降低教师职称评审中要求带领学生参加专业竞赛项目的比重,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增加教师是否参加校企合作课程建设项目和是否参与教学改革项目部分,引导教师教学转向以学生为本,以企业为根,以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缩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
第五,根据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结合企业需求培养个性化专业人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管高职院校学生的高考分数很低,但是这部分生源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个性化特征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企业岗位需求有机结合,培养个性化专业人才。随着近3年生源数量的锐减,部分专业年招生数量急剧降低,这便为培养个性化专业人才提供了条件。以我院为例,在招生数量较少的专业中实施导师制,每位导师专门指导3 -4 位高职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按照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兴趣爱好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学校学习环境直接转变为企业工作过程,这对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无缝对接具有重要作用。
第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和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应当采取多项措施来提高经费来源途径和数量,每年保持对实训设施的更新,以使学校所教授技能与企业之间能对接。对于招生数量较少的专业,也要投入一定量的经费来不断升级校内实训条件,以保证学校实训条件与企业处于同一水平上。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确定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机制,依靠教师不断地在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来提高实践能力;其次,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在企业兼职,这对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双师型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也是调研中84%的企业认为订单培养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多方面用人要求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教学改革,不能仅仅以满足几个企业的需要为目标,而应当缩小同整个行业大部分企业的共性需求为目标。在企业调研中,85.1%的用人单位表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较差,最直观表现就是岗位适应期长,工作能力差[5],因此,如何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满足企业对毕业生要求的另一项研究重点。
[1]李宏高,刘慧清.培养企业需求的高职人才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06,16(2):91—92.
[2]黄盈,武春平.企业需求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8):58—60.
[3]董常亮,雷朝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7):152—154.
[4]张吉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与建立市场需求“联动机制”研究[J].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8):28—29.
[5]张吉立.适应高职旅游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J].衡水学院学报,2013,15(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