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台“校校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15-03-29刘文开

关键词:工学校企职业

刘文开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是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综合性项目,是指由福建高校、台湾高校、台资企业三方签订协议,联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联合开展专业、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引进不少于三分之一台湾专业课程、四分之一台湾教师实施教学,为在大陆台资企业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1]。“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口,也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本文结合实际,对闽台“校校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行研究。

1 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本质特征是通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实现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提高教育质量[2]。工学结合是造就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基本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前提条件。对高职院校来说,通过实施工学结合,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的培养,同时把学生的就业工作关口前移,使就业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对学生来说,通过工学结合,参与企业实际工作,在实践中学习成长,使学习生涯与职业生涯有机地连接起来,有助于从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顺利转变;对企业来说,通过实施工学结合,可以将企业的用人要求、岗位职责、技术规范、企业文化等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培养自己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学生、企业、高职院校和社会的多方共赢。但在缺乏机制和制度保障的情况下,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较差,合作关系也比较脆弱。因此,必须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

1.1 成立校企合作组织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没有行业企业的支撑,高职院校就无法按照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来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没有行业企业的参与,更无从谈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践。高职院校要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推进校企合作,必须建立由行业、企业和学校多方组成的校企合作组织,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例如,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共同成立了校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和校企合作教育办公室,对外负责签订合作协议、沟通协调和办理相关事务,对内负责落实合作项目、牵头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在此基础上,学院与政府相关部门、31 家企事业单位和4 家科研院所合作,先后成立了学院董事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专家工作站和教师工作站等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了“政行校企”四方联动的紧密合作机制。依托多层面的校企合作组织,政府为学院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行业为学院和企业提供项目和技术支持,指导和协调校企共建;科研院所为学院和企业提供专业、产业发展趋势资讯及科研项目和前沿技术支持;企业全程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实习管理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学院为企业输送人才、培训员工、提供技术服务,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等,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1.2 建立校企互利共赢的运行机制

工学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满足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3]。要将工学结合落到实处,就必须建立校企互利共赢的运行机制,这是因为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追求育人效果和社会效益;企业的目标是创造价值,提高经济效益;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在于学校为企业培养和输送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企业依靠科技进步获得持续稳定发展。因此,互利共赢是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和结果,建立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为此,我们本着“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合作”原则,制定了《企业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教师工作站管理办法》《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培互聘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与企业员工培训交换管理办法》《外聘专业带头人和企业专家管理办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20 项涵盖校企人才共育、师资共享、基地共管和质量共评等方面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教师主动到合作企业了解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主动对接企业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需求,实现了校企之间人才互通、智力互助与成果共享;企业成为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和教师科研、实践锻炼的基地;学院成为企业员工培训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基地,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运行机制保障。

2 贯穿工学结合教育理念,“校校企”合作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为实施“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我们以培养大陆台资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出发点,与台湾中州科技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等高校,以及嘉德科技、翊峰机械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经过合作三方充分的沟通和协商,选定园林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专业为合作项目。为切实把握大陆台资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要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职业岗位群和任职要求等,我们组织相关专业教师深入台资企业进行广泛的专业调研,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座谈访谈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在掌握台资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基础上,成立了由“校校企”合作三方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标准制定、核心课程开发、教学内容设计、实训室建设和考核评价改革等。学院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台湾高校教师、大陆台资企业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通力合作,以职业精神和技术技能高度融合为目标,以“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切入点,共同开发与优化各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园林技术专业围绕园林植物生产与养护管理、园林工程施工和园林景观设计三大职业岗位群,构建“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面向大陆台资企业和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培养企业紧缺的机械加工工艺、机械加工设备操作等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构建“工学双线并进”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进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课程的安排与生产季节相结合,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工作经验的实习有机结合起来,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形成时间和空间的结合点。

3 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合作开展课程与教材建设

高职教育的课程应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的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贯穿于运行过程之中。

3.1 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而获得的一个工作成果当中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指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新型课程组织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性、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性、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性,符合高职人才培养和职业成长规律。闽台“校校企”人才培养项目着重培养大陆台资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客观上要求构建与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的特色课程体系。为此,我们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按照专业调研→岗位群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等步骤,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业务流程、典型岗位等所包含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依据,围绕工作过程对知识与能力进行重组与序化,形成了“工作过程式”“业务流程式”等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根据台资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要求,选择典型工作任务、典型技术应用、针对性工作任务、针对性技术应用等方式进行设计,从而使课程内容具有知识的应用性、技能的完整性、工作过程的连续性和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在此基础上,以项目为支撑、以任务为驱动组织实施教学,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做到教学场所即生产场地,教学项目即工作任务,指导教师即专业技术人员,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有机衔接,实现了由传统教学模式向“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而将工学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2 合作开展课程和教材建设

课程作为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是直接的教育目标与教育活动的纽带,也是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高职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都必须通过课程才能得以实现。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很大程度上说,高职教育能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取决于高职的课程[4]。课程与教材建设既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学院在福建省教育厅的支持下,牵头成立由福建省内11所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组成的高职高专农林牧渔大类“十二五“规划教材编写委员会,邀请台资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台湾地区高校教师,借鉴台湾高校“切致实用、衔接产业、强化实务、兴趣导向”等课程建设思路,运用台湾技职教育的课程开发方法,从行业分析人手,进行“职业(Occupation)—工作(Job)—任务(Task)—技能(Skill)—操作(Operation)”分析,确定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能力目标和能力标准,结合技师水平职业资格标准,组织编写《园林观赏植物识别与应用技术》《园林景观设计》等8 部具有闽台合作办学特色的教材,共同开发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与职业素质素养要求的“植栽及维护管理”“景观规划”“机床工装与刀具设计选用”“加工工艺规划与实施”等10 门项目课程,使企业专家的产业经验、实践操作能力与闽台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与研究能力在合作课程开发中实现有机融合,真正做到产学研结合,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同时,积极引进台湾中州科技大学等合作院校的优质课程,使引进课程数不少于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专业课程数的三分之一,丰富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校校企”共建教学团队,为工学结合提供保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在当前高职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涵发展时期,为保证“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质量,高职院校应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基本原则,深入开展“校—校”“校—企”人才资源互通的实质性合作,积极打造“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4.1 引进台湾优质师资资源,加快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台湾高校师资力量相对雄厚,专任师资队伍中普遍拥有博士学位,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也很多,社会服务能力强,教学理念也相对国际化。而福建高职教育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师资队伍相对薄弱,特别是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层次师资更加紧缺。根据目前福建省各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大量选派专业教师赴海外研修的条件还不具备,而以闽台合作办学为平台,通过引进台湾优质师资资源,对口开展学术与教学交流等活动,成为提高教师国际化视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例如,我们以福建省教育厅在学院设立的“闽台联合高职院校师资培训中心”为依托,近四年来先后邀请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台湾中州科技大学等7 所大学,以及台湾林务局等6 个单位的36 名教授、专家来校共同研发课程、合作编写教材、开展课堂教学、学术讲座和师资培训,做到闽台合作办学专业四分之一的专业课由台湾高校教师承担;选派29 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台湾地区高校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专题研修或短期的访问交流,学习借鉴台湾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高效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证照教育和实务专题等,显著拓宽和提升了教师国际化视野和教育教学研究开发能力,为“校校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4.2 以项目为载体,实现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人才互通

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难点之一。这是因为,兼职教师往往是企业的技术骨干、高级管理人员或能工巧匠,他们来校承担教学任务不可避免会影响到其本职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通过主动服务行业企业,以科研项目、技术开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等合作项目为依托,建立校企共生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即通过订单培养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通过科技服务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并将合作企业的生产、设备、技术标准和企业文化直接引入教学过程,在合作过程中实现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双向人才互通。例如,我们在“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实施过程中,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建了园林工程施工实训中心等实训基地,围绕企业的具体项目共同组织实施教学,组织学生进入台资企业顶岗实习,共同开展毕业生质量评价,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技术技能。与此同时,校内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进行台湾优良绿化苗木适应性试验,合作将科研成果“名贵药用植物金线莲营养土配制与工厂化育苗技术”实现产业化,协助企业申报科技部立项的“武夷山脉野生金线莲良种选育与工厂化育苗”等,构建了以项目为载体、以“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专家到学院兼职”为基本途径的人才互通、智力互助与成果共享机制,既为学院提供了稳定的兼职教师来源,又进一步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总之,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为大陆台资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证,需要“校校企”各方全方位合作,创新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工学结合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与教材开发和教学团队建设等各环节之中,从而实现学生、企业、院校和社会的多方共赢。

[1]国务院.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R]. 国发〔2014〕19 号,2014.

[2]黄斌.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探析和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8):16—17.

[3]刘紫婷.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8):48—49.

[4]袁曦.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以上海高职院校为群体的研究[J]. 学理论,2011,(10):290—292.

猜你喜欢

工学校企职业
盐工学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