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胡峄阳传说信仰看祖先神传说在民间的传播演进

2015-03-29郭泮溪

东方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胡氏祠堂信仰

董 婷 郭泮溪 王 岩

(1.青岛市南区文化馆;2.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祖先神传说是中国民间传说的组成部分之一。祖先神是历史上某位被演化为神祇的祖先,他们在世时大都有异于常人的学识与“神”力,能为子孙后世消灾解难,保一方平安。祖先神传说大多具有神奇性特征,此类传说除了在家族内部相传外,往往还会跨越家族范围,演进为某一地域民众广为传播与信奉的地方保护神。清代早期以来,以山东即墨县(含今即墨市,青岛市区和城阳区、崂山区等)为中心波及到胶东半岛以及东北三省的胡峄阳传说①胡峄阳传说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间文学类)。与信仰,便是祖先神信仰普泛化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在现已公布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此类传说也占有一定比例,故而具有研究价值。

胡峄阳,名良桐,字峄阳,生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卒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清代莱州府即墨县流亭村(今青岛市城阳区东流亭社区)人。据清乾隆二十八年刻本《即墨县志》记载,胡峄阳“生有异禀”,在家塾就读时,对儒家的经书已有深解。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16 岁的胡峄阳通过了即墨县初试赴莱州府参加童子试复试时遭到搜身,“先生拂袖出曰:‘执事为国求贤,奈何窃盗相视?”遂罢考回家,来到了藏书甚多的崂山古刹慧炬院潜心研读程朱理学和《易经》等。后来其父母相继离世,家境贫困的胡峄阳便当了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私塾先生,靠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据县志记载,胡峄阳“精研《周易》,于濓洛之学别有微契。家甚贫,一介不苟取……”胡峄阳曾赋诗云:“我能耕,田何有?我能读,书在手。有书可读堪白首,笑语山妻解此否?君无负,柳溪柳。”[1](P328)他做学问喜欢独辟蹊径,发前人之未发,撰写了《易经征实》《易象授蒙》《解指蒙图说》《竹庐家聒》等著述。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即墨县令高上达主持修筑城外淮涉河(今名墨水河)坝堤,在城西南隅河水直冲城墙堤段,由胡峄阳考察水文,并设计一洞龛,龛内安镇水铁兽一尊……又在沿河大坝遍砌条石,加固堤坝,水患永除,两岸百姓再无水淹之忧。后来流传的胡峄阳预测洪水,为民消灾的传说,盖源于此。”[2](P52-53)由于胡峄阳能结合天文地理、人间万象探究《易经》,故而他所推测的天道人事多有灵验,遂在即墨县及其周边地区民间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称作“活神仙”,多有慕名者前来请他指点迷津。

清代即墨人周铭旗在《即墨县乡土志》中引《即墨诗抄·小传》说胡峄阳:“其殁也预知时日,端坐而逝。”胡峄阳辞世后,有关他的种种神异传说很快便盛传于即墨、胶州一带。以下是清代地方志有关胡峄阳神异传说的两则记载:

灵山东北海中有鼓子洋,岛上白耐冬花,大可盈把。好事者泛海至之,遇老人驾小舟至,芒履道服,貌甚古,问:“小子何往?”以实对。比曰:“此非俗世间物,可留伴耐冬人耳。”又云:“即墨有道学先生胡峄阳,为吾通一问询。”言已不见。其人惊疑,遂反登筏。大风忽起,弃其所获乃已。后访胡峄阳,具道其事。胡抚然曰:“此三国徐庶也,隐居鼓子洋久矣。”

——(清)苏潜修《灵山卫志》卷一,“舆地志·岛屿”

乾隆戊寅冬,海上渔者数人至流亭访胡映藜。渔者曰:“日下海遇风,筏随浪去一昼夜,不知几千里。忽抵一岛,岛中花盛开暖如春。有洞穴,无室庐。一石平如砥,方丈余,晒丹枣满之,枣大如鸡卵。有老人坐其旁,貌甚清古。与之语,不答。告以饥,人与一枣食之,腹果。既曰:‘东南风起,可速去。’叩其姓名,老人曰:‘识得流亭否?’曰:‘知之。’老人曰:‘吾故里也。归语胡映藜,好为人,若翁在仙岛甚乐。’众乘风返棹,翌午抵家,不觉饥也。”三日后至流亭,时先生殁四十年矣。众骇然拜木主而去。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即墨县志》卷十二

关于“徐庶在鼓子洋托人问询胡峄阳”之说,在青岛民间历来有三国时徐庶隐居鼓子洋等海岛,以其聪明才智为渔民做好事,与胡峄阳多有来往的诸多传说。第二则中离岸“不知几千里”的海岛应是千里岛,据《流亭胡氏家乘》记载:“1947年,流亭周中训老人曾登上千里岛,见过庙内供有胡峄阳牌位,香火甚盛,多为渔人所供。后人所传胡峄阳身后‘驾云遽返千里岛’,盖源于此。诸多岛屿上还流传着胡峄阳‘为渔人指点迷津’‘止风返乡’等许多传说。”[3](P87)清同治版《即墨县志》所载乾隆戊寅年(1758年)辞世成为神祇的胡峄阳搭救遇风渔人,助其平安返乡的传说,与《灵山卫志》“徐庶鼓子洋问询胡峄阳”传说应是清中期以前盛传于民间关于胡峄阳神迹的重要传说。

最早记载胡峄阳行状的文献资料见于清乾隆五年刻本《莱州府志》卷十一《人物上·隐逸》:胡翔瀛“操履端洁,邃于理学,邑人所称峄阳先生。”这位当时便被即墨人(邑人)称为“峄阳先生”的布衣学者深受人们的崇拜,不论是他神奇的降生还是他“用分身法助农种豆”“清泉投影使夫人怀胎”“缩身穿行雨中不湿衣”等以及他“其殁也预知时日,端坐而逝”的传说,皆体现出神圣神奇的信仰色彩。

传承至今的胡峄阳传说大约有100 多个(含情节内容相似的传说),流行区域以今青岛市城阳区、崂山区、即墨市和青岛市区为主,兼及青岛的黄岛区、胶州市、胶南市以及烟台的海阳市、莱阳市和潍坊的高密市以及东北三省部分胡姓居住地周边(与历史上胡姓人闯关东密切相关)。2006年,城阳区东流亭和洼里两个村曾经联合对当地民间盛传的胡峄阳传说进行搜集整理,编印了《胡峄阳传说》(一)(二)两册本,收入胡峄阳传说60 个。2010年青岛峄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组织力量在更大范围内,对流传于胶东半岛南部的胡峄阳传说进行搜集整理,新发现传说40 余个,对原两册本《胡峄阳传说》予以充实,2011年出版了《胡峄阳传说》一册本(简称2011 版本),收入胡峄阳传说104 个。本文以2011 版本为主,结合载于《北龙口村志》《北崂村志》《流亭胡氏家乘》中的相关传说文本以及笔者来田野调查记录的胡峄阳传说,综合进行分析。

胡峄阳降生 相传明朝末年,即墨县流亭村胡际泰家生了个儿子。那天早晨一道霞光直射村边的白沙河,映红了四周,一片片白云齐集流亭村上空,又见一朵五色云彩从东南方飘来。突然一声忽雷,一道闪电飞向胡际泰家,冲散了一团黑雾。电闪雷鸣中,胡际泰老婆生下了儿子。这时,一个道士从村东走来,直奔胡际泰家。正在门楼上挂小弓箭(生男孩标志)的胡际泰,抬头看见道士站在门前连声道喜。胡际泰心想,孩子才出生就有道士上门贺喜,是件好事,就问道士是化米还是化钱?道士说,他是特意来道喜的,这孩子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刚才被忽雷打散的黑雾,是妖孽作怪,想阻止星宿投生,被雷神打走了。这孩子长大后能为人师表,能救黎民百姓。说完,化作一阵清风不见了。这胡家的新生儿就是长大后教书育人,造福百姓的胡峄阳。

关于胡峄阳降生的传说,还有已成仙的童恢(东汉时不其县著名县令,不其县的治所在今城阳区)雷雨中来胡际泰家道喜,亲自为孩子起名“峄阳”的另一种说法。

神仙路的传说 从洼里村到流亭村有一条小路,叫神仙路。相传当年胡峄阳从洼里到流亭教书,每天早晚都要走流亭村土地庙前的东西大路。每当他经过土地庙时,土地爷总是早晨出门相迎,晚上提灯相送。相传有个好事者,不信土地爷会迎送一个教书先生,便偷偷跟在胡峄阳身后想看个究竟,竟遭到了土地爷的训斥:你等何人?敢跟在文曲星后面!天长日久,胡峄阳见土地爷每天迎来送往很辛苦,心里过意不去便说:来往流亭,不长路程,去不必迎,归不必送。可是土地爷是奉上天旨意行事的,每日里照旧迎送。胡峄阳没法儿,只好不再走土地庙前的大路,改从村西的地边儿往返,日子一长便走出一条小路来。说来也奇,这小路冬天不积雪,下雨天不泥泞。因为它是胡峄阳走出来的,所以人们便叫它“神仙路”。

与“神仙路的传说”类似的有关胡峄阳的神奇传说还有“魁星显灵”“胡峄阳助考”“胡峄阳施教”“胡峄阳巧答众秀才”“胡峄阳的童言”“缩身穿行雨中不湿衣”“胡峄阳用筛子端水”“清泉投影使夫人怀胎”等等。

胡峄阳避过蚂蚱 流亭这地场把蝗灾叫“过蚂蚱”。相传康熙朝有一年,听说蚂蚱群快到即墨了,人心慌乱,商议着怎么才能避过这场灾难。正商议着,不知从哪儿来了一男一女来拜见胡峄阳。他俩进门就给胡峄阳磕头,说他们一大家子要从这地面路过,恳请允许借路并且供给粮草。胡峄阳一看就知道是两个蚂蚱精。他掐指一算,咱这地场非过蚂蚱不可,这是天意。他答应让蚂蚱借路,但是不准糟蹋庄稼。蚂蚱精走后,胡峄阳画了两道符,上面写:欲从此行,须遵我令,如有违犯,天理难容。叫人到村头十字路口点火烧了。第二天成群结队的蚂蚱飞来了,漫天遍野的。蚂蚱过后,树叶青草都被蚂蚱啃得精光,而青菜和庄稼囫囫囵囵的没少一个叶子。百姓都说是胡峄阳避了过蚂蚱,救了一方百姓。

胡峄阳救即墨城人 有一年,即墨县自打开春一连好几个月没下点雨,干得井底朝了天,人们只好下到井底淘井。谁知竟挖出个三条腿的蛤蟆(还有挖出其它怪物的说法)来,人们纷纷猜测要发生什么大事,不知是祸还是福,便提着三条腿蛤蟆来到胡峄阳教书的私塾。胡峄阳看后倒吸了口冷气,知道这是发大水的预兆。但是天机不敢道破,只好想法子点拨明白人,于是他对东家说有急事要马上回家。东家是个明白人,胡峄阳突然提出回家,八成与挖出的三条腿蛤蟆有关。便嘱咐赶马车送胡峄阳的儿子,让他千万记准了先生在路上说的话。马车出了即墨城一路朝流亭赶去,半路上遇着辆拉草料的牛车,胡峄阳大声说:赶紧往东躲躲!此后胡峄阳再也没吭一声。东家儿子回来后,如实告诉了东家。东家听后,忙叫人通知即墨城人收拾东西,赶紧往城外东边高地躲灾,特意说这是峄阳先生点拨的。果不其然,这天夜里下了场好大的雨,把即墨城淹了。幸亏胡峄阳点拨救了即墨城的男女老幼。胡峄阳救即墨城人的传说,还有一些大同小异的说法。此传说在即墨、崂山、城阳一带流传很广。

在胡峄阳传说中,将近半数的是胡峄阳保护一方百姓、造福地方的各种传说,如“胡峄阳救北龙口”“胡峄阳救渔民”“胡峄阳救泉庄”“胡峄阳救人”“水淹沧州的传说”“预知天机避祸端”“胡峄阳避过蚂蚱”“胡峄阳救卖盐人”“胡峄阳杖打土匪头儿”“胡峄阳驯虎”“星儿石的传说”“胡峄阳训蛟”“鲶鱼湾的传说”“崂山茶涧的传说”“媳妇炕的传说”“点将台的传说”“药师庙的传说”“胡峄阳杀鬼”“胡峄阳助善惩恶”“胡峄阳降恶龙”“胡峄阳治狐”“胡峄阳除鼠害”“胡峄阳智烫鼠精”“胡峄阳梦训县官”“草木皆兵”“河神退洪水”“胡峄阳棒打国军营长”“胡峄阳指路”“胡峄阳行雨”“胡峄阳分身助农种豆”等等。

胡峄阳分身助农种豆 有一年春天即墨久旱无雨,幸好麦收后天降甘霖,人们大喜过望,纷纷收拾农具抢墒种豆子。由于人手少,墒情急,连读私塾的学生也放假回家帮着抢种。胡峄阳家里无田地,有人便来求他帮忙种豆子,胡峄阳痛快应下了。谁来求,胡峄阳都答应去。第二天天没放亮,张三家地里有峄阳先生在拈豆种,李四家地里也有峄阳先生在拈豆种,凡是来求胡峄阳的各家地里都有峄阳先生在拈豆种。抢种完豆子后,乡亲们才猛然醒悟:原来峄阳先生深知农时不等人,他是用分身术帮着即墨人抢种豆子。

此传说在海阳民间呈现“在地化”特点,并与海阳豆子节相联系。在“海阳豆子节的来历”中海阳人如此叙述:相传有一年,离夏至还有一天,海阳县下了场透雨,老百姓纷纷抢墒种豆子。但是因人少地多,愁煞了庄户人。正在这节骨眼时候,胡峄阳来到了海阳。夏至这天早晨,海阳县每块地里都有一个老人帮着种豆子。待到豆子种完了,那老人便不见了。人们纷纷猜测老人是谁,塾馆先生笑着说:昨晚流亭胡峄阳托梦,今儿个他要用分身法帮着家家种豆子。乡亲们听后,齐刷刷跪在地上望空拜谢。此后海阳人便把每年夏至这天定为豆子节。

药师庙的传说 东北吉林有个苏杭村,村里有座药师庙,里面供着胡峄阳的塑像。相传崂山王老头和女儿女婿开了家药铺行医。王老头素与胡峄阳有交情,常得到胡峄阳给的治病良方。王老头死后,他女婿犯了事,只好带上老婆孩子闯关东去了。一天他们走到关东的一个村子,村里墙倒屋塌的,活着的人面黄肌瘦病歪歪的。王老头女婿一看村里人得的是不知名的瘟疫,想救他们却不知用什么药方管用,他便把那些良方找出来,点上香烛请胡峄阳指教。一阵清风吹过,只见一张药方飞了起来,他忙接住,赶紧照着方子采来药,熬了一锅药汤叫村里人喝下去。人们喝下药汤,睏了一宿觉全好了。人们万分感谢他夫妻俩,王老头女婿说:这药方是山东老家即墨流亭的胡峄阳仙人给的,要感谢就感谢他吧。于是人们就在村东建了座药师庙,里面塑着胡峄阳的像,日夜香火不断。与闯关东有关的胡峄阳传说还有“关东大石桥的传说”等。

载于地方志的一些有关胡峄阳的传说,至今仍在青岛市城阳区、崂山区、即墨市等地民间流传,如“胡峄阳救渔民”“徐庶问候胡峄阳”“仰口湾的传说”“吃一枣三日不饥的传说”等。流传于民间的此类传说多呈现“在地化”特点,如“胡峄阳救渔民”与清同治《即墨县志》中的胡峄阳海岛(千里岛)救海上渔者的情节内容极相似,但是被救的渔民是女姑村(城阳区女姑村)杨姓五兄弟,而不是《即墨县志》中籍贯不详的“海上渔者数人”。据《流亭胡氏家乘》所载:“东部沿海北自莱州湾,南至连云港……几百年来,年年都有远方渔民来流亭寻仙访圣,祈求(胡峄阳)护佑。”[3](P87)此举与崇信胡峄阳的民间传说传播分不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促使“胡峄阳救渔民”一类传说的“在地化”。从以上择要介绍的胡峄阳传说可知,寓崇拜于传说中的神圣叙事是其明显特征,不论是胡峄阳降生(星宿投生母题)、土地爷早晚迎送(奉上天旨意)、避过蚂蚱和驯虎降恶龙等(具有超自然力)、救即墨城人(预知天机),还是他预知死期端坐而逝(得道成仙)、分身助农种豆以及千里岛救渔民等(神仙事迹)皆展示了民间神圣叙事中的崇拜色彩。应当说,胡峄阳传说中想象的真实远远大于历史的真实,但是只要相对符合胡峄阳的行状和在情理之中,在讲述者和受众心中就便认为是可信的“真实”。在许多情况下,有关胡峄阳的传说是在神圣庄严的氛围中讲述的,且往往与信仰仪式相关联。讲述者在叙述胡峄阳神奇传说时常常流露出对胡峄阳极为崇敬的神情,这与民众在茶余饭后消遣时讲述其他传说故事的世俗叙事,存在着明显区别。

胡峄阳传说是胡峄阳信仰在民间得以广为流传的重要保证,而支撑胡峄阳传说得以流传发展的基础则是民众对胡峄阳的崇拜。乌丙安曾说:“检验民间信仰的性质,首先取决于民间信仰现象中的崇拜;只要有了崇拜,不论其崇拜的程度如何,就可以测定出它的民间信仰性质。”[4](P13)一介布衣能够成为某一族群或某一地域的保护神,是由“人”到“神”不断加工丰富演进的结果。在其演进过程中,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之间互为作用、互为表里。这类民间传说的主要特色是寓崇拜于传说之中的神圣叙事。

在对胡峄阳传说与信仰研究探讨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胡峄阳传说的传播者多为流亭胡氏的后裔。众多胡峄阳神奇传说往往以他们为首先传播者,然后向胡氏以外的他姓民众传播扩散,从而形成了胡峄阳传说与信仰的普泛化。

《崂山续志》卷十载有“广先尝自言之”的一则奇闻:胡峄阳“与百福庵蒋道士善,时相过从。一日,蒋道士来促膝谈。其族孙广先年五岁,嬉游于前。先生谓蒋曰:‘有仙骨无仙风,非道器也。必为狐祟,吾不及见之矣。子其救之。’顾子光乙曰:‘无忘也!’后先生卒,广先年,从村师游。忽有美人与之调笑,同墅不见也。晚从之归,遂相狎昵,由是日渐嬴瘦。光乙以告蒋。蒋曰:‘先生所谓狐祟也。’即同光乙来,贴符于户,以小木剑插檐前,复画符于水,喷广先面曰:‘愈矣!’拔剑而出,患遂除。广先尝自言之。”[1](P371)清代以来在即墨、城阳、崂山一带盛传的“胡峄阳托蒋道长为孙子除狐祟”“蒋清山治狐”“胡峄阳训狐”“胡峄阳与狐狸精”等传说,显然是“广先尝自言之”,后经普泛化传播的产物。另如“胡峄阳降生”“神仙路传说”“胡峄阳施教”“缩身穿行雨中不湿衣”“胡峄阳用筛子端水”“清泉投影使夫人怀胎”“魁星显灵”等已流传百年以上的传说,其宣讲传播者多为流亭胡氏的后裔,且以流亭、洼里、北龙口、北崂、板桥坊、前东城、泉庄等胡姓居住较集中的村庄社区为中心,向周边扩散而形成胡峄阳信仰与传说的普泛化。至于胡峄阳“用分身法助农种豆子”“关东药神庙传说”等应当与胡氏后裔外迁以及闯关东之举密不可分。如“吉林梨树镇双顶子村居住有胡氏一支,胡殿兴为族望,当地人无论胡姓还是旁姓,都知道胡峄阳是驱灾降祥的神仙,每年除夕都要燃香焚纸,向南方胡峄阳家乡磕头祭拜。辽宁临江胡氏及黑龙江流域聚居的胡姓每年在春节祭拜时要增设三炷香朝南向胡峄阳家乡祭拜。当地传说胡峄阳成仙后住在长白山,也有胡氏后裔及旁姓乡民朝长白山方向祭拜的。”①引自刘世洁的田野调查资料。民间信仰“传播往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戏曲等为载体,它没有系统、深奥的教义,乡间不识字的老妇也能侃侃道来,从而使最大范围的民众成为宗教信仰的传播者”“因此任何一个信徒都可以成为该信仰的倡议者、传播者、支持者,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及其动机来理解和解释神的行为”[5]由此可见,一位历史上的祖先神灵之所以能获得该家族之外他姓民众的崇信并发展成为一地的保护神,“灵验”是关键,有关他的种种神奇传说则是其信仰传播的重要载体。

与胡峄阳信仰密切相关的是古往今来以年节为主对胡峄阳进行祭祀的崇拜礼俗。据清乾隆九年(1744年)胡峄阳儿子胡映藜所撰《胡氏始建祠堂记》记载:“流亭实山水奥区,为胡氏发祥之地。自永乐二年始祖仪公卜居焉。嗣是代有闻人,以耕读世其家。”《即墨流亭胡氏族谱》卷一记载:“迄二世聿分二支,长支迁居洼里,二支仍居流亭。是流亭实为本源之重地焉。”据《即墨流亭胡氏族谱》卷一记载:清乾隆“岁次甲子,族人公议,于村东卜地一区,鸠工庀材,建堂三楹,奉主其中。”由此可知,位于清代流亭村东(今东流亭社区)的胡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甲子年(1744年)。祠堂中十世祖胡峄阳的牌位安置在始祖胡仪牌位的正前方,尺寸高度略低于始祖牌位而高于其他祖先牌位。胡峄阳牌位的尺寸高度及摆放位置之所以仅次于始祖胡仪,是因为他已被胡氏族人奉为神祇之故。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乾隆戊寅年(1758年)被胡峄阳搭救的渔人三天后来到流亭,胡峄阳的儿子胡映藜带他们来到胡氏祠堂时,“众骇然拜木主而去”。渔人们所拜之木主即胡峄阳的牌位。此时流亭胡氏祠堂刚建成十余年。此时的胡氏祠堂,除了供胡氏族人到祠堂祭祖之外,胡氏家族之外崇信胡峄阳的不同姓氏的民众,也可以进入流亭胡氏祠堂祭拜。

流亭胡氏家族后人祭拜胡氏祠堂众祖先最隆重之时为每年春节期间(腊月二十三日辞灶日至正月十六日),其仪式制度为:执祭人(主持人)1名,主祭人6 名(流亭胡氏主要分六支,每支出一名德高望重者为主祭人,后历代延续)。此7 人在祭祀前夜须沐浴,禁欲,次日早晨沐手净面,梳发,更衣。祭祀仪式开始前,执祭人与主祭人须先沐手振衣,然后拈香、焚纸、奠酒。因胡峄阳牌位安放在胡氏始祖胡仪牌位的正前方,众祭者实际上同时祭拜胡氏始祖和祖先神胡峄阳。清光绪三十四年辟建胡峄阳祠堂之后,胡氏族人须同时祭拜胡氏祠堂(合敬堂)和胡峄阳祠堂,且供品规格相同(因胡峄阳拥有众多族外信众献祭供品,实际上其供品远远超过胡氏始祖胡仪)。先由胡氏各支依辈分依次祭拜。胡氏家族人祭拜胡峄阳以后至正月初一凌晨,是四方他姓胡峄阳信众们祭拜的高潮。到了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随着胡峄阳传说信仰在胶东半岛一带影响越来越大,信众越来越多,原来的流亭胡氏祠堂已经无法容纳众多前来祭拜的人们。胡氏族人认为:十世祖胡峄阳不仅是流亭胡氏的祖先神,同时也是四方民众尊崇的护佑一方之神祇。每年除夕至正月十五期间,流亭胡氏以外的广大信众前来祭拜理所应当,然而胡氏祠堂毕竟是流亭胡氏的宗祠,本系一族一姓祭祖的庄重场所,他姓信众前来祭拜时,只拜胡峄阳的神主,这对胡氏其他祖先难免有失敬之嫌。为此在胡象亨等族人倡议下,遂决定在胡氏祠堂前左侧②清代尚左,如《清史稿·志五十九·礼三》:“王公承祭,入景德门,升左阶,位阶上,余入右门,位阶下。”在胡氏祠堂前左侧建胡峄阳专祠,可见对祖先神胡峄阳的尊崇。专门辟建胡峄阳祠堂三通间。建成的胡峄阳祠堂内正北方设供案,供案上安放着一楸木神龛,神龛正中安放胡峄阳牌位,两侧则安放胡峄阳两位夫人的牌位。神龛左右两侧挂对联一副,上联为“乱而不乱,歉而不歉,居之唯崂山最稳”;下联为“儒也为儒,仙也为仙,精神与墨水同长”。从此以后,新建的胡峄阳祠堂成为胡氏族人及其他姓氏信众祭拜胡峄阳的专祠,原来的胡氏祠堂只用于胡氏族人祭拜列祖列宗。这样既化解了原先众人在胡氏祠堂祭拜时拥挤、失敬等尴尬,又可使胡氏众祖先们得以清净地安享子孙后代的香火。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胡峄阳传说的传播不断扩大,每年春节期间前来祭拜者越来越多。“每年的除夕日,是族人及乡民祭奠的高潮,场面鼎沸,纷纷请胡公回家过年,述说一年来劳作的辛苦,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年景丰盈。供桌上祭品如山,祭台下人头簇拥,烟火映红旷野,鞭炮响彻天外,人流如梭,通宵达旦。初二日,则家家端来水饺供仰,恭送胡公驾返仙界……(正月十五)之后,胶东沿海及周边岛屿的朝圣者联袂而至,祭礼供品应接不暇,族人轮流值班迎送宾客,临街店铺顾客盈门,生意陡增。至今,仍有远方客人四季拜谒,许多是港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近几年,不少韩、日客商也慕名前来拜谒。”[3](P59)每年过年期间,前往胡峄阳祠堂祭拜的四方信众纷至沓来,上香、焚纸、献供品、磕头。香纸堆积如山,焚纸池亦不堪重负,只得按先后顺序陆续焚烧。据2012年东流亭社区统计,正月十五这天从凌晨至半夜,前来胡峄阳祠堂祭拜的民众已超过3 万人,需专门安排人员维持秩序,预防火灾等。前来祭拜者除了胡姓族人外,更多的则是从城阳、崂山、即墨等地赶来的外姓人(包括在城阳打工不回老家过年的外省人)。

历史上流亭胡氏其他分支多在其定居地建祠堂,如城阳洼里村,崂山北龙口村、北崂村,即墨泉庄村、前东城村、泉岭村都曾经建有胡氏分支祠堂。除了每年大的祭祀活动须派员到流亭外,特定日子和四时祭祀活动多在各分支祠堂进行。有的胡氏分支祠堂规模比较大,如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崂山北龙口胡氏祠堂,有殿堂五间,飨室五间,占地逾半亩。祠堂内有香案、八仙桌、俎豆、宗谱族谱等,并在“殿堂东间设神台供祀十世祖胡峄阳。”[6](P47)1996年,即墨泉庄翻建胡氏祠堂之后,取名“竹庐”,祠堂内供奉胡峄阳和二位夫人以及儿子胡映藜的牌位,无胡氏列祖列宗牌位,为胡峄阳专祠。离流亭较近的胡姓村庄,春节期间多到流亭参加祭祀活动,如沧口板桥坊村(今属青岛市李沧区)“居民以胡姓最多,……村里第一户居民是自流亭迁来的胡氏九世祖……几百年来,直到‘文革’前,年年春节都回老家流亭祭祖。每到除夕夜12 点放了爆竹吃了饺子,各家男丁便出发去流亭胡氏祠堂‘合敬堂’祭拜。家境好的抬着食盒,家境差的背上几个‘过年饽饽’,一路急行,及至步行到老家天已放亮,在祠堂里祭祖后还要挨家挨户去拜年,常常到初一傍晚才能走回来。”[3](P27)有些胡氏后裔迁居地因没建胡氏分支祠堂,每逢除夕或重要日子祭拜胡峄阳时,皆要朝着流亭所在的方向膜拜,并影响到了当地外姓民众。除了春节期间隆重的祭祀活动外,每年清明节、十月初一也有比较隆重的祭祀胡峄阳活动。平日里也多有前往胡峄阳祠堂祭拜者(如家里有参加高考、中考学生者,在考试之前来祭拜,以求胡峄阳保佑考上心仪的学校,因民间相传胡峄阳是文曲星托身;另有求子者,也常前来祭拜)。值得注意的是,流亭胡峄阳祠堂及各分支胡氏祠堂一直是胡峄阳传说与信仰的重要传播场所。祠堂轮值人员多为年高德劭的胡姓老年人和能“识字断文”之人,他们除了向胡姓和他姓信众宣讲胡峄阳神奇传说以及近期出现的有关“神迹”外,对前来祭拜之人有问必答。

胡峄阳信仰因关于他的种种神奇传说而盛,胡峄阳经过由“人”到“神”的演进,最终成为一名地方保护神。在古代即墨的历史上,曾经出了一批清官朝臣和饱学之士,象胡峄阳这样的布衣学者则人数更多。但是值得探讨的是,为什么人们要选择胡峄阳为地方保护神呢?我们通过研读有关历史文献、地方志和进行田野调查,分析思考之后认为:之所以在胡峄阳身上发生这一演进并使这一演进过程得以完成,实际上这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胡峄阳自身的条件以及胡峄阳传说的神奇性特征是分不开的。

一是地域文化传统的影响。城阳区一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古便是方仙道信仰、儒家学说盛行之地,也是许多古老传说的发生地。文献记载,秦汉时设不其县,地域范围大致为今青岛市区、城阳区、崂山区和即墨市南部,治所不其城位于今天的城阳区。①据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青岛胜迹集粹》 (1986年印刷本)介绍:秦代不其城为略呈长方形的土城,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800米,城开四门,城墙高约4 米。汉代不其城由外罗城和里罗城两部分构成。外罗城约为秦代不其城的4.5 倍,有水门直通胶州湾。里罗城是在秦不其城基础上改建而成,城内有汉代不其侯府第和不其县官府衙门等。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撤不其县,不其城遂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原不其县地并入即墨县。由于这一带方仙道信仰盛行,汉武帝于太始四年(前93年)夏四月“幸不其,祠神人于交门宫。”还在不其城外的女姑山上修建太乙仙人祠,以方便其求仙。东汉建武六年(30年),光武帝封济南伏生九世孙今文经学大家伏湛为不其侯,食邑3600 户,共传八代。自此以后这一带便成为伏氏今文经学传播的重镇。东汉中平五年(188年),经学大师郑玄带领门人来到不其山(今城阳区铁骑山)下筑庐讲学,遂使这一带儒学之风大盛,并由此产生了康成书带草、篆叶楸等神奇的民间传说。东汉光和五年(182年)童恢任不其县令,他为民除害、造福一方,因颇有政绩而升任丹阳太守。《后汉书·循吏传·童恢》中记载了一则关于童恢训虎的古老民间传说。南北朝以后,这一带佛寺道观和民间神祗庙宇颇多(著名的有法海寺、荆沟院、慧炬院、北斋庵、通真宫、通明宫、百福庵、大通宫、青云宫等),各种信仰在当地民间盛行。明代即墨人罗梦鸿创立罗教后,这一带也随之成为罗教无生老母信仰的流行区(城阳民间至今存有明代万历年间刻印的罗教经典“五部六册”)。另外,自明万历年间以来形成的流亭大集(即墨县著名的集市,逢一、六为集),吸引着周边十里八乡的民众纷纷前来赶集,发达的商贸,密集的人流,在一定程度促进了胡峄阳传说与信仰的横向传播。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传统,为亦儒亦仙的布衣学者胡峄阳由“人”到“神”的演进提供了条件。

二是胡峄阳自身具备的条件。自东汉以来,受到即墨县(含当时的不其县)及其周边民众崇拜并建祠堂供奉的历史人物:一是东汉不其县令童恢(为民除害、造福一方,士民为之建童公祠,今名通真宫),二是清康熙即墨县令康霖生(在任二年积劳成疾而殁,士民为之建康公祠),以上二人皆不是本地人,是朝廷派来的勤政爱民的父母官,虽然当地民间也有一些关于他们安境爱民的传说,但并没有象布衣学者胡峄阳那样被演化成地方保护神。另外,明清两朝即墨县五大姓(周、黄、蓝、杨、郭)里进士出身的清官朝臣和饱学之士不下数十人,当地民间也有许多关于他们事迹的种种传说,但是他们中的某某人并没有被演化成地方保护神。查阅《流亭胡氏族谱》,其中介绍十世祖胡峄阳之文不过百余字,似乎与其他胡氏先人并无很大的区别,探究身为民间知识分子的胡峄阳之所以能成为“神”,大约与他自身所具备的三方面条件有关:一是他“生有异禀,精研《周易》”,“年七十余预示死期,无疾而终”,这在普通民众眼里具有不同于常人的神秘感、敬畏感。二是胡峄阳是位“操履端洁,邃于理学”,“家甚贫,一介不苟取”,佑护当地百姓的教书先生,其学识和人格深受当地民众的尊崇。三是胡峄阳熟知天文地理,能活用深奥的《易经》义理,结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对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和判断,其推测的天道人事等多有灵验,他在世时已经被当地民众视为“活神仙”。何为“神”?能做常人做不了的事之人便是“神”。由于胡峄阳自身具备了以上条件,便有了被演化成地方保护神的可能。

三是胡峄阳传说的神奇性特征。神奇性是古往今来众多胡峄阳传说的鲜明特征。这从清代地方志最早记载的两则胡峄阳传说“徐庶鼓子洋问询胡峄阳”“胡峄阳海岛上为渔人指路”上可以明显得知这一特征。除此之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胡峄阳降生”“神仙路的传说”“胡峄阳避过蚂蚱”“胡峄阳救即墨城人”“胡峄阳分身助农种豆”“缩身穿行雨中不湿衣”“胡峄阳用筛子端水”“清泉投影使夫人怀胎”“魁星显灵”“药师庙的传说”等胡峄阳传说之中,也充溢着或明或暗的神奇色彩。众所周知,许多具有神奇性特征的民间传说往往是形成民间信仰崇拜的基础,如海神娘娘妈祖(天妃、天后)的原型林默傍海而生,在大海的哺育下成长。她自幼“资慧颖悟”,能乘席渡海,会测吉凶,乐善好施,精于航海。其生为救海难而生,16 岁便可“飞渡大海”,“多于水上救人”;其死因救海难而亡。宋雍熙四年(987年)“升化”之后,成为“司海之神”。 随后历代朝廷频频给予妈祖赐封,其神格也越来越高。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妈祖被赐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圣母”,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又被赐封为“护国庇民妙应昭应普济天后”,自此“天妃”“天后”便成了妈祖的圣称。关于妈祖的民间传说主要有拯救海难、降伏妖怪、祛病救人、金马渡海、湄峰祈雨、菖蒲祛病、化木护舟、擒高里鬼、解除水患、收伏晏公、割臂降妖、妙计解厄、羽化昇天、威懾海盗、雾海助战、红灯导航、造福民众等等,这些民间传说大都充溢着神奇色彩,反映了妈祖慈悲为怀、除恶扬善、乐于助人、济世救人的品德与精神。妈祖的神奇传说是妈祖信仰崇拜形成与传播的基础。考察妈祖生平可知,妈祖信仰来自民间传说,然后是这些神奇传说的历史化和神化,最后形成普遍的妈祖信仰。同理,有关胡峄阳的神奇性传说也是布衣学者胡峄阳得以由“人”到“神”不断演进的基础。

相对于后来被朝廷频频册封的妈祖来说,布衣学者胡峄阳由“人”到“神”的演进过程则纯属于底层民众造神的选择。对这样的个案进行研究探讨,有助于探讨古代民间知识分子在其演进为“神”的过程中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之间的互动,以及具有神奇性特征的历史人物传说在社会民众中的传播和在信仰选择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1] (清)黄肇鄂.崂山续志(点校本)[M].即墨市史志办点校印刷,2011.

[2] 刘世洁.峄阳先生传略[A]胡峄阳.竹庐家聒[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 胡孝华,胡保恩主编.流亭胡氏家乘(内部印刷本)[M].2008.

[4] 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 陆敏珍.区域性神祇信仰的传承及其对地方的影响——以浙江“胡公大帝”信仰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6] 青岛市崂山区北龙口村志编纂委员会.北龙口村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胡氏祠堂信仰
郭永红运用胡氏按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
梁家祠堂史话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胡氏三姐弟”的黑与恶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为后何如为妓乐
沈家祠堂
祠堂,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