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杨联陞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的贡献——以杨联陞英文学术书评为中心的考察
2015-03-29吴原元
吴原元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部,上海 200062)
杨联陞是一位在国际汉学界享有盛誉的著名汉学家①有关杨联陞的生平,可参见:杨联陞著,蒋力编:《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关国煊的《民国人物小传:杨联陞》,《传记文学》,第79 卷第4 期; 赵赓扬的《东方伯希和:汉学家杨联陞》,《中外杂志》,第49 卷第5 期。,无论是在海峡彼岸还是新旧大陆以至港澳等地都蜚声馳誉。贺凯(Charels O.Hucker)称“在传统中国研究方面没有人比杨联陞更具权威和博学。”[1](P224)1969年,杨联陞接受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赞词说“杨联陞:汉学宗匠,其博学明识所树立之楷模,已为学人所矜式,而其于东西大同之旨,深有领会,则尤为爱好和平诸人士所更家矜式者也”;1976年,接受香港中文大学颁发荣誉博士学位,赞词称,“杨教授博闻强记,学贯中西,尤精研中国制度史及中国经济史,其有关此等专史之论著,备受国际学术界之推崇。”[2](P63)杨联陞去世时,哈佛大学为他发的讣告说:“杨联陞教授在国际上以学术辨析能力与才思敏捷著称,是几代学生所亲切怀念的好老师,是协力培育与造就美国汉学的先驱者之一。”[3](P251)由这几段话,我们不难想见杨联陞在国际汉学界之影响和地位。在杨联陞的学术中,书评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刘子健曾言,“他最精彩的学问,多半见于他写的书评”[4](P76-79);余英时如是言道,“杨先生的博雅,在他的书评中显露无遗”[5](P224);何炳棣亦如是写道,“(杨联陞)任教30 余年间写作广涉经济史、宗教史及中国语文,尤以七八十篇书评闻于海外汉学界。”[6]柳存仁回忆道,杨联陞“最大的名气是写书评。”[7]香港中文大学在颁给杨联陞荣誉博士学位时的赞词称,“杨教授除长于著书立说外,兼善评论他人之著作,其书评之精细公允,深为学界人士所乐道。”[2](P63)杨联陞自己也说过,书评是“心血所集”[3]。
1985年杨联陞受邀到香港新亚书院为“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作三场论坛后,在致新亚书院的谢函中附了两首打油诗,其中即以“瓦礫沙金杂货铺”自喻。[2](P167)1987年,杨联陞作联自嘲“瓦砾沙金敢比仰山杂货铺;探微识小何堪舜水再来人。”[8](P303)对于自己的“杂货铺”,他自认为杂家无法同专家的成就相提并论。1963年,杨联陞在给周法高的信中称,“我因在外国教书关系,只能开杂货。歧路亡羊,常常引以为戒。说不上什么成就,绝不敢与在各部门卓尔成家的诸位前辈相比。”[9](P26)如果说有所作用,他认为那也不过是为他人提供些仅供参考的杂货。1984年,在受邀到台湾中研院作题为“书评经验谈”的胡适生日纪念讲演时,杨联陞再次言道,“杂家遇专家,小巫见大巫,岂敢相比。只我是所谓华裔汉学家(指西洋式),混了几十年,评论别人卖的中国膏药,或有可供参考之处。”[8](P139)然而,杨联陞著述之价值决不像他自己所说。何炳棣回忆到,1965年初夏,杨联陞在家对其言道,“你是历史家,我是汉学家。什么是汉学家,是开杂货铺的。”自视甚高的何炳棣立即响应:“可是你这杂货铺主人的货源确实充足,连像我这样‘傲慢’的历史家有时还非向你买货不可。”[10](P339-340)治学路径与杨联陞大相径庭的新儒家杜维明亦指出,“他的功力表现在书评方面,书评的特色是他人做主,评者必须迁就题材及问题,即使如此,杨先生往往能指出许多著作的症结所在。他给我的博士论文初稿八十几个评语,个个经过深思熟虑,极富启发。他的汉学鉴赏力令我了解什么叫做汉学界的学术壮严,此绝非限于考据之能事而已。”[11](P108)基于此,本文拟以杨联陞的学术书评为基本史料,探讨其书评的影响及贡献,并藉此进一步理解1940年代前后移居美国的华人史家对美国汉学发展的影响。不当之处,恳盼方家批评指正。
一、矫正西方汉学界误解误译汉文献的流弊
1960年,杨联陞在华盛顿大学召开的中美学术合作会议上,借用傅斯年讥讽拉铁摩尔的云林之喻,指出美国人研究中国史往往富于想象力,如果不加以适当控制,他们可能会“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地平线上的树林。”[12](P26-27)他在写给女儿的信中亦曾提及说,“西洋人对于古汉语的误解,可以出一本《笑林广记》。”[8](P328)正因为如此,杨联陞在书评中常揪举出西方汉学家著述中的误读之处,并为其纠正。例如,索伯在《郭若虚的绘画史》中,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解“都内或入内都知”是皇家总管,而将“刘都知”误理解成“刘者,他知道”,“入内阎都知”变成“皇家图书馆的监管人”;文献中缩写的官职或文学形式的官衔,由于其更难以辨识而为作者所误解,如枢密直学士的缩写“密学”被理解为“勤奋学习”、掌管国库的官员“内藏”
被误译成“我的收藏”、吏部下级官员的文学称呼“少列”被理解为“在如此不合时宜的年龄就去世”;其他理解错误还有,如“字则未闻”理解为“称则未:我已听闻”“属宫车晏驾”不是“装饰皇宫的工作人员”而是“碰巧皇帝去世”“盛传杨朏波斯”其意是“杨朏所画为波斯人熟知”而不是“杨朏是一个为波斯人所广为相信的人”等。[13](P255-259)华兹生在英译《史记》时,将“旦暮”理解为“早晚”“朗中令”解为“宫庭侍卫”“南海民王织”理解成“织,南海王”“仕宦”理解为“朝臣和太监”“长公主”理解为一个人名字等错误[14]。杜百胜(A.C.H.Dobson)在译注《孟子》时,“府库”被理解为“武器和仓库”,应为“金库与仓库”;“博弈”理解为“赌博,下棋”,应为“玩六博游戏和围棋”;“食色”误译为“食物和味道与感觉”,应为“食物与美或性”等。[15](P292-296)鲁惟一在《汉代行政管理》中,将本意为“赊销”的“贳卖”理解为“租凭或销售”、意为“登记付给官员的薪水”的“吏奉赋名籍”理解成“在册官员的薪水和税赋”;翟林奈(Lionel Giles)在著录大英博物馆敦煌文书时,误将“末劫”和“永业”理解为地名、“剌员外散骑朗”误解为一种官衔、“莫懒惰”误解为一个印度和尚的名字[16](P211-213);牟复礼在《高启诗人传》中,将意为“银与丝织品”的“银币”理解为“银与现金”、“索居”理解为“寻找另外一个地方生活”、“中朗幼女”理解为“他的小儿子和年幼女儿”、其意为“秋风在鬓角即太阳穴位置的头发上”的“秋风鬓脚”理解为“在你的头和脚上”。[17](P291-297)李约瑟在其著述中误解四七二十八、三八二十四这样简单计算却说原文四七、三八恐有误字,将“六博”这种游戏理解为“六位博学的学者”并将“泥靴”误解为“泥船”[18](P371-374);Lee E.Serman 误将意为“佛教寺院”的“招提”误解为“堤坝”;[19](P494-497)费正清(John K.Fairbank)误将利用在身边或现场优势的“就近”理解为“利用第一次机会”、“爵宫保”误解为“封为继任者的监护人”等。[20](P284)杜润德在《唐代财政管理》中,将意为“免除税赋作为补偿特殊劳役服务的方式”的“以色役免”误解为“逃避特殊的劳役服务”,意为“除了征收实物外”的“兼调”理解为“以实物偿付的补充税”,意为“由于所供物品非常轻微,因此他们很容易提供”的“所贡至薄,其物易供”理解为“所供物品质量非常差,他们可以被交换”,“吏畏如夏日”其意不是“在夏季他的下属很暴虐”而是“他的下属怕他就像夏季的太阳”“无物不取”其意是“没有什么东西他们不想拿走”而不是“如果没有东西,他们就不能拿走什么”等。[21](P298-303)
杨联陞在书评中谦称这些错误并不太重要。但是,我们不应忽视这些小错误,因为治史者假使在文献理解方面发生严重的错误,则其所构建的历史图像无论採行何种观点,充其量只是空中楼阁。魏特夫(Karl A.Wittfogel)在《东方专制论》曾提及,汉代某件碑刻记载了一条驿道的修筑动用了76.68 万人,其中2690 人是刑徒,以此证明汉代人民迫于服役之劳动力比刑徒大得多。然而,杨联陞却指出,76.68 万这个数字是2690 位刑徒乘上工作日的总和。换言之,这些刑徒已经构成全部的劳动力,因此不足以证实汉代的公共工程在这件石碑上显示有人民大量服劳役的记录。[22](P139-140)卫理由于未能正确理解圣或圣人是唐朝代对皇帝的一种称呼,可以说是敬称但不一定表示真的敬意,故此他在《白居易的生平与时代》中提到安禄山时称中国史家将安禄山称之为土匪、背信弃义之人这一说法不可取,并认为他的部下一定很敬服他,因为他们称他为神圣的人物(Holy man)。[23](P259-264)由于杨联陞的存在,西方汉学界减少了许多像魏复古那样把“浮云”误读为“树林”的事例。由此观之,杨联陞在书评中直斥著述者之误解与误读,对于西方汉学界而言正如严耕望所说“不啻为胡说的一股嚇阻力量”,消弥西方汉学对汉文献误解与富于想像之流弊于无形,这是他对西方汉学的一种看不见的贡献。
二、推进了专门领域内的知识发展
周法高曾评论道,“伯希和及杨先生专门学术性的书评,虽然一般人不见得有兴趣和看得懂,却也构成了他们高度学术化的特色。”[24]余英时亦同样认为杨联陞的书评是“高度学术化的书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书评篇篇都有深度,往往能纠正原著中的重大失识或澄清专家所困惑已久的关键问题,其结果是把专门领域内的知识向前推进一步。”[5](P143)
杨联陞高度学术化的书评,在许多方面推进了专门领域内的知识发展。例如,关于陶瓷的制作,明清文献中常提到一种青料叫作“苏泥勃”或“苏勃泥”,又有“苏麻离”“撒卜泥”“撒孛尼”种种异称。由于这种青料来自回教国家,因此一般也称之为“回回”青。但究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青料”,则专家之间在五十年代中期还没有取得定论。一般的意见是以“苏泥勃”为外国地名,例如傅振伦的《明代瓷器工艺》即将“苏泥勃青”解释为“苏门答腊的泥”和“婆罗洲的青”。杨联陞在评论John Alexander Pope 的《伊朗阿尔达比勒所藏中国瓷器著录》一书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考察了中英日文现代专著中的各种说法,断定日本专家之说最为合理,即以“苏勃泥”是一种石质的外语译音。但日本学者追溯“苏勃泥青”一词仅到1591年高濂的《遵生八牋》为止,且未明言其为“石”。杨联陞则在1587年周梦晹所编《水部备考》中找到了“回回青又名苏嘛呢石青”的记载。《水部备考》不但年代更早,而且明著“石青”两字。由于此书是官方编纂,这条证据因此也更具有权威性。[5](P143)又如,有关唐朝末年即公元877-878年叛军在攻陷“广府”后屠杀外国人之事,一般学者认为这支叛军是在黄巢领导之下,“广府”这座城市被权威学者伯希和和桑原骘藏认为是广州。杨联陞在评述Howard S.Levy的《黄巢传》时指出,根据中文史料广州是于879年才陷落,并指出叛军领导者不是黄巢而是广西起义者庞勋。由此,阿拉伯文本的作者在记载此事时有可能将庞勋与黄巢搞混淆了,尽管他们在文本中的描述主要与后者领导的起义有关。[25](P84-85)再如,在评述贝塚茂树的《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时,杨联陞注意到作者将西周早期一段金文中的“周公子明保”解释为“明保,周的公子”,并根据“明”是周公所取“旦”这一名称的同义词而倾向于认为明保是周公自己。中国学者将这些字解释为“明保,周公的儿子”,但他们对于明保的身份持有不同看法。对于贝塚茂树的解释,杨联陞在书评中专门就此指出,这一解释是不能成立。因为至少在春秋时期,公子与太子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没有理由表明这种区别在西周时期即不再存在了。无论如何,文王的儿子周公不可能被称为公子(son of a feudal lord)。当然,人们可能会争辩说,根据文王一生都将自己视为商朝一诸候这一惯例,而认为其仅是一个被册封的王;然而,在周王朝建立后,还称周公这几乎没有任何可能性。[26](P60-61)另外,杨联陞在评论孙念礼(Nancy Lee Swann)译注的《汉书·食货志》时,不仅专门讨论了争讼纷纭的井田制,还讨论了中国古代税赋名目和汉代兵役和劳役的问题。其中,就“赋”一词,他通过训诂指出,“赋”在各个时期确实有着如周代指兵役税、秦汉时指“人头税”这些特定的含义,但基本上亦可以肯定的是它又有着像“税、敛;征税,敛取”这样一般性的含义。[27](P434)其他还有,在现代文献中“太半”和“少半”指的是超过一半和不到一半,但杨联陞指出在汉代或更早则指2/3 和1/3。[28](P284-288)《辽史》中的“杖有二,大者重钱五百,小者三百”,杨联陞指出法律条文通常会具体规定杖的长度和直径而不是他们的重量,这项规定可能与辽管理杖即当鞭鞑数超过50时即用沙袋的实践有关。[29](P434)我们不要认为这些都是些偏僻的小问题而加以轻忽,其实许多历史上的大问题都是要靠无数小问题的解决才能得到答案的。
另外,杨联陞在书评中还就某些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富有价值的建议。在评论瞿同祖的《传统中国的法制与社会》一书时,杨联陞即指出法与政府、法与经济仅是在这里或那里偶有触及。事实上,这两个问题都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每一个都值得成为一部专著。至于法与经济领域,人们可以关注土地所有权法规与水利工程、国家在货币及诸如盐茶等关键性物品方面的垄断性经营法规、高利贷及利息,以及市场与对外贸易方面的管理法规等。[30](P1018-1019)“招”或“招地”指的是“拉萨”或“拉萨”地区。至于“招”或“召”的含义,魏源在《圣武记》中将其解释为寺庙,称“大招寺”和“小招寺”指的就是大寺庙、小寺庙。杨联陞在评述意大利藏学家毕达克教授(Luciano Petech)的《18世纪初期的中国与西藏》一书时,通过对相关文献和学者研究成果的梳理,认为美国藏学家柔克义(William W.Rockhill)将“招”解释为“如来”即指佛的观点是正确的;并在书评中进一步指出,大招小招不可能是来自于蒙古人对这些寺庙所取名字的音译;蒙语中的Jun 反过来应是源自于藏语的Jo-bo;至于藏语中Jo-bo 或Jo-wo 的词源学问题,杨联陞认为这是一个难题但却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中文名大招小招可能是藏语Jo-bo 的音译,藏语中的Jo-bo则可能是源自中文官衔“主簿”的音译,杨联陞则认为“主簿”可能是藏语Jo-bo 的音译,但碰巧与中文官衔相同,因为在其他相关语言中也能找到对应藏语Jo-bo 的词语。[31](P655-660)再如,Marion J.Levy 在其《近代中国的家庭革命》中虽然也偶有提到有关仆人问题,但应将诸如奶妈、看妈、女仆纳为妾、女仆收为养子或养女、以及陪嫁丫环等收集在专门的一章予以讨论,这对于理解士绅家庭非常有必要,也有助于增强作者关于角色分化之模式的论述。[32](P541-544)
三、把中国学术引进西方汉学
杨联陞常在书评中提及中国学人的著述以资佐证其评述、或提请著者注意书中观点学界已有人提及论述、或供著者修订某一观点以及就某一问题作进一步阐述时以备参阅等。例如,卫理(Arthur Waley)《白居易的生平与时代》一书中关于“白乐天在仙女山有一座曾为一位商人所拜访并为其所向往的庭院”这一想像,杨联陞指出可参看陈寅恪在《岭南学报》第10 卷第1 期(1949)上有一篇极为精彩的文章。”[23](P259-264)卜德(Derk Bodde)在英译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时误将“异端造作,大小大费力,非自然也。故失之远”中表示多少的“大小大”这一古老俗语译为“无论是大还是小”,杨联陞提醒卜德“也可参见徐嘉瑞于1948年出版的《金元戏曲方言考》。”[33](P478-483)在讨论德效骞(Homer H.Dubs)英译《汉书》中所提到的关于“刚卯护身符”这一主题,杨联陞在书评中提到可参看劳干发表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辑刊》(1956年,第27 辑)上的《玉佩与刚卯》一文;关于王莽改匈奴称号及其他匈奴名称,方壮歟的《匈奴语言考》中有讨论;[34](P435-442)评论鲁惟一(Michael Loewe)的《汉代行政管理》时,杨联陞指出关于以“分配、给予、付给”之意使用“赋”的例子可参看劳干的《居延汉简·考释之部》;关于意指治所或候长总部的“省卒”“省作”这类短语中“省”字,可参见张春树1966年发表在《清华国学研究季刊》上的《居延边境的汉代移民和他们的定居者》一文。[35](P636-638)评论华兹生(Burton Watson)的《中国的早期文学》一书时,杨联陞指出有关《左传》与《国语》之间语法与词汇区别的讨论,张以仁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辑刊》一文有专门讨论。[36](P303-306)评论郝立庵(Leon Hurvitz)的《魏书·释老志·释部》英译本时,杨联陞指出有关“调役”和其同义词“课役”,可参看陈观胜发表在《哈佛亚洲研究》上的《会昌灭佛的经济背景》一文。[37]在讨论“龚司女锡商贝于司女用作父乙彝”中“司女”应是一个字这一观点时,杨联陞指出周法高在其《金文零释》中已讨论过;关于“锡商”所涉及的古汉语语法时,提到了沈春晖的《周金文中之双宾语句式》。[38](P434)在讨论杜润德(D.C.Twitchett)《唐代财政史》一书的主题时,杨认为将这部著作中所关注的主题与鞠清远的《唐代财政史》中所讨论的主题进行比较将非常有意思,并认为“鞠清远的这部著作是中文学界关于这一主题的最佳著作。”[21](P298-303)在评介贝塚茂树的《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一书时,杨亦指出此书没有收录董作宾的《殷历谱》、胡宣厚基于甲骨文所作的关于商代史的三篇论文等最新出版的著述。[26](P60-61)杨联陞在其书评中多提及中国学人的著述及观点,这无疑有助于使中国学人的著述进入到西方学人的视阈中,激发起他们了解中国学人著述的欲望。
杨联陞常借助书评对批评甚或贬损中国学人研究成果的观点进行驳斥。牟复礼(Frederick W.Mote)曾就傅路德(L.Carrington Goodrich)翻译的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英译本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他在此篇书评中指出,陈垣在“中亚人为中华文化同化影响的狂热中,在其总的判断中没有对同时出现的相反趋势作任何评价。中亚文化的形式和标准同样也渗透到中华文化,并影响着许多中国人放弃中华方式。”对于牟复礼的这一批评,杨联陞在其为傅路德的《元西域人华化考》英译本所写的书评中如是驳斥道,“牟复礼教授在这里可能忽视了此著的中文标题或此书的英文副标题。即使同意他在讨论中提出的陈垣教授有些以中国为中心的观点,我仍然认为没有理由去期待就诸如采用蒙古人的姓名这类‘中原方式的野蛮化(barbarization of Chinese manners)’进行全面的对比,这甚至都不属于关于中亚文化对中原人的影响这样一本专著。不用说,博学的作者绝不可能不熟知这种现象。”[39](P425-426)在关于内藤湖南的《中国近世史》和《支那史学史》的书评中,杨联陞就内藤湖南对其同时代中国学者所提出的批评进行了辩护。内藤批评王先谦的《汉学补注》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它仅是利用了其他学者的成果。杨联陞对此回应道,“集注的主要价值正在于成为学者方便的工具,内藤似乎忽视了这一点”;再如,内藤在关于清代史学部分结尾处的几行史评中,批评梁启超于1922年出版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不知其意而妄作者”。杨联陞就此在书评中写道,“此书尽管有一些错误和遗漏,著作至少对入门者仍是有价值的。内藤的批评似乎不必要如此严厉尖刻。”杨联陞在书评中还以注释的方式提醒读者,可参看另一位日本学者桑原骘藏关于此书所作的尽管带有批评性但相对公正书评。[40](P208-210)在评述英国学者斯图尔特·柯尔比(E.Stuart Kirby)的《中国经济史导论》时,杨联陞不无愤慨的指出,“这部著作的主要贡献在于对众多日本学人有关中国经济史研究成果的总结概括,甚至大量提及日本学人译自中文和西语的著作,然而在关于最近千年的著述部分时作者甚至没有提及像从事宋代研究的全汉昇、从事明代研究的梁方仲这样一流的经济史家。”[41](P160-161)
杨联陞书评更大的贡献在于将中国学术中成熟而健康的成分引入西方汉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西方汉学发生重大变化,逐渐和各种不同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融合起来,“社会科学化”成为一种时尚①有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美国汉学界的社会科学化趋向,可参见笔者的《隔绝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五章第一节“社会科学介入中国学”。。在社会科学化风潮影响下,美国的汉学研究呈现“钢筋(概念构架)太多,水泥(材料)比较少,个人发挥太多”之特点。萧公权曾如是描述美国汉学界的中国史研究景象:各大学里有些研究中国历史的美国学者,不愿(或不能)广参细考中文书籍,但又必须时时发表著作,以便维持或增进他们的声誉,或博取升级加薪的待遇。天资高一点的会从涉猎过的一些资料中‘断章取义’,挑出‘论题’,大做文章。只要论题新鲜,行文流畅,纵然是随心假设,放手抓证的产品,也会有人赞赏,作者也沾沾自喜。这种作风竟有点像王阳明在《书石中卷》中所说:“今学者于道如管中窥天,少有所见即自足自是,傲然居之不疑。”[42](P225-226)杨联陞承认社会科学概念有助于中国史研究的开展,但他并没有照单全收,坚持认为治中国史者首先必须深入中国文献的内部而尽其曲折,然后才能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心得。Sherman E.Lee 和Wen Fong 的《溪山无尽:北宋的山水画及其在中国早期绘画史上的重要性》一书,将宋代画作分为宫庭风格、经典风格、写实风格、抒情风格及自然风格,并按照这一顺序描述宋代画作的发展。对此,他在书评中批评其“显然沉迷于过度概括”,忽略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19](P494-497)杨联陞在书评中指斥这些对中国文献的误解误译,就是要严守史学研究的基线,防堵“随心假设”“放手抓证”“断章取义”的流弊,同时让沉迷于社会科学化的西方治中国史者领略到“训诂”之重要性,这亦是其对西方汉学界的一大贡献。正如余英时所说,“杨先生对于西方汉学界的最大贡献毋宁在于他通过各种方式——课堂讲授、著作、书评、学术会议、私人接触等——把中国现代史学传统中比较成熟而健康的成分引进汉学研究之中。”[5](P147)
杨联陞基于其渊博的知识,灵敏的触觉,在书评中能指出著作的症结所在;另一方面,他在指正著作中的误述谬论时,往往就事论事,不妄下断语,态度又和缓公允,故此其书评为著者所乐于接受。刘广京曾言,“先生于专著及论文集之外,常为《哈佛亚洲学报》作书评,时人著作由其改正谬误之处甚多,而其态度平和公正,原书著者多为之心折。”[43](P122-124)例如,杨联陞评戴何都(Robert des Rotours)译注《新唐书·百官志·兵志》的书评刊发不久,即收到戴的来书作谢,并与杨氏往复论学。[44](P105)评论孙念礼(Nancy Lee Swann)译注的《汉书食货志》时,杨联陞提出疑问及改正三十几处。1946年过年时孙念礼给杨去了一封很客气的谢信,并希望杨到纽约时能顺访谈谈;[45](P62-74)杨联陞曾在文章中指出翟林奈(Lionel Giles)误将942年晋皇帝给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的这封信理解为是“出帝给北方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宣称其前任已被废的信”以及他关于此信的其他错误和应注意的错误。让杨联陞高兴的是,当他于1951年参观大英博物馆时发现其所指出的错误都为翟林奈所接受并改正。[16](P211-213)杨联陞在给其女儿杨忠平的信中不无自豪的写道,“虽然写过很多书评,只有一两次作者来信反驳。”[8](P328)由此亦可见,杨联陞的书评为著者所称服,并为国际汉学界所接受。这亦是杨联陞学术书评具有影响与贡献的另一个佐证。
[1] Charles.O.Hucker.Reivew Studies in Chinese Institution History by Lien-sheng Yang.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21,No.2(Feb.,1962).
[2] 杨联陞.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 周一良.周一良集第五卷:杂论与杂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 (美)刘子健.斯学传斯风——忆杨联陞先生[J].历史月刊,1991,(37).
[5] 余英时.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A].余英时.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 (美)何炳棣.清华史学对我影响深远[J].清华大学学报,2005,(5).
[7] 李怀宇.柳存仁:做人与做学问,都是中国的味道[N].南方都市报,2007-06-13.
[8] 杨联陞著,蒋力编.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 周法高.汉学论集[C].台北:正中书局,1965.
[10] 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 黄进兴访问杜维明.儒学的最后先锋[J].当代,1986,(3).
[12] 杨联陞.关于萧公权,叶公超,赵元任三位老师[J].传记文学,1982,(6).
[13] L.S.Y.Review Kuo Jo-hsu’s Experiences in Painting by Alexander Coburn Soper.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5,No.1/2(Jun.,1952).
[14] Lien-sheng Yang.Review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of China.by Burton Watson.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23,(1960-1961).
[15] Lien-sheng Yang.Review Mencius:A New Translation Arranged and Annotated for the General Reader by A.C.H.Dobson.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25,(1964-1965).
[16] Lien-Sheng Yang.Review 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Manuscripts From Tun-huang in the British Museum by Lionel Giles.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21,(Dec.,1958).
[17] Lien-Sheng Yang.Review The Poet Kao-Ch’I,1336-1374by F.W.Mot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24,(1962-1963).
[18] Lien-sheng Yang.Review Heavenly Clockwork,the Great Astronomical Clocks of Medieval China by Joseph Needham;Wang Ling;Derek J.deSolla Pric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80,No.4(Oct.-Dec.,1960).
[19] L.S.Y.Review Streams and Mountains Without End:A Northern Sung Handscroll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Early Chinese Painting by Sherman E.Lee;Wen Fong.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8,No.3/4(Dec.,1955).
[20] L.S.Y.Reivew Ch’ing Documents,an Introductory Syllabus.by John K.Fairbank.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6,No.1/2(Jun.,1953).
[21] Lien-sheng Yang.Review Financial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T’ang Dynasty by D.C.Twitchett.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24,(1962-1963).
[22] 杨联陞.国史探微[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23] Lien-sheng Yang.Review The Life and Times of Po Chu-i by Arthur Waley.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5,No.1/2(Jun.,1952).
[24] 周法高.读书集序[M].台北:学生书局,1977.
[25] Lien-sheng Yang.Review Biography of Huang Ch’ao by Howard S.Levy.Artibus Asiae,Vol.18,No.1(1955).
[26] Lien-sheng Yang.Review Devolpment of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by Kaizuka Shigeki.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Vol.12,No.1,(Nov.,1952).
[27] Lien-sheng Yang.Notes on Dr.Swann’s Food and Money in Ancient China.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3,No.3/4,(1950).
[28] L.S.Y.Review Economic Dialogues in Ancient China:Selections from the Kuan-tzu,A Book Written Probably Three Centuries Before Christ.by Lewis Maverick.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8,No.1/2,(Jun.,1955).
[29] L.S.Y.Review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Liao(907-1125)by Karl A.Wittfogel;Feng Chia-sheng.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3,No.1/2,(Jun.,1950).
[30] Lien-sheng Yang.Review Law and Society in Traditional China by T’ung-tsu Ch’u.California Law Review,Vol.49,No.5(Dec.,1961).
[31] L.S.Y.Review China and Tibet in the early 18th Century by Luciano Petech.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4,No.3/4(Dec.,1951).
[32] L.S.Y.Review The Family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by Marion J.Levy.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2,No.3/4(Dec.,1949).
[33] L.S.Y.Review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Vol.II:The Period of Classical Learning (From the Second Century B.C.to the Twentieth Century)by Fung Yu-lan;Derk Bodd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7,No.3/4(Dec.,1954).
[34] L.S.Y.Review The History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y by Pan Ku by Homer H.Dubs;P’an Lo-chi.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9,No.3/4(Dec.,1956).
[35] Lien-Sheng Yang.Review Records of Han Administration by Michael Loewe.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University of London,Vol.31,No.3(1968).
[36] Lien-sheng Yang.Review Early Literature by Burton Watson.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962-1963).
[37] Lien-sheng Yang and Kenneth Ch’en.Review Wei Shou,Treatise on Buddhism and Taoism,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Original Chinese Text of Wei-shu CXIV and the Japanese Annotation of Tsukamoto Zenryu by Leon Hurvitz.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20,No.1/2,(Jun.,1957).
[38] L.S.Y.Review Bronze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an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Bronze Objects From Northern Honan,dating From about 1400B.C-771B.C.by William Charles Whit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20,No.3/4(Dec.,1957).
[39] Lien-sheng Yang.Review Western and Central Asians in China under the Mongols.Their Transformation into Chinese by Ch’en Yuan;Ch’ien Hsing-hai;L.Carrington Goodrich.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89,No.2(Apr.-Jun.,1969).
[40] Lien-sheng Yang.Review History of Early Modern China by Naito Torajiro,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by Naito Torajiro.The Eastern Quarterly,Vol.12,No.2,(Feb.,1953).
[41] Lien-sheng Yang.Review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China by E.Stuart Kirby.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294,(Jul.1954).
[42]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萧公权治学漫忆[M].合肥:黄山书社,2008.
[43] 刘广京.挽杨联陞先生[J].历史月刊,1991,(36).
[44] 刘秀俊著,王学典指导.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杨联陞学术探要[D].济南:山东大学,2010.
[45] 胡适纪念馆.论学谈诗二十年——胡适杨联升往来书札[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