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3-29梁丽丽宿迁学院江苏宿迁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技术型实训金融

□文/梁丽丽(宿迁学院 江苏·宿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文/梁丽丽
(宿迁学院 江苏·宿迁)

近年来,“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悄然渗入金融领域。本文对如何突破这一困境提出建议。

人才培养模式;金融领域;“就业难”与“用工荒”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4日

一、金融领域“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

近年来,“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悄然渗入金融领域。一方面由于高校连年扩招,金融学领跑热门专业,毕业生与日俱增,但传统金融机构岗位有限,招聘条件水涨船高,“就业难”问题不期而至;另一方面许多新型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组织、资金互助社、互联网金融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求贤若渴,急需大量金融人才,却尴尬遭遇“用工荒”。

显然,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才培养模式与金融实践契合度不高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亟须加强对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的审视,引导普通高校战略转型,发展现代本科职业教育,顺应金融业发展潮流,探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根本上破解金融领域“就业难”和“用工荒”。

二、现有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够务实。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尚未建成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本科职业教育职能弱化。而部分高校存在思路不清晰、定位不准确、目标不务实问题。不顾自身在社

会认知度、信誉积淀、教学管理、教学条件等实际而拔高人才培养目标,实行“精英型”培养战略。同时,缺少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不了解当前金融发展现状与趋势,不掌握市场需求状况,导致人才培养不接“地气”,与金融实践脱节。

(二)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一部分由专科升格而成的高校,未能很好地传承与发扬应用技能型特色,仅在原有基础上简单调整,有的甚至只增加了几门金融理论课程,培养出的学生愈发“眼高手低”,与市场要求渐行渐远。一些新建的高校则普遍奉行“拿来主义”——直接照抄照搬研究型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忽略生源质量不高、师资力量不强等现实,培养出的学生只懂得基本理论知识,仅会“纸上谈兵”,缺乏应用技术能力,与经济、金融发展需要契合度低。

(三)应用技术能力培养欠缺。当前,多数高校实行“7+1”的人才培养计划,即7个学期进行理论学习及实验,最后1个学期进行实训、实习等。理论课多且脱离实践,实验、实训很少,缺乏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金融机构只得“补课”——进行2~6个月的岗前培训。为了留足这一时间,校园招聘连年提前,从原来的当年春季提前到上年冬季甚至秋季。为给学生更多时间应聘,有些学校又压缩课程,提前结束校内课程,甚至取消了校内实训。这样,就形成了“学校压课——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差——金融机构提前招聘”的恶性循环。

(四)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不强,重理论,轻实践。以苏北某校为例,该校金融学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主要是政治、英语、体育等,共计1,068个学时。学科专业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共计1,392个学时。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有26周。其中,军训、读书活动、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暑期专业实践、毕业实习用时22周;由企业经营管理实习、商业银行模拟实习、国际结算模拟实习、保险学模拟实习组成的校内实践教学仅有4周。

(五)职业道德教育几近空白。金融机构以货币为经营对象,为此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随着电子技术深入发展,网络金融普及,社会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金融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愈发重视。但当前高校受条件所限,普遍强调学生对金融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与运用,忽略了金融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近年来,金融领域犯罪频繁发生,金融机构操作风险高,企业内部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职务犯罪增多也反映了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

(六)教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近年来,高校金融学科师资队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主要体现在学历、学术方面。大多数教师是“出校门、进校门”,金融理论功底较强,但实践经验匮乏,既不能根据实践需要合理设定实践教学计划,也不能科学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更不能准确地指导学生实践,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要求相去甚远。仍以苏北某校为例,总共4个年级,12个自然班,600余名学生,金融专业教师仅6名,只有1名教师具有金融从业经验,却承担了16门金融专业课程、4门金融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

三、创新金融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若干建议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统筹,完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保留一定量研究型高校的同时,推动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尤其是本科职业教育,把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全面推进金融专业设置改革,确保与社会需要紧密对接。

同时,应用技术型高校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准确定位基础上,积极探索“差异化、特色化”之路。顺应金融发展趋势,面向社会,紧盯市场需求,以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村镇银行、互联网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输送人才。发挥原有的办学优势,培养重心从理论转向理论与务实并重,从专业知识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培养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并“适销对路”的金融人才。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技术型特点。首先,摈弃“7+1”而实行“5+2+1”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即前5个学期进行理论学习,后2个学期进行校内实训,最后1个学期进行校外实习、撰写论文等,加强学生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其次,结合我国金融“分业经营”实际,将专业细分为银行、保险、证券三大方向,甚至将银行方向再进一步细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微型/类银行,让学生结合未来职业规划自主选择,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实训,培养应用技术能力,提高与金融发展需要契合度;再次,完善学分制度,在强调必修知识基础上,增加选修知识比重,配合学生进行职业准备。针对混业经营的潮流,探索金融主干知识稳定不变,通过开设经济、金融相关选修知识,弹性地结合金融前沿理论和行业发展动态,开设选修知识,拓宽学生金融视野,增加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为将来实行金融混业经营打好基础。

(三)改革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一方面不折不扣地贯彻四年院校教育,采取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训、校内实训与校外见习、模拟与实战“三结合”专业实习模式。并通过增加校内实训环节、落实校外专业实习,充分体现产教融合、学以致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彻底打破“学校压课——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差——金融机构提前招聘”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丰富教学手段,采取案例讨论、角色互换模拟讲课、情景式教学等方法,丰富课堂授课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要求学生关注金融时事、聚焦金融热点,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辩论赛、撰写论文等形式,提高专业思辨能力,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金融模拟使学生直接进行角色体验,增强感性认识,强化对专业技能的认知。

(四)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提高实训课程比重。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增加金融实训课程、创造更多实践机会。加强校内金融实验室建设,利用仿真金融模拟教学软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产、学、研合作或者校企合作办学等方式,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的经历提升自身应用技术能力。

同时,改革传统考试制度,实行多元化评价体系,将教学管理的重心前移,贯穿于整个教学考核的全过程,迫使学生的学习精力由期末突击应付移至全部教学过程中,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和考试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五)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服务意识。金融从业者应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德,能够淡泊名利,因此金融教育强调以德为先。要将道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日常课堂教学、融入实训和实习中。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加强职业道德、伦理、社会学、法律等职业素质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使金融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团队合作的良好职业素养。”

具体而言,应将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教学实践中。通过设置《金融职业操守》课程,及时灌输正确的金融道德标准和职业理念,强化学生基本道德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同

时,加强学生服务意识培养,从专业知识、文化技能、礼仪修养等方面提高社交能力、有效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

(六)引入现代学徒制,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是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服务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产业链和教育链有机融合,通过推进政府主导、市场主导、行业组织主导三种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搭建校内实训、金融机构实践、应用技术研究、社会服务等平台,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体系建设。

实行现代学徒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请进来”是指聘请金融高管、行业精英、业务骨干、技能标兵走进校园,介绍金融最新动态、关注金融热点、分享实战经验、传授实践技艺,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理念、提升应用技术能力。“走出去”是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教师深入金融一线部门,如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系统地学习、培训,尽快补足实践“短板”,尽早成为“双师型”教师。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香,王玉忠,吴治成.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金融教学改革[J].世纪桥,2014.4.

[2]李铭辉.英德现代学徒制教育方法及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4.4.

[3]孙杰光,柳明花.高职院校《金融职业操守》课程的创新与规划[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8.

[4]刘渝琳,熊婕,李嘉明.劳动力异质性、资本深化与就业——技能偏态下对“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审视[J].财经研究,2014.6.

[5]邹小芳,徐辉.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J].学园,2014.16.

G 64

A

猜你喜欢

技术型实训金融
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创新教育与学科竞赛相融合模式探讨与实践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P2P金融解读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探讨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型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