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结构艺术

2015-03-29孙根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结构

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结构艺术

孙根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410006)

摘要: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一篇学术论文,它在批评思维、批评方式、批评视角等结构方面的创新,使其获得了极高的学术地位,而且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学研究向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过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红楼梦评论》结构艺术进行分析,有助人们重新确认和重视它的艺术价值,以及它在推进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现代性转换中的作用。

关键词:《红楼梦评论》;结构;批评思维;批评方式;批评视角

收稿日期:2015-04-11

作者简介:孙根(1990-),男,安徽池州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

中图分类号:I043

前言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在文学批评方面的代表作,也是近代中国运用西方文艺理论解读古典名著的先河之例,作为“第一篇评论式小说研究论文,它打破了传统文艺批评的学术范式”[1]87,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学研究向现代文学研究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近代的文学研究以及近代美学思想的形成搭建了一座桥梁,故而也被学术界认为是红学美学的开山之作。

作为中国学术界的首篇运用西方文艺理论思想评价中国古典名著的经典之作,《红楼梦评论》在思想上的价值和学术史上的地位自然是伟大深刻和举足轻重的。然而,除此之外,它本身在形式方面所具备的结构艺术价值也是其最为重要的闪光点。正是在西方现代性的思想和理论的影响下,《红楼梦评论》拥有了与以往文艺批评不同的批评思维、批评方式、批评视角。对其结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帮助人们重新确认和重视《红楼梦评论》的艺术价值,以及它对于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现代性的转换的作用。

一、逻辑思辨性的批评思维

首先,我们从《红楼梦评论》的整体框架结构面来谈一下它在批评思维方面的创新和意义。作为具有现代性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开始朝着理性、思辨和富于逻辑的思维方式转变,也更加注重批评方式的科学化。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可以发现,中国古典文论都是运用评和点来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的,这种评和点的论述方式多是建立在评论者自己随感式和顿悟式的心理基础之上的。而且,古人的文学评论多是散见于手札、序跋、评点当中,少有结构完整和体系严密的专门性批评论著。在这些体裁中出现的批评性文字,多半是作家集鉴赏和批评于一体,由内心感受出发而得出的经验性的总结。这种带有感悟性质的评点方式虽然拥有具象思维的特性,也能够给予人们丰富的艺术启迪,然而这种批评方式缺乏一定的逻辑分析与推理,因此往往不能对批评对象与其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作出自理性的把握,而这样的“批评就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也只能局限于经验技艺的水平层次,难以实现由直觉感悟向系统的理论层次的转变。”[2]16

《红楼梦评论》没有采用中国古典式的文学批评思维,而是在大量吸收和借鉴西学的基础上,采用了一种极强的逻辑思维和思辨的观念去分析《红楼梦》,并由此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框架体系和明朗的结构,这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非常具有创新意义的开拓。

《红楼梦评论》这篇学术论文开篇引用以老子的“人之大患,在我有身。”和庄子的“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表达了对于人生忧患色彩的认识,这一方面为整个文章奠定了忧伤的感情基调,同时也为下文所要论述的人生本质、艺术本质和悲剧等问题做了有力的铺垫。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这章主要对人生和艺术的本质进行阐明和论证,这是整篇论文的引子和奠基部分,为后面部分内容的论述做了一个先导。第二章:《红楼梦》之精神。此章主要根据前一章所提出的人生和艺术本质问题进而引出了“提出此问题,又解决之者也”的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而后又论述了《红楼梦》作为人生解脱之大著所体现的人生和艺术的本质精神。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上之精神。首先提出与我国传统的大多数乐天文学相比较而言,小说《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也。”然后借用叔本华关于悲剧的三种分类来对《红楼梦》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得出了《红楼梦》是悲剧中的悲剧的结论,最后再运用亚里斯多德的关于悲剧价值的理论来论述《红楼梦》的美学价值。第四章:《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王国维辩证地从世俗的伦理价值和普世的伦理价值两个维度对《红楼梦》的伦理学上的价值进行了一个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论述,并且与其他的解脱方式相互结合进行论证,以此来突出自己的论述重心。最后一部分是馀论,主要是针对红学研究中的“考证派”以及“索引派”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陷进行批判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从这样一个论述过程来看,《红楼梦评论》的每一个章节都是有着自己的范畴归属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属于哲学范畴,第三章是美学范畴,第四章是伦理学范畴,最后的馀论部分则是可以归入文学的范畴,那么,就此便可以归纳出《红楼梦评论》一个显而易见的理论框架体系,即“哲学—美学—伦理学—文学,这样一个条理分明的框架结构使得整篇文章显得格外的严密和富有层次感”[3]146,在王国维之前的历代大部分文艺理论批评家还没有像他这样构建起一个如此完整和严实的评价体系,能够将哲学、美学、伦理学以及文学进行有机的整合起来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批评,这可以说是王国维自己独创性的思维评价模式。所以说,《红楼梦评论》的整体构架是严密的,是富有逻辑的,更是艺术的。而这种创新的批评思维模式对近代以及现代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建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使得近代的一些批评家努力从西方文艺论当中汲取经验和方法,力图构建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现代文学评论体系,使其更加的富有严格的结构和辩证逻辑的思维,“而这种努力也一定会给现代文学批评提供一个更加不一样的评论模式并开创现代文学评论的新局面。”[4]226

二、科学理性化的批评方式

我们再就《红楼梦评论》科学性的批评方式做一个阐述。前面我们谈到,中国古代以来的文学评论最主要批评方式是评和点,但是这种感悟和体验性的批评方式是缺乏体系性的,因此便不能够很好的建立起一种全面、系统的批评理论,而且对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空间性的延展和思维方式的创新也产生了极大的限制和束缚。因此,努力寻求一种全新的,科学性的文学批评方式是现代文学批评者应该努力的目标。

自王国维以来,近代的一些学者开始发现传统的文学批评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不足,开始极力倡导一种注重推理和演绎的现代批评方式。于是在近代中国开始兴起了一种科学的、借用西方美学、哲学等分析推理来从事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工作。王国维便是其中之一,并取得了有效的成就,《红楼梦评论》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红楼梦评论》与中国传统古典文论的批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王国维在充分借鉴西方文论的写作方式基础上,运用了一种极为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架构来进行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评论。西方人的思维本质之中,本能的具有一种理性主义的因子,这种理性主义的因子使得他们在进行写作的过程当中十分注重文章的整体架构和逻辑关系,要求从理性的逻辑思维出发进行评论,使得文本从整体上看呈现一种清晰、和谐而明朗的结构,而拒绝那种疏松、散漫的架构。所以说西方文论的批评思维大多是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和整体性的逻辑结构,而批评的方式也因此十分注重那种缜密的、系统性的归纳演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就是最好的明证。王国维学贯中西,因此西方这种整体的逻辑和思辨的思维模式对他影响颇深,并且能够娴熟地将其运用到《红楼梦评论》的论述和写作当中。

我们可以对整个《红楼梦批评》的推理过程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看一下王国维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演绎推理的思维模式去分析《红楼梦》的。王国维首先论述的是人生以及艺术的本质,而后又由此引出了《红楼梦》,并论述《红楼梦》所蕴含的人生和艺术本质精神,接着说明《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就在于其是一部悲剧,而之所以是悲剧,又因为它自身所体现的人生和艺术本质精神,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印证的。对此,王国维援引叔本华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做了详细的论证。而第四章《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又结合了美学价值来论述,美学价值和伦理学价值也相互映照,相互阐发,形成了一个缜密的论证逻辑体系。最后的馀论立足于文学角度,并借助美学和伦理学的价值观来批判以往《红楼梦》研究的不足并重申其美学价值和伦理学价值的重要性。就整个《红楼梦评论》而言,在这样一个严密的推理之中,贯穿整个体系的主心轴就是“生活之本质?欲而已矣”,这是全文的感情基调也是整个文章的理论基点,全文就是从这个基点开始展开论述的,继而再进行深层次的推理和归纳。正是由于王国维对于人生欲望和痛苦本质的深刻认识,方才使其形成了对于《红楼梦》悲剧本质的认识,以此又形成了自己对于《红楼梦》以及人生本质的种种看法和观点。由此,整个论文的推理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极尽王国维演绎推理之能事。

由此可见,王国维鲜明地确立了属于自己的一整套新的批评方式,那就是“首先先从整体上确定一个理论的总纲,建立一个批评的基点,并将此作为自己的论述的基本依据,使得整个文章极具说服力,然后再一层一层的逐步推进,深入下去论述,又使得整个论述过程条理清晰,完美严实。”[5]122

通过以上对于《红楼梦批评》相关结构艺术的分析,我们发现《红楼梦批评》在整体框架体系和推理过程方面都呈现着浑然天成、富于思辨的特性。使读者感到它蕴含着一种强大的逻辑思维和辩证的能力,并为之惊叹。借用叶嘉莹的一句话来概括《红楼梦批评》独特的性质,即“王国维是第一篇能够用西方的哲学、文学的理论而写出来一种有章法、有组织、有逻辑、有思辨性的论文”。[6]146

三、纯美术和人本化的批评视角

我们再从《红楼梦评论》独特的批评视角,即“纯粹美术”和人本化的角度来谈探讨其对于中国传统批评视角的极力反叛。

长久以来,中国文化思想因子当中始终秉承的是儒家温柔敦厚的诗学观念,原道、征圣、宗经的文学本质一直是古代文人信仰的不二法则,而因此文学成为了政治统治和人伦教化的工具和载体。在这种文化和思想氛围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文学评论大多是从“文以载道”的视角对文学作品的内在意蕴以及社会功能进行集中的评价。这些文学批评都积极的将文学与政治制度、伦理思想等“道”的观念相互结合,大力挖掘其中的深沉且具有内涵的社会内涵,所以可以看到,在中国传统诗学观念中形成了诸如“诗言志”“思无邪”“文道合一”的基本批评观念。但是,这种以道释文、以文载道的文学批评观虽然带有强烈的人生社会内涵,具有更高层次的思想价值和意义。然而,这却极大地忽视了人作为一个独立性的个体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和本性,这对于个人才能和个性的发挥以及思维空间的扩展是一个严重的束缚。

而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一直十分注重人本化的哲学思想,而且这一思想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被予以新的阐释和内涵,因此,在西方文论当中,人本化的内涵十分浓厚。他们特别注重发现人的内在本质和个性特征,积极提倡人的自由发展和精神解放,人性化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古代文论中也有人本化的内涵蕴含其中,但是却因为种种原因,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政治的附庸和工具,失去了其个性化的意义价值。因此,在中国古代文论当中,人本化的思想内涵极为浅薄。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哲学思想的迅速涌入,中西文化思想得以猛烈地碰撞和交汇,人本主义的思想也深入了现代哲人的内心之中,并得到深刻有力的表现。并且,此时的王国维深受叔本华和康德的关于“审美无功利”学说的影响,非常赞同“纯粹美术”的审美观念,认为应该着重考虑艺术本身的特征,挖掘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艺术价值。“审美无功利”“审美无利害”才是艺术最本质的特性、才是其给予人美感和快乐的最根本的因素。基于此种文学审美观念,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被认为是在文学批评方面显示出王国维的“纯粹美术观”和人本化特征的最鲜明的代表。

纵观《红楼梦评论》,王国维全篇都是立足于“纯粹美术”这一批评视角来对《红楼梦》进行批评。第一章在引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这一问题之后,提出了美术这一根本的解脱之道。第二章是详细论述《红楼梦》的解脱之道,认为在两种解脱,即“一存于观他人之痛苦,一存于觉自己之痛苦”,其中后一种解脱之道才是真正的解脱,即“美术的也”。第三章着重论述《红楼梦》的悲剧精神,这里面主要借用了叔本华和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美术学说,更是纯粹的美术角度的解读。第四章论述《红楼梦》伦理学价值、力图说明“解脱”乃“伦理学上最高之理想”。第五章余论。从这样一个整体的论述过程和所论述的内容来看,王国维一直都是站在“纯粹美术”的角度来对《红楼梦》进行评论的,这中间丝毫没有中国古代文论那种浓厚的功利性意味。而且,整个《红楼梦评论》关注的最本质和核心的问题就是“人的解脱”。探讨人们怎样通过美术这一途径实现人生的解脱,这是典型的立足于人本化的批评视角来解读《红楼梦》,将人性的解脱置于文学批评的重要位置并加以阐释,也极力拒绝了传统古典文论那般一味地政治说教式的文学批评,而将人的个性和人的独立意识放在了文学批评关注的核心地位。于是,《红楼梦评论》在批评视角方面的转变和革新使得它成为一篇完整的现代意义上的人性化和无功利的纯美术论,而这正是中国近代文学评论现代转换的显著标志。

四、余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了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所具有的的独特的艺术结构,那就是它富于思辨性的逻辑思维、科学性的批评方式、人本化和无功利的批评视角。这些新的文学批评特质使得《红楼梦评论》当之无愧地成为首开先河的近代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也开创了现代文学批评的新方式和新局面,实现了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现代性的有效转换。所以,《红楼梦评论》的价值与意义是“它采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评论方式,建构了一种新颖的批评思维、理论框架和批评视角,力开现代文艺批评之先河,故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7]13,为我们当代的文艺理论建设提供诸多的启示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华德柱.孤独的先行者:王国维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略论[J].湖南社会科学,2001(5).

[2]张玲.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型及其学科建设意义[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1.

[3]张洪波.《红楼梦》的现代阐释:以“事体情理”观为核心[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李长之.李长之文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7).

[5]张然. 现代小说批评的额先声: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9).

[6]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罗钢.历史汇流中的抉择: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家与西方文艺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之者

猜你喜欢

结构
DNA结构的发现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新型平衡块结构的应用
循环结构谨防“死循环”
论《日出》的结构
纵向结构
纵向结构
我国社会结构的重建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