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景谷M6.6地震前重力场变化的区域性特征

2015-03-29孙少安郝洪涛韦进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12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武汉科技创新基地武汉430071

地震科学进展 2015年9期
关键词:景谷中国地震局重力场

孙少安郝洪涛韦 进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12)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武汉科技创新基地,武汉 430071

云南景谷M6.6地震前重力场变化的区域性特征

孙少安1,2)郝洪涛1,2)韦 进1,2)
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1
2)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武汉科技创新基地,武汉 430071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39.5秒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23.4°N,100.5°E)发生M6.6地震,震源深度5 km。这次地震发生在无量山断裂西支(普文断裂)的北西延长线上,西北侧紧邻澜沧江断裂和景谷断裂,东侧并行排列有无量山断裂中支(普洱断裂)、把边江断裂等,再外侧则由西南方的黑河断裂,西北方的南汀河断裂和东北方的红河断裂中段几条深大断裂带所包围。该地震发震断裂的构造行迹不甚明显,震中区早期的中小地震不多,有限的监测手段中,除了流动重力以外,对于该地震可供分析的资料较少。本文采用布设在震区及周边的地震重力监测网近年来获得的重力观测资料,在合理选用区域重力场变化时空基准的基础上,制作出了云南景谷M6.6地震前区域重力场的时变图件,并研究分析了滇西南区域重力场的演变规律和区域性特征。

对汶川M8.0地震孕育过程伴随的重力场动态变化研究表明,一次强烈地震孕育、发生的空间判据表现在震中区重力场的变化上需要出现两个标志性特征现象:一是持续的上升变化;二是较大规模的低值重力变化梯级带。地震能量的积累过程就是应力场持续加强和地下物质致密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重力场反应是上升变化;反之,应力场由强转弱的松弛过程,重力场转为下降变化。如果升降变化在某一地带同时出现,则必然形成升降转换的梯度带,这种地带的剪切应力较大,可以为孕育了一定能量的地震提供最有利的突破空间。因此,这两项特征性判据在进行重力场变化与地震关系研究时具有广泛的普适性,因为它揭示了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地球重力场变化的基本反映。

从滇西南区域重力场两年来的演变过程和发生的M5.0以上地震情况看,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最显著特征是幅度大、速度快、升降转换周期短。尤其是2013年下半年开始,区域重力场升降转换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它揭示出区域应力场强弱状态频繁变更的剧烈程度,2014年在滇西南以及整个云南地区发生的M5.0以上地震也证明了这一点。许多震例总结的重力变化与地震孕育、发生相对应的典型震例模式“上升-加速-转向下降-发震-恢复”中的某些阶段,在此难以看见,也足见其大幅、快速变化的特征有多么突出。同时,一个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应该出现的两个标志性特征,也只见其一,不见其二。由此可见,滇西南区域重力场变化的这种独特征兆足以说明该区域应力场的强势状态,地震能量积累快,释放也快。当然,该区域复杂的构造形态也应该是造就地震能量快速积累和释放的先决条件。

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发生的M6.6地震,不管是震中区的构造环境还是地震发生的时空规律都值得重视。

研究结论如下:滇西南区域重力场近年来的变化呈现出幅度大、速度快、升降转换周期短的特征,表明在复杂的构造环境和反复增强的应力场条件下,该区域发生的地震展现出能量的积累和释放均较快的区域性特征。

猜你喜欢

景谷中国地震局重力场
基于空间分布的重力场持续适配能力评估方法
组合重力场模型的精度及其适用性分析
景谷无量宝地佛迹仙踪
基于MAX11068的大功率锂电池管理系统
小景谷:蓄势待发的后起之秀
基于SCI-E的中国地震局科技论文文献计量分析*
例谈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分类
某院参与景谷地震医疗救援体会
致谢2014年审稿专家
利用EGM2008重力场模型反演青藏地区构造应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