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汶川、玉树地震临震波动现象的震例研究

2015-03-29杨立明王建军胡永军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

地震科学进展 2015年9期
关键词:玉树台站频谱

杨立明 郝 臻 王建军 胡永军(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 730000)

汶川、玉树地震临震波动现象的震例研究

杨立明 郝 臻 王建军 胡永军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 730000)

一般来讲,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既可以有效记录到地震、爆破、塌陷等地球物理事件及环境变化,也可以记录到某些来源未知或目前尚未掌握的过程,其中可能就包含着来源于临震阶段震源预活动、地壳岩层微破裂、裂隙扩展等过程的信息。对于地震、塌陷等事件,可以根据其时、频域特征进行识别,而对于来源于震源区的预滑移、预破裂及与短临阶段相关的岩层微破裂、裂隙扩展等事件则正是临震预报追寻的目标所在。对于这样的目标事件,由于目前不掌握其变化特征,对其识别的方法一般是通过震例研究。即通过典型震例的反复比对分析,识别出临震阶段可能存在的疑似“事件”,并通过大量的震例和实际资料来研究该疑似“事件”在不同强震前的重现性,从而验证该“事件”是否与强震临震阶段存在关联。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首先从连续地脉动波形记录中提取各种疑似“事件”, 并利用FFT方法进行频谱特征的研究。同时,为了定量表述地脉动记录中不同类型疑似“事件”出现的频度,引入活动度的概念,即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将同一类型疑似“事件”出现的频次累加,作为该类型事件活跃程度的定量指标,用N表示。

研究结果:

(1)汶川地震震例研究。选择震中距19 km的都江堰台震前连续地脉动资料,提取出震前存在的“事件”波形,利用FFT方法进行频谱分析。在0~50 Hz频率范围内,通过大量“事件”波形及其不同频段频谱特征的反复对比研究,初步识别出震前临震阶段NS道记录中存在的波动信息。类似事件的共性表现为相对脉动背景,“事件”幅度变化明显,频谱大致集中在11~16 Hz左右,形态较为整齐。

为进一步研究该类事件的主要特征,选择震中距250 km半径内的所有数字地震台站及部分以远台站(含会理、普格、甘孜)等,共计27个台站,对2008年1月1日至5月12日期间连续记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只有都江堰台在震前14天起观测到这种波动,NS道临震变化活动度N值变化显著,EW、UD向较为平稳,而震中距超过50 km的其余26个台站,在长达5个多月时间内均未出现类似的现象。

(2)同样的方法研究了2010年4月20日玉树7.1级、2011年11月1日青川5.4级地震,结果均表现出类似汶川地震的特征。其中,玉树地震震前12天,震中距46 km的玉树台记录到临震波动现象,EW向变化显著;其余9个震中距超过50公里的台站没有记录到。而青川地震震前13天,震中距8 km的青川台记录到临震波动现象,UD向变化显著;其余14个震中距超过50 km台站没有记录到临震波动现象。

结论和讨论:

(1)汶川、玉树、青川等3次震例均存在临震波动现象,表现为存在类似的频谱、时间、空间特征,具有重现性。

(2)临震波动现象的主要特征:频率范围较宽,优势频率集中在11~16 Hz左右,频谱形态较为整齐;出现在震前12~14天;震中距50 km范围内的台站有可能记录到临震波动现象,超过50 km台站一般记录不到;具有方向性,表现为活动度N值变化显著的方向可能与未来地震的发震断层、余震展布及震源位置较为一致。

(3)有关机理的讨论:临震波动现象是否来源于震源区的预滑移、微破裂、裂隙扩展等事件,尚难以确定;但3次震例表现出临震波动的方向性,即临震波动活动度N值变化显著的方向与发震断层、余震展布及震源位置较为一致的现象,可能意味着该现象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

猜你喜欢

玉树台站频谱
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档案工作回顾
一种用于深空探测的Chirp变换频谱分析仪设计与实现
一种适用于高铁沿线的多台站快速地震预警方法
玉树留芳
一种基于稀疏度估计的自适应压缩频谱感知算法
基层台站综合观测业务管理之我见
白衣如风拂玉树,冷浸溶月小龙女
MDOS平台台站级使用方法及技巧
一种基于功率限制下的认知无线电的频谱感知模型
基于Labview的虚拟频谱分析仪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