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索达吉堪布:末法时代的布道者

2015-03-29于仲达

传记文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佛法藏传佛教众生

文 于仲达

索达吉堪布:末法时代的布道者

文 于仲达

一个朋友说,人一生最值得访问的地方就是西藏。

不久以前,我去了一次西藏,觉得此言不虚,确实如此。到拉萨,下了火车,第一个感觉就是,天是那样的蓝,云是那样的白,到西藏确实可以净化心灵。只要你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就可以亲身感觉到西藏的文化和内地不一样,那就是浓郁的宗教氛围。你在这里可以随处看到虔诚的佛教徒,藏族人民的生活很简单、纯朴,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牛、羊、猪、鸡等动物都是自由自在地到处乱跑,十分自由,人们没有去限制它们,你也可以感受到什么是佛教里所说的“众生平等”。

为了了解藏传佛教,我曾翻阅关于宗喀巴大师的相关书籍,心灵十分震撼。大师的佛学研究,虽然是密宗,但他对人的思维、对世界的思考是很精深的,他所达到的高度,对于我们汉传佛教界来说是比较神秘的,如果不懂藏文和梵文,我们读不懂他们的经典。佛教里面,藏传佛教遗留的经典最多,而且对佛学的研究,西藏的喇嘛教特别执着,一研究就几十年,从小研究到老。藏传佛教究其源头,亦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从印度传入西藏,历经前弘期和后弘期,才逐步形成了四大传承,并涌现了诸多的具足慈悲和智慧的成就者,例如玛尔巴、密勒日巴尊者、萨迦班智达、华智仁波切、顶果钦哲仁波切等等。近代,藏传佛教传到内地,20世纪中期,由噶举传承开始传到欧美各国,并在西方出现了众多藏传佛教的禅修中心。藏传佛教博大精深,包容了佛陀八万四千法门之善巧智慧,唯有经过深入了解和实证,才能明了其甚深精义。由于藏传佛教清净的传承、殊胜的窍诀、简单的仪轨,再加上对闻思修行特别重视,故而很容易被人们接受。究其原因,主要是藏传佛教的教义非常实用,它并不完全停留在理论上,也不是搞一种科学或形象化,而是依靠前辈大德的窍诀,有很多断除烦恼的方法,比如修菩提心、大圆满的直指心性,又简单又易行,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快。

索达吉堪布,就是当今藏传佛教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位高僧。

由于因缘具足,我终于见到了索达吉堪布。2010年6月24日上午,我在北大聆听大师演讲《佛教空性观》。大师从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入手,谈起学习空性法门的路径和现代科学对空性的探索,以及证悟空性的重要性。大师一袭喇嘛衣,满脸笑容,话语慈悲,睿智博学,听后内心清凉,仿佛播洒甘霖。

末法时代,众生障深慧浅,乍听“空性”,似乎消极。但是,“空性”并非为“无”,而是有光明如来藏。讲座结束,索达吉堪布郑重建议当代知识分子培养利他的价值观,认清前世后世的存在,同时希望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观重新观察:“以前我在这个世间上是怎么活的?如果前世后世真的存在,那该怎么办?”

据笔者观察,当今大学尤其需要心灵教育、生命教育和信仰教育,这三者其实都在说同一件事。一个人对生命的态度如何,直接决定了他对社会和他人的态度。但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本末倒置,只传授知识,不传授智慧。比如佛教,这么好的人间智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误解与排斥呢?悲(智慧)智(悲心)双运是佛教的两大特点,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一个人如果只有智慧、没有悲心,那他的智慧就会成为邪慧。像有些高级知识分子,利用自己精通的技术,做任何坏事都非常方便,都是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反之,一个人若只有悲心、没有智慧,也是不行的。现在不少人做善事很积极,但没有智慧的话,处理问题经常捉襟见肘,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而佛教中,不仅有教你为人处世的方法,还有前后世存在、因果不虚、人身难得、万法皆空等甚深道理。明白了这些之后,你才会树立正确的知见,做事也不会非常盲目、不辨取舍。

假若一个“知识分子”,通达了佛教,不但会具足世间、出世间的智慧,还会有遍及一切生命的慈悲。这样以来,他会造福多少青年学生呀?反之,没有智慧只有技巧,很可能拿自己所学的知识祸害众生。

索达吉堪布在西藏潜心研究、精进修持佛法近30年,越深入了解佛法,越惊叹佛法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从大师身上,我们就可以感觉佛法的不可思议。经他翻译的藏传佛教经典数量惊人。我第一次读到《苦才是人生》就很震撼,原来藏传佛教如此殊盛。虽不敢奢望它能成为包治心灵百病的妙药,但在这个纷繁的时代中,佛法的大智慧确实能给焦虑难耐的心送去一丝清凉!正如大师所说,只有认识痛苦、正视痛苦,才是迈向快乐的第一步。乐观、悲观,一念之间,越执着,失去越快,万事从调心开始,人有善念,天必佑之。一个人所说的语言、身体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心灵的外现。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

很多人总是在生命的尽头,回顾人生,才明白自己的遗憾。那我们今世的人生,怎样才能拥有真正的人生意义?大师说,善待生命有几种方式:上等的,是用自己的一生为一切众生造福;中等的,为了自己而行善积德;下等的,不做损害其他众生的事,毕竟所有的生命都同等珍贵。以这些方式,可以弥补往昔所造的很多罪业。

索达吉堪布演讲中

但是,无论是哪种善待生命的方式,底线是不能做损害众生的事。现在的网络世界,充斥着乌七八糟的负面信息,外在环境也被工业污染得面目全非,连呼吸都没有新鲜的空气。内外都如此不净的话,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要说来世,今生都相当不健康,身体不健康,心理也不健康。所以,要把心放在修行上,让自己能以一颗更清净的心,面对周遭的生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痛苦,都可以把它转为道用,变成解脱的一种助缘。

西藏的修行人随时随地都手不离念珠,不管是坐车也好、放牦牛也好、到农田去也好,甚至很多知识分子也是拿着念珠。他们之所以愿意学佛,也是发现佛教对自己真正有利。我们作为一个人,难免要面对烦恼、痛苦,倘若通过藏传佛教的菩提心等修法,在生活中切实起到作用,任何人都不会拒绝它的。大师是有大善根慧根的人,在1985年一出家就依止法王如意宝系统闻思,明白了中观空性和大乘佛教的利益,再加上周围的环境也很清净,已经成就万法皆空的智慧、博爱一切众生的慈悲。

让我们跟随索达吉堪布一起,来用智慧的佛法透视人生诸多的问题吧:与基督教的创世论不同,按照佛教的说法,人生的主宰就是自己,并不是由上帝赐予,或者由大自在天决定的。因此,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就是大量做善事。对于外境的好坏,我们应抱着随缘的态度,做事情时的成败也要随缘。般若中观启发我们,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了知如梦就不会执着,但要以积极的心态入世,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做到积极随缘,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一切。

依靠出世间佛菩萨智慧的引导大悲心,通达《金刚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一旦离开了所有幻相,反观自心找到内心的自我,便会觉悟人生如梦,断除一切执着,心才会获得远离束缚的寂静。

假若真爱自己,就要相信因果,善心做事,不造恶业,自净其心,无住生心。大师说:“不要认为占他人一点便宜、说一句妄语看来只是小事,好像不算什么。但实际上你已种下了让自己受苦的种子,将来在生死轮回中必定会成熟果报。所以凡是爱惜自己的人应当谨慎取舍因果。”如理如实地了知、观察暇满自性至关重要。然而,现在很多人不知道暇满难得的道理,每天随世间八法转,空耗了这个人身,非常可惜。

鲁迅先生曾说:“我知道伟大的人物(释迦牟尼)能洞见三世,观照一切,历大苦恼,尝大欢喜,发大慈悲。但我又知道这必须深入山林,坐古树下,静观默想,得天眼通,离人间愈远遥,而知人间也愈深,愈广;于是凡有言说,也愈高,愈大;于是而为天人师。……这病痛的根柢就在我活在人间,又是一个常人,能够交着‘华盖运’。”这段话足以证明鲁迅深谙佛法。诚如索达吉堪布所说:“严格来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有许多相违之处,真正要做一个非常好的修行人,必须要看破世间上的很多东西。”鲁迅苦于在人间生活,既要做文批评和社会,又要发言“公允”,自然困难。其实,这是另外一种意义的“带发修行”。大乘佛教中,自始至终一直强调利益众生,不管自己遇到了什么,都不会忘记将众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从来没想过让自己一个人离苦得乐。难道鲁迅不是如此吗?有学者认为鲁迅的最后十年加入“左联”是局限,我看这是隔膜。

但若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作为一个在家人,也可以将佛法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比如说,每天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尽量念诵一些咒语、作一些观想,同时,无论接触任何人、在任何环境中,皆应以慈悲心来对待。即使遇到一些坎坷不平,也能以佛教的教言提醒自己,看得比较淡,不要特别执着。长此以往,就如同《六祖坛经》所讲的那样,应该能做到世间与出世间的圆融。

修行之人,要懂得将痛苦、不顺、逆境转为道用,运用佛法智慧转变生活的逆境,能将其转化为丰富的精神资源。在日常生活中,以智慧观察避免一些不良行为,忍受痛苦、不公平的待遇,即使遇到恶缘,也能降伏心魔,内心亦毫无散乱,心境平静无波,能一如既往地精进修行。

大师提醒说,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家庭环境,都可以是我们的道场,要把修行融入到工作中,面对境界历事炼性,对人炼心。不要怕遇到违缘障碍,它可以历炼心性,提高人的层次,增长人的智慧。

我曾请教上师,怎样找到自己失落的心?大师开示说:

第一,成就内心的真佛——要做一个有智能的人,向心内觅佛,成就内心的真佛。

第二,点亮内心的灯光——每个人的自性里,都有一盏心灯,点亮这盏智能的灯、般若的灯,就能赶走愚痴、黑暗、无明、烦恼。

第三,治疗内心的病患——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用戒来治贪,用定来治嗔,用慧来治痴,身心才会解脱清凉。

第四,发掘内心的财富——比如:信仰、般若、慈悲、道德、精进、喜舍、惭愧等等,都是心中的财富,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索达吉堪布的一番开示,一下子点燃了我内心的灯盏。遥想当初,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从偏远小城来北京,到处奔走寻求,寻上帝,寻“知识分子”,寻“导师”,寻来寻去,谁知忘记、失落了自我,只有自找苦吃,自找罪受,不知道最重要的、最宝贵的东西应该从自心中寻找。佛就在心中,真正的佛就是自己的心。

打开互联网,每天都会发现大量匪夷所思的怪现象在发生,让我们不禁陷入深思:

为什么现在各种天灾人祸此起彼伏?现在人为什么造业比较多?为什么这个世界变得可怕?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大压力?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忍受业力苦果的痛苦,想自杀解脱?

索达吉堪布慈悲开示:这些天灾由人的放肆造成的,所以说这也是人祸。天灾有常,人祸无常!心里是贪婪、嗔恨、嫉妒,行为不如法,短短时间就可以造下无量罪业。贪嗔痴的信息从四面八方冲击着感官,人的意识充满种种染污,根本不知方向,就会堕入地狱、饿鬼、畜生的道里,饿鬼饥渴,地狱苦逼,地狱煎熬,将沉溺于轮回苦海遥遥无期。更有甚者,一些人染上了抑郁症,如同灵魂已经残疾,生活在一个悲惨、塌陷的世界里,于是,感觉压力无处不在。外在的压力,来源于竞争与生存,内在的压力来自于内心的欲望——或说怎么样都不满足的心理状态,如没有心力和智慧,直面压力是很艰难的。有些人因疾病、贫穷而自杀,有些人因情爱、亲人的别离而自杀,有些人因事业失败而自杀,等等类似事件层出不穷,不能忍受业力苦果的痛苦,想自杀解脱。我们看到,一些外表衣着光鲜的演艺圈明星,割舍世间名利财色,也纷纷与佛结缘。为什么呢?这不是逃避人生,也不是自我麻醉,而是借助佛法避开浊浪冲天的人间繁华,决心以佛法的终极智慧彻证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过滤、涤荡凡情俗虑。最容易滋生贪欲、腐朽、堕落的演艺圈,很可能会让一些具善根的智者,更能看透人性的本质。因为在文艺舞台这个大戏场上,所有人生的悲欢离合、世事的变迁沧桑、古今人性的美丑大战,都可以得到最集中、鲜明、浓缩的展示。是沉进去拔不出来,还是游上岸冷眼观望,这就全在个人自己的掌控和把握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见易嗔之人,情绪一旦生起,就会像火山一样不断蓄积可怕的能量,越是强忍,累积的能量越多,总有一天会爆发。他们并非真的那么“恶”,只是因为被业风所吹,身不由己。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压力过大、精神不健康?说到底,就是对外境贪执太大。我们的心总是不满足,看到别人有什么,自己马上要拥有,甚至还想超过别人,这个时候,压力和痛苦就随之而来了。要了知万法是痛苦的本性,并要了知如何断除痛苦的方法。凡夫人以虚妄的分别念,把外境误以为实有,将不净视为清净、痛苦当作安乐、无常执为常有,就这样将自心捆缚了,并做出种种颠倒的行为。大师说,利他心是治愈痛苦的无上妙药,应当培养这种善心,并在生活中将其发挥出来。如今世人多为各种痛苦所逼,究其根本,主要是源于对利他的漠视,对无常的无知,对死亡的毫无准备。

佛教认为,末法时代魔的力量很强,一百个人传善法,大家不一定能接受,而一个人传非法,无数人都趋之若鹜。由于世人的分别念与魔非常相应,故魔王加持的法与凡夫心理极其相合。于是,我们有时看到,出现一些假活佛、假上师在欺骗信众,这些所谓的“高僧大德”,连基本的佛教知识都没有,但到外面去了以后,就成了大活佛、大成就者、大瑜伽士和大修行人,败坏了真修行人的形象!这些说明,末法时代,现在很多人多么渴望佛法,但不知道不懂真正佛教,这种现象非常可悲!

诚如大师所言,现在的世间上,很多人都迷茫在实执中,沉溺在轮回的网里,一些大学生、公务员、老师、医生,一生的行为都是为了自己,这很令人感到悲哀。当然,这种现象也跟如今的个别教育观有关,有些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为了财富、地位、名声而奋斗”的歪曲思想,也与我们自己的不觉悟有关。佛教中有特别深的空性、如来藏的境界,有帮助众生、利益他人的美德,可惜很多人都不具足。

看过《神雕侠侣》的人,都熟悉李莫愁这个人,曾经年轻貌美,武功高超,可惜为情所执,对陆郎掏心掏肺,陆郎因她的占有欲躲开纠缠,她不罢手,大造杀孽,众叛亲离,挚爱的人宁死也不愿与自己在一起,自己却独自纠结一生,辛苦一生,最终葬身火海。

如今,类似李莫愁这样殉情的悲剧不乏其人。我注意到,索达吉堪布曾就爱情专门开示至少二十多次,足见他对这个问题十分关注。在大师看来,情执的问题,确实在内地相当严重。他以前去过一些欧美国家,据间接了解,那里因感情自杀的现象不太多。在西藏,或许是信仰的原因,更是几乎没听说过。说到情执,这也许跟父母的教育、电视媒体的引导有关,人们从小就对感情十分执着,所以如今因情执而痛苦、自杀的人相当多。现在随着各种影视剧的热播,有些藏族年轻人也开始为情所困。

曾经有一位学佛的女居士,19岁,患上了抑郁症,实行过几次自杀均未成功,学佛吃素皈依受戒后,已经好了很多。但后来在网上认识了一位自称学佛身有附魔会法术的人,虽然从未与那人见过面,但却莫名产生了感情纠扯,干扰很大。在她到五明佛学院后,那人三番五次在网上要她去他那里见面。女居士不肯去,最后一次暴发了激烈争吵,他表示很不满意。由于完全不由自制,女居士和他联系了,可心情变得非常压抑低落,悲伤绝望,准备趁机逃脱去自杀殉情,最后被索达吉堪布所救。

如何对治情执呢?可以用佛教的空性观、无常观,或聚际必散、因缘聚合等道理说服他们。但假若无缘佛法者的话,恐怕也无计可施。那么,佛法如何看待情执呢?大师说,依靠佛理来观察,我们前世最有缘的众生,今生可能特别讨厌;今生依依不舍、感情上特别执着的,却往往是前世的怨敌来讨债。

那么,我们要追问的是:人们经常赞美、追求的所谓爱情,真的有那么美好,让人如此沉迷吗?不。按西藏的传统,人们不认为爱情是人生的支柱;在古代的内地,也没有将爱情视为人生的全部,德行、才华、艺术才是人们最青睐的。世人拼命追求的爱情,它的“保质期”并不长,一旦过期以后,就没有新鲜感了。

爱情是一种最纯粹的想象,但被虚构的浪漫情节包裹着,不少人就迷惑了、疯狂了。对爱情的执着,这是许多痛苦的根本。

过于执着爱情,痛苦就会接连不断地降临。只有获得了无求的境界,才不会有那么强烈的贪求,一旦失去了爱情,也不会有那么锥心的痛苦。一定要深深地知道,一切爱欲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它是众生非理执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亲怨是无常的,明白这一点后,执着就会逐渐淡薄,这对修行有很大的帮助。要以智慧照破情执,尤其是要学习放下自我的利他窍诀、化解执着的空性智慧。慈悲与爱情的区别就是,一个是觉悟,一个是迷惑。人应该有自立精神,即使没有任何依靠,也要生活下去,如果内心没有主宰,将希望寄托在感情和他人身上,最终一定会大失所望。

大师说:“我个人而言,年轻的时候,确实也有贪欲和执着。不过,我虽谈不上有什么修行境界,可是通过思维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或者依靠佛法的教言来观察自心,对感情的本质有了真切体会,慢慢就能摆脱这种困扰。”所以,我们要树立正见,认清爱情的真面目,这样以来,即便有一些贪执,它也不会带来极大痛苦,更不会让你选择结束生命。

责任编辑/斯 日

猜你喜欢

佛法藏传佛教众生
写在六合金光寺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流光之美
法雨辰??吕逸雪??贾欣悦等
拜佛
吉祥“三宝”棕胸佛法僧、蓝胸佛法僧、三宝鸟
慈怀众生
青海404名藏传佛教僧人参加学衔考试
浅析元朝统治下的吐蕃地区佛教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