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情态的对比分析
2015-03-28李林株
李林株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12)
英汉情态的对比分析
李林株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12)
情态是语言人际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语言学极大地拓宽了情态的范围。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在对英语情态系统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英汉情态进行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的情态都可以通过定式情态操作词、情态附加成分、情态隐喻、名物化结构等多种方式来实现,但英语和汉语都有十分复杂的情态系统,因而在情态表达语的具体形式、功能和意义上都有显著的差别。
情态;定式情态操作词;情态附加成分;情态隐喻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发挥着多种功能。功能语言学派认为语言具有概念、人际和语篇三种元功能。情态是实现语言人际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众多语言学家和哲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研究的问题之一。从很大程度上讲,情态是存在于句子层次但会对全文都产生影响的语义范畴。Quirk[1]认为情态是说话者对命题真实性的判断。Lyons[2]并没有给情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他认为情态与说话者的意见和态度有关。Halliday[3]认为情态表现了说话者对断言的真实性或提议的正确性的立场。总的说来,按照功能语言学的观点,情态是实现人际功能语气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指的是说话者对所谈事物的可能性或所需承担的义务做出的判断,通过呈现命题的可能性(可不可能)或合意性(愿不愿意)使之变得有争议,换句话说,由表示情态的词语来指定其相关性。而命题的真实性同归一性(polarity)有关,所谓归一性就是在肯定与否定之间、是与不是之间进行的选择。然而,事物的可能性并不只限于是与不是,还有许多中间的选择,诸如“有时”、“可能”等。这些介于肯否两极之间的中间的“度”形成一个聚合,称为“情态”。本文将在对英语的情态系统进行功能分类的基础上,对英汉情态进行比较分析。
一、英语情态的类型
根据韩礼德[4]的理论,有四种中间的可能性,即命题的或然性和惯常性、提议的强制性和倾向性。其中前两种,涉及的是说话者对命题可能性的判断,称为“情态”(Modalization);后两种涉及说话者对命题合意性的判断,称为“意态”(Modulation)。在传统语法中,情态是由一系列的情态助动词来表示的,然而在功能语言学中,情态则是由定式情态操作词(Finite Modal Operators)、情态附加成分(Modal Adjuncts)、情态隐喻(Metaphors of Modality)及指示语的扩大形式(an expansion of the Predicator)、名物化结构、介词短语等多种方式来实现的。
(一) 定式情态操作词
定式情态操作词(即传统语法中的情态助动词)是英语表达情态的主要手段之一。Halliday[4]对情态操作词的描述如表1:
表1 情态操作词
需要注意的是英语中几乎所有的情态动词都是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常表示不同的语义。看下面的例子:
Mike must be at home. (= It’s certain that he is at home.)麦克一定在家。
Mike must go home. (= It’s important that he should go home.)麦克必须回家。
这里,情态动词 “must”表示了两个不同的意义:可能性和强制性。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
Mike should go home. (强制性)
Mike should have reached home by now. (可能性)
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使情态动词所表示的意义明确。上例的第一句可以改为:“It is required that Mike goes home.” 同样第二句可以改为:“It is very probable that Mike has reached home by now.”
(二)情态附加成分
情态附加成分又分为两类:语气附加语和评注附加语。
1. 语气附加语
英语中作语气附加语的主要成分有以下几种[4]
归一性和情态附加语:
(a) 归一性: not, yes, no, so
(b) 或然性: probably, possibly, certainly, perhaps, maybe
(c) 惯常性: usually, sometimes, always, never, ever, seldom, rarely
(d) 意愿性: willingly, readily, gladly, certainly, easily
(e) 强制性: definitely, absolutely, possibly, at all costs, by all means
时间附加语:
(f) 时间: yet, still, already, once, soon, just
(g) 典型性: occasionally, generally, regularly, mainly, for the most part
语气附加语:
(h) 明显性: of course, surely, obviously, clearly
(j) 强度: just, simply, merely, only, even, actually, really, in fact
(k) 程度: quite, almost, nearly, scarcely, hardly, absolutely, totally, utterly, entirely, completely
2. 评注附加语[4],见表2:
(三) 情态隐喻
说话者采用一个单独的具有投射性质的小句来表示对另一个小句中的命题的看法。例如:
I think he’s coming to the party. (= Probably he’s coming to the party.)
I guess Tom is in school today. (= Tom is probably in school today.)
I believe Tom is a good student. (= Tom is certainly a good student.)
(四) 情态的其他表达方式
功能语言学极大地拓宽了情态的范围,除了以上形式,情态还可以由以下结构来表示:(a)指示语的扩大形式(i)典型的情况是由具有被动含义的动词来表示,如:be supposed to, be obliged to ;(ii)典型的情况是由形容词来表示,如:be anxious to; (b)名物化结构,例如:there’s a possibility that… , there’s a certainty that… ; (c)介词短语,例如:in my opinion, to my mind, in all probability, to some degree, to some extent等等。
表2 评注附加语
二、英汉情态的对比分析
(一) 英语的定式情态操作词VS汉语的能愿动词
汉语中也有表示可能、愿望、必要性等的能愿动词,这些能愿动词在语义上大致相当于英语中的情态动词。下面是马庆株[5]对汉语能愿动词的描述:
ⅰ) 可能动词A类:可能
ⅱ) 必要动词:得(děi)、应、该、应该、应当、须得、必得、要1、犯得着、犯不着
ⅲ) 可能动词B类:会、可、可以、能、能够、好、免不了、得、容易、来得及
ⅳ) 愿望动词:乐意、愿、愿意、情愿、想、想要、要2、要想、希望、企图、好意思、
乐得、高兴、乐于、肯、敢、敢于、勇于、甘于、苦于、懒得、忍心
ⅴ) 估价动词:值得、配、便于、有助于、难于、易于、善于、适于、宜于
ⅵ) 许可动词:准、许、准许、许可、容许、允许
英语的定式情态操作词和汉语的能愿动词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一方面,它们在语义上都可以体现说话者的情态,从语用功能的角度都具有推动话语向前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二者又有着很大的差异。
首先,英语中定式情态操作词通过对说话者态度的判断使命题明确,也就是说,情态操作词把命题同言语活动的语境联系在一起。因此,大部分英语的情态操作词都有时态上的不同变异形式,而汉语的能愿动词没有这种特点。
其次,英语的定式情态操作词属于助动词,在句法上必须同其他实义动词结合共同表示意义。因此从句法范畴来说,属于语法词或功能词(虚词)而非实义词(实词)。而在汉语中,能愿动词是动词的一种,因而属于实词。
再次,英语中的定式情态操作词和主语(Subject)一起共同处于语气系统(the structure of Mood)中。而汉语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汉语中能愿动词常作状语,例如“我们要认真学习。”“她不会不来。”“冬天早已过去了,应该暖和了。” 如果用Halliday的标准来对它们进行归类,以上例句中的能愿动词均属于语气系统中的情态附加语(Mood Adjuncts)。此外,汉语中的能愿动词还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词,如“这样做可以吗?”“可以。”同样用韩礼德的标准来对它们进行归类,这两句中的“可以”具有定式操作词(Finite Operator)加上指示语 (Predicator) 的功能。为了更清楚,我们可以把“这样做可以吗?”译为: “Will it be all right?” 或“May I do it?”,这样我们会发现汉语“可以”一词是由英语中的动词词组 “will be” 或“may do”来实现的。 而在这样的动词词组结构中只有 “will”和“can”是属于语气系统的,而 “be” 和“do”则属于剩余成分(Residue)中的指示语。
此外,从对译的角度看,英语的情态动词只能和汉语能愿动词中的前几类基本对应,汉语中大量的其他能愿动词的意义,在英语中都是用实义动词来表达,例如:
ⅳ) 愿望动词“乐意、愿、愿意”在英语中的表述是be willing , be ready to,“希望”的英语表述是实义动词 hope, wish, expect,同理,“企图”是attempt, try,“懒得”是not feel like。
ⅴ) 估价动词“值得、配”在英语中可用be worth, deserve表达,“便于、有助于”的英语表述是contribute to,同样,“善于”是be good at,“适于”是fit, suit,“宜于”可用 be good for表达。
ⅵ) 许可动词“准、许、准许、许可、容许、允许”在英语中可用allow, permit, enable等表达。
(二)英语的情态附加成分VS汉语的相关表达法
1. 英语的语气注附加语VS汉语的相关功能的词汇:
对照英语中的语气附加语,在汉语中,我们也可以列出一组有相关功能的词汇[5]:
归一性和情态附加语:
(i)归一性:不、非、无、未、勿、莫、休、毋、没、没有、未曾、未尝;是、为、乃、系、则、属、即、算、作、当等等
(ii)或然性:也许、或许、或者、可能、恐怕、想必、兴许、说不定、大概、大约、大略、约莫、大致、八成、光景、约等等
(iii)频度性:经常、时常、常常、时时、每每、不时、一再、再三、屡屡、反复、素来、历来、一向、平生、一贯;偶然、间或、有时、鲜、少、从不等等
(iv)意愿性:宁可、宁肯、宁愿、情愿、当然、自然、特意、特地、特别等等
(v)倾向性:绝对、必然、自然、势必、必将、必定、肯定、一定;可能、或许、也许、未必;难保、难说等等
时间附加语:
(vi)时间:还、仍、尚、仍然、依然、还是、照样、犹;已经、曾经、业已、已、既、曾、就、都、既已、刚才、才、顷、方、正在、着、了、过、即等等
(vii)典型性:偶然、一般(~说来)、一贯
语气附加语:
(viii)明显性:显然、明明
(ix)强度:正好、刚好、正、刚、恰巧、凑巧、碰巧、恰恰、偏偏;仅仅、只、单、独、光、就、才、徒、惟、不过、惟独、只有、无非、一味、甚至;实在、着实、确实、的确、简直、诚然、其实等等
(x)程度:很、最、极、太、甚、颇、挺、蛮、多么、极其、之至、无比;完全、非常、异常、特别、格外、十分、万分、不胜;相当、较、稍微、约略、些许、有点;截然、统统、都、全、均、皆、一概、毕、悉;好生、至多、至少、起码;几乎、近、险些等等
可见汉语在这方面有着比英语更多的表达方式,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思想情感的细腻。此外,汉语中还有一类特殊的词,通常放于句末表示语气,称为语气词。在这些词中最常用的有:的、了、呢、吧、吗、啊[6],见表3。
英语中没有类似的专门的语气词,而是借助于不同的句法结构和语气附加语一起,或通过语调的改变来表达不同的语气。例如:
The duke has given away that teapot. (陈述语气)
Come into my parlor. (祈使语气)
What a fool he is! (感叹语气)
Whose little boy are you? (疑问语气)
You can do that. (降调表陈述肯定,“你真行。”)[7]
You can do that. (升调表疑问怀疑,“你行吗?”)[7]
表3 汉语语气词
2. 英语的评注附加语VS汉语的相关表达法:
跟英语相比,汉语中类似的词语少得多,尤其是涉及到个人的见解和评价的时候。这些词语中的一部分在汉语中甚至很难找到相应的对应词。更有意思的是,在“认可”、“请求”和“保留”三个带被动语用特征的范畴中,汉语的词汇又多了起来,如表达“认可”的“老实说、坦白说、说实话、说实在的”,表达“请求”的“请、求、请求、行行好、恭请、敬请、请教、请予”等,表达“保留”的“暂且、姑且、或、试、拟”等,这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汉民族的中庸思想,“强调谨言慎行,不予妄加评论,而西方强调自我,崇尚言论自由,因此用来表达说话者主观思想的评论附加语较多”[8]。
另一个区别在于这类词汇在句中的位置。在英语中,评注附加语可以放于句首、句中或句尾,并且该成分不影响句子语义结构的完整,似乎在该成分和句子的其他成分之间存在一个界限,因而在书面语中通常用逗号把它和句子的其他成分隔开。例如:
Unfortunately, the doctor hasn’t left an address.
The doctor, unfortunately, hasn’t left an address.
The doctor hasn’t, unfortunately, left an address.
The doctor hasn’t left an address, unfortunately.
以上四句话中,虽然评注附加成分 “unfortunately”的位置各异,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基本相同的。而在汉语中,这类词语只能放于句首或句中,不能放于句尾。如:“幸亏他来了”和“他幸亏来了”。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句子中的评注附加成分“幸亏”在语法和语义上均有差别。语法上,前一句的“幸亏”修饰全句,而后一句的“幸亏”修饰谓语动词“来”;语义上,前句受益的可以是“他”,也可以是其他人,而后句受益的只能是“他”。
(三) 英语的情态隐喻VS汉语的表达法
在这一点上汉语和英语没有多大差别,前文的例句在汉语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对应形式。
(四) 英语情态的其他表达方式VS汉语的表达法
在前文所列出的英语情态的其他表达方式中,(a)类(i)中的相当一部分词语在汉语中都可以找到相应意义的对应词,如be supposed to, be obliged to 的对应词是“应该”和“不得不”,在汉语中它们都属于能愿动词。(a)类(ii)中的词汇所表示的意义在汉语中通常由实义动词来表达,例如be anxious to 在汉语中相应意义的词语有“急于”或“渴望”,在汉语中都可以作能愿动词。而对于(b)类,汉语里虽然也有相应意义的词语,如“可能性”,但汉语中表示这样的情态,更常见的方法是借助于情态附加语“可能”、“或许”或“一定”。最后,(c)类中的大部分表达法在汉语里都有相应的对应词,如“依我看”、“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同样属于情态附加成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气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有三个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而情态是实现人际功能语气系统中的子系统之一。研究和对比分析英汉情态表达方式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英汉文化差异的了解,在交际中更好地理解话语中的隐含意义,准确、礼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英语语言学习、教学和跨文化交际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1]Quirk, R.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5.
[2]Lyons, J. Semantics [M]. 2 vo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3]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4]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8.
[5]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000重印).
[7]彭巾又.英汉语言情态对比及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1, (1):118~119.
[8]张欣.英汉语言情态实现手段的对比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 (11):119~121.
(责任编辑:梁小红)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dality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I Lin-zhu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 Fuzhou 350012, China)
Modality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realizing 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language. The functional linguistics greatly broadens the scope of modality. This paper is going to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modality on the basi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modality system of English. In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modality are typically realized by various means as finite modal operators, modal adjuncts, metaphors of modality, an expansion of the predicator and nominal equivalents, etc., but they also differ greatly in their specific expressions, functions and meanings since English and Chinese both have very complicated modality systems.
modality; finite modal operators; modal adjuncts; metaphors of modality
2014-11-15
李林株(1978-),女,四川剑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H314
A
1008-4940(2015)01-0073-06